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周代時,天子或者國君在年終時都要祭祀八位神仙,分彆是司嗇、百種神、農、郵錶、禽獸神、坊、水墉、昆蟲,稱之為天子大蠟八。這其中的水墉原本指的是農田中的溝渠,而坊則是城牆及街坊,水墉神也就是溝渠神。
古代的城市在修築城牆時,都會在城牆外再修一圈壕溝,有水的壕溝稱之為“池”,無水的壕溝稱之為“隍”。修建城牆和城壕都是為起到防禦作用,後來便用“城池”和“城隍”泛指一座城。
古人的原始崇拜認為,凡是與人們日常生活有關的事物皆有神的存在。對於一座城市而言,城牆、城壕在防衛敵人以及猛獸的攻擊,保護一城百姓安全上,功莫大焉。於是作為溝渠中的水墉神以及坊神,便升格成為瞭城隍神,成為一座城市的保護神。
宋代以後,城隍神開始從自然神逐漸發展到人格化。這些城隍神多以生前是品學兼優、政績卓著、可信賴的英雄名臣擔任。縣官不如現管,城隍神最大的特點就是按轄區工作,保佑百姓平安,類似現在的方格化管理。
據《辭海》記載,最早的城隍廟在蕪湖,始建於東吳赤烏二年(公元239年)。其實在陝西西安的南城王麯,有一座城隍廟距今已兩韆餘年的曆史,比三國東吳蕪湖城隍廟要早四百餘年。
曆史上被封為王麯城隍廟城隍神的有三位。第一位是西漢大將軍紀信,漢代紀信救劉邦的故事在《史記·項羽本紀》和《漢書·高帝紀第一上》及地方相關資料上均有敘述。當年楚霸王項羽將劉邦圍睏於滎陽城,在城內彈盡糧絕之際,紀信嚮劉邦獻策:先送降書給項羽,說漢王劉邦晚上齣東門投降,然後以紀信假扮劉邦齣東門投降,劉邦從西門逃走,劉邦采納瞭紀信的計策。
到瞭晚上,紀信乘坐劉邦的馬車,以袖袍遮臉齣瞭東門,此時的劉邦已從西門逃生。被騙的項羽憤怒不已,但見紀信如此忠勇,想招降他,但紀信誓死不從。最終,紀信被項羽燒死。
劉邦得天下稱帝後,念及紀信的功勞,對其大加厚賞和追封,並賜黃袍加身,追封紀信為主持陰曹地府的“地皇”。還選擇上林苑自己打獵休息之地(今王麯鎮)修建大型廟堂,在每年農曆二月初八紀信生日這天進行祭祀,後遂成廟會。
文景之治時,地皇廟改為城隍廟,紀信由地皇神變為城隍神,主持陰曹地府和長安城事務。
這第二位被封為王麯城隍廟城隍神的是明代的鄒應龍,他是明嘉靖三十五年的進士,授行人擢禦史。正是他彈劾扳倒瞭大奸臣嚴嵩。明朝的皇帝封王麯城隍廟為正三品“忠烈侯”,鑒於鄒應龍是長安人且為人剛正不阿,有彈劾嚴嵩之功,便封鄒應龍為王麯城隍廟城隍神,也是統領全國十三省的總城隍神,以監督天下不法與奸邪之徒,予以懲罰。
當時洋人對禍首之事耿耿於懷,提齣瞭一份必須懲辦真正的禍首的名單,剛毅和趙舒翹都在列。然而剛毅病死在瞭隨慈禧西逃的路上,趙舒翹雖然隨慈禧逃到瞭西安,但洋人對趙舒翹不依不饒。慈禧最終屈從於洋人的淫威,答應其無理要求。把對趙舒翹的“革職留任”改為“交部嚴懲”,再改為“斬監候”,最後定為“斬立決”。
趙舒翹本是西安城內甜水井街人。處死趙舒翹的消息傳齣後,西安城內的紳士民眾不乾瞭,紛紛為其請命,願以全城人保其免死。當時數萬人集結在西安鼓樓,聲言要劫法場,如果慈禧殺瞭趙舒翹,便請其迴京。
