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10/2022, 9:07:05 AM
導語: 《每日郵報》3月29日報道,來自美國印第安納州的42歲的Mitch Hunter在TikTok上分享瞭他經曆事故毀容後接受全臉移植手術後的近照,引發網友關注。
2011年,Hunter接受瞭全臉移植手術,當時他也是美國第三位接受麵部移植手術的患者。如今,Hunter恢復良好,已開啓屬於他的新生活。
11年前,Hunter由於危及之下解救女性朋友而被掉落的電綫擊中,全程持續五分鍾。幸運的是,Hunter救齣的那個女孩隻有腳部被輕微燒傷;而Hunter住院27天後纔從昏迷中清醒,他的臉部、手部和右腿每一寸皮膚都被嚴重燒傷,嚴重毀容到傢人無法辨認,甚至被迫進行右膝以下的截肢手術。由於毀容嚴重,每次外齣的他都會驚嚇到身邊的小朋友,為瞭給自己的孩子創造一個正常的成長環境,避免他們在學校被欺負或排擠,Hunter下決心接受“全臉移植”這個高風險手術(圖1),做迴“正常人”。
圖1 Mitch Hunter進行術前溝通(圖源:[1])
2011年,在波士頓布萊根婦女醫院的批準下,Hunter決定接受手術。屆時,美國僅有2例麵部移植的成功案例,全球範圍內也僅有10例。Hunter的新麵孔取自一位已逝的器官捐贈者,他將接受鼻子、鬍須、眉毛、軟組織和軟骨等部位的移植。該手術風險巨大,全程有30多位醫生參與,曆時14個小時。為瞭使心髒供血到麵部,手術過程涉及需要將兩條主要動脈連接到新麵孔的微血管手術。同時,為瞭拯救麵部和頸部“融化”的皮膚,Hunter還接受瞭20多次從腿部和背部進行的皮膚移植。術後5個月後,腫脹大體消退,新的麵部特徵纔逐漸顯現齣來(圖2)。
圖2 Hunter事故前(左)、事故後(中)及移植後(右)照片(圖源:[1])
如今的Hunter已是另一幅完全不同於以往的模樣,他的臉上神奇地長齣瞭曾屬於捐贈者的鬍須。Hunter錶示:“接受移植是我一生中最正確的決定,它幫助我把往事拋在腦後,開啓我的新生活。”
走進麵部移植的
過去、現在和未來
麵部移植是指“血管復閤同種異體移植”(Vascularized Composite Allotransplantation, VCA),目前已成為嚴重毀容患者的重建選擇之一。VCA可以改善麵部移植患者的美學、功能和生活質量,其可行性已在全球範圍內得到確認。不過,麵部移植手術中,免疫抑製帶來的嚴重副作用仍是亟待解決的難點。
2020年12月,美國芝加哥伊利諾伊大學整形外科醫生曾在整形專科雜誌Current Opinion in Organ Transplantation發錶題為“The past the present and the future of face transplantation”的綜述,讓我們跟著研究走進麵部移植,瞭解更多關於麵部移植的進展與挑戰(圖3)。
圖3 研究成果(圖源:[2])
1998年,法國進行首例手部移植手術,通過引入VCA開啓重建手術的新紀元,由此不同類型的VCA移植就此展開,如手部、麵部、喉腹壁、子宮和陰莖等,為眾多患者開闢瞭重建新選擇。2005年11月,法國團隊報道瞭首例部分麵部移植。2008年12月, 美國剋利夫蘭診所進行瞭首例近乎全臉的麵部移植手術 (圖4),患者80%的骨骼、肌肉、神經和皮膚都將接受移植。目前,在世界範圍內,共有40多例麵部移植手術在不同國傢進行,包括法國、中國、美國、西班牙、土耳其、比利時、波蘭、芬蘭和俄羅斯,不同國傢的麵部移植結果各不相同。
圖4 美國首次麵部移植示意圖(圖源:[2])
與醫學、科學創新一樣,麵部移植為醫學和患者帶來希望之時,也帶來瞭眾多挑戰,包括基於報告高達25%的死亡率、免疫抑製方案帶來的嚴重副作用、患者的心理疏導以及社會融入問題等。本研究基於在美國進行的三例麵部移植病例的經驗以及超12年的長期隨訪,總結瞭過去12年麵部移植患者、外科和多學科專傢團隊在臉部移植中所麵臨的多重挑戰,以及這些挑戰對社會的影響。
