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5/2022, 3:00:39 PM
#三國風雲錄#
關羽被東吳偷襲失去瞭荊州,使得《隆中對》遭到夭摺。為此關羽遭到瞭很多人的詬病,說他不聽諸葛亮的“北拒曹操,東和孫權”的告誡,與東吳搞不好關係。甚至還進一步說,如果關羽聽從瞭諸葛亮的告誡,荊州就不會丟失,關羽也不會被殺。那麼事實真是如此嗎?
一、對關羽的誤解。
在曆史上對關羽的評價是“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並且把這個評論作為關羽敗亡的主要原因。在總結關羽失敗的教訓時,關羽對糜芳、傅士仁的輕視,迴復孫權的惡劣態度被作為荊州失守的主要原因。似乎是因為關羽的傲慢,造成瞭荊州的丟失。
對於這一點,從曆史記載上也可以得到印證。關羽的對手都對他做齣瞭同樣的評價,那就是關羽這個人喜歡學習,對《春鞦》朗朗上口。與此同時,關羽又高傲自矜,喜歡淩轢與人。正是因為這種性格,纔造成瞭他手下的背叛。
不過我們客觀的來看,關羽的這個缺點似乎被無限地放大瞭。關羽的性格再高傲,再驕傲自大,也不可能會讓整個荊州上下全部背叛他。在孟達給劉備的辭行信中說道,荊州失守,大臣失節,百無一還。
如果僅僅是因為關羽一個性格的缺陷,就造成這種結果,是難以想象的。如果關羽的荊州是這樣的分崩離析,他又怎麼可能取得襄樊之戰的勝利,同時讓孫權君臣對他如此忌憚呢?我們從一些曆史的記載來看,也能發現一些相對的蛛絲馬跡。
在陸遜和呂濛的談話中,我們可以看到呂濛對關羽的看法,他說關羽在荊州鎮守期間,恩信大行。在奪取江陵的時候,呂濛和糜芳在沙土地飲酒作樂,虞翻勸呂濛盡快控製城池。果然城中有人想要采取行動抵抗吳軍,因為呂濛采納瞭虞翻的建議纔遭到失敗。由此我們可以看到關羽並不是他們所說的因為性格缺陷,纔得不到大傢的支持。
因此關羽的敗亡主要是他的性格缺陷造成的,這個論斷是有所商榷的。那麼,關羽沒有聽取諸葛亮的告誡丟失荊州,就更是沒有依據瞭。我們如果從關羽的所作所為來看,關羽恰恰是聽取瞭諸葛亮的告誡,自始至終都是按照諸葛亮的告誡行事的。
二、至死還在遵從著諸葛亮告誡的關羽。
大傢對關羽不遵從諸葛亮的告誡的依據,主要是關羽對東吳的態度惡劣,對孫權謾罵侮辱。可是我們從曆史上的記載來看,關羽從來沒有對東吳行使過武力,在任何時刻都是以和為貴的。這中間就包括著名的“湘水之爭”裏,關羽對東吳的行動。
在劉備奪取益州後,孫權就派人去索要荊州。劉備以奪取涼州後就歸還荊州為藉口,推辭瞭孫權的要求。孫權認為劉備是故意找理由拒絕自己,便動用武力奪取瞭長沙、桂陽和零陵三郡。在這次行動中,孫權動用瞭呂濛的兩萬人馬和魯肅的一萬人馬。
關羽在得知情況後,嚮劉備告急。劉備率領五萬人馬增援荊州,趕到瞭公安。劉備派關羽率領手下的三萬人爭奪三郡。但是麵對魯肅的一萬人馬,關羽卻猶豫不決。他不但沒有按照劉備的命令行事,還與魯肅舉行單刀會,試圖和平解決爭端。
當時戰場形勢對劉備、關羽十分有利。關羽的三萬人馬對陣魯肅、呂濛的三萬人馬,劉備的五萬人馬則位於吳軍的側後。如果關羽果斷地按照劉備的命令投入戰鬥,在關羽和劉備的夾擊下,吳軍必敗無疑。那麼,湘水之爭的結局就會是兩樣瞭。
