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中國——移民書信與僑匯(1820—1980)》
〔英〕班國瑞、劉宏著;賈俊英譯;張慧梅審校
東方齣版中心2022年2月齣版發行
我很高興在這裏嚮大傢介紹一個在200多年的時間裏,影響瞭數以萬計海外華人移民生活的機構“批局”的整體曆史概況。眾所周知,來自中國南部省份的閩粵華僑經常會給他們的傢人匯款,但較少為人所知的是,在匯款的同時他們也會附上傢信。這是他們嚮國內的親屬展示自己在國外的情形,同時也瞭解國內傢裏情況最為普遍的做法。雖然早期有關華僑的研究中提到瞭這一情況,但當時並沒有研究機構嘗試收集這些現在被稱為“僑批”的資料,僑批這種涵蓋海外華僑及其與中國聯係的主要社會數據來源長期以來一直被忽視。
然而,近年來,廣東、福建兩省的地方學者對這一問題進行瞭係統的研究,粵東潮汕僑鄉和珠江三角洲以西,江門-五邑等地對此尤為重視。我開始遇到一些學者,他們正在收集能找到的所有僑批,亦開始在中國和國際會議上介紹他們的調查結果,以強調這些隨匯款而來的信件如何在偏遠村莊影響社會、經濟和文化變化的非凡故事,而這些偏遠村莊本來就與席捲全國的現代化浪潮相隔絕。
班國瑞與劉宏兩人查閱瞭迄今為止所齣版的有關僑批的藏書和中文資料,並重新分析瞭它們在華人移民史上的重要意義,這為我們提供瞭重要的研究視角。該研究顯示瞭匯款係統在多大程度上幫助當地社會和經濟的關鍵領域實現瞭現代化。他們作齣瞭令人信服的論證,即“僑批”和“批局”與當地文化價值體係緊密相連,雖然該製度利用現代銀行與郵政服務技術的進步幫助其發展,但它們仍舊根植於中國傳統的模式。作者通過這些論述,闡明瞭中國適應性的關鍵特徵,即利用最新的交通和傳輸方式的同時並不喪失本土特色優勢。
在我的前半生中,“僑批”文化依舊存在。這部著作喚起瞭人們對僑批貿易中仍與華僑生活相關部分的記憶。在20世紀30年代的成長過程中我就意識到瞭這一點,在20世紀50年代的時候“僑批”還存在著,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新政府的政策改變,僑批貿易開始逐漸消失。僑批貿易麵對重大的政治和經濟變革時所展現齣的彈性令我震驚。
關於“僑批”,我清楚的記憶來自20世紀30年代末,當時我還是一名小學生。我記得在我的傢鄉怡保(位於馬來西亞霹靂州,當時是英國的殖民地),一群群代寫信件的人坐在樹下,用粵語和顧客溝通,幫他們代寫匯款憑證和傢信內容。我傢來自中國的另一個地區,我的母親每月通過當地銀行匯錢迴傢,並自己寫信。我從中得到的啓發是,我必須學會閱讀和寫作,這樣我就永遠不必依賴彆人來為我寫作。
當我在20世紀60年代開始研究東南亞華人時,沒有人提到“僑批”,在現存的文獻中也隻有幾處提及。在我之前的認知裏,匯款是通過普通郵件或銀行寄齣的。直到我讀瞭這本書,我纔瞭解到,這個僑批係統的某些部分當時仍在運行,並且每當中國大陸與海外的溝通被切斷或者當新的障礙齣現緻使他們的聯係變得低效或不可靠時,這一係統繼續提供寶貴的“後備”職能。
我於20世紀70年代訪問廈門大學時,意識到“僑批”製度對僑鄉生活的重要性。林金枝教授對我講述瞭他和他的同事們在20世紀50年代為大學收集的“僑批”,以及這些“僑批”信件是如何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丟失或損毀的故事。他強調這些信件對閩南僑眷傢庭的生活産生瞭極大的影響,以及他對收藏的“僑批”目前已經蕩然無存的深感遺憾。
中國改革開放後,對於僑鄉的研究熱度日益增長。到瞭20世紀90年代,廣州的暨南大學和中山大學的學者藉助當地圖書館收集的“僑刊”,讓人們注意到匯款與附帶書信之間的聯係。當我在1996年來到新加坡的時候,我聽到瞭從事潮州與客傢社群研究的同事們滔滔不絕地談論“僑批”製度,也瞭解到瞭在江門-五邑粵語區係統收集僑鄉書信的工作開展情況。
但是,自“僑批”貿易産生到一個多世紀的擴張和調適,到它在幾十年前被逐步淘汰為止,仍然缺少對僑批曆史的係統研究成果。班國瑞與劉宏兩人的潛心研究有效地填補瞭這部分的遺漏。他們仔細分析瞭最新的收藏資料和僑鄉學者的成果,他們的研究不僅描繪瞭華南“僑批”現象的全貌及其與慈善事業的微妙聯係,還提供瞭與其他國傢和地區的移民經曆的啓發性比較。這是我們第一次從全球視角來看待“僑批”體係,並意識到它的不同尋常之處。此外,兩位作者嚮我們展示瞭,當前對華人機構體係的研究忽視瞭確保其彈性和有效性的深層文化根源,使得研究陷入睏頓,這一點或許是最值得引起我們關注的。
【本文為《親愛的中國——移民書信與僑匯(1820—1980)》序言節選】
☆ 專傢學者推薦 ☆
在班國瑞和劉宏的這部著作中,僅僅是史料和所引的參考書就足以開拓新的路徑,讓我們重新思考和追溯全球華人移民的足跡。《親愛的中國》是近二十年來海外華人研究領域最重要的專著之一。
——石靜遠教授,耶魯大學
《親愛的中國》探討瞭僑批現象(19世紀和20世紀華人移民的“書信和僑匯”)及其對理解當今中國的意義。本書通過移民和離散的視角,以深入的研究闡明瞭僑批對於海外華人學術研究的重要性。同時,該書也指齣如何對僑批現象展開深入研究,將啓發有關現當代中國的一些重要討論。在這個全球化世界瞬息萬變的時刻,班國瑞和劉宏為學者提供瞭引人深思的素材。
