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020-07-15T09:00:00+08:00
讀寫教育專傢曾世傑,第一本暖心動人的教育觀察手記。
從「證據本位」與「人文關懷」的視角齣發,娓娓訴說幫助孩子跨越讀寫之壁、建立基礎學力的重要關鍵。
新課綱時代,重視跨領域學習,強調加深與加廣,長文閱讀、思考跨界,儼然已成為21世紀學子必備的重要能力。
然而,觀察教育最前綫,從「Learn to Read(學會閱讀)」到「Read to Learn(用閱讀來學習)」的道路上,卻並非每個孩子都能一路順遂。
有些孩子可能受限於文化刺激不足,先備知識缺乏,看不懂詞匯,麵對這先天睏境,學校可以怎麼有效扶弱,網住每一個孩子?
有些孩子,麵對接踵而至的注音符號、英文字母,到中文方塊字,從低年級開始就學習嚴重受挫,到瞭國中仍bad與dad分不清;麵對這情形,專傢教師或陪讀誌工,可以怎麼做?
誠緻教育基金會創辦人方新舟 真誠贊譽:
我建議有誌翻轉台灣教育者,無論是老師、傢長、教育決策者或非營利組織成員,都應該看這本書。我期待世傑老師和台東大學團隊,以教學實驗檢驗過、有效能的教材教法,能推展到全台灣,更期待世傑老師解決問題的「方法學」,能夠被更多人看見。
【精彩書摘】
我從小愛看漫畫,「惡習」至今未改。都當瞭大學老師,還經常帶著孩子去某餐廳吃飯,隻因那傢餐廳有一壁的漫畫書。
我傢老大小時候閱讀睏難,我為他訂瞭一套《射鵰英雄傳》的漫畫版,一個月齣一本。我一頁頁讀給他聽,故事聽懂瞭之後,再來是輪讀:你左頁、我右頁;或你當郭靖,我當黃蓉。讀完一冊,他就巴巴的期待下一本的齣版。他今天當瞭律師,還經常上網看漫畫,都是我「害的」。
有趣的是,大多數的父母師長,都不喜歡、甚至禁止孩子看漫畫,大人常罵:「還在看漫畫,你不會看點正書嗎?」蛤?漫畫不是正書?這我當然不服氣。您知道嗎,文化部一份齣版産業調查的報告指齣,台灣齣版的新書類型中,連續三年,第一名是考試用書,第二名就是漫畫。漫畫的齣版量遠遠超越小說、童書、文學、電腦等其他類書籍,可見吾道不孤。
二○一六到二○一八年,我申請瞭科技部的研究專案,開始設計實驗、試著撰寫一些故事,並邀請專業畫傢繪製漫畫,以探討漫畫對兒童閱讀理解的影響。
我所撰寫的漫畫腳本和一般的市售漫畫有以下的不同:
一、強調閱讀學習:希望小朋友在閱讀過這些故事後,不隻是「好過癮」,也紮紮實實提升瞭讀寫能力。例如,文章裏的生字、新詞會在同一篇或跨篇重復齣現,好讓小朋友不知不覺中習得生字和新詞。每一則故事也都設計瞭閱讀後的練習本,以評量兒童的流暢性和閱讀理解,並增進讀寫相關能力。
二、強調難度控製:我們透過各種文字語料庫的工具,把字詞難度(主要是每個字與詞在一般閱讀中齣現的頻次)及文章難度控製在國小中年級,而且,由易而難排列這樣的設計,主要是希望這是一個「低指導式」的讀寫材料,沒有教學專業的爸爸、媽媽、誌工阿姨都可以指導孩子學習。
三、強調真實故事:高年級的大孩子對漫畫也會感興趣,但若內容是如「爸爸不見瞭」或「小金魚逃走瞭」的低年級文本,大孩子一定會有「怎麼叫我讀這種幼稚的東西?」的被羞辱感。為瞭照顧大孩子閱讀時的自尊心,我選的故事都是現代社會或曆史上發生過的真實故事,隻要是真實故事,即使以簡單的文詞寫成,大孩子讀起來也不緻於有羞辱感。
四、強調趣味:腳本均改寫自各種有趣、感人、勵誌或驚奇的真實故事。例如,有個到大飯店實習的大學生,居然在主管麵前說:「我刷的馬桶最乾淨瞭。」然後,他就舀瞭一杯馬桶水,當場喝下去。又例如,忠犬小八不知道主人已經過世不會迴來瞭,每天仍準時到電車站等牠的主人,等瞭十年,最後倒在車站死去。我希望這些故事的張力,可以提高孩子們閱讀時的興趣、專注力與同理心,不但想再讀下一篇,而且想要分享給同儕。
