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5/2/2022, 7:41:48 PM
上又嘗謂敬德曰:“朕欲以女妻卿,何如?”敬德叩頭謝曰:“臣妻雖鄙陋,相與共貧賤久矣。臣雖不學,聞古人富不易妻,此非臣所願也。”上乃止。――《資治通鑒》
尉遲敬德是唐代開國名將,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早年跟隨李世民南徵北戰,他也是中國傳統年畫中寓意平安吉祥門神的原型,深受老百姓的喜愛。
在《資治通鑒》裏有這樣一段記載,一天李世民對尉遲敬德說:“我把女兒許配給你如何?”
尉遲敬德迴答到:我妻子雖然沒有什麼見識,但我們患難與共,雖然我讀書不多,但是我聽說過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拋妻並非我所願。
要知道李世民齣生於公元598年,尉遲敬德齣生於585年,從年紀上看尉遲敬德比李世民大13歲,當然史料並沒有詳細記載李世民準備把哪位公主下嫁給尉遲敬德,或許是史官沒有記載,或許李世民根本沒有想好,不管是哪種情況,李世民願意把女兒嫁給年近花甲的尉遲敬德,實在讓人難以理解,那麼雄纔大略的李世民為什麼會這樣做呢?
一、尉遲敬德為什麼會受到李世民器重
從淩煙閣二十四功臣可以看齣,能夠名列淩煙閣功臣榜的文臣武將大多參與瞭“玄武門之變”,那麼尉遲敬德在“玄武門之變”中立瞭哪些功績?
李世民常年在外徵戰,屢立戰功,讓太子李建成感到瞭威脅,太子想找機會扳倒李世民,當太子黨和秦王黨關係變得越來越緊張的時候,太子黨以抵禦突厥為由,準備把秦王府的猛將調到自己的麾下,然後再找由頭除掉他們。
此時尉遲敬德和長孫無忌主張先下手為強,但是李世民一直拿不定主意,尉遲敬德勸誡李世民說我們冒著生命危險跟隨你做大事,你這樣猶豫不決,我們不可能在這兒等死,隻能逃命去瞭。
尉遲敬德給李世民吃瞭一顆定心丸,說秦王府有八百名勇士,不用害怕打不過太子。
公元626年7月2日,秦王李世民買通玄武門的守將,帶人埋伏在玄武門的小樹林裏,當李建成、李元吉路過時,李世民一箭射死瞭李建成,李元吉見情況不妙,立即往旁邊的樹林逃跑,李世民上前追趕,卻不料被樹枝剮到在地,李元吉眼看機會來瞭,跳下馬準備奪過弓箭,勒死李世民。
李元吉力氣很大,李世民根本不是他的對手,就在危急關頭,尉遲敬德趕到大吼一聲,把李元吉嚇跑瞭,尉遲敬德立即追趕,將李元吉殺害。
不久東宮的人趕到,與秦王府的人展開決戰,秦王府勢單力薄自然不是他們的對手,於是尉遲敬德砍下李建成的首級嚮東宮的人展示,太子府的人一看自己的領導都嗚呼瞭,於是一哄而散。
緊接著尉遲敬德來到老皇帝李淵那兒,說太子與齊王作亂,秦王已經將他們鏟除,現在派他來保護李淵,旁邊大臣聽後,都紛紛提議擁立李世民為太子。
可見尉遲敬德在玄武門之變中當居首功之位,這也是他受到器重的主要原因。
後來李世民提議把自己的女兒許他,主要是因為尉遲敬德居功自傲,受到李世民猜忌。
二、那麼李世民為什麼猜忌尉遲敬德?
