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1/2022, 11:05:43 AM
上一篇主要介紹瞭李世民時期的和親情況,在當時唐王朝強大軍力為後盾的情況下,與吐蕃和吐榖渾的和親都取得瞭很好的效果。
李治和武則天掌權期間,唐王朝周邊形勢發生瞭較大的變化,竟然四麵八方都齣現瞭敵人。
【李治和武則天56
年統治後,唐王朝周邊環境變得惡劣的無以復加】
在西北,吐榖渾被吐蕃攻破,唐王朝河西走廊再無戰略緩衝,吐蕃開始在西域與唐王朝爭奪安西四鎮;
唐王朝耗費瞭二十年時間拿下的朝鮮半島被拱手送給瞭新羅,安東都護府從平壤內遷到瞭遼東,渤海國在白山黑水間興起;
北方在平靜瞭三十年之後,後突厥再次統一濛古高原,李靖、李績乾掉東突厥和薛延陀兩大汗國的努力付之流水;
內濛東部,位於中原、濛古高原、東北地區大三角中心區域的契丹、奚族也集體反叛,投靠後突厥與唐王朝敵對。
(洛陽明堂)
李治和武則天這對大唐的“傑齣”帝王,統治瞭唐王朝(含武周)
56
年時間,在放棄瞭青海吐榖渾、放棄瞭朝鮮半島、放棄瞭濛古高原、放棄瞭內濛東部之後,終於穩定瞭局麵。
李世民奮鬥二十多年打下的江山,到這時隻有西域還在,遼東隻能算是一半瞭(安東都護府仍然有駐軍,但陸上通道斷絕,渤海國又在身後興起)。重新恢復唐王朝之後,唐中宗、睿宗、玄宗就麵臨著這樣一個爛攤子,幾乎隻剩下一條底褲,一切需要從頭再來,周邊全是敵人。
這兩位“聖君”,除瞭吐榖渾王族之外,沒有對周邊其他勢力采取和親手段。那些異族,可以用騎兵和馬刀直接從他們夫妻倆那裏拿到想要的一切,何必還要擔個女婿的名義。
吐榖渾當時已經是大唐屬國瞭,可以不算和親,這兩位“聖君”的吹捧者可以把這點作為寫作的切入點,題目是《唐朝最偉大的兩位帝王,不和親,打下瞭萬裏江山,比李世民強多瞭》,剛好
30
字,總分總結構,先說李世民藉瞭隋朝的光纔發達,再說李治在位疆域麵積最大,第三說李治和武則天對外強硬不和親,最後總結李治和武則天最偉大,估計能有不少流量。
我個人認為,換兩個木偶在皇位上坐著,唐王朝也不至於損失這麼大。
【金城公主與吐蕃】
當然,武則天後期局麵有所好轉,尤其在西域收復安西四鎮後,雙方互有攻守,吐蕃畢竟國力不如,內外交睏,逐漸被武周占據瞭主動,並主動嚮武則天退位後的唐王朝求和。
唐中宗就是在這個時候,與吐蕃進行瞭第二次和親,把
金城公主
嫁到瞭吐蕃。
當時唐王朝陰盛陽衰,包括武則天餘毒、韋後、安樂公主、太平公主、上官婉兒等一大批女人是活躍在當時曆史舞台上的主角,唐中宗、唐睿宗又是齣名的無能皇帝,一直到李隆基連續發動兩次政變纔徹底消除瞭這些人的影響。
但還彆說,唐中宗、唐睿宗時期唐王朝至少在對外方麵沒挨什麼欺負,這兩個比木偶強不瞭多少的無能皇帝,至少沒給唐王朝造成什麼不可挽迴的影響。
國內政局不穩,延伸到邊疆就是思路不清、戰略不明,這邊都開始和親瞭,安西那邊的邊境守將竟然鬧齣瞭亂子,主動攻打吐蕃,吐蕃人被激怒。
“
時張玄錶為安西都護,又與吐蕃比境,互相攻掠,吐蕃內雖怨怒,外敦和好。時楊矩為鄯州都督,吐蕃遣使厚遺之,因請河西九麯之地以為金城公主湯沐之所,矩遂奏與之。吐蕃既得九麯,其地肥良,堪頓兵畜牧,又與唐境接近,自是復叛,始率兵入寇。”(《舊唐書》)
這個張玄錶,整本《舊唐書》中就齣現這麼一次,你要是有本事直接把吐蕃滅瞭也行。要麼就像安史亂後唐德宗在蜀中、西北各個方嚮一齊給吐蕃放血消耗國力,堅持二十年必見成效。像這樣殺幾個吐蕃人、搶一些牛馬羊駝迴來,土匪一般的行為隻能加深雙方仇恨,沒有任何戰略意義。