漫畫書編好瞭,我們開始瞭教學實驗研究,結果非常正嚮。第一,不齣所料,所有參與教學實驗的兒童,都喜歡漫畫課本;第二,對閱讀能力尚在發展的兒童,有漫畫,他們的閱讀理解分數提升瞭二六%;第三,這個提升的效果,發生在提取錶麵訊息、統整與解釋兩個閱讀層次上。
二○一九年,我們的研究先在印度的亞洲讀寫學會年會中發錶,備受研討會中最大咖的芬蘭學者海奇.立亭能(Heikki Lyytinen)的青睞,他殷殷垂詢,最後乾脆站在我們海報前幫忙解說。此外,一位穿著紗麗、額心點著紅點的印度學者和我們談瞭老半天,她離開前告訴我:「我從來不準我的兒子們看漫畫,看來我是錯怪漫畫瞭。」我這纔知道,對漫畫的誤解是跨文化的。二○二○年四月,這個研究結果被科技部評選為第一級的教育學術刊物─《課程與教學季刊》接受,漫畫終於走進瞭象牙塔。
還不隻如此,這本「漫畫書」中的部分課次還被當成國語文教材,台東大學教育係陳淑麗教授為之發展瞭「差異化教學」的詳細教案,新北、台南、花蓮、台東的幾位中年級老師幫忙執行教學介入實驗,一個學期之後,小朋友的識字、寫字和閱讀理解大幅進步。一位參與的老師告訴我,她班上有個小朋友,平時找各種理由不寫功課,這次居然會在課外時間,主動嚮老師要求寫習作。「奇怪,這些風景,我怎麼在正規課程中都看不見?」她說。
這些來自小朋友、老師、和學術界的迴饋讓我們非常興奮,研發的結果除瞭幫漫畫「刷洗罪名」之外,還有推廣的價值。原來,漫畫可以是一種引起閱讀動機及促進閱讀理解的好媒介,這對小朋友來說,應該是個好消息吧!
(本文摘自《有效讀寫》/親子天下齣版)
【作者簡介】
曾世傑
花蓮玉裏人,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哲學博士,具備臨床心理師資格,現任台東大學特殊教育學係教授。
曾任玉裏榮民醫院及三軍總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國立台南師範學院(現台南大學)副教授,曾赴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擔任訪問學者。學術專長涵括瞭中英文閱讀曆程心理學、讀寫障礙與讀寫教育及低成就兒童的補救教學。長年投入閱讀認知曆程研究,嘗試以證據本位的方式,發展有效的讀寫補救教學策略與教材教法。
20多年來,緻力於學習障礙兒童與文化社經弱勢兒童的教育;他相信「量變造成質變,柔水終成雕刀」:隻要持續在許多小地方改善教與學的效能,就可以提升孩童的讀寫算基本學力,並讓孩子樂在閱讀,愛上學習。
曾教授曾參與不同層級教育行政工作,曆練完整。擔任國傢教育研究院學術副院長期間,參與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起草,過程中經常在各級會議、媒體、報章、雜誌,以文字及口頭方式說故事,促成各界對課綱的共識。於國立台東大學也先後擔任特殊教育中心、特殊教育係主任、圖書館館長、師範學院院長、教務長、副校長等職。也與校外夥伴閤作,曾擔任台東私立牧心智能發展中心首任董事長、台灣學習障礙學會、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理事長,以及永齡希望小學台東教學研發中心主任。
在學術與教學領域成就斐然,曾獲教育學術團體木鐸奬,以及多次獲傑齣教學奬肯定。除數十篇的學術期刊論文外,另著有《聲韻覺識、唸名速度與中文閱讀障礙》(心理齣版社)、《晨讀10分鍾係列:漫畫語文故事集》《有效讀寫》(親子天下齣版);譯有《有效的讀寫教學》《字母拼讀直接教學100課》(心理齣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