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2022, 8:06:21 PM
假如不是42年前那一場高考,劉學紅說不定還在鄉下種地,看著大隊會計的女兒上北大。
念的還是她當時最喜歡的低溫物理專業。
而像她這樣沒有關係,手上也沒有“老繭”的普通高中生,
就隻有呆在農村和彆的知青拼體力、賺工分。
最後頂多迴城當個售貨員,再隨便找一個人結婚、生子。
“感謝高考”!
許多年以後
,被高考改變瞭人生軌跡的劉學紅,已經成為“中青在綫”總經理,
從那以後的三十多年來,她一直奮鬥在教育新聞戰綫上。曆任中國青年報學校教育部副主任、教育導刊主編、電腦網絡部主任、中青在綫總經理。
一、1977年的高考,扭轉命運的齒輪
七十年代中期,劉學紅在農村插隊當知青,當時的她從來沒有想過上大學,一心一意隻想著為建設中國“新農村”齣力。她唯一的煩惱,是天生體力不足。
從前在學校學到的數理化知識,
並不能替她在大隊上掙到工分。
那個時候,國傢是有工農兵大學的。但是,隻有少數有門路,且手上有“老繭”的人纔能得到推薦。因此,劉學紅和很多知青一樣,都從來不敢抱有奢望。可是
某一天,她突然聽說大隊會計的女兒拿到瞭名額,上的還是她心儀已久的北大低溫物理專業。
這就好似在一個貧民窟的茅草屋旁邊,突然聳立起瞭一幢摩天高樓。劉學紅的心裏,頓時就感覺酸酸的。因為
在中學時代,她一直是班上的物理課代錶,期末考試經常拿100分。
偶爾有一次考瞭90分,在老師和同學間,都會引起強烈的震動,好像她沒有考及格一樣。
北大的低溫物理專業是她的夢想,可是她卻根本沒有資格上大學。
假如不是後來那一場改變命運的高考,劉學紅隻有在每年過春節迴老傢的時候,專程坐公交車路過北大的門口,緬懷一下自己的夢想。再感嘆一下:
一樣的年齡,一樣的學曆,一樣的智商,為何相同的人有不同的命運。
幸好有那一場高考,讓她這種沒有背景的人也和“大隊會計的女兒”一樣上大學!
因此當她得知自己可以參加高考的時候,興奮得兩天都睡不著。但是她馬上發現,
復習的時間隻有一個月。再加上白天還乾農活,事實上準備的時間不足一個月。
她找不到高中的課本,隻有找迴初中的來復習。但是,復習瞭半月之後,她感覺到非常吃力。這個時候,
劉學紅做瞭一個決定:放棄理科,改為主攻文科。
臨考前半個月,劉學紅請瞭假迴傢復習。不知道什麼原因,當時她周圍的人對這場考試,並不太上心。
呆在傢中溫習功課時,時常有人來串門。母親乾脆把她反鎖在傢裏,對人謊稱她不在傢。又替她找同學的父親,藉到瞭一些早幾年的曆史試捲,讓她安心復習。
填報誌願的時候,劉學紅根本沒有聽說過“新聞專業”,就稀裏糊塗地填瞭。
二、寒門唯一的“通天大道”
時間過得很快,當她得知自己的高考作文《我在這戰鬥的一年裏》被登在報紙的時候,她很久都沒反應過來。她想過自己能考上大學,但是沒有想過,自己能當上文科狀元,考入北大。
四十多年後的今天,當我們迴看劉學紅當時的高考作文時,發現她的文章內容裏充斥著滿滿的時代感。
她在作文裏感嘆“上山下鄉”,歌頌集體的力量。錶達建設新農村的美好願望,並
展望未來――實現農村機械化……造就新時代的新型農民。
不是說當農民不好,建設新農村的事,肯定要有人去做。現在也有許多留學生歸國,自願迴到農村。但是是“自願”,自我選擇。
在1977年高考結果齣來之前,劉學紅除瞭“建設新農村”,彆無選擇!
而1977年高考之後,
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它給瞭劉學紅另一個選擇的機會。讓
她可以選擇自己熱愛的工作,走自己想要走的道路,因此實現價值,並且得到尊重。
高考打開瞭一道“通天大道”,劉學紅的視野從此開闊,生命大放異彩。她感謝並感激高考,因此後來一直從事和青年教育相關的工作,緻力於幫助青年求學、創業,實現自身價值。
有一句民間諺語是這樣說的:人生不如事,十常八九。
人這一生當中,絕大部分的事都是“身不由己”。可供我們自己選擇的空間,其實已經非常狹小瞭。難得有“高考”,嚮好學上進的人,敞開瞭一道大門。
1977年,那一次高考,在570萬考生中一共齣瞭一男一女兩位狀元。而劉學紅就是其中的文科女狀元。
2007年,劉學紅的準考證被作為文物,收藏進瞭博物館。它見證的並不是劉學紅個人的命運改變,而是一個時代的風起雲湧。
從那以後四十二年間,一批又一批的高考學子們跳躍龍門。他們既通過它,改寫瞭人的命運;又通過它,承上啓下,為建設文明強盛的中國,輸送瞭新鮮血液。
結語
劉學紅是1977年高考的一位文科女狀元,她從一名普通的女知青到“中青在綫”總經理,全靠趕上瞭這一次高考。因此她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隻說瞭四個字:“感謝高考”。
“高考”給人生更多選擇的機會,“高考”嚮我們的國傢輸送瞭人纔。中華民族的科考製度,上承隋唐,下啓新中國。
假如沒有一個公平的上升通道,不能為國傢選拔齣最優秀的人纔,那麼一個民族文明的生命力,哪得綿長?
感謝高考!同時也感謝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