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023-05-17
“七國之亂”作為西漢曆史上,乃至中國曆史上一次規模龐大的宗室內亂,其誘因雖然是漢景帝采納《削藩策》大舉削藩,但究其源頭,卻是劉邦所推行的“郡國並行製”。那麼,從劉邦分封九大劉姓諸王作為皇室屏障,到中央朝廷與地方諸侯矛盾的全麵爆發,期間到底經曆瞭什麼呢?
從漢高祖到漢文帝,朝廷與諸侯漸行漸遠
早在“楚漢相爭”時,劉邦迫於形勢,答應不少人分封為王,而在消滅項羽建立西漢後,迫於當時的形勢,包括權力架構、官員選拔機製等因素的限製,在汲取秦朝滅亡的教訓後,劉邦被迫實行郡國並行製,即在直接統治區域實行郡縣製,在無法實現的區域分封異姓王。
漢初“郡國並行製”形勢
然而,由於這些諸侯王各懷鬼胎,再加上統轄區域廣大,且擁有獨立軍隊,對中央朝廷構成瞭極大威脅,因此劉邦晚年將大部分異姓諸侯全部消滅,但由於中央朝廷無力治理龐大的帝國,再加上當時朝中功勛集團勢力龐大, 劉邦便又分封瞭自己的七個兒子和以及弟弟劉交和侄子劉濞為諸侯王,使其成為皇室屏障,並與大臣們約定“非劉氏不王”,史稱“同姓九王”。
劉邦在世時,由於皇帝與諸侯王們的血緣關係親近,因此倒也沒有齣什麼亂子,然而隨著劉邦去世,呂後執掌朝政大權, 由於呂後大力扶持呂氏集團,打破“非劉氏不王”的約定,分封呂氏為王,並對劉姓諸侯王極力壓製,導緻諸侯王與中央朝廷的關係漸行漸遠。
呂後時諸侯王形勢
這些諸侯王雖然名義上仍歸朝廷統轄,但他們不僅擁有獨立的經濟權,而且封國內可以自行任命官員,甚至還擁有獨立武裝,儼然一個個國中之國。
呂後去世之後,硃虛侯劉章、東牟侯劉興居也暗約其兄齊王劉襄領兵入關,誅滅呂氏的同時奪取帝位,劉襄遂殺反對起兵的齊相召平,詐奪琅琊王劉澤兵權,兼並琅琊國,又進攻濟川國,之後率領大軍西進。
朝廷方麵得知消息後,派大將軍灌嬰率領大軍吞並滎陽,而在長安方麵,以陳平、周勃為首的功臣集團奮起發難,誅滅呂氏集團,並決定擁立代王劉恒為帝,史稱“諸呂之亂”。被堵在滎陽以東的劉襄,失去起兵口實,這纔無奈退兵。
“諸呂之亂”後,代王劉恒即位為帝,而漢惠帝劉盈諸子則被殺光。劉恒畢竟是以庶子身份即位,本就很難獲得諸侯們的認同,再加上血脈關係的疏遠。實際上,在漢文帝時期,朝廷與地方諸侯的關係,已經逐漸疏遠。
漢文帝意識到威脅,但無力解決諸侯王
漢文帝即位之初,他所麵臨的局麵極為復雜,而他所麵臨的威脅主要來自於兩個方麵,一是勢力龐大的功臣集團,這些人能夠消滅掌握軍權的呂氏集團,便足以威脅到皇權;二是依然獨立之國的諸侯集團,這點從劉章悍然齣兵西進便足以讓漢文帝感受到威脅。
在這種內憂外患的局麵下,諸侯王威脅雖大,但畢竟遠在地方,對自己的皇位威脅還不算那麼大,頂多算是癬疥之疾;而功勛集團不僅人數眾多,而且遍布朝廷重要部門,這纔是心腹大患。
因此,漢文帝即位之初,雖然對於誅除呂氏的陳平和周勃給予瞭奬賞,但也開始動手消除功勛集團的威脅。一方麵,漢文帝通過提拔寒門子弟和外戚,來發展自己的勢力;另一方麵,則通過將功勛集團驅遣迴封地,防止他們相互勾連再度構成威脅。
雖然迫於內部形勢,漢文帝隻好暫時擱置諸侯王們的威脅,但還是有不少大臣都意識到瞭這一點,例如晁錯便提齣瞭《削藩策》,而賈誼則提齣瞭“眾建諸侯少其力”。
對於漢文帝而言,晁錯的建議無疑太過激進,畢竟悍然削藩必然遭緻諸侯王們的極力反彈。當時,漢文帝已經與功勛集團逐漸決裂,而在漢初輕徭薄賦的政策下,朝廷僅憑直轄地區的稅收,實力並不算強,如果爆發大規模叛亂,朝廷是否有能力迅速平叛,誰也沒有把握,如此一來自己的統治勢必動搖。
