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4/2022, 6:24:03 PM
本文係時拾史事獨傢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自古以來,謀反都是十惡不赦的重罪。輕則人頭落地,重則株連九族。唐太宗李世民正是這樣一位“慣犯”、“老手”,二十七歲前,他造反兩次都成功瞭,擁有豐富的策劃、實踐經驗。
第一次“作案”時,年僅十八歲,就毅然決然走上謀反這條“不歸路”,眼見天下大亂,群雄並起,隋朝統治搖搖欲墜,他暗地裏結交豪傑,收納亡命之徒。他不僅自己反,還“教唆”老爸李淵也跟著反,因為父親是唐國公、太原留守、晉陽宮監,擁有充足的政治資源與行政權力,靠李世民自己是很難成事的。
第一次造隋煬帝的反,經浴血奮戰成功瞭,李世民當上瞭秦王、天策上將;第二次造反是在玄武門之變,他為瞭奪取最高權力,提前率領心腹將領埋伏於臨湖殿,待太子、齊王進玄武門候便將二人殺害,又命尉遲敬德全副武裝“保護”李淵,迫使父皇讓位。俗話說富貴險中求,李世民兩次冒著生命危險發動叛亂,他追求的富,是富有天下、富有四海,絕非普通人嚮往的萬貫傢財、豪宅豪車。
從動機上說,李世民造反既有野心膨脹的緣故,也齣於求生的本能。如果不選擇起兵,靠自己的努力,最多隻能當上宰相,無法晉級王爵,更不可能君臨天下,發展空間是有限的。大業末年群雄逐鹿,楊傢江山即將不保,李淵父子不起兵,也會有其他人起兵,刀劍無情,弓矢無眼,能否保住性命都很難說。玄武門之變前,李建成、李元吉咄咄逼人,必欲除秦王而後快,若他們上台,李世民的結局可想而知。造反既是為瞭更上一層樓,也是迫不得已的無奈之舉。貞觀年間,麵對這樣一位心狠手辣、履曆豐富的皇帝,下麵有人敢造李世民的反嗎?當然是有的,還遠遠不止一位,我們來看看是哪些人敢在關雲長麵前耍大刀。
第一類 :政見不閤者
貞觀元年,李世民剛剛登基沒多久,便傳來瞭左翊衛大將軍羅藝造反的消息。他為什麼要冒著生命危險嚮李世民發起挑戰呢?因為此人原本與李建成結交,站錯瞭隊,還得罪過秦王,曾無故毆打過李世民的親信。如今新皇登基,李建成遇害,羅藝當然惴惴不安,擔心有朝一日會清算自己。盡管李世民封他為開府儀同三司,賜實封一韆二百戶進行拉攏,仍然不能緩解羅藝內心的焦慮。
想來想去,他決定造反,孤注一擲,不願等待引頸受戮的結局。唐太宗得知消息,命令長孫無忌、尉遲敬德率兵平叛,大軍還沒到,羅藝手下便主動起事響應朝廷,在逃亡突厥的途中,羅藝被斬殺,首級掛在長安街頭示眾。大唐內訌,最高興的莫過於外敵,羅藝素有威名,為北夷所憚,他死瞭,中原少瞭位能打仗的將領。
廬江王李瑗的情況和羅藝類似,他也與李建成交往過密,沒有跟對人,現在李世民掌握瞭大權,李瑗就開始倒數自己的末日瞭。史書記載,李瑗生性懦弱,根本就沒有統兵作戰的纔能。輔佐他的右領軍將軍王君廓,又是個野心勃勃的人物,他摸準瞭李瑗的心態,教唆他造反,然後再幫助朝廷平定叛亂,這樣就成瞭功臣,可以獲得封賞。
李建成死後,朝廷派崔敦禮宣召廬江王進京,李瑗十分緊張,害怕是李世民的意思,去瞭肯定就人頭落地瞭。王君廓見狀,就把之前的計劃給落實瞭,親手將李瑗勒死。唐太宗謂錶彰功臣,加封王君廓為左光祿大夫,實封一韆三百戶。
第三位是義安王、利州都督李孝常,他還有右武衛將軍劉德裕、右監門將軍長孫安業兩名同夥。如果把李唐王朝比作創業公司,李孝常就是股東之一,戰爭年代,他將永豐倉的糧食奉獻齣來,幫瞭李淵大忙,所以封郡王、上柱國。可在貞觀初年,他的兒子因為犯法被殺,由此對朝廷不滿,聯閤瞭劉德裕、長孫安業等人陰謀造反,可惜計劃泄露,被李世民一鍋端。長孫安業是皇後的親戚,小時候曾經把皇後趕齣傢門,有私人恩怨,為瞭防止輿論說自己打擊報復,長孫皇後苦苦求情,保住瞭長孫安業一命,僅免職流放瞭事。因為史料記載簡單,我們也很難得知此次謀反的更多細節。
第二類 :皇子
李世民自己殺兄逼父,為後世子孫帶瞭個好頭。僅僅十七年過去,他又要麵臨李淵曾經的煩惱,而且還不止一次。看瞭,兒女隻有做瞭父母,纔能體會到其中的艱辛。
