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11/8/2022, 2:22:14 PM
《軍武次位麵》作者:大伊萬
記得在2021年的第十三屆珠海航展上,中國航發動力展齣瞭FWS-10“太行”型渦扇發動機的最新技術改進版本,相比原先展齣的FWS-10型,2021年展齣的FWS-10型發動機似乎使用瞭碳縴維復閤材料噴口,極大地降低瞭結構重量。
2021年珠海航展上展齣的太行發動機
此外,該型FWS-10型發動機的機匣、附件、外部管綫等也有不同程度的技術改進,提高瞭設計的閤理性和科學性,改善瞭勤務性能。當時和大伊萬一起觀展的某大佬就提齣,該型“太行”發動機,搞不好就是配裝殲-20型戰鬥機的型號。
而在今年的珠海航展上,FWS-10“太行”發動機不僅展齣瞭,而且還以一整個係列的形式展齣,大伊萬稍微看瞭一下, 中國航發的展台上居然展齣瞭四台“太行”係列航空發動機,且這四台發動機外形各不相同。
兩台熟知的發動機
位於展台中央、以一比一等比例模型(當然也有可能就是真貨)展齣那台“太行”發動機,該型發動機算是“太行”發動機的“經典款”。 我們知道“太行”發動機單純從噴口外形來看都有好幾個技術改進型:
殲-11BS使用太行發動機試飛成功
比如早期的“太行”發動機使用的是較短的噴口,安裝在試飛院殲-11型飛機上試飛時,長度比原本配裝的AL-31F型發動機足足短瞭一截,看起來就跟發動機被硬生生“砍掉”瞭一樣非常不協調。大伊萬在高中的時候,一度對此耿耿於懷。
不過,後來真正實際批産裝機的“太行”發動機實施瞭技術改進,尤其是修改瞭噴口的外形,就此形成瞭太行發動機的“經典款”。當然該型“經典款”也有多個亞型,譬如兩節式的發動機尾噴管,有些調節片長、有些調節片短、有些引射段的顔色是灰色、有些和噴口一樣是金屬原色,但是幾個技術特徵在這些亞型上都有體現:
一是金屬原色的發動機噴口 ,使用最多的噴口顔色的銀白色,當然後來也有過灰色之類的,在經過長時間使用後,發動機噴口上往往會帶上滑油油跡等汙物,看起來有髒兮兮的感覺;
二是引射噴管 ,“經典款”的“太行”發動機外層噴管和內層噴管隨動,但發動機的噴口擴張或者收斂調節,主要由發動機內層的引流調節片進行,等於是發動機有兩層噴管。這種設計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發動機的紅外特徵,有利於戰機的紅外隱身性能,但是卻較大地增加瞭結構重量。目前除瞭法國的M88型發動機和美軍早期的F`100型發動機,新研製的航空發動機已經很少見到這種引射噴管的設計瞭。
配備新款FWS-10的殲-16
因此,到瞭最新的殲-16型戰鬥機,包括殲-16D隨隊電抗機上,FWS-10“太行”發動機明顯實施過技術狀態改進,其主要的改進措施就是取消引射式噴管,使用液壓動力連杆帶動發動機尾噴管調節片,來直接實現發動機噴口的擴張-收斂動作。
歐洲EJ-200型航發噴口
而原先的雙層調節片改為單層、加之製造工藝進行瞭改進後,“太行”發動機的尾噴管外形發生瞭比較大的變化,變得更像是歐洲的EJ-200型航空發動機瞭,由此形成瞭“太行”發動機的“進階型”,目前殲-16基本上都普及瞭“進階型”“太行”。
從此次展齣的這款等比例的“太行”發動機來看,雖然很多人認為它是配裝殲-16係列戰鬥機的“太行”發動機的“進階款”。但大伊萬認為,從它比較長的噴管引流段、比較短的調節片,還有調節片上鉚釘的位置來看,該型“太行”發動機,應該算是“太行”的“經典款”。主要用於配裝的可能是早期的殲-11B型戰鬥機,有部分殲-10C型戰鬥機也可能配備瞭這一型號的“太行”。 這一“太行”改進型的數量目前正在越來越少,正在被太行的“進階版”逐步取代。
而另外三台“太行”發動機就相對好認一些瞭, 擺在靠近中國航發展台中央位置的,很顯然是現階段用於配裝殲-20型戰鬥機的“太行”發動機 ,話說該型發動機其實還是比較好認的:
一方麵,它使用瞭碳縴維復閤材料尾噴管 ,這使得殲-20型戰鬥機在使用國産發動機的情況下,噴口呈現齣黑色的光澤,看起來非常好看。同時,該型“太行”發動機連機匣都采用瞭復閤材料製造,這讓它的機匣也同樣呈現齣黑色的色澤,且錶麵摸上去有些黑色的網格狀紋路,這都是復閤材料的材料特徵。
同時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細節——由於考慮到紅外隱身的需求, 殲-20型戰鬥機使用的FWS-10“太行”某技術改進型,又改迴瞭引射式噴管,內層-外層雙層調節片非常顯著。
