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2022, 2:25:37 PM
談到唐高宗李治,可能很多人都不知其人,但談到他的父親唐太宗李世民、妻子武則天和孫子李隆基,相信很多人都非常熟悉。這位唐朝的第三代皇帝,相比起他所繼承的和繼承他的兩代皇帝,他存在感在曆史上顯得微乎其微。甚至於,唐朝乃至中國曆史上第一位女帝也是齣自他執政的年代,因此李治也很容易被冠以懦弱、無能的標簽。
然而縱觀唐朝曆史,我們會發現,李治並不是一無是處的。李治在位期間不僅鞏固瞭貞觀之治的成果,同時還將唐朝的版圖擴張到瞭曆史的頂峰,是唐朝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皇帝,可以說是一位承前啓後的優秀皇帝。
這位往往被我們在曆史上忽視掉的“懦弱”皇帝,比我們想象的要厲害得多。
李世民
意外成為太子
李治齣生在公元628年六月,此時他的父親唐太宗李世民已經登基兩年,換句話說,也就是玄武門之變後的第二年。此時的李世民已經有瞭八個兒子,在八個兒子當中,有兩個則是長孫氏皇後所生的嫡子,李治是李世民的第三個嫡子。
在古代禮法中,隻有皇後所生的嫡長子纔有資格繼承皇位,而李治作為第三個嫡子,其實幾乎是不可能有機會執掌皇權的。然而曆史卻無時無刻不發生著巧閤一般的有悖於常態的變化,幾乎沒有任何機會的李治,偏偏成為瞭李世民的繼承者。
公元636年,李治的母親長孫皇後因病辭世,這對年幼的李治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打擊,但同時也給他帶來瞭機會。
李世民早在即位那年,就直接冊封瞭自己的嫡長子李承乾為太子,這不僅是因為李世民要遵守禮法,也是因為李承乾自幼聰慧,“豐姿峻嶷、仁孝純深”的品性。但是李世民從李承乾幼年開始就有意識地對他進行儲君教育,並一度采用嚴苛的態度,成為瞭現代語境下典型的狼爸。
李治
雖然李世民一直對自己的嫡長子疼愛有加,不僅打破自己從來不信佛也不信道的慣例,為病重的李承乾求道祈福,也在他加元服之際為他大辦宴席慶賀。李承乾也不負父親的期望,在唐高祖李淵病逝之際臨時受命擔任太子監國的大任,每次李世民的巡幸也是有李承乾留守京城監國,在這些大任上他乾得相當不錯。
但是,李承乾被冊封太子後的人生可以說是一路被李世民安排下來的,李世民踐行著要將李承乾培養成儲君標杆的信念來打破當年自己當年兵變時心中的遺憾。自然在道路選擇上,李世民就會更多
的
替代李承乾自主的選擇,讓這位年幼的太子走上一條“迫不得已”的儲君之路。在長孫皇後辭世後,這對父子錶麵上父賢子孝的關係開始被打破。
在長孫皇後辭世後,他與父親之間緩和溝通的紐帶也就隨之不復存在瞭。李承乾和父親間的矛盾在辭職後愈演愈烈,李世民卻仍然按照自己的方式,用古闆的教育刺激著李承乾本就處在巨大壓力下的心。最終,李承乾終於敗給瞭皇宮中兄弟奪嫡的明爭暗鬥,企圖效仿父親,通過起兵成功登基。但這一切終究被李世民看破,在鎮壓叛亂後,他無奈的選擇瞭將自己曾經引以為傲的太子流放黔州。
這樣大逆不道的罪行肯定會讓李承乾失去太子之位,那麼誰又能來頂替他呢。李世民在皇子關係的考量中選擇瞭李治,其中一個原因是嫡次子李泰由於覬覦皇位已經和李承乾發生過衝突,如果讓他來繼承必將在自己身故後留下大患,另一個原因是李承乾承認自己正是因為李泰受父親寵愛有加,擔心太子之位被取代纔起兵謀反。
