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的現代應用·戰國篇·17
戰國時代,縱橫傢的名士們,例如蘇秦、張儀,以口舌之利官拜宰相,以功名為追求目標。然而,到瞭最後一代縱橫傢魯仲連,他卻不要功名,甚至視功名為糞土。
平原君送韆金,他堅決推辭;齊王送爵位,他直接逃走。
當時的魏王認為魯仲連做作,但孔子的六世孫孔斌(魏國宰相)認為,他是當世唯一的名士。
除瞭名士身份外,魯仲連所錶示齣來的,其實更像是俠士。
魯仲連是山東人,山東人的重情義,直爽率性,在他身上完美體現。
後世的李白,對他的這種俠義精神便十分欣賞。孤傲如李白,卻也寫瞭十三首詩稱贊魯仲連。
魯仲連做瞭什麼,為什麼好端端的縱橫傢,卻活成瞭俠士的樣子?
開始前,我們先看一份檔案,簡單的瞭解一下魯仲連。
姓名:魯仲連
彆名:魯仲連子(沒搞笑,真這麼叫)
國彆:齊國
齣生日期:約公元前305年
民族:漢族
畢業學校:稷下學宮
特長:勸架
主要成就:勸田單身先士卒,勸魏國放棄尊秦為帝,勸燕將投降
後世評價:齊有倜儻生,魯連特高妙。明月齣海底,一朝開光曜(李白)
一、嶄露頭角
魯仲連善於勸說,在他小時候就有事跡。
在他12歲的時候,當時在稷下學宮,有位風頭正盛的辯論傢田巴。
這個田巴的辯術非常厲害,據說,一天之內可說服一韆個人,在學宮內頗有名聲。
但他想不到,他的辯術生涯很快就完結,止於一個小娃娃。
但小魯仲連的年紀實在太小,纔12歲,直接登台唱反調,可能連台子都上不去。
於是,他先找瞭自己的老師徐劫。
“老師,我希望能夠和田子辯論,一定讓他不再議論,可以嗎?”
徐劫看著自己這個年輕的弟子,不知為何,小小年紀,眼睛中卻能看到深邃的光。
於是,他找到瞭田巴:“田兄,我有位弟子,年紀隻十二歲,但十分有見識,想跟你辯論,你看可以嗎?”
田巴欣然應允,心想一個小娃娃而已,壓根沒放在心上。
然而,命運的轉摺來的實在太快。
小魯仲連以“堂上之糞不除,郊草不蕓;白刃交前,不救流矢”的例子闡明瞭人應該先急後緩的道理。
他提醒田巴,國傢如今危機四伏,那種為辯而辯、脫離實際的辯論毫無意義。
田巴心悅誠服,直接換瞭職業,不再跟人辯論。
小小年紀,辯術卻如此厲害,佩服佩服。
二、指教田單
在田單依靠火牛陣復國後,一時間風頭無兩,甚至有點飄。
某次,田單率軍進攻齊國的狄部落,在齣發時,拜訪瞭魯仲連。
魯仲連依然發揮瞭熱心群眾的言論,“依我看,你打不過他們。”
說實話,這話給田單氣的不輕。
自己用一個即墨城的殘兵,都能打敗燕國大軍,如今自己率領大軍,對付一個小小的狄部落,怎麼會打不過?
隨後田單也不告辭,怒氣衝衝的離開。
但沒想到,打瞭三個月,沒絲毫進展。
田單懵瞭,隻有迴來請教魯仲連。
魯仲連神秘一笑,嚮他說瞭自己的看法:
在即墨的時候,田單與士卒同甘共苦,親自編草筐,用鐵鍬挖土,那時候,田單有必死之心,將士有必勝之誌。
如今,田單腰纏萬貫,身騎駿馬,絲毫不敢涉險,怎麼能打敗對方?
田單聽完,頓悟瞭。
迴到戰場後,到前綫指揮作戰,在敵方射箭的範圍內敲響戰鼓。
狄部落被擊敗。
經過這件事,讓魯仲連名氣大增,但真正讓他齣名的,是另一件事。
三、義不帝秦
同樣,在這件事上,魯仲連也發揮瞭熱心群眾的特點。
本來壓根沒他什麼事,但魯仲連知道瞭,主動上門排憂解難。
這是件什麼事呢?
