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旗下時政平台《半月談》微信公號報導指齣,近日,杭州、武漢、上海等地的全部或部分地區開始要求核酸檢測常態化,市民如果沒有在規定時間內檢測核酸,健康碼可能被賦灰碼,無法進齣公共場所。北京也宣布,5月5日起將實行常態化核酸檢測工作。隨著越來越多的城市加入這一行列,大陸網友們的聊天內容也齣現「今天你核酸瞭嗎?」、「隔日打卡不能忘,纔能繼續做朋友」等。

《半月談》指齣,當前,Omicron病毒引發的疫情多點散發,其高傳染性、高隱匿性給疫情防控帶來瞭更大挑戰。一些已經實現動態清零的地區,為瞭確保「早發現」,要求進行常態化核酸檢測,這不僅有利於復工復產,也是對全社會防疫成果的一種鞏固。當然,當核酸檢測成瞭一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人員準備、物資保障、安全防護等工作就一定要做好,不能讓服務措施「堵心」。

「一些地方核酸檢測常態化,排隊等待也常態化瞭,一排就是幾個小時」,《半月談》稱,年輕人或許能忍耐,但上年紀的老人和需要就醫的病人就很難適應;現場排隊人貼人,又給疫情傳播增加瞭風險。還有一些城市保障工作跟不上,包括試劑短缺,排長隊的群眾隻能臨時找其他地區去做;或是檢測人員沒有換班,中午吃飯時間,被檢測者還得繼續在現場排隊。有的地方工作做得不細,檢測點工作時間幾乎與正常上下班時間重閤,甚至結束更早,上班族隻能自費找其他檢測點。還有一些地方政策通報不及時,政府已經要求48小時核酸改72小時核酸瞭,但公車、地鐵等單位還沒有執行……。

《半月談》指,這些情況,讓個別地方核酸檢測的「好辦法」成瞭被人吐槽的「糟心事」,影響瞭政策執行效果,造成瞭不良社會反響。核酸排查固然緊急,但一項牽涉眾多的公共政策發布,還是應該和群眾多商量,哪怕在一定範圍內聽一下群眾的意見。一方麵摸索大傢有哪些實際的需求,以便在推進過程中把工作做實做細;另一方麵也是統一思想,讓大傢瞭解政府在用心用情做事,在落地過程中也可以少一些抱怨和阻力。承擔核酸檢測的企業,則需要加強人員培訓、物資調配、風險預警,接受地方政府的質量控製、服務監管。

《半月談》最後強調,常態化疫情防控的態勢,對基層治理的要求進一步提高。凡事商量著辦,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纔能真正把基層治理的活力釋放齣來。畢竟疫情防控的第一線是社區,而群眾纔是社區的主體。麵對狡猾多變的新冠病毒,要依靠強有力的行政力量,也要給基層一點靈活和韌性。

# 核酸檢測 # 常態化 # 半月談 # 檢測 # 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