於是公元643年,剛剛16歲的李治陰差陽錯的被冊封為太子。
李世民
權力更迭
李治成為太子以後,李世民吸取瞭在嫡長子培養上的教訓,而采用更符閤李治的培養方式。然而李世民顯然已經沒有時間瞭,這時候的他已經越來越經不起歲月磨礪。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重,太子李治則開始經常齣入後宮照料父親,也是在這個時候,李治和武媚娘,也就是後來的女皇武則天,當時李世民的纔人暗生情愫,由此結緣。
不久後,李世民因重病在終南山翠微宮去世,李治順理成章的繼承皇位,成為瞭唐朝第三代皇帝。
在李治即位之初,資曆尚淺,在李世民留下的一批貞觀賢臣的輔佐下,李治纔得以坐穩皇位。這其中,身為國舅的長孫無忌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功臣,作為貞觀遺臣之首,長孫無忌的鼎力支持為李治坐穩皇位鋪平瞭道路,讓之後的西突厥叛變和荊王謀反都沒能動搖李治的皇位。
然而卻因為後來的兩件事,讓李治統治下的唐朝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
前文說到,李治曾經與武媚娘有過短暫的接觸,並且暗生情愫,但作為先皇的纔人,武媚娘按照唐朝禮製必須齣傢為尼。但是李治一直寵愛有加的蕭淑妃奪瞭王皇後的寵,王皇後自然不能忍受,於是將武媚娘從感業寺重新接入宮中,以此來重獲李治的好感。而已經在感業寺與李治再續前緣的武媚娘一進宮,讓王皇後的計劃徹底落空。武媚娘不僅在入宮前就已經懷孕,還在入宮後誕下皇子,這讓未能生下皇子的王皇後和資曆不足的蕭淑妃漸漸失去瞭寵幸,武媚娘也順利的讓李治動瞭重立自己為皇後的心。
另一方麵,長孫無忌身為國舅更是貞觀賢臣之首,為李治成為太子乃至坐穩皇位立下瞭汗馬功勞,然而位高權重的長孫無忌在荊王謀反平定以後,藉此機會大量清理政敵,打破瞭朝堂之上的權力平衡,這讓李治開始坐不住瞭。
後宮中的明爭暗鬥也漸漸和朝堂之上的權力爭奪交織在一起。為瞭能夠廢掉王皇後另立武則天為皇後,李治不僅要取得大臣們的同意,更加重要的是要取得國舅長孫無忌的支持,在他的帶頭下,廢立皇後的舉動纔能順理成章的為群臣采納。李治便帶著金銀親自找長孫無忌商量廢王立武之事,而長孫無忌雖然照單全收,但是在思量之後還是反對廢除王皇後,這讓李治在感覺到權臣威脅皇權的同時,也明白瞭廢立皇後一事不僅是削減長孫無忌及其後關隴集團權力的有利時機,也是自己展現皇帝權威的一次機會。與此同時,武則天也因為長孫無忌的反對正式走到瞭長孫無忌的對立麵,同李治一起共同打壓關隴集團的勢力。
在取得軍方老臣李績的支持後,李治下定決心
施用
皇權,決議廢王立武。在此之後,長孫無忌因此事被李治貶官,而以他為代錶的關隴集團在朝廷的權臣統治地位也一並消散。同李治一起對抗長孫無忌的武則天也在之後派人逼迫長孫無忌於黔州自刎,以絕後患。
李治雖然對武則天趕盡殺絕的做法有所顧慮,卻並沒有過多責罰,因為此時的武則天和他仍然在同一條戰綫,有武則天與他一起執掌朝政,纔不會讓權臣臨朝之事輕易上演。
而武則天也漸漸走到瞭權力的中心。
在解決朝廷權利更迭問題後,李治便放眼天下開始瞭自己理想中大唐新圖景的建設。
建功立業
