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3/2022, 6:15:58 AM
綜述
皇帝“親行之”舉辦於殿廷是殿試的重要標誌。
在明朝,絕大多數科次都是由皇帝在奉天殿親策,但也有少數皇帝殿試“不禦殿”的情形。
皇帝作為殿試的主考官,
親臨考場為考生賜策是一大祖製,殿試對皇帝的意義非凡
,皇帝缺席殿試,是殿試發展史中偶然齣現的異常情況。
今天我們就關於明代皇帝殿試“不禦殿”的現象,談談哪些是明朝的怠政皇帝。
什麼情況下,
皇帝殿試
會
“不禦殿”
?
明代共發生過
六次
因皇帝缺席殿考“不禦殿”的情況,分彆發生在天順八年(1464),正德六年(1511)、九年(1514)、十二年(1517),以及嘉靖十七年(1538)、四十四年(1565)。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可將其大緻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皇帝突發疾病
在上述六次皇帝缺席殿試的特例中,因皇帝生病未愈缺席殿試,僅在天順八年(1464)憲宗即位之初發生過一次。
自天順七年(1463)末起,英宗因身體不豫,纏綿病榻,不能視朝,至八年(1464)正月病逝。
憲宗即位後,禮部因
“國有大喪,有妨臨軒策士”
,申請改期。憲宗同意瞭請求,
“禦批(三月)十五日殿試。”
殿試當日,因大喪策試於西角門,而憲宗很意外地
“
以在疚不禦殿,止傳策廷試”。這是明代首次齣現皇帝殿試“不禦殿”
的情況。
關於憲宗“在疚”的真實性其實不用懷疑,原因有三。
一是殿試前、後憲宗均親理朝政,沒有必要故意缺席繼位以來的首次殿試,應該是突發小疾。
二是新帝即位之初,一般都是最勤政的時期,憲宗故意缺席殿試並不閤常理。
三是憲宗剛剛經曆瞭大喪、登基等大事,朝務異常繁忙,長期的勞纍加之喪期哀慟,偶有不適也是閤理的。
明憲宗
明代殿試的時間是有規定的,如因特殊原因改期,需要提前奏請。故憲宗突發不適,隻能缺席殿試。
殿試當日,憲宗還特地在策問中對缺席一事嚮眾人解釋道。“朕惟臨軒策士乃我祖宗法古求治之盛典也。茲朕煢煢在疚,事雖不敢妨廢,而情有不能安然。”此舉體現瞭憲宗對考生的尊重。
他將治國平天下之道為策問主題,並嚮考生強調:
“朕雖不臨軒詳問,爾多士其各敷陳所蘊以獻,務切時宜,毋泛毋略,朕將采而行。”
可見憲宗對這次殿試實際上極為重視,憲宗的缺席也並未造成不良影響。
明憲宗劇照
皇帝怠政
正德年間明武宗多次缺席殿試,是皇帝因怠政“不禦殿”的典型。
明武宗十五歲即位,在位近十六年,因正德十五年(1520)時武宗南巡未歸,本應舉行的殿試推遲至次年舉行,尚未舉行武宗就已去世,故正德年間僅舉行四次殿試。
明武宗
這四次殿試之中,僅正德三年(1508)殿試由武宗禦殿親行,正德六年(1511)、九年(1514)、十二年(1517)的三次殿試武宗均“不禦殿”。
《實錄》中對武宗三次“不禦殿”有明確記載:
正德六年(1511)三月,策試天下舉人,“是日,上不禦殿”;
正德九年(1514)三月,策試舉人霍韜等三百九十六人,“是日,上不禦殿”;
正德十二年(1517)三月,策試舉人倫以訓等三百五十人,“是日,上不禦殿”。
武宗性格叛逆,不循規矩。他長居於豹房,在位前期,任用劉瑾等奸宦。劉瑾等人為私切權柄,
“日構雜藝,俟上玩弄”
,引得武宗沉迷嬉樂,無心政務,時常對臣下的勸諫視而不見。
雖正德五年(1510)八月“劉瑾伏誅”,但武宗並未改變厭政的態度,轉而寵信新的宦官。
武宗在盡情玩樂的同時,為保持朝堂權利的平衡,
他在放權司禮監的同時,還任命有威望的大臣齣任內閣
,以保證皇帝之位的穩固,這樣,武宗就能在防止大權旁落的同時,縱情享樂。
明武宗劇照
正德十六年(1521)三月,武宗
“疾不可為矣”
,崩於豹房。因武宗去世時年僅三十一歲,並不存在因身體原因長期不禦殿的可能。
再結閤武宗在位時
“耽樂嬉遊”
的荒怠錶現可以肯定,正德六年(1511)、九年(1514)、十二年(1517)的三次殿試“不禦殿”,就是武宗長期怠政的反映。
另外,還有一位怠政過的皇帝――世宗。
為啥說他怠政過,因為即位前期,世宗勤於朝政,勵精圖治。然隨著世宗日益沉迷道玄,嘉靖十七年(1538)時已齣現臨禦漸希之兆。
嘉靖十七年(1538)殿試
“上不禦殿”
,
“命禮部官給散製題”
,亦是世宗不視朝的結果。
明世宗
皇帝年邁
嘉靖四十四年(1565)殿試,世宗“不禦殿”。
世宗本次不禦殿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年事已高,體力不支,而非因怠政。
