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4/2022, 8:39:02 PM
“長津湖戰役是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中發生在長津湖地區的一場戰役。”這場戰役是誌願軍入朝之後,扭轉朝鮮戰局的一次戰役。
當時中國人民誌願軍和朝鮮人民軍一同給予瞭敵人齣其不意的打擊,迫使以美國為首的“聯閤國軍”在兵敗後,一路放棄平壤和元山,退到瞭“三八綫”以南。
“(水門)橋下是萬丈深淵。”水門橋之戰是長津湖戰役當中,最為艱苦和慘烈的一場戰役。在這場戰役當中,在裝備和軍隊資源占據全麵性優勢的美軍,被誌願軍打得連連撤退,誌願軍戰士們發揮齣瞭鐵的意誌,用無數人的生命打得美軍丟盔棄甲。大量的美軍撤退到瞭古土裏,部隊總計1.4萬人。
當時“聯閤國軍”總指揮麥剋阿瑟為瞭挽救這支軍隊,在朝鮮興南港附近的海域部署瞭大量戰艦,隻要美軍能夠逃到興南港,就能夠逃齣生天。
水門橋位於古土裏,是一架在長津湖引水管道上的懸空單車道橋梁,因此一旦這架橋梁被炸毀,本想撤逃的美軍就會上天無路,入地無門。
綜閤實力
“兩次炸掉瞭這座橋。”戰爭雙方都非常明白這座橋梁的重要性,誌願軍20軍曾經兩次將水門橋炸毀,但每次都被美軍工兵迅速修好。為瞭減緩美軍修橋時間,誌願軍找到機會,直接將水門橋的橋基給炸毀瞭。但在這之後,讓誌願軍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瞭。
美國空軍財大氣粗地直接“從日本調來8套每套重達1.1噸的撤橋組件”。缺乏有效地對空、空對空打擊力量的誌願軍們,隻能眼睜睜地看著這些材料一個個被安穩空投到瞭美軍陣地。有瞭材料和後備力量的支撐,美軍僅僅隻用瞭2天不到的時間,就在懸崖上架設瞭一座橋梁。
雖然時間短,但是因為材料堅實,這是一座實打實的可“載重50噸”,足以讓所有撤退部隊全部通過的橋梁。
這一次的較量,和雙方戰士的硬碰硬作戰實力幾乎已經沒有瞭太大關係,誌願軍們的每一次炸橋都是冒著生命危險,每一次,都是奔著往死裏拖住美軍的目標在浴血奮戰。
但和誌願軍的生死危機相比,有著強大後備財力和軍工力量支撐的美軍,在處理水門橋的問題的時候,則要相對從容一些。這次的水門橋之戰給誌願軍戰士們紮紮實實地上瞭一課,讓誌願軍認識到瞭“美國強大的國力優勢”,以及訓練有素的部隊們的反應能力。
美國能夠如此迅速地在誌願軍兩次炸毀橋梁,第三次的時候甚至直接將橋基炸毀的情況下要來重要材料,一方麵和美軍強大的財力脫不開關係,另一方麵,和當時被美國駐軍,地理上離朝鮮極近的日本,也脫不開關係。
駐紮在日本的美軍一得到水門橋被炸毀的消息,就立即讓日本三菱重工趕製瞭鋼梁。原本4套M2鋼梁就足以組裝成一座橋梁,但為瞭萬全準備,絲毫不在乎資金投入的美軍直接準備瞭8套。準備好之後,美軍又立刻使用C119運輸機將鋼材運送到瞭水門橋。
雙方傷亡
“這位將軍淚流滿麵,不能自持。”誌願軍戰士們雖然最終取得瞭入朝的第二次戰役勝利,並且利用這場戰役直接扭轉局麵,將原本占據戰局優勢的“聯閤國軍”再度逼退到瞭“三八綫”以南的位置,但付齣的代價是極其慘重的。
第二場戰役中的長津湖一戰,在美軍部隊藉助7艘航空母艦的掩護,雖然誌願軍們3次炸毀水門橋,但依舊藉助強大的綜閤實力撤退後,至此,“聯閤國軍”全部被從朝鮮東北部逐齣。
在這場戰役當中,誌願軍第9兵團戰鬥傷亡高達19202人,而非戰鬥傷亡,更是高達3萬多人。
當時誌願軍戰士們有部分是從東南沿海緊急抽調入朝,“未能配備禦寒鼕裝”,因此造成瞭讓人痛心疾首的非戰鬥傷亡。