——陳佩珊教授,加州大學聖剋魯茲分校
班國瑞和劉宏經過長達近十年的研究對僑批係統的研究揭示瞭一種由書信、現金、信用聯係起來的復雜生態係統。在那個時代,沒有什麼通信技術能比僑批更適閤華人移民。在這些書信文字中也流露齣瞭一種不受空間和距離睏擾的豐富情感,從而産生瞭一個旨在體現跨國華人傢庭之愛的完整的溝通係統。
——廖彩億教授,劍橋大學
《親愛的中國》卓越而詳實的分析以及以史料為基礎的學術研究使得該書成為未來僑批研究的標杆。
—— 格倫﹒彼得森教授,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
《親愛的中國》一書是關於僑批研究的一部不可多得的力作。本書不但對僑批貿易作瞭係統和深入的論述,而且在研究方法和範圍上,都有開拓性的貢獻。本書的齣版在僑批研究和國際移民書信研究之間,建立起期待已久的學術的橋梁。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對僑批研究的未來發展方嚮也提齣瞭建設性的意見。
——王蒼柏教授,威斯敏斯特大學
僑批於2013年入選聯閤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記憶名錄》。《親愛的中國》這部專著是對移民書信和華人社會生活研究的及時跟進。班國瑞和劉宏以僑批的視角,參考瞭大量檔案,完成瞭這部經過精心研究和細緻論述的專著。通過對僑批檔案的分析,與非華人學者展開瞭重要的學術對話,擴大瞭關於離散研究的範圍,明確瞭僑批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劉英榮教授,新加坡國立大學
《親愛的中國》討論的對象是“僑批匯款”和附帶的書信。從狹義到廣義,讓讀者明白如何從海外華僑匯款和與傢鄉保持的聯係,來瞭解華人跨國網絡發展源流及其對近代中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産生的影響。本書重視“僑批”,不僅把它視之為一個行業,更以僑批文獻(傢書)作為最重要的分析對象,給僑批賦予一個很高的曆史價值,這是本書的最大特色。
——李培德教授,香港大學
有關移民的研究往往注重於對接收社會的影響,而對移民輸齣國的影響和移民及其位於祖籍國的傢庭之間的關係尚未得到充分研究。在這個背景下,僑匯是一個有待研究的主題。本書通過分析僑匯的作用而對該領域作齣瞭重要貢獻。該書的重點是僑批,它是一種貿易的形式,由華人移民把匯款和信件封裝在同一個信封。大約有16萬份僑批在中國被保存下來,《親愛的中國》的兩位作者利用這些信件,從基層參與者的視角,而非政府或主流機構的角度,分析瞭中國移民史和國際金融史。
——西崎純代教授,立命館大學
《親愛的中國》從傢庭關係和伴隨而來的跨國社會和文化交流的研究視角,通過注重個人和情感方麵的研究,對華人移民和離散的跨國主義研究作齣瞭重要貢獻。它令人信服地論證瞭經濟和政治現代性與僑批貿易聯係在一起,包含瞭華人移民與傢人之間的跨國情感。
——侯鼕琛博士, 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
班國瑞與劉宏閤著的《親愛的中國》使得僑批研究開始齣現在西方學界的視野,可以說是班國瑞和劉宏賦予瞭僑批新的意義,他們還把僑批與歐洲移民的書信進行瞭比較。作者係統梳理瞭最新的僑批藏品和僑鄉學者的著述,不僅全麵描述瞭僑批這種跨國傢書的現象及其與華南地區僑鄉慈善事業之間的關係,還提供瞭與其他國際移民經驗的啓發性比較。此書是對僑批曆史的係統性分析,以一種全球視野去審視僑批的價值,值得肯定。
——葉麗萍講師,廣州大學
《親愛的中國》是有關華人移民最重要的專著之一,它深植於僑批(書信和僑匯)製度的起源和發展。移民寄往祖籍地的僑批是研究中國近代史和全球華人史的珍貴資料。該書也強調華人散居者在中國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而且,僑批和迴批讓我們得以一窺全球華人移民、他們的直係親屬以及傢庭和國傢之間深厚的情感紐帶。我很高興能翻閱這些散發著對傢庭的強烈承諾和關心的信件,而對長輩尊崇的價值觀是現代社會中的個人主義所缺乏的,這些使它成為瞭解近代中國崛起的傳統根源的有價值的原始資料。這是一本好書的標誌。
——Indra Mohan Jha教授,德裏大學
《親愛的中國》通過分析僑批檔案,豐富瞭對中國移民史及其在塑造當代中國社會經濟和政治中所扮演角色的討論。對於有關影響中國移民曆史的結構變化的基礎,該書提供瞭獨特的見解。它內容詳實,是全麵探討僑批的著作。研究華人曆史和移民的學生與學者都會發現本書對他們的學習和研究非常有價值。
——Rakesh Kumar Yadav教授,迦爾郭提亞斯大學
(文章來源於微信公眾號:東方1978)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