正是關羽無條件遵從瞭諸葛亮的“北拒曹操,東和孫權”告誡,纔使得他對劉備的命令陽奉陰違,錯失瞭大好時機。最終劉備因為曹軍奪取漢中而返迴,被迫割讓瞭荊州在湘水以東的土地。這給荊州的防守帶來瞭極其嚴重的隱患。
正是關羽機械遵從諸葛亮的“東和孫權”的告誡,纔使得整個荊州都對劉備集團失去瞭信心。他們清楚的知道,劉備集團是不能保護自己遭受東吳的進攻。因此,在東吳的滲透下,包括糜芳、傅士仁在內的大規模背叛就此展開。荊州上下都嚮東吳暗中勾結,這給東吳奪取荊州創造瞭有利條件。
濛在鼓裏的關羽還在進行著“東和孫權”的努力,殊不知孫權已經和呂濛計議好,決定以武力奪取荊州瞭。在他們的密謀中,為瞭免除後患,關羽必須殺掉。可憐關羽還把東吳當成盟友,在發動襄樊之戰的時候,還對東吳抱有希望。
即便是在荊州被東吳奪取之後,關羽還沒有放棄“東和孫權”的希望。他在撤軍途中,還嚮孫權派齣使者,企圖以外交手段解決爭端。在大軍離散,走保麥城時,關羽還是抱有這種幻想。直至被東吳的伏兵生擒,關羽也沒有想到自己會死在東吳的刀下。可見諸葛亮的告誡對關羽影響之深,以緻達到瞭執迷不悟的地步。
三、無條件執行“東和孫權”的策略,是關羽敗亡的根本原因。
諸葛亮對關羽的告誡並沒有錯,錯就錯在關羽對這個告誡理解錯誤,執行錯誤。諸葛亮對關羽進行告誡,是從《隆中對》的戰略齣發的。隻有聯閤東吳,劉備纔可能獲得討伐曹魏的勝利。因此,“東和孫權”就成為這中間的關鍵一環。
可是諸葛亮隻對關羽說瞭要“東和孫權”,可是並沒有對關羽說要如何“東和孫權”。“東和孫權”最重要的是一個“和”字。這就需要讓孫權與自己保持和平狀態,不産生爭端。但是,這一點真的能夠做到嗎?
其實劉備和孫權的戰略有著嚴重的衝突,由此産生的矛盾是很難化解的。劉備為瞭實現《隆中對》的戰略,需要以荊州作為基地,對宛洛地區進行北伐。而孫權則要實現“全據長江”的戰略,也對上遊的荊州勢在必得。為此,圍繞著荊州的歸屬,雙方的矛盾越來越深,直至兵戎相見。
如果不讓齣荊州,關羽想要和東吳和平相處是不可能的,東吳遲早要和關羽為爭奪荊州翻臉。僅僅依靠無條件的退讓,是不足以維持雙方的和平狀態的。關羽要想“東和孫權”,就必須采取拉打結閤的戰略。
關羽一方麵要與東吳保持和平狀態,這一點關羽在現實中也做到瞭。一直到死,關羽都沒有對東吳兵戎相見。另一方麵,關羽必須要給東吳施加軍事威懾,讓東吳不敢輕舉妄動,對荊州下手。關羽正是沒有看到這一點,纔在“湘水之爭”中沒有對東吳用兵,錯失瞭良機,不但讓東吳氣焰更加囂張,也讓自己的手下喪失信心,離心離德,最終導緻瞭自己的敗亡。
結語:
正是關羽對諸葛亮的告誡奉為圭臬,纔使得他丟失瞭荊州,被東吳擒殺。這是因為關羽機械的執行“東和孫權”的戰略,幻想以無底綫的退讓,就能換來東吳的和平相處。他對孫權處處忍讓,在“湘水之爭”中違背劉備的命令,在極端有利的態勢下也不攻打吳軍。關羽對孫權背盟毫無準備,至死還幻想能夠與孫權和平相處。
但是現實讓關羽的幻想遭到瞭破滅。關羽鎮守的荊州連續遭到孫權的兩次襲擊,沒有防備的關羽丟失瞭整個荊州,還喪失瞭包括他自己在內的荊州大軍。正是關羽機械執行諸葛亮的告誡,一味地委麯求全,纔使得“東和孫權”的戰略最後變成瞭孫權奪取荊州的條件。關羽作為鎮守一方,獨當一麵的統帥,對此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