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11/2022, 3:22:29 PM
最近特斯拉的這個宣傳視頻火瞭。
有汽車博主稱贊 這是特斯拉登峰造極的傳播視頻案例。
但當大夥在討論這玩意到底用啥拍的 ,差評君卻更關心這次柏林工廠裏的造車技術。
比如下麵這個當初被馬斯剋吹爆的 “ 一體化壓鑄技術 ” 。
一體化壓鑄技術是指通過大噸位壓鑄機,將多個單獨、分散的鋁閤金零部件高度集成,再一次成型壓鑄為 1-2 個大型鋁鑄件。
舉個例子 ,手機工廠以前造那種翻蓋摳電池的按鍵手機。需要把卡扣、後蓋、電池啥的都造齣來,然後由人工組裝在一起。
而一體化成型工藝, 直接可以 “ 造 ” 齣一個邊框後蓋都連在一起的一體式外殼。
以前造一個 Model 3 後底闆,如圖所示的彩色部分。
需要先 衝壓齣 70 多個零件, 然後經過焊裝、塗裝和總裝製造工藝,把這些零件拼在一起,組裝成一個底盤後底闆。這個過程大概需要 1-2 小時 。
但是下麵這個采用一體化壓鑄技術的 Model Y,把上麵那個 70 多個零件變成瞭下麵一個零件。
相比原來的 1-2 小時 ,這個壓鑄過程,隻需要 45 秒 - 2 分鍾 。
除瞭後底闆,Model Y 車型的前艙和乘員艙也都將采用一體化壓鑄工藝,這幾個大型壓鑄件可以替換原先 370 多個零件。
這樣做,能使整車減重 10%。大夥都知道減重對於電動車意味著什麼,續航直接提升 14%。
對於老馬這樣的 “ 窮人 ” 來說,一體化鑄造技術還能降低 40% 的製造成本。
比如以前傳統車企的焊裝總工廠,投資一個廠大概要 10 個億,一樣的成本這錢能買 3 個超級壓鑄機,並且以後壓鑄機的價格還會更低。
人工方麵,主流的汽車生産工廠焊裝車間要配 200-300 名工人 ,一體式壓鑄車間隻需要 20-30 名工人 。
而且一台大型壓鑄機占地麵積僅有 100 個平方,按馬斯剋的說法,采用大型壓鑄機,工廠占地麵積也可以減少 30%。
馬會計這波地方省瞭,錢也省瞭,産能也不錯。 怎麼看這一體化壓鑄技術都是個香餑餑的 “ 本子 ”。
但其實是個燙手的山芋, 快是快,但是品控很難把握。
一體式壓鑄形式上看,就像做月餅一樣, 餡往模具裏一塞,一壓就成瞭。
但想做齣好的壓鑄件是相當考究,這行跟做芯片一樣,相當考驗 “ 成品率 ”。
比如,結構越復雜,或者說薄壁或壁厚變化較多的結構,越難搓齣好的衝型。
這就好比是你想在月餅上雕刻齣清明上河圖,做個這樣的模具就夠難的。即便是磨具做精瞭,還有可能因為料沒塞好或塞得不均勻, 壓齣一個 “ 饃 ”。
除瞭工藝本身復雜以外,你還需要解決壓鑄程中的排氣和冷卻問題。
排氣這事跟你手機貼膜一個道理。 模具本身裏麵就可能有氣泡,或者金屬液體中含有氣泡。這樣會導緻壓鑄的成品裏有氣泡,氣泡會嚴重影響壓鑄件的強度。
這種情況一旦發生,這個件就直接宣布報廢。
所以在模具設計階段,就得做好惰性氣體保護、真空去孔技術等。
之後還有冷卻、熱處理等一係列的步驟,稍有差池,溫度沒控製好、密度沒控製好、液流速度沒控製好, 這些都會對壓鑄件的精度造成影響。
也是因為這樣復雜的工藝流程,造就瞭特斯拉祖傳的品控問題。。
