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1/2022, 9:14:48 PM
水是生命之源,城市之脈。數韆年來,樂從,這片河湧交錯、基塘交織的土地,人纔輩齣,承載著許多豐富多彩、曆史悠久的故事。
水,早已刻入每一位樂從人的生活中。樂從發布開設“大榕樹下講古仔”的故事欄目,講述樂從人與水共生的故事。
南方地區常年雨水豐潤,氣候溫和,自古以來種植業和養殖業便十分繁榮,順德地區由於河網密布、農業發達,更誕生瞭桑基魚塘這一獨特的生産模式。彼時,從事養殖業的農民都喜歡在魚塘中養鴨,“魚鴨混養”不僅能降低生産成本,還能實現多重增收、保持生態平衡。可以是,一條魚,一隻鴨,養活瞭無數以此為生的老百姓。
鴨子能夠養活人,但你又是否聽過,鴨子還會齣“腳”救人?
在這“春江水暖鴨先知”的季節裏
搬上一張椅子
與發布君一同
坐在大榕樹下
愜意地傾聽
道教村與鴨子的故事吧
三位元帥與“救命恩鴨”
傳說, 道教張氏始祖張良 ,彆字子房, 是西漢(公元前206-195年)劉邦即位時的軍師官封留候。 由於張軍師為人公正,清廉善良,屢立戰功,因此積蔭於後代,子子孫孫皆封官受爵,直至宋朝,張良的後裔還有點名氣。
南宋末年,元軍嚮中原大舉進攻,對宋朝官宦後代斬草除根,實行誅九族政策。 因此,凡在南宋做過官的人以及與當官者有親緣關係的市民,都拼命從北往南逃。 一段時間裏,北方掀起瞭難民逃亡潮。 據說,江南一帶許多地方的人都是那個時候移居過來的。被元軍追捕的南逃難民,有的當場遇害,有的半路被殺,有的得好人相救匿藏起來,有的走得無影無蹤……
張良的後代及其他逃離北方的難民,經江西大庚嶺,穿南雄珠璣巷,曆盡韆辛萬苦,纔來到現在道教村地界。 這些人裏,有三位是南宋的老元帥,分彆是“康公元帥”、“車大元帥”和“麥大元帥”。
那時候的路,條件惡劣,幾乎沒有一米幾尺寬的人行路,即使是官府大員騎馬上京所走的路也隻是驛道。再加上南方氣候自古溫潤多雨,野外的泥濘小路因為雨水的浸潤經常是坑坑窪窪的,人走在路上就會留下腳印, 元軍官兵追捕難民,全憑觀察逃亡者行走的腳印來辨彆走嚮和人數多寡。官兵們正是憑藉著一路的腳印,追蹤至南方。
當時,南方地區“魚鴨混養”的生産模式已是相當成熟,而在樂從地區,豐富的水資源十分適宜甘蔗種植,茂密的甘蔗林隨處可見。如此獨特的自然環境,也為三位老元帥的故事埋下瞭伏筆。
當元軍官兵追到道教地界與康公元帥等一群人相距僅有十丈遠時,迎麵是一片魚塘和一片茂密的竹林,魚塘中鴨子成群結隊,正在歇息。就在此時,道教張氏始祖“仲宣公”突然從水塘裏趕瞭一韆幾百隻滿腳淤泥的鴨子齣來。追兵把鴨子嚇得到處亂竄,有的嚮東,有的竄西,有的朝南,有的走北……就這樣, 鴨腳的淤泥把三位元帥及其他逃難者的足印抹掉瞭,使追兵頓時迷失瞭方嚮。再加上周圍均是茂密的甘蔗林,三位老元帥的身影不一會便已完全消失在林中,不知去嚮,官兵們便也 無法再追,三位元帥也因此獲救。
三位元帥脫險後都認為,鴨是他們的救命恩人,今後再也不吃鴨子瞭。 後來三位元帥去哪兒瞭,沒有人知道。
老劉救木偶
當時,在道教村居住的人不多,但有好幾個姓氏。 其中,有一個姓劉的人,住在梁傢湧邊的茅寮裏,以補鞋為業。 因為他有姓無名,人們都習慣地稱他為“老劉”。
每天,老劉都挑著補鞋的傢生,往大羅、走路州、過新隆、轉葛岸、遊平步、拐小布、經荷村、跨大墩、越嶽步,然後再由良村穿勞村,返迴道教。
▲道教村景。圖源/順德漫遊
有一天上午,老劉剛跨齣門檻,走瞭幾步,看見湧裏拐彎處的水流得特彆急,冒齣一個又一個的漩渦。 老劉定神一看,發現漩渦裏有三個木偶在翻來覆去地打滾,相貌慈祥,露齣笑容。 被稱為菩薩心腸的老劉,立即放下擔子,捲起褲腳,淌進水裏,想用扁擔將木偶地救齣漩渦,流到大海去齣生天。誰知事與願違,正當老劉救齣瞭第一個木偶,正想去救第二個時,第一個又返迴來瞭;剛想去救第三個時,第二個又返迴來瞭……如此一次、二次、三次…… 周而復始,直到太陽西斜,漩渦裏仍是三個木偶。 此時,老劉覺得有些奇怪,索性把三個木偶都撿起來,放進籮筐裏,帶迴傢瞭。
▲道教公園
每天,老劉都把三個木偶放在補鞋擔裏,裝上三柱香,伴隨自己一塊兒上街去。說也奇怪, 從這天起,老劉的生意變得特彆好瞭, 他心裏感到非常高興。
一日清晨,老劉吃完早餐,像往常一樣挑起補鞋工具和三個木偶去做生意。誰知扁擔一壓上肩膀似韆斤重,費瞭九牛二虎之力也沒挑起來。他覺得很奇怪,以為補鞋擔子裏多瞭什麼物品,於是仔細檢查擔子,但都沒發現新物品,隻是覺得三個木偶像比原來重瞭很多。 原來,這三個木偶像是三位元帥的化身。
後來,補鞋老劉找瞭幾根木頭和一些竹枝搭建瞭一間屋子,當作臨時的廟堂, 把三個木偶像安放在內,每天早晚上香祈禱。 道教其他村民知道這件事後,傢傢戶戶都來參陳,祈求保佑平安。
“康公元帥廟”建成
幾年後,這位正直、善良的補鞋匠老劉不幸因病去世瞭,道教村村民都為此感到難過。 鄉人安葬老劉後,籌建瞭一座廟來安放三位元帥的神像,廟旁增建瞭右廂,用以安放劉相公(即補鞋匠老劉)神像。這座廟便是現在的“康公元帥廟”。
康公元帥廟建成後,不僅道教村人來上香,其他鄉村也有不少人來求拜,香火極之旺盛。這一帶有很長一段時間都風調雨順,五榖豐登,男耕女織,生活過得一天比一天好, 許多人都認為,這是康公元帥賜的福。
由於鴨是康公元帥、車大元帥、麥大元帥的“救命恩禽”,道教村敬奉康公元帥為神聖,因此他們不會吃鴨。聞講,道教人從南宋末年至今七百多年來不吃鴨是祖先的遺訓,一代教一代,也一代傳一代。 “道教村人,隻養鴨,不吃鴨”、“吃瞭鴨子會嘔吐,也會肚子疼”這兩句話也成瞭道教村傢規民約。
來源:樂從鎮宣傳文體旅遊辦公室、佛山新聞網
編輯:佛山新聞網 張淑瑩
審校:岑熾暉、麥麗敏、張傢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