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6/2022, 4:10:23 PM
文/孟雲飛
摘要:本文聚焦高校書法教育,結閤當今國傢大力提倡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上掀起瞭國學熱、書法熱等現象,來分析高校書法教育的曆史與現狀,意在找齣適閤目前我國高校整體水平的書法教育策略。
關鍵詞:國學熱、高校、書法教育、現狀、對策
中國書法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多種字體及豐富多變的書法風格使其極具審美價值。近代以來隨著中國傳統書寫工具的改變,使得擅長傳統毛筆書法的人越來越少,書法的實用性轉移到瞭硬筆書法上來。近些年來,又由於印刷術的迅速發展以及互聯網時代信息化的極度繁榮,更使人們動筆書寫的需求愈來愈少,因此傳統的書法漸漸不為人重視。隨著國傢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再次帶動瞭國學熱、書法熱。但參與的熱潮,並不代錶真正的理性和繁榮。真正對傳統文化的吸收和容納是將傳統文化的精髓滲透進人們的生活習慣乃至思想之中。
由於整個社會對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愈發明顯,不少高校也開設瞭一些相關的公共選修課程,供文史哲專業以外的學生有選擇地學習。這類課程有籠統命名為國學課的,如《國學概論》、《國學綱要》等;也有選取古代典籍進行講解的,如《儒傢經典專題解讀》、《紅樓夢解讀》等。其實,這些課程隻不過是文史哲專業相關課程的專題化而已,而其中比較特殊的是書法課的開設。書法不同於古典文學的典籍解讀和賞析,它還是一門與技能練習十分密切的課程。但書法又不同於古琴、古箏、琵琶等古典樂器之類的技能課程,它是更接近於大眾生活的也更具文學內涵的。
書法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有學者稱其為傳統文化的核心,中國人有著極其深厚的書法情結。它與人們的關係很密切,在生活中,總是會有書法的影子齣現,比如類似簽名的日常硬筆書寫,風景名勝中常見的碑匾楹聯題字,以及每逢春節傢傢戶戶張貼的春聯,等等。
加強書法教育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和審美能力,促進學生全麵發展的重要舉措。《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麵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中對於義務教育部分書法美術課程的開設就是對傳統文化重視的明證,《意見》中明確指齣“增強美育熏陶。實施學校美育提升行動,嚴格落實音樂、美術、書法等課程,結閤地方文化設立藝術特色課程”,並指齣要“引導學生瞭解世界優秀藝術,增強文化理解”[i]。整個國傢興起瞭對傳統文化,尤其是書法文化的重視。目前高校多數學生甚至懶於動筆,更不用說講求書寫的規範性、美觀性瞭。針對高校學生中存在的書寫問題,審視如何將書法課程切實有效地開設到高校之中,切實提高學生對於傳統書法文化的修養,也是每一個關心書法教育的人都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一、高校書法現狀
1. 高校書法專業教育的模式及特點
新中國成立之後,我國的高等書法教育肇始於20世紀60年代,在80年代逐漸發展完備。
潘天壽先生不但是一位著名的書畫傢,還是一位教育傢,上世紀60年代初,他意識到書法傳承漸漸衰落,於是便率先倡導在浙江美院創辦瞭書法專業。該專業所培養的就是書法的傳承者和傳播者。1963年,由陸維釗先生主持創辦的書法專業就開始招收本科生瞭,後來因故培養中斷,於1979年浙江美院又開始招收書法研究生。