貞觀十七年,齊王李�v謀反,起因是與長使權萬紀不和,動瞭殺心,被權萬紀提前得知,上報給朝廷。中央就派刑部尚書過來辦案,經調查,情況屬實,要求兩人去長安說明情況,權萬紀先走一步。李�v平時就目無法紀,做瞭許多傷天害理的事情,屢屢受到李世民責備,現在膽大包天,竟然想要謀害朝廷命官,且證據確鑿,權萬紀平時就和齊王關係不好,他又先去長安,占瞭先機,肯定要添油加醋,朝廷會不會放過自己?該怎樣定罪?李�v不敢想瞭。他派瞭二十名騎兵射殺權萬紀,將其肢解,隨後謀反,準備和李世民魚死網破。
得知倒黴兒子竟然敢造自己的反,李世民勃然大怒,親筆寫下詔書予以責備:“汝素乖誠德,重惑邪言,自延伊禍,以取覆滅,痛哉何愚之甚也!為梟為獍,忘孝忘忠,擾亂齊郊,誅夷無罪。去維城之固,就積薪之危;壞盤石之基,為尋戈之釁。背禮違義,天地所不容;棄父無君,神人所共怒。往是吾子,今為國讎。”痛斥李�v天地不容、人神共憤,以前是我兒子,現在是國傢敵人,派名將李�藪�人徵討。
李�v麾下的士兵非常清楚,齊王就是個紈絝子弟,跟著他挑戰朝廷,簡直是自尋死路,所以部下很快就嘩變瞭,將其押解到長安。李�v墓誌銘記載:“豈期溺變詐之俗,爭心俄逞;惑讒邪之口,弄兵成釁。以貞觀十七年四月六日暴終於內侍省”,到長安後,突然死在瞭內侍省,其實哪有什麼突然,是唐太宗下令賜死的。完事後,考慮到畢竟父子一場,按照國公禮儀安葬在高陽原。
對於李世民來說,李�v舉止荒唐,作惡多端,又非嫡子,死瞭也沒什麼可惜的。誰能想到,齊王謀反案又牽連齣瞭太子謀反案,李承乾是李世民的嫡長子,貞觀之初便立為太子,可以說疼愛有加,盡心培養,視為大唐帝國的未來。無奈李承乾長大後,也是個問題少年,讓李世民倍感失望。嫡次子李泰躍躍欲試,深得父皇喜愛,很有可能取而代之。為瞭鞏固自己的地位,更為瞭保全性命,李承乾決定造反,聯閤侯君集、杜荷等黨羽。最終計劃敗露,被提前查獲。
怎樣處置寶貝兒子呢?這恐怕是李世民皇帝生涯最艱難的決定。大臣們都保持沉默,不敢說一句話。本來造反就是要殺頭的,法律明文規定,天下百姓皆知,可這位嫌犯過於特殊,就是皇帝捧在手心的愛子,大唐帝國的儲君。建議殺吧,符閤法律製度,哪天李世民睹物思人瞭,肯定要對主張行刑的大臣予以報復。大傢好不容易混的現在的官職,何必因為統治者的傢務事落個丟官丟命的下場呢?建議不殺吧,法律的公信力必然受到挑戰,以後皇子謀反的事情會層齣不窮,反正贏瞭可以君臨天下,失敗瞭頂多流放、囚禁,又沒有性命之虞。
最終還是來濟開口,奉勸李世民顧及父子之情,放李承乾一馬,發配到黔州去。太子自幼生活在王府、皇宮,養尊處優慣瞭,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安排到窮山惡水的地方做囚犯,永無齣頭之日,他還能活多久呢?僅僅過瞭幾個月,便傳來瞭李承乾的死訊,李世民同樣按照國公標準就地安葬。
第三類 :僚人
翻閱史書貞觀年間的內容,會發現經常有僚人造反,李世民派兵鎮壓的記錄。比如貞觀初年,羅竇諸洞僚人造反,規模達數萬之眾,唐太宗命令高州總管馮盎鎮壓。軍隊開赴前綫後,發現僚人屯兵險要之地,官兵前進受阻,馮盎拿著弓弩對將士說:“射完這些箭,你們就知道勝負瞭!”隻見馮盎連射七次,命中率高達百分之百,僚人嚇得爭相逃竄,官兵趁機進攻,大敗敵軍,斬殺七韆多人。
唐朝政府喜歡用“獠”稱呼他們,看偏旁就知道,帶有輕衊之意,就和明朝人稱呼努爾哈赤為“奴兒哈赤”一樣。由於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土地賦稅等方麵的矛盾,他們與地方官常常産生衝突,李世民為瞭鎮壓就得派兵,像張士貴、牛進達、梁建方等將領都指揮過相關戰鬥。但僚人畢竟居住在嶺南、西南的山區裏,天高皇帝遠,生産方式落後,對中原王朝威脅並不大。讓李世民頭疼的還是羅藝、李承乾這些造反派。
正因為經曆的造反太多瞭,唐太宗甚至對忠臣都起瞭疑心。某日,他質問尉遲敬德:“有人說你想謀反,是不是這樣呀?”聽罷,尉遲敬德把上衣脫下來,露齣戰爭年代的道道傷疤,李世民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淚,讓尉遲將軍趕緊把衣服穿上,還想把公主嫁給他,被拒絕瞭:“我老婆雖然長得醜,畢竟與我共患難,咱雖然是個大老粗,也聽過古人富不換妻的道理,所以娶公主不是咱想要的。”
圖片來源於網絡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