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7/2022, 2:24:07 PM
在北宋的曆史上,有兩次非常有名的變法運動,組織這兩次變法
的
官員,也是在北宋曆史上非常有名的官員,跟彆是範仲淹主持的“慶曆新政”還有就是王安石主持的“熙寜變法”。當時變法的目的其實就是為瞭改變當時北宋的很多製度漏洞,比如說官員太多瞭,百姓的太窮瞭,外敵總來擾,或者內地盜賊總橫行之類的。
兩者雖然都是變法,但是也有很大的不同之處,比如說王安石變法的時候可是得到瞭宋神宗的大力認可的,所以方式也比較激進,講究的是“開源”;而範仲淹當時是被宋仁宗臨危受命的,所以方式也比較溫和,講究的是“節流”。雖然方式不同,但是二位的目的都是為瞭能夠改革朝政,改革財政,隻可惜結果是一樣的,統統都失敗瞭。
宋朝自宋太宗時期開始,重文輕武的情況就越發的嚴重,宋太宗上位期間的第一場科舉考試的錄取人數就高達幾百人,比宋太祖趙匡胤一輩子錄取的科舉考生還要多齣來很多,這麼多人都當官瞭,那就官員的質量肯定就跟不上瞭。
後來這樣的情況也是越發的嚴重,到瞭慶曆年間時期,北宋當時可以說是內外憂患,國內首當其衝的問題就是官員太多瞭,而且什麼人都有,並不都是有用的人,很多人的學識文化根本都不怎麼樣。而且當時還有一個比較缺心眼的製度,就是貴族和中高級的官員子弟都可以免試做官,當時每年就因為這個做官的就差不多有500多個,在加上科舉考試在錄取個3、400個的,幾年下來官場人數簡直是海量啊,做官都快比種地的多瞭。最重要的是資質和學識,很多都不咋地。
據史料記載,宋真宗時期的士兵大約有912000人左右,宗室和官僚大約是9785人左右,等到瞭宋仁宗的時候就直接變成瞭1209000人和15443人瞭。
當時因為做官的越來越多,所以生産力供不應求,北宋物價開始飛漲,很多官吏的工資上不去,就隻能想點歪路子來維持自己的生活,這個時候朝政就開始越發的腐敗,百姓的日子也開始越發的難過。
在加上當時外患也是不斷,北宋經常會麵臨外敵的騷擾,國內還不斷的有起義事件發生,過高的軍費,價值不低的賠款,還有那麼多的文官,所以導緻北宋的情況簡直是不堪重負。其實說實話,個人認為,宋朝從宋太宗時期開始,就已經齣現瞭這個情況,隻是初期的時候不夠明顯,到瞭後來這個情況開始越來越糟瞭。
剛剛說瞭範仲淹變法屬於是臨危受命,在範仲淹變法之前,北宋當時剛剛和西夏來一場大對決。結果戰績不是很理想,甚至是稍微的有那麼一點小丟臉,最後多虧瞭負責守備的範仲淹,韓琦等人建立的穩固的防綫,最後成功的低於瞭西夏的擴張,最後無奈,走上瞭談判桌。
北宋從趙光義開始這個習慣好像就定下瞭,打不過就議和,議和就賠錢,西夏讓北宋每年給西夏人拿錢,這個時候結果不巧的是,遼國也來趁火打劫,趁著北宋這個危機的時候,要求北宋增加歲貢,北宋當時沒辦法啊,打又打不過,隻能賠錢瞭,這就導緻瞭原本就貧睏的北宋財政,更加的雪上加霜瞭。
這個時候仁宗就覺得範仲淹防守有功,所以就臨危受命給範仲淹,範仲淹的主張是如果想要與外敵對決,那麼必須就要先整理好內政問題。想要兵強,應先富民。範仲淹變法的主要內容就是,一,官員的選拔一定要任人唯賢,不能任人唯親,而且還必須要能為人傢解決後顧之憂;二,社會方麵也要搞好,要興修水利,要退齣政策鼓勵民眾,並減少百姓的負擔;三,在行政決定方麵,絕對不可以朝令夕改,要絕對執行到底;四,建議府兵製在武器裝備,硬件方麵一定要加強。
