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5/2022, 8:14:55 AM
楚昭王時期,吳國多次擊敗楚國,纔華橫溢的楚人範蠡與文種,為何不保傢衛國,又為何不投奔其他國傢,而偏偏投奔瞭偏僻、落後的越國,他們投奔越國的目的何在?
範蠡文種投奔越國之後,前13年史無記載默默無聞,夫椒之戰後纔有記載。為何兩人能夠忍受10多年的寂寞?
範蠡臨走之前,留書給文種說“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為何範蠡不提前當麵告訴文種?範蠡的這句話,到底是客觀地敘說勾踐的本性,還是對勾踐的汙衊或敗壞勾踐的名聲?
範蠡文種在越國將近40年,在勾踐手下效力23年,為何勾踐滅吳之後,範蠡卻偏偏飄然遠去?既然範蠡早就認清勾踐本性,為何還為勾踐賣命,而不是去尋找可以共富貴的明主,難道範蠡真是為瞭一展所學的“學癡”,然後用40年的時間就為瞭博取一個青史留名?
在範蠡、文種、勾踐身上,類似的疑問還有很多,如何去解釋這些疑問呢?其實很簡單,範蠡、文種真實身份被史書隱藏得太深,他們不是普通楚人,而應當是楚國官派(或秘密官派)援越抗吳的使者,不信請看下文分析:
首先,晉國扶持吳國疲楚,而吳國多次擊敗楚國,那麼楚國會不會扶持越國以牽製吳國,而這一計劃的具體執行人當是範蠡與文種?
春鞦中晚期,雖然晉國一傢獨大,長期稱霸中原,但麵臨著楚國、秦國、齊國的挑戰,因此為瞭緩解軍事壓力,晉國決定扶持吳國,派人教授擅長水戰的吳人“車戰、步戰、弓箭”等陸戰戰術,從後方威脅、拖纍楚國。隨後,在晉國扶持下,吳國迅速崛起,多次擊敗楚國。
問題在於,吳楚之爭與範蠡文種投奔越國有無關係呢?從公元前525年到公元前511年,吳楚爆發六次規模較大的戰爭,其中楚國敗多勝少,被吳國奪取十餘座城邑。而在公元前511年,河南南陽人範蠡與當地縣長文種,不去中原尋找明主,偏偏選擇瞭南方偏僻之地的、“野蠻”的越國允常(勾踐之父)。
從時代背景、以及兩人違背常理的選擇來看,他們應當是楚國派到越國的援助使團,目的是幫助提升越國以牽製吳國。
其次,範蠡與勾踐投奔越國後,默默無聞十多年。以兩人橫竪都溢的纔華,為何會默默無聞十多年,而在越國遭遇滅國危機時纔受到重用?
公元前511年,範蠡文種投奔越國,但之後十多年史書沒有記載他們的作為,說明允常大概率是並未重用兩人。公元前494年,勾踐繼位兩年後,吳越爆發瞭夫椒之戰,越國麵臨亡國危機時,範蠡文種纔開始齣場,之後就以驚人的智慧改寫瞭越國命運。
按照史書記載,以範蠡文種的纔華,無論到瞭哪一個國傢,都必然迅速成為重臣,他們的光芒根本掩蓋不住,但他們投奔越國之後,為何默默無聞十多年?更閤乎邏輯的解釋是,他們是援助越國的楚人,自然不可能得到越人真正信任,也不會被授予高位,但越國麵臨亡國危機時,勾踐需要楚國的全力幫助,而楚國需要越國的存在,因此楚人範蠡文種必須全力幫助越國,否則越國一旦滅亡,楚國麵臨的形勢隻會更壞。
也就是說,夫椒之戰後,勾踐需要以範蠡、文種為代錶的楚國幫助,而楚國為瞭東部安全,也需要確保越國存在。其實,近鄰吳越爆發如此大的事件,楚國怎麼可能沒有一點動作,怎麼可能不擔心越國滅亡導緻無人牽製吳國,範蠡與文種應當就是楚人的重要布局。
第三,範蠡文種投奔越國,他們的目的何在,是建功立業,還是單純的一展所學?
如果範蠡文種目的是投奔明君以建功立業,那麼默默無聞十多年,以及範蠡看透勾踐是不能共富貴、更會兔死狗烹之人,那麼範蠡就該早日離開越國,而不是在越國待瞭40餘年,最後還放棄一切的離開。文種在默默無聞十多年時,也應該會早日離開。
如果兩人單純為瞭一展所學,為瞭實踐所學知識,以便讓他們青史留名,那麼以40餘年為代價是不是太高瞭,而且侍奉的還是一位“兔死狗烹”的陰險君主!更為重要的是,春鞦時期戰爭不斷,他們完全可以去其他國傢一展所學,未必要投奔越國,如影響力更大的秦國等。
從奔越的動機來看,最為閤理的解釋是兩人背負楚國重任,所以纔會在越國待瞭40餘年。否則,無法解釋兩人開始10多年不受重用,後來看透勾踐會兔死狗烹、會殺功臣時,卻還無怨無悔地待在越國侍奉勾踐。
第四,範蠡看透勾踐為人,但為何在他臨走前纔說齣來,目的是嚮文種示警,還是敗壞勾踐名聲?
滅亡之後,範蠡臨走之前留給文種的一封信,內容是“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這句話韆古有名,但邏輯上卻說不通:
從範蠡自身來看,既然看透勾踐為人,為何範蠡還不早日離開,為何還不早日提醒文種?
從春鞦時代來看,春鞦時期諸侯爭霸,與後世大一統的中央集權王朝不同,當時是“君擇臣,臣也擇君”,因此春鞦國君還真不敢玩“鳥盡弓藏”的把戲,過河拆橋殺功臣與時代文化格格不入。更重要的是,勾踐滅吳之後,也談不上“鳥盡兔死”,因為接下來他還要北上爭霸,旁邊還有一個龐然大物――楚國。
因此,從範蠡自身行為邏輯、以及時代文化氛圍來看,範蠡這句話都說不通。既然如此,範蠡說這句話的目的何在呢?其實就是敗壞勾踐名聲的毒計,因為越國滅吳之後,接下來越國就成為楚國心腹大患,因此作為楚人的範蠡,當然不希望有纔子投奔越國,來增強越國的力量,所以纔會這麼評價勾踐。說到底,範蠡勸說文種離開,不要繼續為越國效力,也勸說天下其他纔子不要為越國效力。
綜上可見,範蠡文種不是因為楚國政治黑暗,沒有齣人頭地的機會而投奔越國,實際上他們應該是楚國官派人員。當吳國還存在時,楚越利益一緻,範蠡文種、勾踐能夠共同對吳;當吳國不存在時,楚越變為潛在敵人,範蠡文種、勾踐如何還能平和相處?由此而論,範蠡之跑、文種之死,原因並非勾踐心狠毒辣兔死狗烹,而是為瞭國傢利益。
參考資料:《史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