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5/2022, 3:00:24 PM
挖掘鮮為人知的廣西人文,講述你不熟悉的廣西曆史,我是阿威!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廣西風情!
上聯:講東講西講古仔下聯:寫南寫北寫傳奇橫批:阿威執筆
前言
“舜帝南巡,死於蒼梧之野,葬於九嶷山”。這個是曆代史學傢都普遍認同的一個說法。曆代史學傢都在這個經或者那個注裏有各種詳細的解讀。尤其在永州和全州之間,關於舜帝下葬地爭論不休,真是各說各的道理。都是引經據典,言之鑿鑿的樣子。
阿威不是想挑戰權威,隻是想提齣自己一個想法(或者說思路)而已。畢竟在人世間,萬事存在都有它的道理!
1
舜帝為什麼要南巡?
關於舜帝南巡有很多個版本,古籍和史書記載甚多,其中避禍說和探親說比較有說服力。其實,這兩個問題可以看做是一個問題。這是所有問題的關鍵,因為這個問題關係到他的南巡路綫和動機。
在初中的時候學中國曆史,都讀過這樣一個詞叫:“禪讓”。堯讓於舜,舜讓於禹,這也是德孝最初的體現。在漫長的封建帝王時代,史官們喜歡將上古時期的"禪讓"製捧得無比高尚,但這是真的嗎?阿威沒有親身經曆,不敢說真假,畢竟曆史不是隨便可以更改的!
在百傢爭鳴的春鞦戰國時代,各種思想碰撞,《韓非子・說難》裏這樣寫:“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而著名的老人傢孔子卻是把“禪讓”列為至德至孝,在遊曆東周列國的時候加以渲染,以達上聽,推行其儒傢思想之“仁,義,禮,智,信”。
不管是哪種,總之,人們都希望事情都是美好的!
問題來瞭,既然舜帝禪讓大禹,大禹為什麼會同意舜帝南巡?要知道,那個時候的舜帝已經是將近百歲的老人瞭,這樣的一副身子骨放到如今,能有幾個可以自己從山西走到廣西的?上古時代的交通能和如今比嗎?就算舜帝自己主動堅持提齣來南巡,大禹作為繼任者,他不要名聲的嗎?讓一個有德有貢獻的人不辭三韆多裏地奔波勞碌去南蠻之地,找人戳自己脊梁骨嗎?
道路就不比瞭,因為沒有可比性。而交通工具呢,如今是齣門有公交車,或者自駕車,遠的可以坐火車,高鐵,或者飛機,水路有輪船;那麼上古時代有什麼?充其量就一副木製馬車或者牛車,可能很結實,但是要說不顛簸,阿威是不相信的,因為小時候坐木闆車走鄉間的道上都顛得腰骨酸痛,那麼一個將近百歲的老人呢?能經得起這樣長途跋涉的顛簸嗎?從山西到湖南(廣西)一韆六百多公裏的路程啊!
有人說經過考證,舜帝南巡的路綫,大部分選擇的都是水路。沒錯,這就是因為考慮瞭舜帝的身體承受能力纔選擇的水路啊。
第一,水路平緩,就沒有顛簸(除瞭水流湍急的情況);第二,上古時候的陸路可不是像現在這樣,遇山開山,遇水搭橋,平整筆直。那時候基本都是彎彎繞繞,況且那時候人口不密集,很多地方都還是森林密布,猛獸齣沒之地,崎嶇不堪。第三,兩個城市之間不像現在這麼近,還有城鎮鄉村連接,上古時候可是很遠纔有一個人口聚集的城市或者叫部落,路上補給是很大的問題;......
諸多問題加起來,可以想象,舜帝是自願去南巡的嗎?如果是看官你自己到九十多一百歲時候,讓你去幾韆裏之外,你願意去嗎?
但現在所有的史料都在證實,舜帝確實是南巡瞭的,並且死在蒼梧(廣西)。
所以,舜帝南巡,是被逼無奈之舉!
誰逼他?大禹!
2
大禹為什麼要逼舜帝南巡,而不是直接殺他?
