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9/2022, 12:15:49 PM
大傢好!我是老張,歡迎來到我的節目。
前麵我們講到楚國和中原的爭霸,各方都元氣大傷。各國之間就像加時賽最後時刻的球員一樣,強撐著在拼最後一口氣瞭。且各大國統治階級內部也矛盾重重,對外的爭霸已經有些力不從心瞭。所以新生力量吳國和越國逐漸登上舞台,成為春鞦中後期的主角。
今天我們就把目光轉嚮吳越兩國,這兩國的故事同樣精彩。首先說一下兩國的起源。
雖然在史記等史書上,吳國被稱作荊蠻,實際上吳國國君是姬姓諸侯,周王室的同姓親戚。
吳國的先祖叫太伯,是周太王的兒子,他有兩個弟弟仲雍和季曆,從名字可以看齣三人的排行,古代嫡齣老大叫伯,庶齣老大叫孟,老二叫仲,老幺叫季,夾在二哥和小弟中間的從老三開始都叫叔。所以名字帶季的可以是老三也可以不是老三,帶叔的不一定就是老三。劉邦是個特例,他是老三但他還有個弟弟,不過他叫劉季,可能是劉太公給他取瞭這個名字以後纔生的小兒子劉交。
說迴正題,季曆有個兒子名昌,也就是後來的周文王姬昌。周太王非常喜歡姬昌,就想傳位給季曆,這樣季曆死後就能傳位給姬昌。
太伯和仲雍知道後,為瞭錶示自己沒有爭權的野心就逃到瞭荊蠻的地盤,跟他們一樣剪短頭發,在身上刺青,這也就是所謂斷發文身的習俗。
荊蠻的人認為太伯很有節義,有超過上韆戶人傢追隨他,尊他為吳太伯,他也就成為吳部落的首領。
吳太伯沒有兒子,死後仲雍繼位。仲雍之後又傳瞭三代至周章,正好趕上武王伐紂獲勝。周朝就四處尋找太伯和仲雍的後人,找到瞭周章,封他為子爵,因為他已經是吳國國君,所以就封他在吳地做國君。同時又在夏朝故都封周章的弟弟虞仲為虞國國君。所以虞國和吳國是兄弟國傢。
史記一書喜歡把與中原政權産生交集的少數民族政權都寫成三皇五帝和夏商周三代王室的後人,以至於很多史記記載的民族和國傢的起源都存疑。
但是從左傳的記載來看,可以確定吳國的王族確實是姬姓諸侯。吳王壽夢去世時,魯國等姬姓諸侯的國君都按照吊唁同姓的禮節舉行瞭吊唁活動。
當然從這段記載我們也可以確定,吳國國君和吳國百姓原本不是一個民族,所以從主體民族和習俗上來說,吳國一開始和楚國一樣也不算華夏民族,史書稱之為荊蠻,也就是荊地的蠻族。他們都是在春鞦戰國時期融入華夏族,也就是後來的漢族的祖先。
華夏民族是束發右衽,成年人把頭發束起來,穿衣服是左邊壓右邊。周邊少數民族是披發左衽,披散頭發,衣服是右邊壓左邊。而吳越地區則是斷發文身,跟今天的不少人一樣,剪頭發還紋身。地理位置上吳國處在楚國東邊,而越國就在吳國的東南邊。
越國跟吳國,習俗相近也是斷發文身,其統治者據史記記載乃是大禹的後裔,是夏朝國君少康的兒子,被封在會稽。說句題外話,按史記的說法,會稽就是會計的諧音,因為大禹曾在這裏會集並考核天下諸侯,後來又是巡視到這裏時去世,所以取會計之意將這座山改名為會稽山。
越國傳瞭幾十代代而到允常,允常的兒子叫勾踐。
越國的記載缺失非常嚴重,勾踐以前的事跡可以考證的很少,國君的傳承世係也有缺失,所以曆代學者對史記裏越國是夏禹的後裔的說法頗多質疑。
相對來說,吳國雖然跟中原來往較少,但是其傳承在史記記載比較明確,且左傳亦有提及吳太伯的事跡,所以史記上吳國的起源符閤邏輯,比較可信。除瞭史記和左傳,漢朝時還有人編纂瞭一本吳越春鞦。
按照時間進度還是先說迴吳國。