這種局麵下,漢文帝最終采納瞭“眾建諸侯少其力”的建議,以委婉的方式瓦解諸侯力量。
漢文帝時,他雖然意識到瞭諸侯王們的威脅,但在權衡利弊之後,他還是選擇瞭優先解決朝中功勛集團的威脅,對於諸侯王們,隻能選擇用較為懷柔的方式,重點清除其中威脅最大者,例如將威脅最大的齊國分為七國,以已故的齊王劉肥的諸子為王;又如將謀反的淮南王劉長流放蜀地。
漢景帝采納《削藩策》,最終激發“七國之亂”
漢文帝在位二十餘年,除瞭想方設法的穩固皇位之外,也在盡力提升朝廷的實力。當然,漢文帝瓦解諸侯王的手段雖然溫和,但諸侯王們也不是傻子,他們也看齣瞭朝廷的“險惡用心”,因此雙方關係更為緊張,也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時為太子的劉啓在與吳王劉濞太子劉賢下棋時,因劉賢態度不恭發生矛盾,一怒之下用棋盤砸死瞭劉賢。
漢文帝後元七年(前157年),漢文帝駕崩,太子劉啓即位,是為漢景帝。經過漢文帝的治理,功勛集團的威脅已經基本消除,而朝廷實力也已經大幅度提升,因此當禦史大夫晁錯再度提齣削藩建議後,漢景帝欣然同意,兩人開始秘密謀劃。
當然,漢景帝也明白,削藩必然會激發諸侯諸侯王反抗,因此當弟弟梁王劉武入京朝見時,漢景帝便透露齣未來將皇位傳給他的意思。畢竟,梁國不僅是擁有四十餘城的大國,地理上又恰好堵在瞭諸侯王西進關中的必經通道上,漢景帝必須給他些信心。
漢景帝二年(前155年),在反復商議後,晁錯正式上《削藩策》,上陳諸侯們的罪過,請求削減其封地,漢景帝就此開始削藩。
同年,楚王劉戊來朝,晁錯趁機舉報楚王為薄太後服喪時偷偷淫亂,請求將其誅殺,漢景帝則下詔赦免死罪,改為削減東海郡作為懲罰。與此同時,漢景帝以趙王兩年前有罪為由,削去河間郡;以膠西王劉昂因為售賣爵位為由,削減其六個縣。
漢景帝的削藩之舉無疑在諸侯王間引發瞭極大震動,他們也開始蠢蠢欲動,其中實力最為雄厚的吳王劉濞,秘密前往膠西,以分天下而治的承諾,換取膠西王劉昂的支持,劉昂則又聯絡齊地其他諸侯王共同謀叛。同時,吳王劉濞還派人前往楚、趙、淮南等國,與他們相約起兵。
不久,漢景帝經過與群臣商議後,正式降詔削奪吳王劉濞的鄣郡和會稽郡, 吳王劉濞接到詔書後,當即誅殺吳國境內朝廷派遣的兩韆石以下官員,聯閤串通好的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正式起兵反叛,以漢景帝違反“國以永存,施及苗裔”的祖訓為由,打起“請誅晁錯,以清君側” 的旗號,舉兵三十餘萬,拉開瞭“七國之亂”的序幕。
“七國之亂”爆發後,中央朝廷實際上還曾爆發過一次危機,當時由於漢文帝以來與功勛集團的矛盾,功勛集團以“七國之亂”為契機迫使漢景帝妥協,竟然導緻漢景帝一時間陷入無將可用的境地,晁錯更是不得不建議漢景帝禦駕親徵,後 丞相陶青、中尉陳嘉、廷尉張鷗和袁盎、竇嬰等人更是聯手逼宮,最終迫使漢景帝下令誅殺晁錯,從而換取瞭功勛集團的支持。
正是在平息瞭朝廷內部矛盾後,漢景帝纔順利起用周亞夫,憑藉著漢文帝二十餘年來積攢的傢底,以及梁王劉武的拼死抵抗,僅用三個多月,便平定瞭這場規模龐大的叛亂。
如上所述,從漢高祖劉邦迫於形勢推行“郡國並行製”,到呂後執政時期朝廷與諸侯王漸行漸遠,隨著雙方的利益衝突,以及血緣關係的疏遠,諸侯王實際上已經從曾經的皇帝屏障,變成瞭朝廷的威脅,而從漢文帝采用“眾建諸侯少其力”策略瓦解諸侯,再到漢景帝采納《削藩策》大舉削藩,最終導緻雙方矛盾全麵爆發,進而引發“七國之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