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1/2022, 5:43:56 PM
杜月笙是上海青幫的頭領,是舊中國在上海能一手遮天的大人物,像他這樣的人物,卻仍然需要找人藉錢。
而更讓人感到意外的是嚮他藉錢的人是這麼做的,他直接給瞭杜月笙一張支票並對杜月笙說: “150萬以下隨便用,150萬以上說一聲”。
這個人是何許人物,為何能如此有財力,又如何願意藉給杜月笙如此大一筆數額的錢呢?
杜月笙為何要找人藉錢
當時青幫的大佬杜月笙,為何淪落到找彆人藉錢的地步呢?
原來杜月笙在解放戰爭時期移居香港,而他雖然很有實力,但是他的傢産早在連年戰亂中損失或是用掉瞭, 他唯一留下來的一點財産就是當初富裕時彆人找他藉錢寫下的藉條。
不過杜月笙心裏很清楚,這麼大的數額,如果他還是像在上海那樣的話,彆人也許會還他。
不過他已經這麼落魄瞭,彆人不殺他就不錯瞭,於是他也很明白地燒掉瞭自己的所有欠條。
但是沒瞭藉條之後,他傢也是完全沒有瞭餘糧,沒辦法,他隻能找人去藉錢。
可是杜月笙早已沒有的在上海時的勢力,原先追捧他的那些人看到他落魄之後,唯恐再和他沾上關係,又怎麼會藉錢給他呢?
藉杜月笙錢的人叫做劉航琛,是民國時期四川王劉湘的“財神爺”,是民國時期著名的實業傢。
他們兩個並沒有很深的交情,隻能算是相互仰慕,在幾次書信交流下,杜月笙曾經幫過劉航琛幾次小忙。
如此交情,劉航琛卻願意如此傾囊相助,這個劉航琛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劉航琛的來曆
劉航琛傢族是四川濾州當地的富豪,世代以賣中藥為産業,在其父親一代時購得瞭一套蒸餾設備, 發明瞭一款有花香的低度甜酒,沒多長時間這款酒銷量爆火,之後釀酒業成為劉航琛傢族中主要産業。
在這之後,劉航琛的父親還推齣瞭日後十分有名的白酒―― 濾州大麯 。
從以上來看,劉傢産業龐大,在濾州當地絕對是一個大富豪瞭,而劉航琛本人也不負眾望,考上瞭北京大學。
在讀完瞭北京大學預科班加上本科的八年課程後,他沒有選擇如他的同學們一樣加入軍閥的陣營,或是去當官,而是迴到瞭傢鄉濾州,任濾州中學校長。
在任校長期間,他對學校進行瞭一係列改革,改革取得瞭一些成效,他本人也被學生們所愛戴。
但是他改革時曾經解雇瞭一批守舊無能的教員,結果這批教員對他大潑髒水,杯弓蛇影,經常去上層部門告他。
他疲於應對,最終離任,跑去重慶在自傢藥店的分店當起瞭少東傢,在這段時間裏,他傢裏發生瞭一件事。
在當時,四川省開始收洋酒稅,而劉航琛傢中賣的甜酒明顯不是洋酒,可是由於這些酒是用玻璃瓶灌裝的,於是也被定為瞭洋酒,從而被收稅。
劉航琛很生氣,去找四川省管事的理論,最終平息瞭這件事,可代價是劉航琛要到劉湘手下一個師長那裏做幕僚,劉航琛於是最終還是走上瞭當官的這條路。
其實,劉航琛的父親是不允許劉傢的孩子當官,可是在經過這件事之後,劉航琛意識到,有錢無權的話就像一個守著金庫的小孩子。
雖然有錢,但是卻保護不瞭自己的財産,所以他還是走上瞭當官的道路。
他先是在四川王劉湘開辦的一個軍事學校教書,在劉湘舉辦的一次宴會上,劉湘發現瞭劉航琛的不同,然後與他攀談甚歡。
輾轉之下,最終來到瞭四川王劉湘的手下管理起瞭四川省的經濟,劉航琛剛上任時,四川省的經濟不好,政府手下的多處部門虧空。
可是經過劉航琛的管理,沒過一年,他就扭虧為盈,在他的管理下,四川一省財力便可支援劉湘的軍費,為劉湘占領四川立下瞭大功。
這也使四川人民能夠休息,為後來的全麵抗戰構建瞭一個穩固的西南大後方,使人民能夠安心發展經濟。
不僅如此,為瞭幫助自己在四川省管理經濟的工作,還開辦瞭一傢銀行,從這裏可以看齣,劉航琛這個人還真是十分的有纔乾。
杜月笙和劉航琛的淵源
劉航琛在西南辦銀行辦得風風火火,他任董事的重慶平民銀行,先後閤並瞭川康養殖業銀行和由範紹增任董事的四川商業銀行,三個銀行閤並改名為:川康平民商業銀行。
劉航琛任川康平民商業銀行董事長後,大行排擠之事,獨攬大權,而代錶商業銀行大股東範紹增的範眾渠,手裏沒有實權,僅僅隻是能每月領個工資而已。
這個範紹增是何許人也,他是一名早期的同盟會成員,在官場和戰場上摸爬滾打至今,在當時已經投靠瞭蔣介石任蔣介石軍八十八軍軍長。
他住在重慶,由於用款款項大,他時常嚮川康銀行用款,但是總是被劉航琛卡住,而當時經常有範紹增的編餘人員要求到川康銀行任職,也遭到劉航琛的拒絕。
範紹增生氣瞭,他揚言說:“我的錢是一槍一炮打齣來的,劉航琛要我的錢,我要他的命”。
後來在抗戰前夕,纔由當時居住在重慶的杜月笙齣麵調解,從這時起,劉航琛就與杜月笙相識瞭。
在之後的幾年中,杜月笙和劉航琛也互相幫過幾次忙,他們就這麼認識下來瞭,人有旦夕禍福,月有陰晴圓缺,“世事無常”這句話在亂世中尤為正確。
在上個世紀20年代,無論你多麼的權勢滔天,或者傢財萬貫,旦夕之間便會被戰亂所吞並。即使是上海青幫的最大頭目杜月笙也是這樣。
迴想杜月笙的一生,那是多麼的波瀾壯闊,在三十年代時,他和其他青幫頭目成立共進會,打壓當時上海的工人革命。
抗戰時,他成立抗敵後援會,為上海的抗戰立下瞭功勞,可是如此有名的人,在晚年時卻仍然要找人藉錢過日子,令人不禁感慨世事無常。
而在他藉錢時,曾經承受過他恩情的人卻不願意藉錢給他,都離他而去,這倒應瞭那句老話“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瞭。
而藉錢給他的人,還是他關係不甚熟稔的劉航琛,這可真是患難見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