一、現存挑戰
1. 功能結果挑戰
為瞭獲得令人滿意的麵部感覺類功能結果,患者需進行復雜且枯燥的物理治療和康復訓練,包括麵部模擬訓練、感覺再教育和言語治療。但目前在接受麵部移植的患者中,不少患者因對恢復效果喪失信息而放棄堅持,僅有少數人能堅持術後康復鍛煉。
2. 美學結果挑戰
麵部移植後的美學結果在不同病例中差異很大,患者在移植後麵看到新麵容時麵臨著重大的心理挑戰。從移植手術後3-6月需應對的麵部腫脹期,到逐漸恢復具有微笑或皺眉的麵部能力,都需要患者做好充足的心理建設,接納自我。反之,不接受“新”麵孔的患者可能會産生嚴重的心理問題,甚至引發自殺行為。
3. 麵部排斥和免疫抑製挑戰
目前,盡管自第一次麵部移植已過去十多年,業界還尚未製訂VCA標準免疫抑製方案。在麵部移植患者的“過度與不足”免疫抑製之間存在微妙的平衡。如果平衡不好,免疫抑製産生的副作用可能會對其他器官産生嚴重的潛在危害。
所有麵部移植患者術後都需要免疫抑製以解決麵部器官排斥問題。美國第一例患者中的排斥事件主要發生在麵部移植後的前2年,在皮膚和粘膜的零星I/II級排斥時並未齣現癥狀,是醫生根據康復方案在常規監測活檢中發現的。與第一個患者相比,第二個患者的排斥事件數量較少;第三位患者直到2020年底(麵部移植的後3年)都從未經曆過排斥反應。因此,排斥事件發生頻率的差異與過去10年間製定和調整免疫抑製方案的差異有關。
4. 社會挑戰
雖然社會對麵部移植的接受度很高,但隻有少數患者在麵部移植後重返工作崗位,這引發瞭社會關於“對移植受者的投入精力與其社會迴饋價值是否匹配”的爭論。麵部移植術後由於麵容改變,患者麵臨復工選擇受限的問題。麵部移植是一種罕見的而非常規的外科手術,因此每個新病例都需要醫學界和社會“從頭”接受。
二、未來挑戰
1. 供體可用性
目前麵部器官存在供體捐贈短缺的問題,麵部移植供體的可用性將成為未來的挑戰。欣喜的是,組織工程和再生醫學的進步已被用來開發替代選擇,這將可以一定程度上解決麵部捐贈短缺的問題(圖4)。
圖4 組織工程和再生醫學的未來發展機遇(圖源:[2])
2. 更安全的免疫抑製方案
目前用於支持麵部移植的免疫抑製方案仍會引起嚴重副作用,患者會齣現頻繁感染、住院和其他長期後遺癥。在過去十年中,為瞭確保VCA移植對患者的安全,科學傢們一直測試新的耐受誘導方案和治療方法,包括免疫抑製劑的不同組閤、不同劑量、供體和/或受體的預處理和後處理方案以及局部免疫抑製方案。盡管初步結果令人鼓舞,但這些協議都沒有成為常規使用或被視為麵部和其他VCA移植的護理標準。
3. 基於細胞療法的新方案
由於麵部VCA標準免疫抑製方案尚未得到移植界的普遍接受,開發新療法的需求迫在眉睫。這些新VCA移植方法包括引入以供體來源骨髓細胞為基礎的支持方案、CD34+細胞注射和基質血管部分細胞注射。
在尋找基於嵌閤誘導的危害較小的方案時,研究人員開發瞭一種新的嵌閤細胞療法概念,該療法基於供體和受體來源的骨髓造血細胞的離體融閤,用於誘導耐受性VCA和實體器官移植。所産生的人類嵌閤細胞代錶移植供體和受體的人類白細胞抗原,因此具有降低或限製終生免疫抑製需求的耐受性特點。目前,臨床前研究的初步結果令人驚喜,有望成為器官移植的一種新型安全療法。
4. 組織工程麵部支架
麵部移植的最終目標是替換不同來源的多種組織以及修復缺失的麵部功能單元,如鼻子、嘴唇和眼瞼。盡管最近研究團隊在組織工程和再生醫學方麵取得瞭進展,但通過工程和再生醫學進行復雜的人類重建尚不可行。組織工程麵臨的主要挑戰是這些復閤生物支架缺乏運動和感覺功能。另一挑戰是患者可能對這些麵部支架具有炎癥和異物反應。為瞭剋服這些反應,研究人員選擇創建生物結構並在支架上植入不同組織來源和譜係的乾細胞。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麵部移植信息指南
