發表日期 4/11/2022, 11:02:34 PM
執筆/刀劍笑&叨叨姐
美國總統拜登與印度總理莫迪4月11日舉行視頻會晤。
這是一場在國際局勢復雜敏感時期,兩個大國領導人的一場重要會晤。
會晤前,美國刻意突齣兩國的共同點,以營造齣友好的氛圍:強調美印擁有“共同價值觀和民主製度”,在“印太地區”有“共同利益和共同承諾”等等。這些話美國過去說過很多遍,明裏暗裏都是針對中國的。
但這次新德裏方麵的反應卻十分冷淡。因為 所有人都看得齣來,美國在俄烏問題上嚮印度施壓是這場會晤的主題。 盡管美國會把話說得很外交,很藝術。
而人們最關心的是,美印這次會不會“求同存異”,達成一些交易,或形成一些共識。盡管很少有人對此樂觀,但這種可能性是不能絕對排除的。
互相利用,某種程度上,就是美印關係的實質。
01
圍繞俄烏衝突問題的巨大分歧,構成美印今晚這場視頻峰會一個備受關注的背景。
這在雙方4月10日的預告中就已暴露齣來。
白宮當天的新聞稿說,兩國領導人將探討雙邊關係以及“印太”層麵的一係列問題。期間,拜登將繼續就俄羅斯對烏“野蠻戰爭的後果”及其破壞性影響進行密切磋商。
但對討論俄烏衝突這事,印度外交部在通告中隻字未提。
印方隻是說,對話將使雙方就雙邊關係中的外交、國防、安全等多個領域問題進行全麵審視,並能夠就地區和全球問題交換意見。
雙方事前都沒提及在俄烏衝突問題上的分歧。但美印輿論都意識到,管控這方麵的分歧,將是這次峰會的主要議程。
這個“管控”,確切地說,就是拜登和美方藉此場閤再度施壓印度,逼新德裏在俄烏衝突問題上嚮美國及其盟友看齊:“希望看到印度對俄采取更強硬立場,一定會被提上日程。”
拜登和莫迪視頻對話後,美印外長防長“2+2”會談緊接著上演。
但較之美印這輪互動要談的那些常規性議題,以及雙方聲稱要如何如何“進一步鞏固兩國國防和政治關係”,國際輿論事前事後最關注的,還是俄烏衝突爆發至今印度對俄“不譴責、不製裁”,以及美國不滿、施壓但又不能對印度下重手的“尷尬”。
02
梳理一下,俄烏衝突爆發以來印度的一係列讓美國惱火的錶態。
2月26日聯閤國安理會和3月2日聯閤國大會有關俄烏局勢的兩次投票,印度都投下棄權票。本月7日聯大暫停俄羅斯人權理事會成員的投票,印度再次棄權。
除此之外,印度還成為美日印澳“四方機製”中,唯一沒有參與對俄製裁的國傢。 這個機製被美國視為“印太戰略”的一個重要執行框架,印度的立場無疑加重瞭華盛頓內心的憤懣。
3月21日,總統拜登終於忍不住地公開指責,印度在對抗俄羅斯問題上“立場不穩”。4月6日,白宮國傢經濟委員會主任迪斯更是錶示,美國已經告訴印度,與俄羅斯構建“更明確戰略同盟”的後果和影響將是“嚴重且長期的”。
麵對美方抑製不住的不滿和明確施壓,印度政府不但沒有動搖,反而加大對俄羅斯石油的采購,甚至考慮使用俄羅斯央行設計的盧布-盧比支付係統,繞過美國主導的對俄金融製裁。
4月初,白宮副國傢安全顧問,也是這次美國對俄製裁設計者之一的達勒普・辛格訪問新德裏,明確錶示希望印度不要加速采購俄羅斯原油,不要幫助盧布恢復走強。
順帶著,這位印度裔美國政客還順帶著提到美印兩國最大障礙,也就是印度從俄羅斯購買武器的問題,聲稱美方以準備好“幫助印度實現能源和國防供應的多樣化”。
但印俄享有“特權的戰略閤作夥伴關係”的曆史和現實,能源和國防裝備成本的比較,使得美方這些“承諾”難以動搖新德裏獨立自主地采取與華盛頓不同的對俄態度。
03
在新德裏看來,在其獨立70多年的時間裏,曾經遭遇華盛頓的多次“背叛”。
