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0/2022, 10:15:05 AM
優秀的建築是凝固的音樂。如果喜歡一個城市,或者一條大街,你一定會先看它的城市建築有沒有特色,有沒有讓你耳目一新,怦然心動的那種特異,或者驚艷中含有陌生的新鮮感。
而這些優秀的建築會成為一個城市的品牌,必然也是這座城市文化元素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一幢老式建築不僅代錶著一定時期的文化,還擁有某個時期獨有的人文曆史背景,一個關於建築物本身的古老故事,都深深影響著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生活,成為這座城市地標性的建築,是城市記憶難磨滅的直接載體。
下麵就說位於北大街郵電和報話兩座大樓之間的西安人民劇院。
西安人民劇院建於1954年,因被收入英國皇傢齣版的《世界建築史》中,而聞名中外。其中西安人民劇院,與北京工人體育場、北京首都劇場被列為37座名建築中的“三場之一”,而成為全球藝術錶演團體所青睞的金字招牌。
劇院門前是中西閤璧的門樓、門廊,特彆是頂部麥穗圍著的紅五星和紅、綠、藍油漆彩繪而成的“門臉”, 加上兩側水泥牆上,綠色的爬山虎攀援而上,給你一種欣欣嚮榮,充滿生命活力的感覺。以及左右兩側分彆竪立的4位工、農造型的銅像,又讓人感受到這座建築,在當年建設時的那種特殊的文化追求和審美觀念。東西方的建築元素,相互滲透,渾然一體,和諧大氣。因其古樸、傳統與典雅、時尚集於一身,而成為西安這座城市文化交響樂中的一個最為特殊的音符。
人民劇院因其內部功能對新老建築的完美整閤,以及傳統與現代碰撞産生的“韻味”, 一開始就得到西安市民的認可,被奉為經典。它所經曆的,正是通過時間的洗禮和衝刷,建築的“真善美”逐步得到體現。她不僅凝結著那個時代的許多文化元素,也凝結著許多耐人解讀的曆史印記。她以她的尊貴,富麗堂皇,詮釋瞭“建築是凝固的音樂,” 這個經典的命題。
北大街59號人民劇院,屬蓮湖區管轄。《蓮湖區誌》載:1957年4月新城區所轄北大街劃歸蓮湖區。
現在人民劇院那個地方,原是武廟旁的一塊空地。辛亥革命後,馮玉祥在這塊空地建瞭個“公共體育場”。民國二十年(1931)省立第一民眾教育館閤並原省立中山圖書館的平民圖書館、公共體育場等幾個單位而成立。本部在馬坊門街,在北大街設辦事處和體育場,體育場即處於今人民劇置,辦事處在體育場街對麵。
1942年還在這個體育場進行過國際比賽,記得是“西安壘球隊”和“朝鮮壘球隊”進行比賽。從那以後,西安各學校的壘球活動很盛行。打壘球也叫打捧球,比賽時運動員不說漢語,全部喊英語。
解放前,這裏形成一個很大的南北長東西短的廣場。美國人經常在這裏放露天電影,市民免費觀看。廣場的東南角搭瞭很大一個席棚劇場,由國民黨十七路軍直屬京劇團在此演齣。後來,席棚劇場經改造成瞭依然簡陋的長安大戲院。戲院旁邊有瞭一傢主營舞台美術燈光布景設計製作的西安光武製景公司。這傢公司曾是西安最早的風光一時的專業舞美公司。其創辦人陶渠,他的兒子陶虎曾和我在西安市文聯《長安文學》月刊社的同過事,是刊物的美術編輯。陶虎告訴我:他父親年輕時在上海一傢舞美學校學習培訓,時值抗日戰爭動亂年代,從上海漂泊山東濟南,河南開封之間,1947年以後到西安創辦光武製景公司。這傢公司早期發展很快,立足西安,外市縣包括河南等地還有分號。匯聚瞭一大批人纔,著名畫傢長安畫派的蔡鶴汀、蔡鶴洲,還有著名畫傢西安美術學院教授,後任福建省美協副主席的鄭乃��都曾在這傢公司從事舞台美術工作。
陶虎說:20世紀50年代初公私閤營時,我父親接受戲劇傢、易俗社社長楊公愚先生建議,解散瞭公司,員工全部安置到西安各藝術單位工作,他自己調入易俗社。後來易俗社演齣的秦腔《三滴血》,包括長春電影廠拍攝的戲麯電影藝術片的舞美設計,全由我父親擔任。當年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到西安演齣,舞美設計也是由我父親搞的。他還把電光布景帶進西安戲劇舞台,轟動一時。
陶虎在美術上的啓濛老師是著名畫傢張義潛,也是我的老師陶虎算我的師弟。陶虎告訴我,“張義潛老師給他說,他十二三歲時,老去北大街的光武製景公司,看你爸畫布景,那時非常想跟你爸學,因年齡太小,你爸看都不看我一眼”。
陶虎大哥陶隆,子承父業,在易俗社乾瞭一輩子舞美設計。陝西省舞台美術界大腕級人物,並長期擔任陝西省舞台美術協會會長,一直乾到70多歲。
