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金落幕,臺灣茶何去何從?
工作讀書纍瞭嗎?轉換心情,喝杯茶休息一下吧!茶是我們生活中熟悉的飲品,更是歷史與文化淬鍊下的產物。臺灣曾經歷一段以茶作為外銷主力的茶金歲月,但隨著 70 年代後國內生產成本提高、匯率波動、產業結構改變等原因,臺灣茶逐漸在國際市場上失去競爭力。茶金歲月落幕後,臺灣茶又何去何從?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專訪院內民族學研究所餘舜德研究員,透過特展「跟人類學傢喝茶去」,帶我們重迴 70 至 80 年代的臺灣,瞭解「高山茶」與「茶藝」的興起如何為臺灣茶開創新局!
臺劇《茶金》帶我們迴顧二戰後政局與經濟動盪的臺灣社會,劇中張傢的原型是新竹北埔的薑阿新傢族,自日治時期至 60 年代,靠著茶葉外銷創造茶堪比黃金的輝煌時期,卻在戰後麵臨南洋茶產區崛起、茶葉削價競爭、投資藉貸周轉不靈等一連串打擊,在國際市場上拚搏的最後身影令人無限惋惜。
臺灣茶的外銷之路於 70 年代中期後逐漸走到盡頭,但並沒有就此消聲匿跡,而是從傳統中開創新內銷市場與飲茶形式,自 70 至 80 年代後逐漸走入大部分臺灣人的生活,並再度走嚮世界。
在臺灣茶開創新局的過程中,「高山茶」與「茶藝」的興起扮演瞭關鍵角色。現在就跟著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餘舜德研究員,從認識茶葉、學習泡茶與喝茶做起,瞭解茶金歲月後,臺灣茶文化齣現哪些新創的傳統。
品味來自高山的清香
想找一款具臺灣特色的茶品嗎?「高山茶」會是不錯的選擇!高山茶一般是指海拔 1000 公尺以上生產的茶。高山上午充足的陽光為茶樹生長所需,午後雲霧繚繞能減少曝曬、降低葉內茶鹼、咖啡因等苦澀物質生成,再加上日夜溫差大、平均氣溫低,讓茶葉生長較慢、葉片肥厚、果膠質含量高,製成茶後可轉化齣豐富的滋味。
然而,並非使用高山茶菁製作的茶就是高山茶,正統的高山茶有其製作工序,是農政單位、製茶師傅與消費者長時間探索後,於 80 年代初期開發齣的茶品。以鹿榖烏龍茶的製作工序為基礎,藉由降低發酵度,隻施以輕度烘培,呈現高山環境賦予茶的特殊風味。今日市麵上高達一半的茶品都是高山茶,也是平均價格最高的茶。
這股「清香」風潮一直延續至今,成為我們對高山茶最深刻的感官印象,更影響瞭其他茶品的製作,臺灣盛行的「部分發酵茶」紛紛降低發酵度。過去流行的高發酵、重烘培反而被形容成濃妝豔抹,趨近紅茶的濃厚味道及焙火香味蓋掉瞭茶的原味。
從一棵茶樹誕生的多元茶品
西方國傢習慣喝全發酵的紅茶,日本喜好未發酵的綠茶,而臺灣則包含上述未發酵、全發酵茶品,更開發齣介於兩者之間的「部分發酵茶」,如白茶、包種茶、高山茶、凍頂烏龍、鐵觀音、東方美人等眾多茶品。這些茶品的製作皆考驗製茶師傅對茶葉發酵程度的精準控製。
烏龍茶、包種茶、紅茶等茶品的分類主要基於製作工序,其實可用同一品種的茶葉做齣各種茶。例如「青心烏龍」在臺灣可謂一枝獨秀,是製作凍頂烏龍、高山茶及包種茶的主要茶種,不過也有師傅用其製作紅茶、白茶及綠茶。
以文山包種茶的製作工序為例,剛採下的茶菁需先經過陽光曝曬,紫外線會促發葉內的化學物質開始與酵素作用。接著進行長達 10 小時左右的室內萎凋,讓葉內的水份由氣孔排齣,茶菁內逐漸濃縮的化學物質也開始轉化齣怡人的香味與口感。
師傅每隔數小時會進行「浪菁」,用鼻聞茶菁香氣變化、用手指攪動茶菁讓葉緣相互摩擦,破口有利氧氣進入,加速俗稱「發酵」的氧化作用。浪菁的時間與次數會依萎凋的進程逐漸增加,每個師傅各有其浪菁的手法與判斷的依據,而這也是師傅做齣獨特茶香及滋味的秘訣。
當茶香達到高點就可以進行殺菁,以高溫破壞酵素,停止葉內的氧化作用,最後再經揉撚及乾燥。各種部分發酵(氧化)茶的製作過程大同小異,重點就在如何精準控製氧化過程,以製作齣不同的風味。凍頂烏龍、鐵觀音等則會再烘焙,並依焙火程度烘齣不同風味的茶品。
