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020-08-27T04:10:00+08:00
幾天前,經濟部發布的七月工業生産指數傳來好消息,不僅連續六個月成長,其中製造業生産指數也創曆年同月新高,前七個月成長率更高達6.4%,在各國經濟因疫情而普遍蕭條的此刻,能有此錶現,值得欣慰。
然而,同一天主計總處發布的就業數據卻顯示,製造業就業人數連續六個月下滑,七月較去年同月減少的就業機會超過三萬個。這兩個訊息分彆看不會覺得奇怪,放在一起看就覺得有點蹊蹺,何以製造業生産錶現這麼好,工作機會不增反減,而且減瞭三萬多個。
讓我們來看一下幾個重點的數據,今年前七個月製造業生産指數年增率6.4%,錶現相當好,而七月製造業就業人數303萬,較去年同月反而減少3萬人。為解開這個數字上的矛盾,我們進一步觀察製造業27個中業彆的生産情況,結果發現,讓製造業生産指數成長的主要就是電子零組件業、電腦電子産品業這兩個業彆,分彆成長22.7%、11.8%,傳統産業除藥品、飲料、電力設備及非金屬礦物製品有些許成長,其餘21個行業皆呈衰退。
莫小看傳統産業,傳統産業的産值並不亞於科技業的産值,兩造可說是平分鞦色,然而若比僱用的人數,傳産所僱用的人數卻數倍於科技業,從工商普查資料可以發現,製造業逾七成的就業機會是傳統産業創造的,由是觀之,如今傳統産業生産量連月下滑,製造業就業人數跟著減少,桴鼓相應,理之必然也,此一矛盾也就迎刃而解瞭。
也許有人還會問當前傳統産業的景氣有多冷?以今年前七個月的生産指數而言,橡膠製品業、汽車及零配件業、産業用機械維修業、機械設備業皆較去年同期衰退一成左右,紡織業、成衣服飾品業、石油及煤製品業、皮革毛製品業的衰退幅度更在兩成上下,其餘傳統産業情況減幅雖不到一成,亦是極其疲弱的。
也正因為傳統産業景氣疲弱,前些時候經濟部與業者座談時,業者纔會對未來的展望鹹錶悲觀,近日機械工業公會理事長柯拔希更呼籲政府援用紓睏條例,對廠商購買設備給予二至三成補助金,形同發放「機械振興券」來刺激業者購買設備的意願。我們認為,政府對於這些建言,自應從産業發展的高度,從善如流,多方加以考量。
很明顯,如今國內産業已齣現兩極化的發展,電子、資訊這兩個行業的景氣春燕已次第而來,而傳統産業則仍處於景氣的寒鼕。若看調查數據的平均數,我們會誤以為台灣經濟好的不得瞭,什麼「工業生産指數史上第三高、製造業生産指數曆年同月最高,指數連續六個月正成長…」,殊不知多數行業仍勒緊褲帶過日子。
除瞭製造業裏的多數行業仍陷於寒鼕,服務業的處境也是如此,雖然服務業以內需為主,在政府三倍券的刺激下可發揮些許提振的作用,然而服務業一年仍有新台幣4,500億元的收入來自海外觀光客,在全球疫情仍未降溫,邊境管製無法解封之下,4,500億灰飛煙滅,服務業所受的衝擊也不亞於製造業。
也正因為邊境管製,零售業營業額今年前七個月較去年同期衰退2.4%,創下金融海嘯以來最大跌幅,而今年前七個月餐飲業的營收更大減8.1%,這是2002年網路泡沫以來近十九年最大衰退幅度。這告訴我們一個事實,台灣不能沒有觀光客,少瞭韆萬名旅客,容或政府可以刺激消費,但終究難以彌平服務業所受到的衝擊。
服務業各業上半年僱用的人數大緻反映瞭各自的景氣,住宿餐飲業、運輸倉儲業、藝術娛樂及休閑業皆呈下滑,尤以住宿餐飲業減瞭兩萬多人最嚴重,批發零售業也幾近零成長,不過,並非所有服務業的人力都下滑,與資本市場有關的行業就錶現得相當不錯,例如證券期貨業、金融保險業及不動産業,如此看來,服務業走勢亦呈兩極。
今年的總體經濟狀況大概是有史以來最難描述的一年,若說製造業景氣已復甦,傳統産業沒人會同意,若因股價屢創新高,那些與資本市場有關的服務業錶現亦佳就說服務業景氣春燕已來,這也不對,因為住宿餐飲、運輸及旅行等行業還在冰天雪地。
這個紛歧的走勢對政府而言,也是個大難題,昔日景氣起落,各業走勢一緻,政府可以循貨幣政策及財政政策加以調控,然而如今各業走勢紛歧,有些過熱,有些過冷,政策若不更細緻的操作,不是火上加油,便是雪上加霜,非但無益,反而會讓經濟社會陷入更混亂的局麵。
今年以來,政府多次舉債以之紓睏振興,但麵對如此兩極化的産業景氣,該如何做最適的資源分配,尤其重要,簡單一個原則就是,雪中送炭的事多做一些,錦上添花而徒然浪費預算的事,則萬不可為,至於傳統産業仍是國傢經濟發展的基石,自應多多加以協助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