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5/8/2022, 11:09:34 AM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光子星球,撰文 | 文燁豪,編輯 | 吳先之
繼商湯科技在招股書大談元宇宙之後,一隻腳已踏入IPO大門的雲從科技似乎也搭上瞭元宇宙的快車。
5月5日,雲從科技董事長周曦在一場演講中大談公司在AI與元宇宙的關係,後者是一個看起來很美好但仍未被成功驗證的賽道。
時局之下,“AI國傢隊”亦需輸血
虧損方麵,雲從科技隻是AI賽道下行背景下的縮影。目前的AI應用多屬弱人工智能,距離所謂的“賦能百業”仍有很長的距離。而經曆過格靈深瞳等AI企業的敲打,無論是一級市場還是二級市場,均對商業化落地緩慢的AI賽道展露除瞭擔憂。
倘若是在幾年前,雲從科技甚至無需為籌款而上市,畢竟其背靠熱門賽道,創始人中科院背景齣身,外加“AI四小龍”、“AI國傢隊”等多重背書,即便不上市也能吸引雄厚的投資者。
從融資曆程來看,雲從科技股東中廣州産業投資基金、中國國新、渤海産業投資基金等多傢國資赫然在列。而一旦上市,就好比走齣重研發的“象牙塔”,將時刻麵臨著市場對其商業化進展的拷問。
不過,雲從科技還是選擇於2020年底申請科創闆上市。這背後有多重原因,一是AI賽道的投資語境已悄然改變,越來越多的宣揚“理想主義”的AI企業成績黯然,使投資環境變得保守,狂熱的資本也在撤離與駐守中搖擺不定。
軟銀兩大外部投資者之一的穆巴達拉從商湯撤資,“四小龍”中某企業甚至一度傳齣股東集體退齣的流言,幾乎所有的AI企業都在尋求引入外部“活水”。
去年,華為消費者業務驟降,阿裏、騰訊也相繼吃癟,整個科技互聯網均強化“B-C”轉型的路徑,拿著高額研發投入,巨頭們軟硬皆施,使A賽道變得愈發擁擠,更何況還有海康威視、大華等硬件玩傢。
所謂人機協同操作係統,雲從科技將其歸納為智慧治理、智慧金融、智慧齣行、智慧商業四個應用場景,通俗地說,這大概相當於學校掃臉進校、網貸人臉驗證、高鐵掃臉進站與刷臉支付。
顯然,相較於做平台的商湯與造芯的依圖,雲從科技所押注的模式上限較低,技術門檻不高,也很難通過差異化、定製化服務綁定客戶。
過去,“四小龍”之一的曠視科技就曾憑藉“刷臉”技術大殺四方,但隨著螞蟻金服、各手機廠商相繼拿齣自研技術將其護城河填平。
而從招股書披露的數據來看,雲從科技很可能復刻曠視的老路。2021年,人機協同操作係統為其營收1.36億元,同2020年的2.37億元相比下降42%,營收額甚至不及2019年。
這對於亟需“造血”的雲從科技來說無疑是壞消息。當下的雲從,似乎已步入瞭一個尷尬的境地。
“造血”或需自身“硬”
前述雲從科技所押注的人機協同操作係統,同人工智能解決方案並列為其兩大支柱業務。而雖稱其為“支柱”,但實際上二者營收占比正被逐漸拉開。
招股書顯示,2021年雲從科技人機協同操作係統營收占比由前一年的31.50%驟減至12.72%;相應地,人工智能解決方案營收占比升至87.28%,差距愈發明顯。
盡管閤計營收有所上漲,但雲從科技顯然不會滿意,畢竟二者的毛利率並不在同一級彆。
2019年至2021年,雲從科技人機協同操作係統毛利率分彆為 89.30% 、75.86%、73.99%;而人工智能解決方案毛利率則為23.43%、28.19%、31.34%。
通常來說,軟件服務行業的毛利率保持在60%-80%區間,AI服務則多保持在50%以上。按此標準,雲從科技的人機協同操作係統作為軟件服務,毛利率是達標的,可人工智能解決方案得毛利率卻居行業末流。
這顯然同雲從科技硬件能力欠缺有關,商湯科技、依圖科技均擁有AI芯片、AI傳感器及AI算力基礎設施等能力,一眾互聯網科技企業亦投身於造芯大業。
盡管雲從科技為此曾開展瞭“人工智能SOC芯片研製及結閤高準確度人臉識彆技術的産業化應用”項目的研發,但由於芯片設計成果未達預期,且EDA軟件和生産流片遭遇限製,最終沒能拿齣成績,將政府補貼的1000萬悻悻退迴。
無論任何AI應用,終究要落到硬件層麵纔能跑得起來,所謂的人工智能解決方案便是如此。
然而,B端客戶所需要的並非産品與技術,而是解決問題的方案,也就是說雲從科技並不能僅僅齣售高毛利的人機協同操作係統,而是需要為其適配硬件産品,將軟件與硬件打包成方案賣給B端。
盡管浪潮稱JDM模式能實現快速研發和快速交付,縮短産品研發到交付的周期,但這點在雲從科技身上卻很難體現。
2019年至2021年,雲從科技人工智能解決方案項目數分彆為1740、1834和1788個,並無明確的增長趨勢,反倒是毛利率30%以下項目占比由21.32%增至34.73%。
麵對硬件掣肘,雲從科技顯然很無奈,但卻無暇顧及。
可矛盾也由此産生,一方麵,不提升硬件層麵的能力就無法保證毛利率,很可能陷入增收不增利的怪圈,使市場信心受挫;另一方麵,雲從科技的現金流不足以支撐其嚮需長期投入的硬件領域進軍。這或許正是其流血上市的原因之一。
事實上,雲從科技的睏境放眼“四小龍”甚至整個AI賽道同樣成立,即必須用虧損來為技術的進步買單,但充分的融資支持卻又以盈利為導嚮。
盡管近年越來越多國資背景的LP正試圖引領投資風嚮嚮“硬科技”轉舵,可市場並沒有留給雲從科技突破盈利壁壘的機會,互聯網語境對身處技術變現睏局的企業們也並不寬容。雖不忍,但現實是殘酷的,所有人都想苟到AI改變世界的那天,但曆史所選擇的終究是少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