同時,同樣 考慮到隱身性能的需求,殲-20配裝的“太行”,采用的是鋸齒狀噴口 ,可以有效降低雷達反射麵反射特徵,這幾個性能特點在這台“太行”發動機上均有體現。因此毫無疑問,這台黑色噴口的“太行”縮比模型,就是配裝殲-20型戰鬥機的“太行”改進型。
兩台亮眼的發動機
如果說前麵這兩台“太行”發動機是已經成為現實、批量裝機的型號,那麼在另一側的兩台“太行”發動機改進型就比較讓人吃驚瞭:
其中一台“太行”發動機,看起來像是一台“進階版”的“太行”一樣,大伊萬一開始看到的時候也以為如此,沒想到 該型發動機的噴口是推力矢量噴口,且可以進行三元推力矢量調節。
驗證矢量發動機的殲-10B
這一設計和2018年珠海航展上曾飛行錶演的殲-10B-TVC型技術驗證機配裝的FWS-10推力矢量型有較大的不同,殲-10B-TVC上配備的推力矢量發動機使用的是調節片偏轉式結構,由每一個噴口調節片實現偏轉,所有的調節片偏轉後實現噴口偏轉,這一設計的工程實現技術難度相對較高,但是優勢是對發動機整機推力損耗較小。
早期蘇-57使用的AL-41F/FS型發動機就是這一原理
而這台發動機似乎沒有噴口調節片偏轉結構齣現,卻使用瞭尾噴管整體偏轉形式,其技術原理和俄羅斯研製的、使用萬嚮節結構來整體驅動噴管偏轉、實現軸對稱推力矢量控製的AL-41F/FS型發動機比較類似。 這一設計的優勢是結構較為簡單,工程實現難度較低,但劣勢是結構重量比較大,且發動機推力損失比較嚴重,最大推力損失可以達到5%到10%之間。 這對於整機推重比在7.8左右的第三代航空發動機來說,損失10%的推力是難以接受的,將對整機的機動性能産生很大的負麵影響。
但是,目前還不清楚為何好端端的殲-10B-TVC使用的推力矢量,到瞭這台“太行”的模型上就變成瞭類似於蘇-35S的推力矢量,大伊萬認為兩個因素:
一方麵不排除這玩意兒就是個示意,說白瞭就是這模型做的不太準確。 畢竟相比整體偏轉的噴管,要把每一個調節片都做成偏轉的模型顯然很難做,因此做個差不多的示意圖,顯示齣我們有這個技術實力就夠瞭。
另一方麵,即使這個推力矢量型“太行”確實存在,大伊萬也並不認為它就一定會裝機。 畢竟從技術改進的效費比來看,給殲-11B、殲-16和殲-10C型戰鬥機全麵換用推力矢量發動機,在目前第四代戰鬥機已經挑大梁的情況下顯然是不怎麼劃算的。現有的機動性已經能夠有效對抗第三代戰鬥機(正常人誰狗鬥啊?),這就足夠瞭。
而最後一台“太行”發動機,可就真有點意思瞭……從外形來看,這台“太行”發動機明顯科幻瞭許多,除瞭使用復閤材料機匣,加力燃燒室段也使用瞭類似於西方先進航空發動機的格柵加強筋網格狀結構,很顯然發動機外部附件等也都實施過改進,顯得更加簡潔瞭。 最關鍵的是,該型“太行”發動機的尾噴口使用瞭類似於F-22A型戰鬥機的二元矢量推力噴口!
相比三元矢量推力噴口,二元矢量推力噴口的結構更為簡單一些,同時由於偏航方嚮的推力矢量控製作用相比俯仰方嚮的推力矢量控製作用較小,因此它的性能也是可以接受的,同時推力損失也比較小。 最關鍵的是,二元推力矢量噴口可以很好地降低機身阻力,同時提高戰機後方的隱身性能,被認為是最適宜於隱身戰鬥機的推力矢量發動機噴口形式。 因此這台科幻版的“太行”發動機,自然而然地吸引瞭所有人的目光。
但大伊萬認為,該型發動機理論上起到的,應該是一個“備胎”的作用,類似於美國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研發F-119的同時,憑藉F-119的技術轉移搞齣來的一係列F-100和F-110的增推項目。這些增推項目將這兩款航空發動機的推力從120到130kn一級普遍增推到瞭140甚至150kn一級,可以部分滿足F-22A型戰鬥機的性能要求。
大伊萬預計這台二元推力矢量版本的“太行”也是同樣的技術要求,主打的是在FWS-15型發動機研製的情況下通過承接FWS-15的技術轉移拿齣來的一個“備胎”,同時也承擔著為FWS-15鋪路和預先驗證的作用。如果FWS-15型發動機的研製一切順利、能夠按照既定時間節點成功裝上殲-20,那麼也就沒有它什麼事兒瞭。
總之,FWS-10型發動機從2006年開始齣現在大傢的眼前,16年過去瞭,當年爭議頗多的型號,眨眼之間已經變成瞭蒼天大樹,成為瞭世界四大第三代大推力航空發動機之一(另外三者分彆是AL-31係列,F-110和F-100係列)。從這其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航空和航發工業前進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