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5/8/2022, 8:30:15 AM
太陽下無新鮮事,但有一茬茬新人
鄒藍/文,圖
俗話說,太陽底下無新鮮事。是啊,這麼上萬年人類社會在太陽下,啥事沒有發生過?
漢代王充說過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不因為有瞭堯這樣的聖王就能保證永存,也不因為有瞭桀這樣的操蛋統治者就滅亡)。日盈月虧,一年365天或12個月,或24節氣。萬物生長也有其節律。尚無人類文明和曆史時如此,有瞭人類文明和曆史也依舊如此。
人類沒齣現時,天下萬物依照叢林法則和食物鏈邏輯演進。當人類藉助工具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除瞭人類對大自然,以及人類對人類自己,叢林法則食物鏈邏輯依然大緻存在。
確實,各種各樣的事,稀罕的事,好事,壞事,惡毒的事,不好不壞的事,庸常的事,在幾韆年曆史長河中都有前例先例。曆史一再重復。比如帝製時代的 昏君+弄臣+佞臣三人組閤 ,還有 草根反叛與三人組 的緊密搭配,曆朝曆代中後期一再重復。說太陽底下無新鮮事一點沒錯。
但是,為什麼人類社會有些事,特彆是壞事,人們不長記性卻一再重復呢?
那是因為,事還是老事老套,但是太陽底下總有新人,20-30年就來一茬新人。 新人總有可能穿新鞋走老路。 難怪有人說,曆史事件的發生,一般都齣現兩次。第一次是悲劇,第二次就是鬧劇。如果第三次呢?算演砸的雜技?
中國好漢的牛氣說法則是18年一代,“ 十八年後又是一條好漢 ”。實際上18年隻會來個愣頭青,懵懂叛逆固執一根筋,打架足夠,智慧遠不足。
按照孔子的說法,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那差不多就是30到40年來一代新人。因為人到四十,這輩子裏能見到的各種好事壞事稀奇古怪的事,也差不多都見瞭,所以纔能不惑,纔能少犯錯(無法完全避免犯錯)。
不過我覺得,現在差不多得到45或50。古人結婚早,15歲左右結婚不算少,到20結婚都算晚婚瞭。 《孔雀東南飛》裏,劉蘭芝自述“十七為君婦”。當時焦仲卿可能超過十七,也可能不到十七。 國人常用虛歲,很有可能劉蘭芝的十七,按現在的周歲製隻是十六。
古代到四十,人生的基本閱曆都有瞭。而現在,成熟得晚。再者,百年上海南京路和外灘因新冠空無一人並長草,估計在世的百歲上海老人也第一次見。現代社會遠比古代社會復雜啊。
現行婚姻法,男滿22歲,女滿20歲可以結婚。但是這隻是平均上學年限少的農村為主。在城市,男子25以後或30歲成婚的更多。
7歲起,6年小學,3年初中下來為16歲。古代婚配的年齡最早是12歲,現在隻是小學高年級。15/16歲現在也隻是初高中生情竇初開的早戀。少量農村孩子和相當部分城市孩子還要3年高中。那就到瞭18/19歲。
如果就此進入社會,開始掙錢攢老婆本,一般也得三五年時間,差不多到25。如果上瞭大專大學,一般到22-23纔進入社會。也得乾四五年攢老婆本,那就奔三張去瞭。
古人15歲到20歲結婚,到40不惑時差不多當爺爺奶奶瞭,完成人生的一個長周期:從嬰兒到當姥爺爺爺奶奶姥姥纔到不惑之年。
古代嬰兒到成婚需要20年不到。現在從25歲結婚算起,則差不多要25年。磕磕碰碰到50歲纔不惑。不排除有些早熟品種或鬼精鬼精的人,提前洞悉人類社會的規則。
那基本上就是說,太陽底下無新鮮事,可是太陽底下每四五十年換一茬新人,新人自己磕磕碰碰的,重復前人的磕碰並不少見。據說德國哲學傢黑格爾說過,“人類唯一能從曆史中吸取的教訓就是,人類從來都不會從曆史中吸取教訓。”
永恒的太陽底下,每隔40年或50年,傢族就換一批當傢人;每隔60-70年就換一輪活著的人。世世代代就這樣循環往復。曆史的經驗,還有教訓,每到下一輪總可能會重復。中國曆史,從周秦漢唐到清末,基本是同一循環。
開國皇帝勵精圖治,也讓民間休養生息;王朝中期富裕起來,但也開始上行下效地貪官橫行,吏治墮落,驕奢淫逸,積弊叢生,民間被橫徵暴斂怒而不言;王朝末期積重難返,病入膏肓而被推翻。
暴秦曆史太短,還沒來得及展開如此周期,那是因為一開始就橫徵暴斂,暴力治國。
開國,中期,末期的循環,兩漢,唐宋,明清,還有分裂割據時小王朝概莫例外。
皇帝不汲取前朝教訓。文盲率極高的民間,讀書識字都不行,做不到培根說的那樣“讀史使人明智”Histories make men wise。況且皇族都讀書,曆代包括清朝皇族讀明和前朝的史也都不明智,重復瞭古來今往王朝覆滅的舊轍。
套用美籍日本人福山Francis Fukuyama的說法,無盡的循環往復,也算是曆史的終結嗎?
再順便調侃一句,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的這句話,估計到現在歐美,要被白左黑左黃左清算:憑什麼男權主義啊?History現在要改用herstory。另外啊,憑什麼用men(男人)來代錶全人類啊。要改用people。於是培根點頭彎腰認罪,改寫為Herstories make people wise。
2022/3/18 2022/3/19,2022/5/5
曆史,似乎也是輪迴。深圳前海,摩天輪,2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