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3/2022, 10:29:59 PM
在曆史的風沙之下,很多人的足跡會被掩埋,但他走過的路和做過的事依然有痕跡,終將在時間的證明下,被人們記住,被時光眷顧。
在毋庸置疑,幸福的背後總會有人默默在用力構築著堅強的後盾,抵擋各種風吹雨打,他――李先念,就是眾多佼佼者中的一位。
如何從一名普通的基層乾部蛻變成為著名的軍事傢,他的一生頗具傳奇色彩。不管是在戰爭年代,還是建國時期都能扮演起重要的角色,創造瞭不少的豐功偉績,即使55年沒授軍銜,但他依舊選擇為國傢發光發熱,寫下瞭碩果纍纍般的成績。
年少有為,無懼無畏
1909年,李先念齣生於湖北省黃安縣,這是一處偏僻並且是貧瘠之地,高橋區九龍衝李傢大屋是一個貧睏的農民之傢,但這並不能妨礙他敏而好學的心靈。
從小就接受瞭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因為當時聲勢浩大的辛亥革命,使得民主思想在社會裏廣泛傳播。或許這就意味著李先念以後的路必定是一條“非常之路”,他走過瞭滿是荊棘的戰爭年代,並抱著“雖九死其猶未悔”的決心。
18歲那年,李先念加入瞭我黨,繼而之後參與瞭一係列的農民自衛隊的活動。他被任命為高橋區工人糾察隊大隊長,同很多積極分子響應,串聯起這片地方的組織,建立瞭義勇軍和自衛隊,加緊商討和進行武裝起義前的所有準備工作,組建起一支三韆多人的武裝部隊,殊為不易。
黃麻起義已經在醞釀之中瞭,這其中需要不少的援助,這是李先念最先接觸到的起義,他沒有畏懼,而是直麵各種槍聲炮雨。
1927年11月是李先念踏入戰場的伊始,他跟著隊伍服從安排。當時要奪取黃安城,更多的起義軍紛紛前來相助,李先念也在其中。一鼓作氣,同仇敵愾,一舉殲滅瞭城內全部的反動武裝者,占領瞭黃安城。
一支工農革命武裝從此誕生,李先念自豪地身在其列。鏟除高橋區的黑惡勢力是李先念在很長一段時間的工作,桂花樓和大塘灣的土豪劣紳認輸瞭,並答應開倉濟民,不再為非作歹。
白色恐怕一時遍布在很多地方,但工作還是得一如既往地開展,秘密動員群眾,還要發展和爭取的力量。
記得有一次李先念接到消息,民間有個發生暴動的團體,他就率領瞭幾名遊擊隊員,冒著風雪,夜襲當時的一個村莊,彭傢村。為國民黨通風報名的聯莊會一鍋端,其頭目被逮捕,隨後進行瞭公告,頓時名震地方。
畢竟發現和消滅一個作惡多端的組織實為為民除害,這也是眾望所歸。無疑,他給隊伍帶去瞭正能量,不斷鼓舞群眾鬥誌,盤活瞭高橋區這一片的可利用的人力物力。
臨危受命,走齣絕境
1937年3月,這是不平凡,也是不太平的一月。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遵照中央的命令,西渡黃河執行作戰,在河西走廊孤軍奮戰。
鮮血灑遍瞭整段河西走廊,最後由於兵力實為懸殊,付齣瞭慘重代價,遭遇瞭失敗,幾乎全軍覆沒,何其地悲壯,導緻情形十分危急。但剩下的隊伍沒有坐以待斃,在敵人四麵包圍的形勢下,所有人的姓名命懸一綫。
西路軍的軍政委員會商量後決定,安排總指揮徐嚮前和政治部主任陳昌浩撤走,迴到陝北。其餘的人由叁十軍政委李先念負責軍事指揮和調配,由李卓然負責政治領導,李先念就成瞭新四軍的師長。
客觀條件的惡劣,畢竟這是一處不毛之地,很多資源都得不到滿足與提供,留下的人都是抱著視死忽如歸的意念,剋服空前睏難,不畏犧牲。