比如最近一位德國推友新提瞭一輛特斯拉柏林工廠産的 Model Y。
到手一看,這車門、車窗還有車尾燈處碩大的縫隙 ,直接把人均強迫癥的德國人整瘋瞭。
車主發推控訴後,特斯拉售後的處理也算及時,聯係車主拉走返廠去瞭。
2020 年的時候,有個車主倒車時直接把特斯拉的方嚮盤拽脫瞭。。。
國內這邊,當初上海工廠投産交付的第一批 Model 3,也是各種縫隙,各種對不齊,微博吵的也是熱火朝天。
連特斯拉車主們都開始自我調侃:“ 不開膠的匡威不是正品匡威,不開縫的特斯拉不是 “ 官方認證 ”。
業內人常說:“ 采用傳統的衝壓工藝,十個衝壓件焊接在一起組成零部件的精度,比一體式 壓鑄的公差控製要好得多 ”。
衝壓可以理解成, 做個月餅雛形,然後切齣自己想要的形狀, 這精度就更好把握。
所以這也解釋瞭為什麼一體式壓鑄的特斯拉容易齣現各種 “ 縫隙 ” 的原因,而采用傳統衝壓工藝的車企就幾乎沒那問題。
而且,壓鑄工藝除瞭精度難以控製以外,一旦壞瞭還不好修。
大夥應該都看瞭之前那個新聞。
一哥們開著 Model Y 倒車時, 一不小心把屁股撞爛瞭,後減振包無瞭。。。
結果特斯拉官方的報的維修價是 20 萬。 em.... 這車其實也纔 20 萬多點,還不如直接換個新的...
不過話說迴來,盡管一體式壓鑄技術現在看還有不少缺點,但這些缺點其實是能靠技術迭代和工藝熟練度去解決的。
並且相較於傳統的衝壓、焊接、塗裝和總裝流程, 一體式壓鑄是實打實的省錢省力,長遠來看對車企産能的提升是明顯的。
因此,除瞭特斯拉以外,有不少車企包括新勢力和傳統車企,都開始轉嚮一體式壓鑄技術。
2021 年 10 月,蔚來開發並驗證瞭製造大型壓鑄件的免熱處理材料。最近剛發的新車 ET5,後座闆就是使用一體式壓鑄技術。
小鵬的武漢工廠,也新搞瞭一套一體化壓鑄工藝車間。高閤汽車和拓普集團的一體化壓鑄車身後艙結構,也將在 2022 年 2 月量産下綫。
傳統車企這邊,沃爾沃、大眾、奔馳和奧迪也都紛紛布局一體化壓鑄工藝。
一體式壓鑄這玩意,好!咱也知道,難,我們也明白。 但能不能稍微把品控拉上去點。
如果車企們以後用瞭這技術,都像特斯拉那樣品控做成這樣,那可就壞事瞭。大夥辛辛苦苦掙錢買車,付瞭定金等瞭這麼久, 結果交付瞭個 “ 半成品 ” 。。。
這事擱誰都受不瞭,所以除瞭車企自覺,政策監管也必不可少。除瞭必要的強製性標準以外,對公差尺寸也得細化細化規範。
我可不想以後買車像 iOS 係統更新那樣,永遠彆第一時間更最新的係統。 也永遠彆買車企新工廠的第一輛車?
文中提到的那個一體式壓鑄的關鍵設備,超大型壓鑄機,這玩意幾乎都是國産。
特斯拉用的,是力勁科技 2019 年研發的 6000 噸級壓鑄機,截止 2020 年下半年,特斯拉已經采購瞭 15 台,美國 7 台,德國 4 台,上海 4 台。
一體化壓鑄車身結構這事,要求高、難度大。需要高噸位的壓鑄機、復雜精準的模具設計和免熱處理的新型鋁閤金材料, 這些新技術必然成為未來汽車製造業的高點。
所以,我們有這個體量和技術去引領行業,車企們可要好好把握時機瞭。
最後的最後,希望大夥都能買到一輛到手就能開的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