在秦趙邯鄲之戰時,魏國派兵援趙,但大軍剛齣發不久,魏王就收到瞭秦王的恐嚇信。
大意如下:
你如果敢救趙郭,等滅瞭趙國,下一個就滅你魏國。
看到這封信,說實話,大魏王嚇壞瞭,急忙命令齣徵的晉鄙等等。
但忙該幫還是要幫的,趙國不存,自己也就危險瞭。
於是,大魏王想齣一個餿主意。
魏國、趙國一起尊秦王為帝。
傳遞消息過去的,是魏國的大將新垣衍。
魯仲連聽到瞭風聲,於是趕緊去拜訪瞭新垣衍。
魯仲連這次是怎麼勸架的?
其實還是利弊分析法,不過,這次重點在尊秦為帝的弊處。
1.服侍天子不易,並且有危險。在此舉瞭齊威王的例子。
2.天子有隨意處置各諸侯國君主的權利。在此舉瞭紂王的例子。
當然,最關鍵的,是讓這位新垣衍感受到害處。
尊秦為帝,跟一個將軍有什麼關係?
當然有。
若讓秦王當帝,他必然會派大量親秦的女人,來各諸侯國當王妃妻妾,到時候,魏王不可能安枕無憂,而那時,這位將軍又有什麼辦法,能保持魏王對自己的信任和寵愛?
利弊分析法看起來雖然簡單,但需要眼光,能看到究竟有哪些利處,弊處。
而這,需要不斷的練習。
經過分析,這位新垣衍立即明白瞭,立即返迴瞭魏國,不再提這迴事。
為瞭感謝魯仲連的仗義執言,趙國的平原君想加封他,但魯仲連直接錶示瞭拒絕。
幫忙是幫忙,要是拿錢,這性質就變瞭。
高風亮節,俠士風範,誰不想要一個這樣的朋友呢?
四、飛書勸燕將
這一次,魯仲連又來幫田單瞭。
燕國某位將軍占領瞭齊國的聊城,田單反攻瞭一年,一直沒有進展。
但實際上,焦慮的不是田單,而是這位燕將。
在燕國的朝堂上,有大量的臣子告訴燕國,這位將軍要反。
於是,這個燕將的處境就很尷尬,守不能守,退不能退,打更打不瞭。
對待這個情況,田單選擇瞭硬碰硬,直接武力進攻。
但事實告訴他,打不過,這個燕將有些本事。
這時候,熱心群眾魯仲連又齣主意瞭。
他嚮城內送瞭一封信。
給燕將分析瞭兩條路:
1.迴燕國,大概率被殺
2.投降齊國,非常歡迎
但實際上,燕將也知道,但他很清楚,自己殺瞭這麼多齊人,投降後很可能被報復。
實際上,在他麵前的是一條死路。
燕將想開瞭,與其被殺,不如自殺。
於是,在看完信後第三天,燕將自殺瞭。
結果,城內混亂,田單趁勢進攻,聊城收迴。
但可悲的燕國的士卒,在城破之後,被盡數屠殺。
他們犯瞭什麼錯呢?
隻因他們有個昏庸的領導-燕王。
不過,魯仲連用一封信,收復瞭一座連田單都無法突破的城池,這成為瞭軍事奇跡。
齊王想給魯仲連封爵,但結果,魯仲連直接跑瞭。
據說,他跑到瞭海邊,就此隱居瞭起來,從此不問世事,安享晚年。
我們可以看到,魯仲連是一個有著俠義精神的縱橫傢,為人排憂解難,但分文不取。
他的直爽率性,映襯瞭山東的好漢文化。
重情義,豪爽,仍是今天山東人的標簽。
各位迴顧一下身邊的山東人,是否如此呢?
我是一分,是曆史應用派。
近期在寫《資治通鑒》的應用係列,如果想通過閱讀曆史故事,指導當今生活,歡迎關注我。
每一個讀者心中都有自己的哈姆雷特,歡迎大傢評論,交流呀。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