和損失慘重的誌願軍相比,美軍不僅陸戰一師凍傷瞭7000多人,凍死數百人,更重要的是,這場戰役是一場全麵敗退,“聯閤國軍”被誌願軍打迴到“三八綫”以南,誌願軍殲敵高達36000多人。
在這場戰役中,誌願軍雖然贏得瞭戰爭總體的勝利,將戰綫硬生生往南推瞭迴去,但因為天氣惡劣,部隊物資補給等問題,付齣瞭慘重的代價,而“聯閤國軍”雖然非戰鬥減員情況沒有誌願軍那麼嚴重,但卻遭遇瞭整體戰局的大失利。
戰爭雙方各自悲痛的時候,唯一從中獲益的一方――日本,則在加班加點地賺錢。除瞭在水門橋之戰中,美軍用的架橋部件之外,在整個朝鮮戰爭期間,“美軍在日本大量的物資采購”。這對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經濟復蘇,起到瞭極大促進作用,直接為日本之後的經濟崛起,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漁翁得利
“日本列島充分調動起來。”當時的美國駐日大使墨菲曾錶示,如果在朝鮮戰爭中,沒有日本列島充分調動,美軍的作戰狀況是不可想象的。
這句話足以證明日本製造齣來的軍工設備在美軍當中的使用普遍程度,以及當時參與朝鮮戰爭的美軍,對於日本製造的依賴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本作為一個戰敗國,整個國傢都被美國單獨軍事占領且控製。
為瞭徹底根除日本軍國主義勢力,同時也是為瞭後續更好地全麵管控日本,美國曾一度采取“較嚴厲的管製措施”。但隨著美蘇冷戰局麵的逐漸形成,中國革命力量的高漲,美國的政策迅速做齣變化。
“將日本納入美國的亞洲戰略軌道。”為瞭利用日本的地理位置,美國改變瞭對日政策,從一開始的嚴厲管控,變成瞭扶植。
在朝鮮戰爭爆發之後,為瞭盡快得到軍事補償,美國更是直接開始幫助日本“重建武裝力量”,將日本直接變成瞭美國位於遠東的軍事基地。
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的情況,讓美國和日本的軍事閤作迅速緊密起來。1951年,美國和日本簽署瞭《日美安全保障條約》,日本通過這一條約,通過“齣讓主權的方式”,獲得瞭名義上和法律上的獨立,而又通過美國的大批軍火訂單,得到瞭大量的經濟獲利。
在朝鮮戰爭結束後,1960年,日本再次和美國簽訂《日美共同閤作和安全條約》,即《新日美安全條約》。
在新的條約中,美國和日本的軍事同盟關係被進一步加強,日本除瞭依舊沒有完整的國傢主權,需要承擔美國軍事基地、擴充軍備等義務之外,還廢除瞭原條約中,美軍能夠直接乾涉日本內部事務的部分。
和舊條約對比,新條約恢復瞭日本的部分主權,一定程度上“擺脫瞭(二)戰後日本完全聽命於美國的被占領狀態。”
小結:
“日本取得瞭更大的自主權。”在朝鮮戰爭當中,以美國為首的“聯閤國軍”並沒能在中國誌願軍和朝鮮人民軍的聯閤作戰下嘗到什麼甜頭。
而誌願軍們雖然作戰能力強悍,但因為對於當地情況的不瞭解,以及綜閤軍工實力的落後,也損失慘重。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卻從中撈瞭一大筆錢。
水門橋之戰後,日本和美國的閤作迅速變得緊密。大量的軍工訂單“飛”往日本,日本通過朝鮮戰爭迅速奠定瞭後續經濟崛起的基礎,和美國之間的關係,也從一開始的完全被動,發展到有一定自主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