公元657年,把洛陽升為東都開創瞭唐朝的兩京製。同一年,李治任命將領蘇定方為道行軍大總管,平定西突厥的叛亂。在滅掉西突厥後,唐帝國也真正將西域納入瞭大唐皇帝的掌控之下。兩年之後,李治再次派遣蘇定方徵伐西域多國,將唐朝的疆域拓展到瞭今天的塔吉剋斯坦一帶。
公元660年,李治派遣唐軍再次東徵,一舉擊破瞭朝鮮半島上的百濟,為後來公元668年,李績一舉攻破高麗,平定朝鮮半島,使唐朝在朝鮮半島設立安東都護府鋪平瞭道路。
公元661年,唐朝針對西域管控做齣瞭一係列的調整,更加鞏固瞭唐朝對西域的統治地位。此時,唐朝的疆域一直延伸到鹹海一帶,達到瞭唐朝曆史上的巔峰。不僅如此,李治在位期間還重建瞭科舉製度,不少官吏都通過科舉考試進入瞭官場,這也為後來武則天的繼續改革奠定瞭基礎。
電視劇《武媚娘傳奇》
易位女皇
就在唐帝國極盛一時的時候,唐高宗李治的身體卻齣瞭問題,他的頭疼病已經到瞭不可收拾的地步,總攬朝政的時間也漸漸減少,而已經被打壓下去的關隴集團自然不能夠再次放權於他們,於是隻能交給武則天打理。也是在這個時候,武則天在朝中的權勢越來越大。
雖然在此之後,李治因為頭痛無法治愈隻能大部分時間將朝政交給武則天打理,但是齣於權力集中的無奈,隻能暫時由武則天替他把持朝政。
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在洛陽逝世,終年56歲。在此之後,武則天一度把持朝政,在683年-690年期間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後臨朝稱製,把控朝廷。最終她逼迫李旦退位,於公元690年末自立為武周皇帝,成為中國曆史上第一位女帝。
武媚娘
結論
從唐高宗李治上位到他建功立業的這段曆史中,我們能夠看到,他不僅是一位果決的皇帝,更是一位深謀遠慮的皇帝。在初臨朝堂之際,李治為瞭避免權臣當朝影響皇權,更為瞭展示權威以便日後施展拳腳,選擇瞭果斷疏通軍方關係,從而掌握瞭廢王立武的主動權,並由此和武則天聯手把持朝政,徹底打壓瞭長久以來位於權力中心的關隴集團。這是一個懦弱、無能的皇帝不可能做到的。
在掌握實權以後,李治也為唐帝國開疆拓土,平西突厥之亂,掃朝鮮半島之爭,鞏固基業,並在此之上開創新的選官製度,優化唐帝國的官僚體係,讓整個帝國蒸蒸日上,甚至一度達到瞭疆域的頂峰。這些事實都證明瞭唐高宗李治絕不是一個無能的皇帝。
最核心的一點在於,在李治去世以後,對皇後武則天權力的轉移沒有把控到位,從而導緻瞭她不僅在其後的兩代皇帝當政時獨攬大權,甚至於最後取而代之,讓唐帝國陷入瞭中斷。作為中國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又因為她在位期間的功績,讓世人忽略瞭在她之前,為她政治奠定基礎的李治,同時也用遐想構建瞭一個李治軟弱無能而武則天成功上位的曆史虛像,這對李治來說是不公平的,對於曆史認知和評價來說也是不公平的。
盡管李治的功績可圈可點,甚至暫時讓唐帝國的延續斷代,盡管李世民、武則天、李隆基在唐朝曆史上無可替代的地位讓李治的作為顯得無足輕重,但是曆史證明,這樣一位勵精圖治,善謀能戰的皇帝是不可多得的,也是唐帝國開創興盛的時代不可多得的治國明君。他的功與過需要後人來評說,但他的是與非需要一個公正和清晰的認識,對於這樣一個承上啓下的皇帝而言纔是真正公平的曆史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