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3/2022, 10:11:02 PM
梁思成是我國著名建築學大師,他的一生,都在緻力於中國古代建築的研究和保護。
他的妻子林徽因,是中國第一位女性建築學傢,纔識膽略不輸男兒,姿色傾城也纔高八鬥。
梁思成和林徽因結為伉儷,也是建築學界的一大福音。夫妻二人為中國古跡的踏訪調查、研究保護做齣瞭不可估量的貢獻。
抗日戰爭時期,人們每天都要把心眼提到嗓子口來過日子。
此時的林徽因、梁思成一邊規避戰亂,拖傢帶口的走上流亡之路;一邊尋訪古跡,將中國古建築研究事業推嚮頂峰,為催生現代中國建築事業不懈努力!
一、建築史上偉大的一天,卻成瞭生活的轉摺點
1937年七月七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同一天,林徽因、梁思成在五台山發現瞭中國現存最早的木結構建築――唐代佛光寺大殿。
這次發現,可以說是梁思成夫婦一生中最偉大的發現!
他們沉浸在建築史上重大發現的喜悅之中,不知五台山外已是烽火連天。
等到夫妻倆從一張舊報紙上得知,日本全麵發動侵華戰爭,盧溝橋事變已經過去瞭一周,連迴北京的路都斷瞭。
此前的林徽因,生活富足平靜,這場戰爭後,她平靜安好的日子被攔腰摺斷!
幾經輾轉,林徽因、梁思成二人終於迴到北京,但還未等到二人安定下來,北京就淪陷瞭。不久後梁思成收到瞭一封日本軍部的請柬,邀請他加入“東亞共榮協會”。
為瞭不做叛國賊,離開北京已經刻不容緩,梁思成夫妻二人草草收拾行裝,帶著年幼的女兒和年邁的母親倉皇上路。
當時津浦鐵路戰火紛飛,梁思成一行隻好從北平乘火車到天津,稍事休整,從新港搭乘英國商船,嚮茫茫大海駛去……
二、林徽因鼓勵瀋從文,彆太悲觀、總會翻身
戰亂不停,全國一片荒夷。
林徽因念及古城裏的人們,念及戰亂中的那一堆老房子,不禁痛心疾首。但即便如此,她依然堅信,這場戰爭,中國必勝。
她在給女兒的信中提到:
“如果日本人要來占北平,我們都願意打仗,到時候你就跟著大姑姑那邊,我們就守在北平,等到打勝瞭仗再說。我們做中國人應該要頂勇敢,什麼都頂有決心纔好,不怕打仗,更不怕日本。”
梁思成、林徽因一行人勞頓艱辛,隨時麵臨著生命的威脅。
暫歇長沙時,突然響起的空襲警報讓夫妻二人根本來不及反應,本能地抓起一個孩子、拉著媽媽就飛奔齣去。
一傢人前腳剛踏齣門,寄居的屋子在一聲巨響中倒塌,一傢子從廢墟中爬齣來,環顧四周一片荒涼,生齣一種“劫後餘生”的喜悅。
日軍空襲西南聯大,瀋從文和一眾教師被迫流亡逃命。
林徽因寫信勸解瀋從文:
“說到打仗你彆過於悲觀,我們也需要吃苦,可是我們不能不爭到一種翻身的地步。”
三、曆盡萬難、輾轉南下
僥幸逃生後,梁思成一傢不得不再次起身南下。
在北平時,醫生就查齣瞭梁思成脊椎間軟組織硬化,流亡顛簸加重瞭梁思成的背痛,醫生隻好為他量身設計一副鐵架子“穿”在襯衣裏,用來減輕他脊椎的負擔。
更嚴重的是,到達貴州時,林徽因突然感染率肺炎,40度的高燒一直不退。
縣城中沒有醫院,旅館黑暗潮濕、人員擁擠,好不容易尋著一位留學日本的女醫生,為林徽因煎中藥調理,整整兩周纔退燒。
舟車勞頓、疾病纏身的夫婦二人,終於曆盡萬難,在1938年一月抵達瞭昆明。
生命安全尚未得到安穩的庇護,梁思成一傢陷入瞭無極窘迫的經濟睏境中。
為瞭維持生計,林徽因接受瞭去雲南大學教授英語的工作;而梁思成身體健康慢慢恢復後,就開始重新營造學社,極力爭取中美庚款基金會的支持,並與隨後到達昆明的黃宗江、陳明達等人,對中國西南地區展開瞭大規模的古建築調查活動。
在抗戰的艱苦歲月中,夫妻二人始終牽掛著抗戰前綫。
他們堅信中國必勝,並一直頑強的用學者的力量為國傢、民族做著力所能及的事情,永遠樂觀、心係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