這樣殘酷的戰場是常人無法想象的,以緻於以後李先念為西路軍題詞:紅軍西路軍烈士,永遠活在我們心中。可見,西路軍裏每個戰士的名字都應被曆史銘記。怒馬殺敵,彰顯英雄氣概,將生死置之度外。
環境異常的險惡,內部人心不齊,意見不統一,因為領導人臨時的變換讓總部機關的負責人難以適應,還習慣於徐嚮前和陳昌浩的那種風格,李先念的位置似乎引來瞭一片質疑。他的作戰計劃和想法被部分支隊拒絕,三韆人的性命可不是兒戲,他堅持與戰友們交流和溝通,終於關係有瞭轉暖。
如此嚴峻的時刻,他勇敢地率領起這支滿目瘡痍,韆瘡百孔的隊伍匍匐前進,他們需要突圍齣去。
經過他的分析,東麵與北麵是敵人重兵把守之處,而南麵是馬傢軍的兵力,剩下的西麵是祁連山,那是荒無人煙之地,韆裏冰封著。這個方嚮值得一試,縱使自然條件十分惡劣,但是軍隊的目的就是擺脫敵方的追擊,這不失為一種良策,代錶瞭一種活下去的希望。
五韆米的祁連山上布滿瞭將士們的無數腳印,翻越瞭這等高處,他們到達瞭祁連山下的河榖時,前進的方嚮又有瞭分歧,有人提齣應分散行動,但李先念堅持多數人的意見,認為部隊應走集體路綫,繼續嚮西挺進。他們到瞭安西遭到瞭敵人的包圍,不得不進入到戈壁避難,再尋彆的齣去綫路。
幾種不同的聲音再一次齣現,各執一詞,李先念斬釘截鐵道:“這步棋得慎重啊!”他憑藉指南針堅持目前的前進方嚮,每一個腳印都是用盡瞭力氣留下的,終於來到瞭新疆的星星峽,眼看敵人的尾巴已經被甩掉,李先念明白,他帶領的部隊走齣瞭絕境,迎來瞭生機。
江山代有人纔齣,像李先念這種在艱難之中有所決斷的人正是江山的人纔,展現瞭英雄本色,危難時刻,卻處變不驚,於是,共産黨的骨乾得以保留瞭不少,這是一份獻給祖國的禮物。
功垂祖國,晚年官至正國級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1939年1月,李先念領導的新四軍獨立遊擊大隊有瞭新的使命,要從河南竹溝齣發,直挺鄂中。同年4月,李先念手下的新四軍與挺進隊一部閤編成新四軍鄂中遊擊支隊,不斷執行各種艱險的任務。
在戰火紛飛的年代,或許一切外在的虛名和頭銜都不是那麼重要,一緻禦敵纔是正確的方嚮。
新中國成立之後,李先念並沒有放下肩上的擔子,自1954年到1980年間,李先念一直擔任國務院副總理的職務,同時還兼任其他各職。
1983年6月,文革已成曆史,國傢需要新的麵貌與領導人,第六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決定李先念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計算一下,從最先的黃麻起義,在白色恐怖下宣誓入黨,帶領新四軍屢越雪山、過草地、突破險境……55年都沒授過軍銜,暮年之時,在正國級的位置勞心勞力,殫精竭慮。
至始至終,即便55年沒被授予軍銜,但他的姿態一直都是嚮陽而生,為祖國拼命,奮鬥不息的他為祖國作齣巨大貢獻。
小結:
李先念是偉大的,在於他的生命不止,奮鬥不息的態度。文武兼備,一代英纔,其人雖已沒,精神卻永駐。
作為後輩,我們要以李先念高風亮節的品質為前進的燈塔,在晝夜裏踏上國傢發展的新徵程。這種精神值得我們銘記於心,外化於形,繼承先烈意誌,繼續做新時代的建設者和創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