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0/2022, 3:02:42 AM
眾所周知,《三國演義》描寫瞭“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曆史大事,在這個故事中,有忠肝義膽的趙雲,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也有傾國傾城的貂蟬,可謂是“數不盡,風流人物”。
值得一提的是,不管其它人有多麼的輝煌,但總有一個人的光輝任誰也遮蓋不瞭,那就是諸葛亮,哪怕他死後韆年,他的故事依然被人們津津樂道。
諸葛亮的生平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谘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齣師錶》中這段話可謂概括瞭諸葛亮的一生。
據悉,諸葛亮齣生在琅琊郡陽都縣的一個官吏之傢,諸葛傢族也是當地的名門望族。他的祖先名叫諸葛豐,也曾做過司隸校尉等職務,諸葛亮的父親名叫諸葛��,是當時泰山郡丞。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諸葛傢也可以稱一句纍世官宦,可是天有不測風雲。諸葛亮年幼時,他的父母就先後去世,諸葛亮與弟弟諸葛均成為瞭孤兒。
不幸中也有萬幸,他們還有一個做豫章太守的好叔父(諸葛玄)收留瞭他們兩個,時值諸葛玄要去荊州赴任,兩個幼小的孩子就這樣踏上瞭未知之路。
成年後,諸葛亮則在隆中隱居下來,他雖然有濟世之纔,可觀天下大勢,他也沒有齣山的念頭。當他晚年迴憶生活時,可能也會感慨這段隱居生活纔是一生中最逍遙的日子吧。
不過,生逢亂世,又哪裏可以由普通老百姓選擇過怎麼樣的生活呢?很快他臥龍的名聲就傳揚瞭齣去,甚至有瞭“臥龍,鳳雛,得一者可得天下”的傳言。
簡單來說,你不去惹麻煩,麻煩也會找上門來,畢竟這樣的人纔如果不能為己所用,那就隻能滅口瞭,而諸葛亮也默默地為齣山做準備。
時值劉備來到荊州,想要找尋一些有誌之士,這時諸葛亮的纔華就是劉備的剛需。後來,在諸葛亮的好友徐庶的引薦下,劉備知道瞭諸葛亮的下落。
另外,徐庶深知諸葛亮的為人,知道他沒有明君是不會輕易齣山的,所以徐庶告訴劉備:“要見諸葛臥龍,主公你需要禮賢下士,親自去拜訪。”
三顧茅廬天下計
後來,劉備聽從徐庶的建議,三次拜訪諸葛亮,終於請得諸葛亮齣山,“三顧茅廬”的故事也成為瞭一段佳話流傳下來。那麼,劉備三顧茅廬究竟和諸葛亮談論瞭什麼呢?
其實,劉備問的是“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濛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於今日。然誌猶未已,君謂計將安齣?”
簡單來說,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漢朝已經差不多滅亡瞭,可我還想光耀大漢,但是我能力不夠,到現在也沒有成功,您看有什麼辦法嗎?”
而諸葛亮的迴答可謂針砭時弊,他指齣曹操已經“挾天子令諸侯瞭,我們想要攻下曹操的地盤那是不太可能瞭。孫權占據著江東,也是國富民強,他可以成為我們的盟友,但是想要占領他的地盤,也是不可能的......”
如此情況下,您就隻能占領的就是荊州,益州等周邊地區。這樣剛好形成一個天下三分之勢,三足鼎立,方可穩定......這段對話也被稱為“隆中對”收入到語文課本中,這短短一篇文言文卻涵蓋瞭當時的政治局勢,不可謂不傳奇。
齣山之後,諸葛亮更是兢兢業業地幫助劉備,正如他自己所言“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尤其是“草船藉箭”、“空城計”“火燒博望坡”等計謀,幫助瞭劉備良多。
諸葛亮在軍中的威望也越來越高,成為人人信任的軍師,這也注定他要承擔起應有的大任。關羽死後,劉備發動瞭歸東吳的戰爭,最後他失敗瞭,死在瞭白帝城。
劉備死後,劉禪上位,諸葛亮依舊被委以重任。曆史上對劉禪的評論則是“扶不起的阿鬥”,諸葛亮為瞭主公的情誼,還是盡全力去扶持劉禪。
當時,諸葛亮既要帶兵打仗,又要處理政事,還要安固民生,果然沒過幾年,諸葛亮就積重成疾。拖著病體的諸葛亮還在領兵,不過也是行將槁木瞭,最後死在瞭戰場上。
諸葛亮留下的錦囊
話說,諸葛亮死後,他曾留下瞭一個錦囊,錦囊中交待的第一件事情:“如果他突然死去,軍隊該如何全身而退。”果不其然,司馬懿因為忌憚諸葛亮,不敢貿然前進,官兵們按照諸葛亮所說,退到瞭安全區域。
除此之外,錦囊中還留下瞭諸葛亮對於自己身後事的安排。他告訴眾人,自己一生並無太多追求,死後也不必風光大葬,墓室也不用幾進幾齣。
隻需給他一口棺槨,讓下葬的人帶他迴蜀州。什麼時候棺槨上的繩子斷瞭,就把他就地安葬吧。對於此事,劉禪以為他是思念蜀州,便聽從瞭他的安排,命令幾個小兵們,帶上諸葛亮的棺槨迴蜀州。
可是,小兵們在抬棺的時候卻嫌棺槨太重,不願意多行太多路,就在半路把繩子割斷,就地安葬瞭諸葛亮。等他們迴來復命後,劉禪也察覺不對。
都說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怎麼可能這麼快就迴來,在此情況下,小兵們不得已說齣來事實真相。得知此事後,劉禪大怒,直接將這幾個小兵給殺瞭。
當劉禪準備再迴去找諸葛亮的墓地時,卻因為沒有具體的地址,再也找不到瞭。這其實纔是諸葛亮真正的用意,他就是想要自己的墓地消失在大眾的視野中,因為隻有這樣纔可以真正地入土為安。
因為司馬懿此人多疑,可能並不會真的相信諸葛亮已經死去,如果他知道諸葛亮葬在哪裏,一定會韆方百計去挖開他的墳墓,看看諸葛亮是不是真的死瞭。
更不用說曹聰這種有專門盜墓隊伍的人瞭,他們知道諸葛亮的墓地,一定也會想盡辦法去偷盜諸葛亮的墓。或許諸葛亮的墓中不會有太多的奇珍異寶,但卻或許有比奇珍異寶更珍貴的奇門遁甲、八陣圖之類的陪葬品。
諸葛亮此舉也是絕瞭後世的盜墓之心,讓自己可以安享韆年之久,至今也無人打擾。迴首諸葛亮的一生,他可謂是對得起劉備的知遇之恩,對得起蜀國的萬眾百姓。
都說英雄惜英雄,杜甫這首詠懷古跡就是諸葛亮的寫照:“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三分割據紓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伯仲之間見伊侶,指揮若定失蕭曹。運移漢祚終難復,誌決身殲軍務勞。”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