陶隆的《秦腔舞台美術的開拓者~憶父親陶渠》一文中說:“電光布景是由國外傳入的,父親帶入當時還沒見過電光布景的西安。首先與易俗社閤作排演瞭大型古典劇《韓寶英》,觀眾被舞台上齣現的金碧輝煌的金殿,逼真的山水森林風光迷住瞭。取得瞭巨大成功。父親創辦瞭西北地區第一傢布景公司,發展到100多人,給大約幾十傢劇團繪製布景,並逐步發展到西北五省。自己1953年參加易俗社,設計瞭大小約上百個劇目的舞美,把畢生的精力貢獻給瞭秦腔的舞台美術事業。1959年陝西省戲麯匯演獻禮演齣時,他受字幕幻燈的啓發,和燈光同誌研究用聚光燈改製成當時最初級的土幻燈機,在《貂蟬》一劇中首次進行試用。可算是西安舞台上最早的幻燈景。
陶虎和他小弟陶智都是西安美院畢業的學生,他是師範係,弟弟陶智油畫係。記得陶虎和他的同學西安建築科技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藺寶鋼閤作為玉祥門裏蓮湖路上的台灣酒店創作的巨幅壁畫《台灣風光》,我專門去欣賞,感覺很震撼。這幾年陶虎(陶滸),為我齣版的《記憶老西安》設計封麵,創作瞭一批精美的插圖。他畫的這些老西安的街巷和建築物,被我的同學油畫傢林安令評價為是 “帶著包漿的藝術品”。
陶滸在易俗社博物館陶渠先生展台前留影
而陶渠老先生當年住在北大街,後搬到廟後街97號,西倉口西邊,這院子房是他用二十袋洋麵當下的,院子裏住過剛從上海到西安的蔡和汀、蔡和洲兄弟兩傢。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延安來的“西北文藝工作團”,駐在武廟,也會在這裏錶演節目。1954年5月,新建的人民劇院成為西北文藝工作團(現陝西省歌舞團)的專用劇場。這是因為解放初期西北文藝工作團剛從延安搬到西安,還沒有自己的演齣劇院。便在當時的西北軍政委員會文委會支持下,申請財政撥款100多萬元,那在百廢待興的當年可是一筆令人咋舌的巨款呀!於是,就在北大街原長安大劇院舊址上,重新修建瞭一座代錶新中國文化特色的現代劇院。
落成之際,那真是全城轟動,特彆是彩繪的門樓,格調和附近的鍾樓很搭配。還有樓門頂的“人民劇院”,四個閃著金色光茫的楷書大字,都讓人看著格外的過癮、解饞。這四個字由書壇大傢段紹嘉題寫,給這座巍然屹立的人民劇院錦上添花,大為增色。段紹嘉先生是陝西省書法篆刻研究會(陝西省書法傢協會前身)副主席,德高望重,享譽三秦。他1933年加入“西京金石書畫學會”時年35歲,成名較早。1980年以前,西安城裏段紹嘉的榜書牌匾隨處可見。
段紹嘉
人民劇院作為西北地區第一流的歌舞錶演劇場,定位為陝西省接待海內外著名藝術團體和藝術傢,錶演和傳播高雅藝術的文化場所。記得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硃德、賀龍、周恩來、劉少奇、鬍耀邦及文化名人郭沫若,還有年輕的班禪及外國的西哈努剋等各方政要,他們到西安期間,來劇院觀賞演齣和接見演員。到劇院演齣的名演員中就有郭蘭英、尚小雲、紅綫女、嚴鳳英、袁世海、關肅霜,還有北影演員劇團的於洋、舒秀文等許多演員。還有一些外國的歌舞藝術團,隻要到西安訪問,主要是在人民劇院演齣。這些名傢在劇院,有時一演就是好幾天,而1000多個座位的劇院,天天滿場,有時連走道也站滿瞭人。
我是在“文化大革命”中走進這座大劇院的,在這裏欣賞過陝西省歌舞劇院演齣的芭蕾舞劇《白毛女》和歌舞《邊區生産歌》,陝甘寜邊區五首革命民歌等。20世綸70年代中期我所在的銅川市歌舞團參加全省文藝匯演,還登上過人民劇院的舞台,演齣音樂歌舞節目,記得有我們團新創作的《寶塔山上育新苗》,以及《洗衣歌》《女石匠》等。不過我因本人是樂隊演奏員,隻能坐在樂池裏瞭。
1974年我還在人民劇院參加瞭電影《閃閃的紅星》在西安的首映式。45年後的2019年5月7日上海芭蕾舞劇院為給建國70周年獻禮創作的芭蕾舞劇《閃閃的紅星》西安站演齣,就是在人民劇院,也是該劇全球首輪巡演,可惜我當時有病住院,錯過瞭機會。再有,2007年我在人民劇院參加首都師大音樂學院創演的交響舞劇《白鹿原》在西安的首演,難得的是這部舞劇的原創長篇小說作者的陳忠實、編劇和榖、作麯張大龍都是與我親密閤作過的朋友。當時陝西省電視台都市青春頻道的負責人惠曉軍約我到人民劇院門口給瞭我5張票,我還把多餘的2張票給瞭劇院門口等人的張大龍,他來瞭朋友沒票,正好解瞭急。
舞劇《白鹿原》人民劇院首演結束時陳忠實登台與演員閤影
曆經六十多年的風雨曆程。昔日西安 “十大建築”之一的人民劇院,在新世紀來臨後的2003年重新整修開放,煥然一新的人民劇院,重現輝煌,又成瞭西安人民注目的地方,現在又和陝西曆史博物館、秦兵馬俑博物館等,被一起列入《中國新時期優秀文化設施圖典》中,很是讓人欣慰。
人民劇院,這座上個世紀的1959年建國十周年之際就被評為西安十大的建築,再現瞭西安的盛世輝煌。如今的人民劇院,雖然被包圍在周圍高聳入雲的大廈之中。但在我心中,他永遠是高大巍峨的,他已經成為瞭西安人心中,精神壯麗的最光彩的曆史傑作。
2012年7月24日第一稿
2021年11月8日第二稿
本文經硃文傑先生同意刊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