範仲淹的改革方式就是整頓官吏,減少朝政負擔,減少官員的數量,提高戰鬥力,而且還節省瞭開支。其實範仲淹的變法手段還是比較保守的,並沒有對朝政整體有什麼大刀闊斧的改革,但是既然是變革,就一定會涉及到減少某些人的利益,會的做其他的官僚集團。
所以當時大傢都是聽範仲淹說,但是誰也不乾,不敢說話的就暗地裏不配閤,敢說話的,位置高一點的就開始明麵上抵製範仲淹的變法,還有很多人背地裏去跟仁宗打小報告,講範仲淹的壞話,說變法怎麼怎麼不好,慢慢的仁宗就開始懷疑起瞭變法,甚至開始擔憂範仲淹一派人的用心。
在加上當時有人實名嚮仁宗打小報告,說改革派的大臣們私自撰寫瞭廢立的詔書,這仁宗一聽,這還瞭得,這都要謀反瞭。其實當時仁宗真的相信瞭這個讒言嗎?其實也不一定,仁宗更大的概率是因為變法是一個很漫長很煎熬的過程,並且這其中還會有很多的阻礙,仁宗已經想放棄瞭,所以纔會“藉坡下驢”,停止瞭變法。
後來到瞭宋神宗時期,北宋的財政問題還是很嚴重,一點都沒有減輕,國庫還是空虛,在加上當時還發生瞭一係列的天災,財政問題真是難上加難啊。所以神宗當時對於這個金錢的渴望,就顯得非常的迫切。
王安石當時的變法和範仲淹的情況是完全不一樣的,當時的神宗非常的看好王安石,並且無論當時但對的聲音有多大,無論當時有多少的人反對,但是神宗都堅定不移的相信變法,相信王安石,勢必是要將變法進行到底。
當時王安石的變法主張加強中央集權,采取更有效的理財方式,增加財政收入,但是這個方法得到瞭司馬光的堅決反對,司馬光認為,王安石所說的理財,不過就是換個方式繼續壓榨百姓而已。
當時王安石主要是想通過擴大土地麵積,增加糧食産量,以此來提高農民的收入,然後在增加稅收,這樣一來還讓百姓有錢賺,還讓市場有保障,減少徭役,還讓國傢有錢收。但是當時的這些官員們可以說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政策等落實到瞭基層之後儼然已經變瞭味道,水利和耕種同時進行,還要強迫農民貸款,導緻最後富的更富,窮的更窮。
王安石對於軍事方麵提齣的政策,對戰鬥力確實有瞭逐漸的提升,但是那些被裁員的士兵們,沒有社會福利的保障,又沒有田地可以耕種,根本無法生活,在加上當時的天災時有發生,所以當時王安石不僅僅觸及到瞭文官,文人們的利益,還有很多百姓其實也過得很是怨聲載道。
原本呢,王安石和司馬光的矛盾僅僅隻是因為變法的意見不閤而已,王安石有王安石的理想,司馬光有司馬光的道理,但是後來慢慢的逐漸變成瞭黨派之爭,後來兩黨乾脆就是無論是什麼事,隻要是對方覺得對的,我就一定要唱反調,所以最後即使王安石的辦法沒錯,但是自己人和對麵人都緊著給你挖坑,所以當時就把司馬光和王安石算是都給坑瞭。黨派相爭其實都是為瞭各自的利益,根本沒有人為瞭國傢的利益。
其實範仲淹和王安石的辦法都是好的,但是當時北宋的官僚已經是腐敗
的
不行瞭,而且變法觸動瞭很多人的的利益,所以最後兩次變法都死於對於基層落實的不夠徹底,範仲淹治標不治本,王安石到瞭基層根本就是變瞭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