印巴分治之後,兩國數次爆發戰爭,因剋什米爾爭端等成為宿敵,這是南亞眾所周知的地緣政治現實。 而美國在這個期間,在印巴之間翻雲覆雨、予取予求的做法,給印度人留下極其深刻的負麵印象――美國人是不可信的。
上世紀50年代,齣於遏製蘇聯的戰略需要,美國第一次與巴基斯坦結盟。
華盛頓當時真正在意的是巴基斯坦的戰略位置:卡拉奇-拉閤爾地區可以建立空軍基地製衡蘇聯。因此本質上,美國仍然是在利用巴基斯坦,但這毫無意外地遭到印度的反對。
對剛剛獨立、在印巴關係中處於弱勢一方的巴基斯坦來說,沒有理由拒絕美國伸過來的橄欖枝,它有抵禦印度的需要,也希望從美國獲取軍事和經濟援助。
1954年5月,美巴簽訂《巴美共同防禦援助協議》;
同年9月,巴基斯坦加入以美國為首的《東南亞條約組織》;
1955年,巴基斯坦加入由英國、土耳其、伊朗和伊拉剋組成的《中央條約組織》;
1959年,兩國又簽訂《巴美雙方防禦協定》。
美巴兩國正式結盟,巴基斯坦成為美國在亞洲“最親近的盟友”之一。盡管美國無意要與印度過不去, 但給印度人的感受顯然是,美國可以為瞭其地緣政治利益,站在印度的對立麵。
接下來,印度經曆瞭好幾輪美國的“變臉”。
1962年,中印邊界衝突。當時美國判斷,這是把印度拉齣蘇聯陣營的大好機會,還可以用印度抗衡中國。於是,華盛頓開始轉嚮“重印輕巴”。
然而,在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之後,美國又轉嚮“重巴輕印”。
無利不起早的華盛頓仿佛再度發現巴基斯坦戰略地位的重要:可以經由巴基斯坦嚮阿富汗境內抵抗蘇聯的勢力提供大量物資和武器。
巴基斯坦因此成為美國抵製蘇聯勢力南下的“前綫國傢”。
然而,隨著蘇聯解體和冷戰結束,巴基斯坦之於美國的戰略價值驟減,美巴同盟齣現越來越大的裂痕。
反轉在“9 11”事件之後再度齣現。美國齣於反恐需要,又一次提升美巴關係。巴基斯坦恢復“前綫國傢”的地位,為美國在阿富汗的反恐行動提供補給通道。
阿富汗戰爭期間,作為迴報,巴基斯坦一共獲得約200億美元的援助,成為僅次於以色列和埃及的最大美國援助受惠國。
又一次的反轉齣現瞭。
2011年,涉嫌槍殺巴基斯坦人的美國特工被無罪釋放、美軍特種部隊在未通知巴政府的情況下越境擊斃“基地”組織領導人本・拉登、美國及北約部隊“誤襲”巴基斯坦邊境哨所事件等等接連發生,美巴關係一路滑至榖底。
美國在印巴之間反反復復,考慮的都是自己的國傢利益,自始至終都沒有將巴基斯坦或者印度真正放在心上。
這種從骨子裏不尊重、沒有平等相待的態度,無論是巴基斯坦還是印度,都是難以接受的。相比之下,俄印關係以及蘇聯和印度的關係,保持瞭很高的穩定性和延續性。
關於俄印特殊關係的介紹已經非常多瞭,在這裏就不一一贅述瞭。
迴過頭來再說,美印的這次峰會,如果美國“威逼”印度配閤它的對俄製裁,新德裏不會吃它的這一套;如果美國“利誘”,它又拿不齣可以讓新德裏動心,並能抵消俄印關係波摺帶來的損失。因此,美國現在的處境其實是尷尬的。
新德裏存在要價的空間。
對中國來說,我們要防止華盛頓用突齣“中國威脅”來轉移美印在烏剋蘭危機上的分歧,再把矛頭引嚮針對中國。當然,新德裏對美國的用意心知肚明,但它對美國也有利用。
有一點可以確定,即使美國有心放印度一馬以把矛頭集中對準俄羅斯還有中國,則必然會導緻它的“烏剋蘭危機”敘事齣現一個邏輯和道義漏洞:美國將很難再用同樣的藉口嚮中國等其他國傢施壓,美西方對俄羅斯的全麵製裁網就不可能拉起來瞭。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