雖然世宗常年崇道,自嘉靖十八年(1539)起不視朝,二十一年(1542)“壬寅宮變”後,更是遷居大內之外的萬壽宮。
但除瞭上文所述自嘉靖十七年(1538)殿試缺席一次後,至嘉靖四十一年(1562),期間的八科殿試都是由世宗親自主持策問,並沒有再次缺席殿試。
故嘉靖四十四年(1565)殿試的“不禦殿”,並非世宗主觀怠政所緻。
明世宗劇照
當時世宗已五十八歲,隨著世宗年事漸高,加之沉迷於求仙問道,經常服食丹藥,其身體狀況逐漸惡化。
而殿試要舉行繁瑣的儀式,對身體素質要求較高,世宗的體力難以支撐。
四十五年(1566)世宗離世,是世宗身體狀況不佳的有力證明
。也因此推測四十四年(1565)殿試“不禦殿”,是由於世宗晚年體力不支所緻。
明世宗劇照
明代共發生六次皇帝殿試“不禦殿”的情況,除天順八年(1464)憲宗因突感身體不適缺席殿試外,其餘五次均集中發生在正德、嘉靖年間。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發現,殿試“不禦殿”現象集中發生在正德、嘉靖年間不僅僅是偶然,而是與皇帝的施政態度密切相關。
六次“不禦殿”的現象中,因皇帝怠政所緻共發生四次,可見皇帝如果荒怠朝政,有時會罔顧祖製,缺席殿試。
皇帝殿試“不禦殿”的影響
殿試當日,皇帝穿“常服,禦皇極殿”親策貢士,既是皇帝對參試考生的禮遇和尊重,也是皇帝掌握取士權的關鍵手段。
而皇帝殿試“不禦殿”,必然會産生一定的不良影響。
首先,皇帝殿試“不禦殿”,削弱瞭殿試的功能性地位。
皇帝臨軒發策,是殿試的固定環節,也是殿試成為科舉各環節中規格最高一級的必要條件,決定瞭殿試在科舉取士中的功能性定位。
皇帝殿試“不禦殿”,不僅是對殿試舉辦程序的擾亂,還意味著殿試在科舉環節中地位的削弱。
皇帝本應在殿試中親頒試題,但由於缺席殿試,隻能
“命禮部官給散製題”
,雖然殿試的程序已經固定,後續程序仍能正常運行,但卻仍然降低瞭殿試的功能性。
其次,皇帝殿試“不禦殿”,會損害士人眼中的皇帝形象。
殿試應試考生多是未來朝堂核心政治圈的中堅力量。皇帝臨軒親策,不僅是遵守傳統“祖製”的錶現,更是皇帝嚮新科進士樹立良好形象的重要機會。
皇帝通過親自主持殿試,既能選拔符閤心意的人纔,又能樹立求纔納賢的帝王形象,實是一舉多得之策。
皇帝如偶爾因特殊情況缺席殿試,並不會對個人形象造成很大的影響。
如上文我們說憲宗因偶感小疾,不能禦殿親試,但在策問中專門嚮考生交代:
“茲朕煢煢在疚,事雖不敢妨廢,而情有不能安然。”
憲宗的這一舉動,不僅未造成不良影響,反而展現瞭對考生的尊重與誠意,贏得瞭舉子的好感。
明憲宗劇照
但如皇帝主觀上故意缺席殿試,就是皇帝怠政的直接證明,不僅會使考生感到被忽視,還會令其對皇帝産生負麵印象。
如正德六年(1511)殿試武宗缺席,狀元楊慎在答策中直接對武宗勸諫道:
“臣願陛下益崇此德,益保此功,存無荒無怠之心,為可久可大之道。”
可見武宗故意缺席殿試,給參試考生留下瞭怠政的直觀印象。長久下去,將成為皇帝與新科進士建立良性君臣關係的一大阻礙。
明武宗
最後,皇帝殿試“不禦殿”,會削弱皇權對取士權的控製,使閣臣操縱取士大權。
殿試在唐代作為皇帝加強取士權的統治工具而創立,因其對皇帝強化皇權的突齣作用,一直為曆代皇帝所看重。
明代皇帝禦殿親試,將科舉取士的最終決定權牢牢掌握的同時,也嚮朝臣傳遞瞭對取士的看重之意,對妄圖乾涉取士的權臣起到威懾作用。
若皇帝殿試“不禦殿”,勢必會將親頒策題等事交由臣子完成,皇帝對殿試的敷衍態度,就會給讀捲官決定取士人選提供可趁之機。
如正德六年(1511)武宗殿試“不禦殿”,對讀捲也並不在意。
當科殿試,楊廷和之子
楊慎
參試,楊廷和引嫌辭讀捲,武宗不許,仍命其為讀捲官,
結果其子楊慎高中一甲狀元
。
武宗怠政“不禦殿”,更沒有心思親自讀捲,當年殿試名次實際由楊廷和操控。
正德十二年(1517)武宗殿試亦“不禦殿”,
楊廷和之婿又中二甲進士
。
以上種種,都錶明皇帝如忽視殿試取士,故意“不禦殿”,可能會導緻取士大權的異位。
楊廷和劇照
結語
綜上,從整體來看,明代皇帝殿試“不禦殿”的現象並非是經常性的,而是在特殊背景下發生的特例。
明前期皇帝治國有方,未發生過殿試故意“不禦殿”的現象。明中期,武宗因怠政連續多次缺席殿試,緻使取士權落入閣臣之手,皇權在殿試中的主導性地位被削弱。
明武宗劇照
世宗即位後,一改武宗對殿試的輕忽態度,謹遵祖製,禦殿親策,雖嘉靖十七年(1538)曾在理政模式轉型期間缺席一次殿試,但因其及時轉變態度,並未造成明顯的不良後果,依舊將取士大權執握於手。
至明後期,隨著社會矛盾的逐漸暴露,朝廷急需用人,雖然皇帝的政治素養不高,但非常重視殿試,再未有過殿試缺席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