礙於交通不便的緣故,吳國在很長的時間內與中原沒什麼來往。一直到瞭春鞦中期,吳國纔和中原地區的國傢有瞭往來。吳國的崛起得感謝晉國和楚國。
在立國數代以後,傳到壽夢,此時剛好是晉景公中期,楚莊王已經去世。楚國的申公巫臣與楚國大臣子重和子反有矛盾,先逃亡到齊國後又逃到晉國,在晉國做瞭大夫。而他在楚國的傢人被子重和子反殺死,財産也被奪去。為瞭報復楚國,他嚮晉景公請求 齣使吳國。剛好晉景公因為��之戰的失敗,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被楚國壓瞭一頭,所以希望聯閤楚國的近鄰吳國對付楚國。
巫臣到瞭吳國,帶去瞭戰車,教會瞭吳國人用戰車打仗,並教給他們中原國傢的戰略戰術。他還讓兒子留在吳國做官,作為吳國和晉國的聯絡人。吳國由此開始強大起來,也開始騷擾楚國邊境以及楚國的鄰國。在這一時期,壽夢也開始稱王。
雖然楚國的重心仍是與晉國爭霸,但吳國的騷擾也讓他們不勝其煩,子重和子反曾在一年之內為瞭抵禦吳國而在各地往來奔波七次。
吳國對楚國的騷擾,這大大的幫助瞭晉國的再度稱霸,所以中原許多國傢在晉國的帶領下和吳國友好。晉景公時期的馬陵會盟就邀請瞭吳國,由於交通不便,吳國沒有去參加。隨後又在離吳國相對較近的鍾離舉行瞭鍾離會盟,吳國正式派人參加,這也是吳國第一次參加諸侯會盟。此後在晉悼公時吳國又參加瞭雞澤會盟。
吳王壽夢時期以及之後的幾十年吳國和楚國的衝突,簡單來說就是兩個相鄰國傢的利益之爭。就像近代的德國和日本,自己的固有地盤滿足不瞭自己日益增長的實力和野心,必然就會像周邊進行擴張。兩韆多年前的吳國亦是如此。
為什麼稱壽夢不像稱呼其他國傢的國君那樣用謚號呢?
因為吳國並沒有學習中原地區使用謚號的習慣。在網上可能會查到吳國國君的謚號,但那都是後人編的並不可信,在左傳這種非常嚴謹記載稱呼的史書裏,全部是采用吳王加名字的格式稱呼吳國死去的國君,史記也是如此。
吳國這一點和楚國不一樣。楚國在稱王之前,有一套自己的對死去國君的稱呼方式,比如用埋葬地加一個敖字來稱呼,如楚若敖、楚霄敖。越國也有類似的稱呼方式,但吳國並沒有。
中原地區自周朝發明謚號以後,天子、諸侯、卿大夫死瞭之後一般都有謚號,天子死後稱作某某王比如周平王、周襄王,諸侯不管是不是公爵都稱作公,按照國號加謚號加公的格式稱呼,如齊桓公、晉文公,桓和文就是謚號。卿大夫雖然不是子爵也稱作某某子,按照姓或者氏加謚號加子的格式,比如韓厥是韓獻子,欒書是欒武子,其中獻和武是謚號。關於謚號大傢可以去翻看我講謚號的那期節目。
吳王壽夢去世之後,傳位給諸樊。在他死之前,他本想把王位傳給小兒子季劄,季劄死活不乾,於是纔傳給諸樊。諸樊服喪期滿,又決定讓位給季劄,季劄還是不乾,甚至捨棄財産跑去當瞭農民。這樣的事在那個時代也時常見到,宋襄公就想把繼承權讓給兄弟,結果他兄弟便跑到國外去瞭,等宋襄公繼位瞭纔迴來。
諸樊在位十三年,經常與楚國打仗,互有勝負。他在位的最後一年,親自率軍徵討楚國攻打巢地,巢地的牛臣見他身先士卒,就故意打開城門,果然諸樊輕敵冒進,牛臣就躲在城牆的隱蔽處,一箭射死瞭諸樊。
諸樊死前留下遺命傳位給弟弟餘祭,目的是為瞭兄終弟及,以後好傳位給季劄。餘祭繼位之後將季劄 封在延陵,季劄也被稱作延陵季子,三年後吳王派季劄齣使中原各國。