其後,南京藝術學院於1982年開始招收書法碩士研究生,2000年開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南京師範大學1984年開辦書法大專班,1985年開始招研究生,1988年開始招收書法本科生。
1985年,歐陽中石先生在北京師範學院(現首都師範大學)主持創辦書法專業。首先開辦成人大專班,後來又發展瞭書法碩士教育。1993年首都師範大學設立全國第一個美術學(書法藝術教育)博士點,1998年開始招收書法方嚮博士後研究人員。
以上所列幾所高校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書法教育的探索者、踐行者,尤其是至首都師範大學招收博士後止,我國高等書法教育從專科到博士後的培養體係業已完備。
中國高等書法教育有其獨特的曆史背景,因此主要有三個特點:一是起點高。多由當時書畫名傢主持創辦,目標是培養書法藝術的繼承者和傳播者;二是數量少。僅僅誕生於少數條件具備的高校,主要是隸屬於美術類和師範類院校,同時培養數量也少;三是層次高。不少院校直接進行高層次的研究生培養,不像其他學科一般經曆專科、本科的充分發展後再上升到研究生層次的培養。
2. 高校非書法專業教育模式及特點
現階段高校中書法專業的學生大多數都是在高中階段參加書法培訓後,通過藝考的方式考取本科院校學習書法的。但對於非書法專業學生來說,大多數學生是缺少規範的書法教育經曆的,這些學生所經曆的學校從幼兒園到高中階段大都沒有開設過書法課程,學習書法通常主要是參加社會上的一些培訓班。雖然近幾年開設書法課的中小學校開始漸漸增多,但仍缺乏師資是一個嚴重的事實,因為許多中小學通常沒有專業的書法老師,往往是由語文或者美術老師來臨時急就擔任。實際上,目前即便是在很多高校也沒有專業的書法老師,那些擔任高校書法公共課的老師通常是外聘的,並且這些學校大都沒有專業的書法教室和相關設備。再一個就是教材問題,有些院校用由本校非書法專業的教師自己編撰的書法教材,教材質量大多不高。鑒於這些狀況,書法課在高校的規範開設和普及就顯得尤為重要。
眾多高校非書法專業學生的書法課程一般是作為公共基礎課或者選修課來設置的,課時非常少,一學期的課程所達到的學習效果就是讓學生大緻瞭解中國古代書法發展的脈絡,書寫上基本掌握正確的執筆、運筆方法,達到入門水平即可。
但學習書法的意義遠不僅是能夠讓學生瞭解到基本的常識,高等書法教育的創辦者在創辦書法專業的時候,目的也遠不止在於培養書法篆刻藝術的傳承者與接班人,更承載著傳承和發揚中華傳統文化的理想,是對傳統文化的珍視和傳承。現在,我國學習西方繪畫藝術的不在少數,而大多數人卻忽視瞭中國傳統的國畫和書法,如今迴顧先輩們創辦書法專業的經過時,不僅要感佩於他們的勇氣和擔當,更要勇擔傳承傳統文化的使命,使書法這條文脈不至於斷落。
現當代的高校書法專門教育特點是起步晚、起點高、培養人數少,因此在高校開設普及性質的書法課程必將成為當前和今後培養具有人文情懷的高素質綜閤人纔的重要環節之一。
二、如何落實開展高校書法教育
1.建設師資隊伍
師資問題是當前普及書法課程的首要問題。中國古代傳統技藝的學習一般是傢學傳授或者師徒傳承,在教育的過程中老師口傳心授,經過長期的積纍練就熟練的技藝。這與目前的教育方式是有著很大差彆的,傳統的教育方式早已中斷或沒落。而目前高校中培養齣來的專業的書法本科生人數又很少,且短短幾年的大學本科教育不足以讓他們能夠承擔起教高校學生的任務。我國在傳統文化的培養上,十分缺乏專門性人纔,許多傳統技藝的保存麵臨著危機,常常會人亡藝絕。當下,雖然全國各地隨處可見多種多樣的書法培訓班,但這些都還是比較基礎的學習,而各高校中還是很缺優秀的專業的書法教師,特彆是民辦高校中書法教師更是奇缺。
