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11/2022, 11:54:13 PM
上次我們在聊瞭曾國藩的升官之路為什麼這麼快,除瞭會讀書會考試,還提到瞭重要的一點,曾國藩會交友,在圈子裏人緣特好,。那麼我們今天就來聊一下曾國藩在從小到官至二品期間,是怎麼選擇交友,他有哪些交友的原則和經驗值得我們學習效仿的?
我們很多在外闖蕩的人一般都會說一句話“多個朋友多條路”,古人有一個觀點很是值得我們藉鑒,就是特重交友。清代名臣張英在《聰訓齋語》中說:“人生以擇友為第一事。”就是說,交友,是人生第一大事,一個人獲取知識信息,尤其是在外想獲得幫助,全要靠朋友。所以朋友的多少,朋友的質量,決定瞭一個人的視野能有多寬廣,決定瞭能走多遠路,能做多大事。
在閉塞的湖南鄉下,曾國藩最大的遺憾就是交不到有質量的朋友。所以後來他在緻諸弟的傢信中談及自己當年的感受:“鄉間無朋友,實是第一恨事。不惟無益,且大有損。習俗染人,所謂與鮑魚處,亦與之俱化也。”“同學之人,類皆庸鄙無誌者,又最好訕笑人。其笑法不一,總之不離乎輕薄而已。”可見他對自己當年那些庸鄙的同學是十分看不上眼的。
曾國藩有這種感慨,我們不能說曾國藩當官瞭就看不起以前老傢的那些同學和鄉鄰瞭,隻能說站的位置不同,看待事物也就不同瞭,用今天流行話來講“圈子,在什麼樣的圈子裏,你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大傢有沒有發現一個現象,如果您以前是閉塞的縣城或鄉村裏甚至是大山區裏,而您現在是常年在城市裏生活,久而久之,那麼你的朋友圈基本大都是在這個城市裏的,這個時候偶爾迴到原來生活的地方,你還能與你原來的夥伴一起把酒言歡,高談闊論嗎?
答案是:不能瞭。因為你的眼界、境界和他們都不一樣瞭,大傢坐在一起,還能談什麼?
曾國藩考中進士到瞭北京之後,曾國藩迅速結交瞭一大批好朋友。曾國藩在傢書中常介紹他交友情況。他說:“現在朋友愈多,講躬行心得者,則有鏡先生、艮峰前輩、吳竹如、竇蘭泉、馮樹堂;窮經知道者,則有吳子序、邵慧西;講詩、文、字而藝通於道者,則有何子貞;纔氣奔放,則有湯海鞦;英氣逼人誌大神靜,則有黃子壽。又有王少鶴,名锡振,廣西主事。”
看看,這就是環境,這就是圈子。你所處的圈子是生意人,那結交的朋友大都是經商人士,你所處的圈子是工廠,那結交的朋友大部分是工人、技術人士。
讀完曾國藩在選擇交友這篇文後,我發現瞭有以下幾點曾國藩為什麼能有這麼多朋友的原因。
一、不濫交朋友,隻與誌同道閤的交友。
進入翰林院後,經常與朋友們一起吟詩作賦,切磋學問,經常請客吃飯,聽戲下棋。最多的一天,接待或者拜訪朋友幾十人。
二、講義氣,急公好義,愛幫助彆人。
據傳書中所描寫:““同鄉有危急事,多有就男商量者,男效祖大人之法,銀錢則量力資助,辦事則竭力經營。”
我們來看看曾國藩對待朋友的幾個例子,就能看齣他對朋友是多麼的仗義疏財。
例一、摯友劉傳瑩病死,曾國藩搜集其遺文,為他刻印齣版瞭遺著;
例二、同鄉舉人鄒興愚(柳溪)會試不久,在北京貧病而死,曾國藩為他料理瞭後事,撰寫瞭墓誌銘,並齣錢為他製作石碑;
例三、新寜人鄧鐵鬆在北京患病吐血,情況危重,已不可挽迴,曾國藩籌錢將他送迴湖南……”
例四、與感情深厚的朋友陳源兗的友誼尤為特彆。陳源兗,字岱雲,是湖南茶陵縣人。他和曾國藩既是同鄉,又同為戊戌科進士,同時一起入選翰林院庶吉士。所以他們兩個人往來尤密,“不啻一傢骨肉”。陳源兗道光二十三年(1843)曾大病一場,曾國藩天天去看望,有時甚至通宵達旦守護在他的身旁,日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是日全未離身。夜住陳寓。觀其癥險,極惶急無計,一夜不寐。”次年,陳妻病逝,曾國藩也日日到陳傢,“代為經理一切”。陳岱雲的兒子那時剛滿月,無人照管,曾國藩將這個孩子帶迴自己傢,雇乳母喂養。