對於那些經曆嚴重創傷後毀容或存在先天缺陷的群體來說,麵部移植手術具有改變生活的重大意義。但麵部移植是一個復雜的手術,涉及嚴格的篩選過程、詳備的手術準備、16小時或更長時間的手術時間、神經再生、物理治療和患者餘生都需要服用的免疫抑製藥物。那麼進行麵部移植的候選人需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呢?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曾給齣針對麵部移植手術的相關信息指南[3] :
★年齡在18至60歲之間
★經曆過麵部創傷或毀容
★沒有HIV或丙型肝炎病史
★能夠服用免疫抑製藥物
★近五年內沒有癌癥病史
★近一年內沒有懷孕打算
● 麵部移植供體
在美國,考慮到麵部捐贈涉及特殊和敏感的同意過程,常用的駕照器官捐贈登記處不受理麵部器官捐贈。除瞭像實體器官移植那樣匹配血型和免疫學參數外,麵部捐贈還需匹配膚色、性彆、種族以及麵部和頭部的大小。一般申請麵部移植被批準後,捐贈者可能需要等待幾周到幾個月纔能進行捐贈匹配。
●麵部移植手術流程
為瞭評判患者是否可以接受手術,患者在接受麵部移植手術之前會接受詳細的健康評估。超聲波機器幫助標記需要連接的靜脈,患者也會接受藥物來測試免疫抑製的耐受度。一旦匹配上閤適捐贈供體,兩個團隊會同時工作,一個團隊會讓幫助患者的臉部做好接受移植的準備,而另一個團隊則負責做好供體的移植準備。整個手術將至少需要16個小時,具體取決於麵部需要修復的數量和部位。手術後,患者會在外科重癥監護室中觀察一周。如患者恢復良好,會移至移植病房,接受為所有類型的移植患者設計的專項護理。患者一般需大約三到四個星期纔能齣院。
●麵部移植手術風險
與任何器官移植一樣,麵部移植最大的風險是患者身體的排異反應,可能錶現為臉部的斑點狀、斑片狀樣的皮疹,通常為無痛。因麵部排異現象很容易看齣來,患者可以盡早匯報醫生,進行早期醫療乾預,遵循規定的免疫抑製劑方案。
●麵部移植手術術後康復
為瞭讓患者恢復臉部功能,自信參與到日常生活中,患者應做好接受繁瑣且枯燥的康復訓練的心理準備。麵部的功能包括說話、交流、微笑、吃喝、眨眼和情緒錶達。治療練習可能包括肌肉放鬆或刺激、鏡像練習、麵部錶情訓練、言語和吞咽訓練、嗅覺係統再教育等等。大部分康復訓練可能會持續四到六個月,某些部位的訓練可能終生需要。
麵部移植是為瞭應對過去幾十年外科醫生在嚴重毀容患者中嘗試麵部重建所遇到的技術挑戰。然而,這一技術成就伴隨著許多挑戰的代價,包括功能、美學、免疫抑製相關和社會問題。目前,隨著麵部 VCA 領域的發展,新的知識和經驗使人們對麵部移植作為嚴重麵部畸形患者的最先進手術保持興趣。而未來,如何解決供體可用性、免疫抑製副作用、基於細胞的療法、工程麵部支架等方麵的難題也需研究人員繼續發力。
撰文|露娜
排版|木子久
End
參考資料:
[1]https://www.dailymail.co.uk/health/article-10659493/Soldier-second-face-transplant-history-says-best-decision-made.html
[2]Siemionow M. The past the present and the future of face transplantation. Curr Opin Organ Transplant.2020 Dec;25(6):568-575. doi: 10.1097/MOT.0000000000000812. PMID: 33044347.
[3]https://www.hopkinsmedicine.org/health/treatment-tests-and-therapies/face-transplant
本文係生物探索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其他任何媒體、網站如需轉載,須在正文前注明來源生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