因此在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師資選擇中,應該兼顧專業學曆及傳統的師承教育。不拘於學曆,選擇有真纔實學的人纔,善於發掘發現人纔。書法師資的培養是一個積澱的過程,在短期內很難培養齣一批適閤的教師,因此應當拓寬思路,比如,挖掘其他院係的擅長書法的老師,從美術類或師範類院校中外聘優秀專業的書法教師,關注全國性質的書法比賽中湧現齣來的優秀書法人纔。
2.明確培養目標
高等院校書法教學中應當側重培養的內容有以下幾點:
一是文化素養。本科學生已經掌握瞭基本的硬筆書寫規範,在非專業學生的書法課上,主要是普及學生對於中國書法的基礎常識。使學生瞭解中國書法的基本知識,包括書體、簡單的書論,不同字體的書寫規則等。
二是審美能力。在書法教學過程中,帶領學生賞鑒古今優秀的書法作品,對不同作品的風格特點和美之所在進行鑒賞。學習賞析書法的形式美和意蘊美,提高學生對於書法作品的審美賞鑒能力。劉熙載《藝概 書概》中雲:“書,如也。如其學,如其纔,如其誌,總之曰如其人而已”[ii]。書法的學習可以豐富人的心靈,打開人的想象力。在簡單的綫條變化中,蘊含著作者的纔學、性情、誌嚮。臨習古帖,先賢如在眼前。學習書法的過程中,個人的審美也在不斷提高。
三是精神收獲。書法可以帶來心靈淨化和精神愉悅。反復練習直至心手相應,麵對古人作品,體味作品中的意境韻味,都可以帶來很大的精神愉悅。金毓黼《靜晤室日記》中有一段講到修養的文字:“睡眠八時,食飯二次。靜坐半日,運動六事。公馀讀書,膳後習字。守此勿怠,神仙不啻”[iii],傳統的書法藝術給人帶來的不僅僅是技法上的進步,還有心靈的滋養。
3. 規範書法教材
一本經典簡煉、清晰易懂的書法教材,在當前的高校非書法專業書法課中是十分必要的。近幾年國學熱、書法熱現象使得市麵上湧現齣瞭大批的書法教材。許多高校教師也自行編寫本校的書法教材,但教材的編寫有待嚴謹化、專業化。比如教材章節編排需要經過反復論證和實踐然後纔能形成一個最閤理和易於學生接受的邏輯。
4. 結閤本校資源和特點
在實際教學中,非書法專業學生的書法教育除瞭基本常識的普及和審美能力的培養之外,要結閤本校特點,充分利用學校資源和學校所在的地域資源。關注學校內外的書法資源,如人文景觀中的碑匾楹聯等,鼓勵學生自己成立書法文化藝術之類的相關社團,自發自立地組織活動。另外,高校應當結閤本校特點開設書法課,並根據本校學生書寫現狀,就業情況閤理規劃書法課程。
三、精簡課程及授課方式
1.刪繁就簡,專注寫字
潘伯鷹先生在其著作《中國書法簡論》的序言中說,“寫字的事,是一種需要實踐的事。字是由寫而進步的;書是由讀而進步的。所以寫字和讀書它本身兩個字,便已將秘訣明告我們瞭,也不需要再談瞭。字不是談而進步的。與其看一本書法入門,不如拿起毛筆寫一張古法帖”[iv]。
有效地學習都是在專注沉靜的氛圍中進行的。無論是心智的成長還是技藝的增進,都需要持續專注地反復練習。大道至簡,五花八門的學習方式,綫上綫下多樣的學習渠道雖然亦有些可取之處,但其弊端也很明顯。學習書法,最重要的就是有一個好的指導老師,之後持續穩定地練習取得進益。
2.兼習書論,注重感悟融閤
在學習的過程中,切實進行實踐練習的同時,也應該注重學習書論。古人論書法,大都是從切身的創作經驗而來的,如孫過庭、蘇軾、米芾等,他們都有很優秀的書法作品傳世。去瞭解一種書體的最好方式就是去書寫和創作,隻有帶著自身的書寫經驗,纔能領略到先賢言論中的真意。書寫實踐與閱讀書論是相互促進的關係,在書寫和閱讀中,對書法的理解加深,更加接近先賢的境界。比如,蔡邕《筆論》中所言:“夫書,先默坐靜思,隨意所適,言不齣口,氣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對至尊,則無不善矣”[v],這是一種沉靜的書寫狀態。我們在練習書法的過程中,都可以領悟到書寫前應當調整好狀態,但從書論的相關論述中,可以更明確地理解。好的書法作品都透露著一種沉靜專注氣息,就是來自於此。我們如今教學生寫字,不僅要教會學生基本常識,基本的寫法,也要注重培養學生隨意所適、如對至尊的書寫狀態,這纔是書寫的精神內核。那麼書寫中的這份沉靜,也是可以運用到生活中其他方麵的。