1、三易其主,有不忠之嫌疑
尉遲敬德(585年-658年),今天山西朔城人,鮮卑族,行伍齣身,其祖父在北周統治時期擔任濟州刺史,其父親在隋朝統治時期擔任儀同大將軍。
隋煬帝大業晚年,在高陽從軍,以官軍的身份搜捕群賊,後因擊敗山賊翟鬆柏、劉寶強,以及鎮壓魏刀兒、王須拔等河北農民起義軍有功,授正議大夫(正四品),這樣算起來尉遲敬德的第一個老闆是隋煬帝。
劉武周起兵反隋時,網羅天下人纔,因聞訊尉遲敬德是一員不可多得的猛將,便將其收編到自己麾下,拜其為副將,開始與李氏傢族爭天下,尉遲敬德曾多次與唐軍為敵,一次尉遲敬德和同僚尋相在夏縣大敗唐軍,俘虜唐軍多名將領。
武德三年(620年),秦王李世民與劉武周大戰於柏壁城,劉武周兵敗逃往突厥,尉遲敬德鎮守介休縣,李世民惜纔,派人成功勸降尉遲敬德。
所以說尉遲敬德的三易其主,讓人覺得他反復無常,當然李世民手下數易其主的文臣武將不在少數,大多也得到瞭李世民的重用,不過跟那些本來就是李世民陣營的人相比,半路殺齣來的名將,可信度稍微差些。
2、居功自傲是根本原因
李世民登基稱帝以後,任命尉遲敬德為右武侯大將軍,並賜吳國公的爵位,食邑與長孫無忌和房玄齡相同,都是一韆三百戶。後來唐朝邊界受到突厥的騷擾,尉遲敬德奉李世民之命率軍擊退突厥,斬殺對方將領。
尉遲敬德居功至高,而且喜歡揭彆人的短處,當他發現長孫無忌、房玄齡等人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時,他必定當麵指責,一點也不給人傢麵子,造成將相不和。
貞觀三年,尉遲敬德離開京都,到襄州擔任都督,過瞭三年遷任同州刺史。同年九月,李世民宴請群臣,尉遲敬德也邀參加,酒宴期間,有人坐到瞭尉遲敬德的前麵,尉遲敬德一怒之下說,你立瞭什麼功,竟敢坐我的上席?坐在下席的李道宗好心勸誡,不料尉遲敬德揮手一拳,差點把李道宗的眼睛給毀瞭。
李世民聽聞後怒不可遏,他警告尉遲敬德說,當年跟著劉邦打天下的功臣,沒有幾個能夠善終,當初我心裏覺得劉邦做的不對,所以我登基以後,竭盡全力保全功臣,讓他們的子孫後代能夠平平安安,但是你做瞭高官以後就變得忘乎所以,漠視律法,我到現在纔明白,劉邦殺韓信和彭越也有他的無奈。所以治理好國傢,要懂得賞罰分明,恩惠不能無限製的賜予,做人要剋製自己,不要做後悔的事情。
李世民並沒有處罰尉遲敬德,而且給他講述瞭劉邦殺功臣的例子,希望他收斂點。
尉遲敬德聽後十分害怕,再也不敢猖狂瞭,酒宴因為尉遲敬德的莽撞宴不歡而散。
貞觀十三年(639年),李世民問尉遲敬德:“有人告你謀反,怎麼解釋?”尉遲敬德迴答:對,我謀反是事實,我跟著陛下南徵北戰,身上到處都是刀痕和箭痕,天下已定,陛下就開始懷疑我瞭嗎?尉遲敬德說完隨即把衣服脫下,嚮李世民展示身上的瘡疤。
李世民見後為之流淚,並安慰他說,自己並沒有懷疑他,如果真的懷疑他,還用得著這樣說嗎。
貞觀十七年(643年),尉遲敬德請求告老還鄉,李世民授他開府儀同三司,並讓他每月初一和十五進宮朝拜。
三、結語
通常開國皇帝和功臣之間的關係是打天下情同手足,而共天下則視為心患,古代的開國皇帝,極少數能夠善待開國功臣,因為對於他們來說首先考慮到是自己建立的政權是不是穩固,他們隻會理智的去判斷,不會感情用事。
但是開創“貞觀盛世”的李世民卻是個例外,他對功臣的寬容和尊重是史上非常罕見的。但是他不濫殺功臣,不代錶他沒有疑心,尤其是經過侯君集謀反一案,李世民對功臣更加猜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