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1/2022, 7:23:34 PM
導讀
專培是好事,隻要待遇能跟上。
來源:醫脈通
作者:阿廖沙
本文為醫脈通編輯撰寫,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骨科主任醫師王岩接受瞭記者的采訪,就 “如何提高基層醫院的醫療服務質量和水平,實現醫療資源下沉” 的問題闡述瞭自己看法。
王岩委員提齣,目前的基層醫療存在著一些問題,如基層醫院醫療技術服務能力仍顯不足,基層由於缺乏經過“均質化”培訓閤格的、具有從事疾病專科診療工作臨床經驗的醫療人纔,製約著基層醫院的醫療服務水平,導緻患者對基層醫院醫療技術服務能力的不信任。
他認為,要想真正實現 “小病不齣鄉,大病不齣縣” 的願景,實現真正的醫療資源的下沉, 使基層老百姓在傢門口也能享有同質化的醫療服務,最關鍵的是實現“人”的均質化培養。如何實現“均質化”培養,提升基層醫生的專科、專病的診療水平,建議盡快全麵啓動專科醫師規範化培訓。
王岩委員告訴記者,隻有專培的全麵鋪開,纔能逐漸降低基層醫院和大醫院醫療技術水平上的差異。如果在基層醫院就能享受到優質的醫療服務,有同大醫院技術水平相當的、經過“均質化”培訓閤格的臨床專科醫師為患者診斷及治療,必將大大提高基層醫院的醫療服務質量和水平,真正實現醫療資源的下沉。
此建議在醫療圈引發瞭廣泛爭議,其中在年輕基層醫生群體中討論度最高。
什麼是“專科醫師規範化培訓”?
專科醫師規範化培訓(簡稱專培)是畢業後醫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簡稱住培)基礎上,培養能夠獨立、規範地從事疾病專科診療工作臨床醫師的可靠途徑,主要培訓模式是 “5+3+X” ,即在5年醫學類專業本科教育和進行瞭3年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後,再依據各專科培訓標準與要求進行2-4年的專科醫師規範化培訓,成為有良好的醫療保健通識素養,紮實的專業素質能力、基本的專科特長和相應科研教學能力的臨床醫師。
目前專培製度采取自願原則,可以參加專培的醫生群體包括: 1.完成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並取得閤格證書,擬從事某一專科臨床工作的醫師或需要進一步整體提升專業水平的醫師;2.具備中級及以上醫學專業技術資格,需要參加專科醫師規範化培訓的醫師;3.醫學博士專業學位(指臨床醫學、口腔醫學、中醫,下同)研究生。
簡而言之,專培是在規培的基礎上進行更深入的培訓,其目的是培養能夠獨立、規範從事疾病專科診療工作的臨床專科醫師。
根據王岩委員的說法,目前基層醫療的主要問題在於基層醫生的技術水平能力不足,從而失去瞭所在地患者的信任。如果通過專科培訓,大幅提高基層醫生的診療水平,使得基層老百姓在傢門口也能享受優質的醫療服務,那麼實現“醫療資源下沉”便不再是一句空話。
從理想的層麵上來講,這條建議利國利民,不過若真想全麵落實,需要麵對的現實問題也不容小覷。
“專培是好事,隻要待遇能跟上”
對於一個醫生來說,提高自身的診療技能是應有之義。但作為一個接近,甚至超過30歲的成年人,保證待遇是討論所有問題的基礎。
專培製度能有效促使“醫療資源下沉”不假,但同時也為上級醫院創造瞭剝削“廉價勞動力”的機會。 再優秀的設想,失去瞭有效的監督,也會滋生腐敗與漏洞。若在沒有製定好完整機製的情況下就全麵推行專培,那麼基層醫生産生待遇方麵的擔憂也在情理之中。
目前國傢針對專培醫生的待遇做齣瞭明確的規定:
培訓期間的待遇: 單位委派的培訓對象,培訓期間原人事(勞動)、工資關係不變,委派單位、培訓基地和培訓對象三方簽訂委托培訓協議,培訓基地嚮其發放適當生活補助。麵嚮社會招收的培訓對象與培訓基地簽訂培訓協議,其培訓期間的生活補助由培訓基地負責發放,標準參照培訓基地同等條件專科醫師工資水平確定。具有醫學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身份的培訓對象執行國傢研究生教育有關規定,培訓基地可根據培訓考核情況嚮其發放適當生活補貼。
在人事政策銜接方麵: 在符閤規定條件的前提下,專科醫師規範化培訓閤格者可在申請個體行醫時予以優先。在全麵啓動專科醫師規範化培訓試點的省(區、市),可將取得《專科醫師規範化培訓閤格證書》作為臨床醫學專業高級技術崗位聘用的優先條件之一。
在學位銜接方麵: 推進與醫學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有機銜接,研究生在讀期間的臨床培訓須嚴格按照專科醫師規範化培訓標準實施,並符閤相關工作要求;完成專科醫師規範化培訓並通過結業考核者,在符閤國傢學位授予要求前提下,可申請授予相應的醫學博士專業學位。
從網絡匯總的意見來看,目前對於專培醫生的待遇落實比較到位,但全麵推廣後還能不能依然如此,現在還是個未知數。
學有所成,能否“物盡其用”?
除瞭待遇之外,學成歸來後有無施展平台也是基層醫師群體關注的話題。對於基層醫療來說,專業人纔短缺客觀存在,但醫療設備的落後同樣不容忽視。
有醫生提齣質疑,他認為高級診療技術需要高端設備與之匹配,現如今很多基層醫院連顯示器都不清晰,這個問題不解決,水平再高的醫生迴到鄉裏也是束手無策。
然而設備隻是一方麵,遲早可以通過財政補貼解決,更棘手的問題是 “信任危機” 。
目前在中國,“尋醫看牌子”幾乎是約定俗成的規矩。在這種模式下,大醫院的小醫院的醫生形成瞭截然不同的兩種思維模式。大三甲的醫生開各種檢查單是傢常便飯,但在基層醫院,這種行為會遭受患者的強烈排斥,並懷疑醫生騙錢。
“小病不齣鄉,大病不齣縣”的願景非常美好,可想要實現極為艱難。王岩委員的建議確實為改善基層醫療現狀提供瞭可能性,但在執行的過程中應該循序漸進,切不可讓基層醫生成瞭改革的代價。
其實待遇是一切的驅動力,隻要基層能夠開齣足夠吸引優秀醫學畢業生的條件,那麼實現“醫療資源下沉”也就是順理成章的收獲瞭。
責編 阿廖沙 蘇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