開玩笑,舜帝是什麼人,舜帝是中華道德文化的鼻祖。《史記》所載:"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舜帝文化精神之魂,可稱為“德為先,重教化”,成為推動由野蠻走嚮文明的曆史轉捩時期的重要推手,成為中華文化三座裏程碑之一。
那時候天下被舜帝治理得這麼好,這樣一個人要是把他殺瞭,那不是跟天下為敵嗎?更何況是舜帝“禪讓”位置給他的啊,這樣做就是恩將仇報!但是,有舜帝的影響在,不方便他坐穩天下共主的地位,所以大禹提齣來想利用舜帝的“明德”,希望他能發揮餘熱,幫忙收服三苗部落(那時候三苗在楚地,也就是往南)。
這招非常好,三苗部落要是能聽服舜帝,就是皆大歡喜;不聽,那就可以藉刀殺舜帝,更可以有藉口討伐三苗部落!
要是舜帝在路上被摺騰死去,那和他更沒關係瞭,因為,那是為天下而死啊,天意!
3
舜帝都九十多快一百歲的人瞭,什麼是看不透的?他不想由堯和自己開創的“堯舜盛世”局麵被毀於一旦,於是就接受瞭這個任務,但是,也不能就這樣就直接去三苗部落啊,那需要一個由頭!
這個由頭來得非常及時和恰巧,那就是他的弟弟(象)病重。他弟在有庳(故址在如今湖南道縣北)。於是他帶隨從一路南下,先是搞定瞭三苗部落,到瞭有庳的時候,弟弟已經死去。他悲傷不已。北方是迴不去瞭,於是他想到瞭去往更南的地方,那就是“蒼梧之野”。
“野”在古代是有說法的。春鞦戰國及之前,人口聚集地由部落叫邑,根據離邑的距離遠近,由近至遠分為郊、牧、野。“郊“”是人類生産活動所能到達的地方(簡單理解為農田之類);“牧”是牲畜放牧所能到達的地方(古代有一種官職叫牧,就是以管理範圍為官職);“野”是指人與牲畜都不能到達的地方(簡單說就是人跡罕至,交通不能到達的地方)。
這樣就好理解瞭,舜帝去“蒼梧之野”,是為瞭開闢新的地盤!因為,他死瞭不要緊,他還有很多隨從啊,總得給他們活路,跟他迴北方的中原?那隻有死路一條。
4
很多人理解“蒼梧之野”,都是把他死的地方和“蒼梧”聯係在一起,其實,這句話的正確理解是:舜帝死在蒼梧之外的地方,這個地方不歸“蒼梧”管轄,而這個地方就是如今的梧州!
這裏所說到的“蒼梧”,不是指現在人們熟知的以梧州為中心的“蒼梧郡”(有些復雜,要另起文章說),總之簡單點說就是在舜帝那個時代的“蒼梧”在楚地,範圍包括現在湖南,湖北大部和廣西北部的全州,桂林一帶(而梧州這個“蒼梧”是在後來楚滅“蒼吾”後,有一族人沿著舜帝趟的道逃過去纔建立的)。
所以在當時的梧州這個地方還是一片荒野,人煙罕至。舜帝去的就是梧州這個“蒼梧之野”的地方(有些拗口,不知道看官能不能理解)。他從道縣齣發,往南翻越萌渚嶺入賀水一路南行,最後到達梧州(古蒼梧)。這條道,就是後來的瀟賀古道。
舜帝也不知道,他開創的這條道,竟然成瞭後來嶺南和中原(楚地)聯通的交通要道!秦始皇也是根據這條道派一路大軍進入嶺南的!
可惜的是,舜帝畢竟是年紀大瞭(那時候都一百多歲瞭),在嶺南由於水土不服,加上瘴氣橫行,不幸得病死於梧州龍圩(龍圩就是著名的碼頭一戎二烏三江口中的“一戎”)!
5
至於他死之後,隨從到底是把他原路送迴道縣(永州)還是全州?這個就有待下迴分解瞭!總之,他在梧州開啓瞭嶺南的文明教化,讓梧州成為嶺南文明的發祥地,這是梧州的驕傲,也是嶺南的幸運!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大禹把舜帝遣去南巡,最終卻成就瞭嶺南文明!
這裏是廣西,發現廣西之美,感受廣西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