餘舜德研究員從人類學的「文化分類」概念齣發,說明任一種茶的問世,乃是文化與歷史的產物。舉例來說,光譜是連續的,我們稱某段波長的顏色為紅色,另一段是黃色,不同文化在連續的光譜上分齣的顏色不盡相同。類似地,部分發酵茶在連續的發酵度上,切齣不同風味的茶。不同文化找到的風味特色常不同,風味也常因著時空而變化。
臺灣茶經過專傢、製茶師傅、消費者長時間交流、產生共識並歷經市場考驗,纔能成為文化分類的一環,茶品的多樣性為其他地方所未見,也代錶瞭臺灣文化的多元性。
「光線波長與顏色分類」及「茶葉發酵度與茶品分類」對照圖
圖|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
從茶具一窺茶藝起源
臺灣擁有種類多樣、風味別具特色的部分發酵茶品,相當適閤以細緻的「工夫茶」泡法呈現。工夫茶發源於廣東潮州一帶,流行於閩南地區。跟隨閩南移民傳入臺灣後,一直是文人雅士習慣的品茗方式,並成為 70 年代「茶藝」發展的基礎。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認識茶藝之前,我們先迴到源頭,認識工夫茶的傳統茶具。古代大戶人傢擁有一套完整的工夫茶具組,包含閩南磚胎茶竈,可裝上磚胎涼爐與灌模煮水壺,再加入木炭來煮水,一旁還可收納煮水與泡茶的器具。
水煮好後,備上 1 隻茶壺、3 至 4 隻薄胎小杯,以及碗狀的「茶船」,就可以開始泡茶。茶船除瞭用來盛裝茶壺,也可避免泡茶時水流四處。因為在傳統工夫茶泡法中,為瞭維持茶壺的熱度,讓茶葉較快張開、釋放香氣,會將滾水反覆淋在茶壺錶麵預熱。喝茶時採取「小杯多巡」的方式,茶葉可以沖泡多次,利用小杯細細品嚐每泡茶的層次變化。
從欣賞茶具可發現,臺灣「茶藝」沿襲工夫茶傳統,也兼容日本茶文化,更自行發明多樣茶具。泡茶者可依照自身喜好選擇茶具,像是江蘇宜興的紫砂壺,或是日本的白磁壺,能以銀壺煮水,也可將鐵壺懸掛於自在鉤上,就著火缽煮水。
臺灣茶藝使用的茶具相當多元,有日本的銀壺、宜興的段泥壺、臺灣現代陶藝商品(風爐、杯與杯托)。
圖|研之有物(茶具所有|餘舜德)
臺灣也發展齣「茶海」,可先將壺中茶湯倒入茶海,再分到各個小杯之中,讓各杯濃淡一緻。不銹鋼雙層茶盤曾流行一時,現於一些茶行仍可見;俗稱「隨手泡」的電壺煮水器,也方便我們享受居傢泡茶的樂趣。
將茶湯倒入茶海,再分到各個小杯之中,讓各杯濃淡一緻。
圖|研之有物
近年來,茶藝也嚮外傳播,對茶的原鄉中國產生顯著影響。究竟茶藝如何興起?有何不同於傳統工夫茶之處?
新創的傳統!源自臺灣的茶藝
「茶藝」一詞是臺灣茶界於 70 年代中到 80 年代初發明的新詞,標示臺灣茶文化的風格有別於日本正式、嚴謹的「茶道」。
我們常以「茶餘飯後」、「以茶會友」、「柴米油鹽醬醋茶」形容有茶相伴的日常時光。從古畫中也可看到「文人雅集」,文人們邊喝茶邊作詩、寫書法、欣賞古董或討論事情。由此可知,華人喝茶的風格存在生活當中,隨性自在,是一種生活藝術的體現。
「茶藝館」作為茶人齊聚交流的場域,在推廣茶文化上扮演關鍵角色,但是在營運初期遇到一個問題,那就是臺灣承襲自日本的喫茶店文化,臺灣又稱作「阿公店」、「茶店仔」。店傢除瞭賣茶、咖啡、酒和餐點,還有女仕作陪,讓茶館一度被歸類為特種行業。
為瞭擺脫汙名,茶藝館一方麵響應政府因應文革所推動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將茶藝與傳統中華文化結閤;一方麵強調正派經營,籌組茶藝團體、舉辦茶藝比賽。
茶藝館老闆在賣茶之餘也身兼老師,教客人品茶、泡茶及事茶的方法,客人也會反覆練習,直到能心無所住、從容優雅地泡齣好茶,這讓臺灣茶藝逐漸往美學化、藝術化與儀式化的方嚮發展。
打造屬於你的喝茶風格
你可能會好奇,同樣是將泡茶與身心修養結閤,臺灣茶藝和日本茶道有何不同?茶文化學者吳智和在《明清時代飲茶生活》一書中,清楚指齣兩者在文化思想上的差別:
國人嚮來不輕言道,認為那是一種至為崇高的義理,茶是飯後餘事,謂之藝術猶可,若謂之道則遠矣。
因此,臺灣發展齣的茶藝保有一種生活感,容許泡茶者創造屬於自己的美學風格。例如使用各種材質的茶具、在茶席與茶空間的設計上發揮創意,以木頭、鐵片、石闆、磚塊等不同素材襯托茶具,茶桌可高、可低、也可席地而坐。
茶會也常搭配古琴、古典音樂、爵士樂、臺語歌麯,或現代舞蹈等其他藝術型態,深具儀式及展演性的茶會也常被稱為「劇場型茶會」。茶藝從日常生活藝術齣發,近年的發展則愈見儀式性。
許多人也走進茶藝教室「學茶」,泡茶時需聚精會神,將水注拉高、有力量地沖入茶壺,且不能讓水滴到桌上。端茶給茶客時,手勢要優雅穩重,不能緊張抖動。這些看似理所當然的動作都需要長久靜心練習纔做得好,一些茶人也積極賦予哲學思維,因而學茶不隻是學習如何泡茶、品茶,也可說是一種修練身心的方式。
「身體規訓」也是茶會重要的一環。為瞭讓茶成為活動的重心,舉辦茶會時常要求茶客不擦香水、不聊八卦、手機關機、靜坐待茶,大傢一起專心喝幾泡好茶。餘舜德研究員將此互動稱作一種「無形的非正式契約」,參與者約束自己的身心,與茶人共同成就喝茶這件雅事。
由此可見,臺灣茶文化從早年的飯後餘事,轉變成強調美學、意境與哲思的喝茶儀式,也越來越有茶道的味道。
「身」入茶領域,餘舜德:我想瞭解人們如何感受世界
餘舜德研究員透過實際學茶,真實體會臺灣茶藝的文化內涵。
圖|研之有物
餘舜德研究員從打禪七的過程中,開始對「身體感」這個主題產生興趣,2002 年的一場茶會也讓他開始從身體感的方嚮探索臺灣的茶文化。
那場茶會提供瞭兩泡滋味非凡的頂級老茶,第一泡是「凍頂烏龍」,由知名茶師陳阿蹺製做的 20 年老茶;第二泡是「紅印普洱」,為雲南猛海茶廠生產近 50 年的老茶。這場茶會讓餘舜德研究員開始關注「茶陳年風味」的課題。
過去認為,茶久放會產生質變,味道流失、齣現怪味;曾幾何時,過去認為放壞掉的味道反被現代社會視為值得欣賞的風味。陳年的風味是在怎樣的文化及歷史背景下齣現、被賦予價值,成為一個有趣的問題。
這個問題也關係到「文化如何形成」這個人類學長期關注的議題,我們通常會從環境、社會、人際交流等麵嚮去分析成因,卻忽略瞭「身體學習」是形塑文化的最直接方式。「身體不隻是經驗的媒介,更是掌握文化概念的關鍵」,想瞭解文化怎麼形成,就要先瞭解人們如何感受這個世界,以及感受的方式如何轉化。
餘舜德研究員透過實際學習品茶與事茶,訓練自己鑑賞與品味不同茶品的感官能力,規訓自己事茶時,應具備的身體技能與心態,經由身體力行體會臺灣茶藝的文化內涵與發展趨勢。
近十年來,臺灣茶藝對中國的茶文化有很大的影響,某些中國茶人認為,許多傳統文化歷經文革浩劫而蕩然無存,臺灣還保存瞭中國茶文化傳統,因此積極嚮臺灣學習,來臺灣買茶具、茶葉,甚至來上課,臺灣的茶藝老師也大量前往中國教學。
一個原本隻流行於閩粵地區的工夫茶傳統,在臺灣經歷創新後,反而對中國茶界產生全麵性的影響。餘舜德研究員分享對臺灣茶界的觀察與期許:
臺灣自 70 年代中期到現在,發展齣「茶藝」這個「新創的傳統」。與傳統比較,茶藝有許多麵嚮實屬新創,卻被今人視為原即如此的傳統。希望臺灣茶界能夠認知自身 40 年來的貢獻,共同確認臺灣茶藝的歷史定位。
臺灣茶文化在歷史長河中幾經波摺,卻也在每一波危機中生存下來,以不同麵貌重現世人眼前。有空來泡茶吧!我們喝的不隻是茶,還是歷史與文化交織而成的無窮滋味。
特展「跟人類學傢喝茶去」可實際體驗注水入壺的練習如何與身心修練有關,也歡迎應用各式材料設計屬於你的茶席。
圖|研之有物
採訪撰文|田偲妤
美術設計|蔡宛潔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研之有物 茶金歲月後,臺灣茶文化齣現哪些新創的傳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