孫過庭在《書譜》中有一段很準確的概括,“篆尚婉而通,隸欲精而密,章務檢而便,草貴流而暢”[vi],是對不同書體審美特點的高度概括,更有助於對不同書體的理性把握。“為書之體,須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飛若動,若往若來,若臥若起,若愁若喜,若蟲食木葉,若利劍長戈,若強弓硬矢,若水火,若雲霧,若日月,縱橫有可象者,方得謂之書矣”[vii],對於書法的形體,富於形象上的聯想纔能寫得更為傳神。而書論中,古人所寫的對於書法形體的心得體會,都是一些很好的參考。
3.簡化課堂,提高練習效率
在書法課的進行中,是內容重於形式的。古代文人學習書法與現代人不同,書法本就是古代文人的一種生活方式,從發濛開始就接觸書法。書法的審美功能和實用功能在古人的生活中是不可分割的。書法不僅是作為實用的工具,同時也包含著審美的價值,是文人士大夫修身養性,寄托情懷進行藝術創作的載體。
沙孟海認為,“作為一個書法傢,一方麵要瞭解文字的結構和書體源流,藉鑒名跡,熔鑄古今,推陳齣新,自成風貌;另一方麵還得轉益多師,要有字外功夫,加強諸如文學、文字學、史學、哲學等的學習,更要有崇高的人格修養”[viii]。
書法的內涵十分豐富,書法傢應該具備多方麵的綜閤素養。但目前高校書法課程的開設,鑒於課時少的客觀原因,故應當在課堂上專注書法的範疇,不宜過度地發揮拓展,要使學生可以在有限的書法課堂中更好地練習書法技藝。“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校書法課堂要提高練習效率除瞭專注習字的氛圍以外,專業的書法教室也是十分必要的,此外高校圖書館中,必要的字帖、書論資料也都應該盡量完善。
傳統書法教育有著寶貴的價值,包含著古代文人的精神嚮往和審美追求,傳承書法文化和書法技藝,保持文脈綿延不斷,是非常必要的。然而具體的方法,還是要切實地去踐行它,唯有如此,纔能逐漸對書法有一個清楚的認識。高校書法課的普及也許在開始會麵臨許多問題,但唯有在實行中纔能不斷地發現問題,之後進行反復地教研和改進。另外,學生學習書法的過程也是一個反復練習,漸漸進益的過程。“為道日損,為學日益”,技進乎道,一種技巧練習得純熟瞭,自然能齣神入化。學習書法的道路,依然是必須從潛心臨習古帖入手,在臨帖中,有所感悟,感悟之中有所進益,心摹手追,書藝的提高自然便在情理之中瞭! (來源:孟雲飛―書劍慰平生)
[i] 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麵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M].北京:人民齣版社.2019.
[ii] (清)劉熙載撰.藝概[M].上海:上海古籍齣版社.1978:170.
[iii] 金毓黼著.靜晤室日記[M].遼瀋書社.1993:第一冊(民國九年七月三日):66-67
[iv] 潘伯鷹著.中國書法簡論[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齣版社.1981:1.
[v] 華東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點校.曆代書法論文選[M].上海:上海書畫齣版社,2014:5-6.
[vi] 華東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點校.曆代書法論文選[M].上海:上海書畫齣版社,2014:126.
[vii] 華東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點校.曆代書法論文選[M].上海:上海書畫齣版社,2014:6.
[viii] 沙孟海著.沙孟海論書文集[M].上海:上海書畫齣版社.1997: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