例五、同年中另一個好友是梅霖生。道光二十一年(1841)四月,梅霖生患病咯血,曾國藩忙前忙後,多次請吳廷棟等人前往診治。梅霖生的病情不見好轉,曾國藩在傢書中提到他“病勢沉重,深為可慮”,經常前去探望。但是梅霖生病情惡化得非常迅速,二十五日病逝。曾國藩悲痛不已。他在傢書中說:“梅霖生身後一切事宜,係陳岱雲、黎月喬與孫三人料理。戊戌同年賻儀共五百兩。吳甄甫夫子(戊戌總裁)進京,賻贈百兩。將來一概共可張羅韆餘金,計京中用費及靈樞迴南途費不過用四百金,其餘尚可周恤遺孤。”七月十五日,梅霖生的靈柩齣城,曾國藩坐車送至東便門。
因為曾國藩廣泛結交,肯於付齣,名望日高,急公好義,越來越受同鄉的推重,所以自從道光二十六年(1846)起,凡湖南籍京官的謝恩摺,都由曾氏領銜。可見此時的曾國藩已經開始負異鄉之望,成為在京湖南官員的領袖,這對他在仕途上發展當然有好的影響。(以上例子內容摘抄於張宏江《曾國藩傳》)
三、懂得感恩。
曾國藩在仕途上,由於老師穆彰阿對其重視並大力推薦,對曾國藩的飛黃騰達起到瞭重要的助力作用。所以曾國藩對穆彰阿那是感恩顧念終生。即使後來穆彰阿已經去世,曾國藩一到北京都會去看望穆彰阿的傢人。
四、交師友時在“圈子裏”講原則。
在與穆彰阿的交往中,雖然穆彰阿欣賞曾國藩,但曾國藩並沒有因此就大喜過望,撲上去抱住穆彰阿的大腿不鬆手。看曾國藩的一生,與上級交往,是很注重分寸的,從不失態。他和穆彰阿交往,完全保持在正常範圍內,走動並不是特彆勤,所以後來穆彰阿倒台,曾國藩也沒有受到牽連。
曾國藩在統率湘軍時,在朝中又遇到過一個特彆支持他的權臣肅順。正是在肅順的建議下,曾國藩纔當上瞭兩江總督。但是曾國藩跟他,也沒有建立私交,後來慈禧發動政變,肅順被殺,在他傢裏查到很多私人書信,但是裏麵沒有曾國藩寫的。慈禧因此十分信任曾國藩。
到瞭曾國藩晚年,有一個更重要的人物,醇郡王奕,好多次想跟曾國藩私下交往,托人給曾國藩帶瞭封信,對曾國藩大加恭維,但都被他拒接瞭。對此情況,曾國藩曾說過,對朝廷上那些親貴人物,一貫不和他們建立私下交往... ...。
曾國藩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熟讀曆史的都知道,在曆朝曆代,都嚴禁朝中的親王與外麵的臣子之間私下交往,因為這樣容易形成朋黨。曾國藩知道並遵守朝廷的原則。
另外一點,曾國藩從來不改變他不攀附私人的原則。清朝官場講究“跟人”,跟人有跟人的好處,跟對瞭,升遷確實可能很快。但是官場風波重重,如果所跟著的人倒瞭,自己也會受牽連。
曾國藩做事的作風是從不取巧,踏踏實實,不搞任何歪門邪道,不走捷徑。事後證明他的做法是非常明智的。
穆彰阿雖然對曾國藩的命運很關鍵,但他並不能決定曾國藩的命運。所謂關鍵在於,他在道光皇帝麵前能夠適當地推薦一下曾國藩。但是用與不用,還要看道光皇帝。
縱觀古今,無論是在任何一個行業,一個人的聲望對自身的發展都極其重要。一個人的聲望是發展和晉升的重要基礎。曾國藩結交師友,潛心治學,提高瞭他在士林中的聲望,潛心學術,熱心公益,在皇帝心目中形象又比較清新端正,這形成瞭他迅速升官的重要背景,也使他在晚清那種錯綜復雜的政治鬥爭環境中迅速崛起。
曾國藩的崛起,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麵都産生瞭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