麵對洶湧民意,慈禧不敢公開處死趙舒翹,便把“斬立決”改為“賜死”,令其在西安的傢中自盡,並派陝西巡撫岑春煊親臨監刑。當日,趙舒翹先是吞金自盡未死,後又服砒霜仍未死,在岑春煊一再催促下,傢人被迫用紙糊其七竅,並在紙上灌以燒酒方纔使其身亡,時年53歲。
趙舒翹死後,民間的不滿繼續發酵。為其鳴冤叫屈一時成為社會民情關注的焦點。1901年春,西安相傳,城南長安王麯天空雲彩中趙舒翹顯瞭形,消息隨即傳到瞭還在西安城的慈禧耳中。
為慈禧擋瞭災,做瞭替罪羊的趙舒翹,其心存對朝廷的忠義,讓慈禧心感有愧。為瞭安撫平息民怨沸騰,最終口諭封趙舒翹為王麯城隍廟的總城隍。
神因人而立,人因神而靈。凡是生前有功於社稷,有利於人民,正氣韆鞦而不滅,人人必敬之者,皆為神。令人們代代祭祀。
王麯城隍廟位於西安城南神禾塬西畔,滈水岸邊,南望終南群峰,背靠神禾塬。曾經的王麯城隍廟,建築古雅宏偉,規模宏大,東西長460多米,南北寬320多米,占地221畝。廟前有一座雕花精美的避水神壁,民間相傳內有避水神珠一顆,能阻擋滈河水衝進城隍廟。
整座廟宇給人一種幽靜、肅穆、莊嚴的感覺。雕梁畫棟,泥塑彩繪,引人贊嘆,晨鍾暮鼓,聲聞數裏,號稱西安城南第一大廟。
王麯城隍廟的規格和地位要遠高於西安城內西大街的都城隍廟,一個是統管全國各省的總城隍廟,一個是隻管西北各省的都城隍廟。雖然一個地處城外的鄉僻之地,一個坐落於西安城內的繁華鬧市,但是曆史上外省來陝遊曆的人士,去王麯城隍廟的人數要遠大於去西安城內西大街的都城隍廟。而且王麯城隍廟一年四季香火旺盛,這也足以說明兩者在當時人們心中的地位和分量。
1936年,張學良帶著他的東北軍來到西安,他看中瞭王麯城隍廟這塊地方,便在此地創辦瞭西安軍官訓練團,張學良、楊虎城二人分彆任正副團長。西安事變後,西安軍官訓練團停辦。
1950年,西北軍事政治大學以及後來的軍乾校又把王麯城隍廟作為校本部。此時城隍廟的建築還有影壁、山門、戲樓、鍾樓、鼓樓、前殿、中殿、後殿和兩側的配殿等主體建築。直到1978年前後西安通訊學院大興土木擴建時,王麯城隍廟纔徹底被拆毀,不留一磚片瓦。
曾經的西安城南第一古廟雖已不存,但人們還是在其故址旁建起瞭三間大殿,如今的王麯城隍廟已經不復當年的輝煌,但廟內香火依然鼎盛,人們祭拜經久不衰。
王麯城隍廟雖然被毀,但是由其衍生的精神傳承卻沒有斷絕。每年一度的二月初八廟會,一直延續至今。每逢廟會,可謂是盛況空前,周邊各村群眾都會自發敲鑼打鼓到城隍廟祭祀進香,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甚至還有遠道而來的外省信男善女前來祈福。廟會規模動輒數萬乃至十萬人計,男女老幼不絕於道,交通為之堵塞。每年廟會的場麵可謂是王麯乃至西安城南一大景觀。
如今的王麯城隍廟祭祀和廟會已經成為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産而得到保護,久負盛名的戶縣遊城隍、何傢營鼓樂、皇甫村鼓樂等,都是圍繞王麯城隍廟祭祀而衍生的。
王麯城隍廟,是人們將自然崇拜轉變為人神崇拜的第一座祭祀廟堂,也是我國最早的總城隍。曾經宏偉的廟堂雖已不復存在,但其産生的文化價值,一直在民間廣為傳播,寄托著人們懲惡揚善的願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