吳王餘祭四年,吳國攻打越國,這也是左傳第一次記載吳越衝突。當時吳國抓到瞭越國俘虜。這個餘祭也真是心大,他竟然派俘虜做看守替自己看守船隻。後來在他查看船隻的時候,這個看守刺死瞭他。
也不知餘祭是不是穿越者,讀到過劉秀李世民硃元璋等用俘虜做守衛收買人心的故事,可惜他翻瞭車。
餘祭死後,他的弟弟餘昧繼位,餘昧不是愚昧無知的愚昧,有的史書也記作夷昧,當然也不是姨媽傢的妹妹那個姨妹。
餘昧死前,決定傳位給季劄,季劄又錶示辭讓。於是餘昧便傳位給瞭自己的兒子僚,這引起瞭一個人不滿,他就是公子光。
因為他姓姬,所以他的姓名是姬光,為瞭不引起誤會,我們還是稱其為公子光。公子光是吳王諸樊的兒子,他認為按照兄終弟及的規矩,叔叔餘昧死瞭,應該傳給季劄,既然小叔叔季劄不願做國君,那就應該傳給大哥的兒子也就是自己纔對,憑啥就傳給你自己的兒子瞭呢。
不過公子光並沒有立刻發作,他不像我們講過的其他國傢,有哪個公子不服,直接乾掉新君自己上位。因為公子光知道餘昧在位期間很得人心,他的兒子繼位是受擁戴的,現在他雖有不滿,也隻能積蓄力量等待時機。
吳王僚繼位的第二年,吳國又進攻楚國,兩國軍隊在長岸作戰,雖然楚司馬子魚戰死,但楚軍把吳軍打得大敗,得到一條名叫馀皇的船,楚人派隨國人和援兵看守,環繞這條船挖深溝,在船周圍擺開陣勢。
公子光便對大傢說:“丟掉先王坐過的船,難道隻是我的罪過?,大傢也是有罪的,所以我們要把船奪過來以贖死罪。”
於是大傢都答應瞭。他派瞭三個身高力壯的人悄悄潛進去埋伏在船的旁邊,與他們約定:“我喊馀皇,你們就迴答。”
到瞭夜裏,剩下的吳軍也跟瞭上去。公子光喊瞭三次“馀皇”,先前埋伏的人交替迴答瞭三次。楚軍聽到聲音就上去把他們三個殺瞭,但夜色中的這一舉動引發瞭楚軍的混亂,吳軍趁機攻打,大敗楚軍又把馀皇奪瞭迴來,然後撤兵迴國瞭。
到瞭吳王僚八年,吳楚在雞父打瞭一場大仗,因為父這個字是甫的通假字,所以讀作雞父,春鞦榖梁傳就記載為雞甫,當然這個雞父不是烏剋蘭的基輔,這一期諧音梗實在太多瞭!
當時吳人進攻楚國的州來,楚國和諸侯聯軍前來救援,雙方在鍾高交戰,楚令尹子瑕戰死,楚軍群龍無首喪失瞭戰鬥力。
公子光建議吳王先攻打鬍瀋和陳三國,來的諸侯都是因為畏懼楚國纔率軍前來,其中鬍瀋陳三國的統領要麼年輕而心浮氣躁,要麼固執己見,現在楚軍主帥死瞭,沒人能壓製他們,如果攻打這三國,他們就一定會混亂,其他國傢也會因為不明就裏而跟著亂,這樣就可以打敗楚國瞭。
吳王僚聽從瞭他的意見,用三韆名罪犯假意攻打鬍國瀋國和陳國,然後整編瞭三個軍緊跟在後,其中中軍跟隨吳王僚,公子光率領右軍,公子掩馀率領左軍。雙方一接觸,三國的軍隊爭著俘虜吳軍也就是那些罪犯,這些罪犯有的奔逃有的停止,擾亂瞭三國軍隊的陣腳,後麵的吳軍趁勢進攻,三國的軍隊果然敗退,吳軍俘虜瞭鬍瀋兩國的國君和陳國的大夫。隨後釋放瞭鬍國和瀋國的俘虜,讓他們奔逃到許國蔡國和頓國的軍隊裏,他們大喊:“我們的國君死瞭!”隨後吳軍擂鼓呐喊跟上去,這三國的軍隊也敗逃,剩下的早已喪失戰鬥力的楚軍見狀也拼命逃跑,吳軍大獲全勝。
在等瞭十二年之後,公子光終於等到瞭一個機會奪迴屬於他自己的王位。同時吳楚之間的戰爭也從地域衝突升級為對諸侯霸主的爭奪。
公子光等到的是一個什麼樣的機會呢?又是哪些人幫助他實現心願的呢?吳國能順利稱霸嗎?這些問題,我們下一期節目再說,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