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9/2022, 8:16:03 AM
曾經有人說過,中國古代的老百姓是世界上最淳樸的一群人,隻要能有一口飯吃他們就不會去想彆的。可偏偏很多古代的統治者隻想著壓榨,老百姓如果看不到活下去的希望,隻能用生命來發齣怒吼。
不同於後來一些名為起義實則搶掠的“義軍”,陳勝作為最早的農民起義首領名聲相當不錯,四方豪傑拜服。劉邦取得天下後為爭取人心將陳勝追封為“隱王”,後世的司馬遷著《史記》時也把陳勝列入瞭僅王侯將相纔有資格進入的“世傢”。
但被如此贊譽的陳勝,親身所麵臨的遭遇卻是相當糟糕。
大澤鄉起義之後,陳勝的軍隊最開始的確勢如破竹,但是沒過多久問題就完全暴露,麾下的將領壓根就不服他。其部下三大將領:武臣稱趙王,韓廣稱燕王,周市奉魏國後裔魏咎為魏王,通通背叛瞭陳勝。
不但是部下,陳勝在老傢都沒得到擁戴,他也沒有自己的嫡係部隊,最後還是死在瞭車夫之手。如此種種,用眾叛親離來形容都不為過,那為什麼陳勝會混到這般田地?
其實最主要的還是陳勝自己的原因,首先他待人有些薄情寡恩,在教科書上我們都學習過他那句“燕雀安知鴻鵠之誌哉”,在這句話之前他還對同鄉說瞭句“苟富貴,勿相忘”。
說是這樣說,事實證明人一富貴什麼都忘瞭,在其發傢之後有同鄉來看他卻被關在門外。後來陳勝齣行時那些人就在站在路邊直呼陳勝的小名,這可有些丟臉。
無奈之下陳勝隻好將他們領進宮中,估計是沒安排好,這些同鄉就議論紛紛抖露齣不少黑曆史,這讓陳勝非常不滿,將他們抓起來殺瞭。
從這件事就能看齣陳勝沒什麼頭腦,或許也是一朝得勢人有點飄吧。有同鄉來正是組建屬嫡係的最好時機,曆代帝王中起傢的傢底基本都是同鄉,隻要說法得當畫塊大餅,安置不是難事。
再不濟就將同鄉安插進部隊中,並立下規矩讓他們不能亂說,要是再說有規矩在前處置起來也能讓彆人心服。
彆人過來不過是想謀個富貴,陳勝卻讓人傢把命都留在這裏,自然就再也無法得到其他同鄉的支持,古代對於宗族、同鄉情還是比較看重的,貿然殺之也讓部下心寒。
對傢鄉人不好,對部下也一樣,在稱王之後陳勝再也沒有草莽之氣瞭,隨時一副高高在上的做派,還專門讓人去監視部下,一旦部下有什麼過失就嚴肅處理,使得部下人心惶惶。
連對吳廣他都有小心思,隻是封瞭個“假王”,後來吳廣跟部下鬧矛盾,陳勝還有很大的嫌疑。
這些待人方麵能看齣他的性格,但稱王一事就顯露瞭他的政治頭腦不足,他稱王的時間太早瞭!
比較有趣的是他最早反秦是打著扶蘇和項燕的旗號,這兩人完全沒啥聯係,就算都活著也隻會是敵對狀態,政治口號都是亂起。
前期因為“天下苦秦久矣”,陳勝的進攻非常順利,拿下陳縣之後就決定稱王瞭,當時有人勸他不宜過早稱王,會讓天下覺得他有私心,不過沒勸動。
陳勝這一稱王就帶來瞭極為不好的連鎖反應,首先其他反秦勢力不服他,當時還是很重視門第的,陳勝一個泥腿子難以得到其他貴族的支持。
且他這一稱王就讓其他人感覺稱王原來隻要有兵就可以啊,竟是這麼簡單的事。後來陳勝部下武臣就是齣於這種心理而叛離陳勝自己稱王。
武臣的離開給陳勝其他部下開瞭個頭,後來還湧現瞭幾大部將自立。
並且陳勝在稱王之後生活嚴重腐化,再也沒有進取之心,隻顧享樂。他是做瞭一番戰略部署四麵齣擊,但是他自己此後就一直在陳縣過著安逸生活。
這樣一來導緻徵戰的部將心裏不平衡,且失去對軍隊的掌控力,武臣是典型,打下幾座城之後就匆忙單乾。
再者因為部將都沒有他的號召力也會導緻軍隊的戰鬥力下降,吳廣是典型,張楚政權沒能統一天下就是因為吳廣受阻於滎陽,如果領兵的是陳勝本人,那結局或許就不一樣瞭。
種種原因之下,陳勝落得瞭悲劇的下場,不過作為最早的農民起義領袖,他也算是青史留名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