第二個楊矩,是金城公主的送親使者,接受瞭吐蕃的賄賂,上錶把河西九麯一塊肥美的土地送給吐蕃當金城公主的陪嫁,吐蕃離中原又近瞭一步。幾年後吐蕃大舉入寇,楊矩自殺,勉強不算唐奸。
金城公主在吐蕃三十年,對改善雙邊關係基本上沒起到什麼作用,雙方戰火不斷,還有數次十萬人以上的大戰。不是她不如文成公主,而是時代不同瞭,還有一群豬隊友拖後腿,她也是無能為力。
(河西九麯黃河大轉彎)
盛唐期間李隆基戰略重點並不在吐蕃身上,對吐蕃基本上是防守反擊,或者在河西走廊附近為改善戰略態勢而進行局部攻勢,唐軍雖然能夠壓著吐蕃打而且勝多敗少,但一直沒有以滅國為目標的大型戰役。雙方的戰綫從蜀中一直延伸到西域,但仍然不算是全麵戰爭。
安史之亂前,唐蕃打瞭一百年,之後又打瞭一百多年。一直到吐蕃滅亡,二百多年雙方的戰士、人民的血流瞭無數,但一直沒有第三次和親。雙方都已經深刻認識到,和親對改善唐蕃雙邊關係已經毫無意義瞭。
安史之亂前吐蕃的戰略意圖,我個人倒是覺得與當年三國時蜀漢很相似,明知道攻打大唐占不到大便宜,但仍然不斷發動進攻,一是為瞭樹立一個強敵以統一內部思想,二是拼消耗等待唐王朝犯錯誤。
後來果然等到瞭,吐蕃比諸葛亮幸運的多。
(武侯祠紅牆)
【李隆基與北方後突厥、契丹和奚族的和親】
李隆基的戰略重點是在濛古高原,是後突厥。
突厥人是中原政權的傳統敵人,就像
R
國在
A
國心中的位置一樣,不置之死地誓不罷休。
唐睿宗時期,曾準備把宗室女金山公主嫁到後突厥,但李隆基繼位後取消婚約;之後,後突厥可汗把兒子派來長安“入宿衛”,並再次求婚,李隆基答應把宗室女南和縣主嫁過去,可惜這個後突厥可汗的兒子沒福氣,死在瞭長安,婚約再次取消。
這段時間,估計李隆基已經下定決心要滅瞭後突厥,所以一直在和親方麵敷衍。之後後突厥可汗的女婿帶著妻子投降唐王朝,李隆基就把他的妻子封為金山公主,算是藉花獻佛瞭。
(濛古高原)
李隆基時期沒有李靖這樣的天纔級彆的將領,隻能靠國力消耗後突厥。名將張仁願在黃河河套地區以北漠南草原修建瞭三座受降城起到瞭極大的作用,切斷瞭後突厥入侵中原最方便的一條通道。
等到開元八年,李隆基覺得力量積纍的已經足夠,趁著後突厥可汗被殺內亂之機,調集各方勢力舉世攻打後突厥,包括西域的鐵勒九姓部落,東方的契丹、奚,加上唐軍從南進攻。但後突厥也有能人,曾在唐王朝生活四十年的暾
[
tūn]
欲榖領導後突厥軍隊各個擊破瞭討伐軍,並避開唐軍主力從涼州入侵大唐,給唐王朝造成瞭很大的損失。
這次舉世攻突厥失敗,使後突厥從內亂當中恢復過來,又維持瞭二十多年的統治。這也是後突厥最後的輝煌瞭,之後就每況愈下,一直到徹底滅亡。
但李隆基也不敢輕易再次采取大規模軍事行動,把主意打到瞭契丹和奚身上。
(契丹)
開元二年、三年,奚族和契丹脫離後突厥迴歸唐王朝,李隆基重新設立瞭饒樂州都督府和鬆漠都督府,並在開元五年把宗室女
固安公主
和
永樂公主
嫁給瞭奚族和契丹的首領;
開元十年,李隆基把宗室女
東光公主
和
燕郡公主
嫁給瞭新任奚族和契丹首領;
開元十三年,李隆基把宗室女
東華公主
嫁給瞭再新任契丹首領;
天寶四載,李隆基把宗室女
宜芬公主
嫁給瞭再新任奚族首領;
同是天寶四載,李隆基把宗室女
靜樂公主
嫁給瞭再再新任契丹首領。
中間契丹和奚反復叛降,這些首領有的自然死亡,有的死於內部鬥爭,但你有多少個王,李隆基就有多少個公主。
28
年間
7
位公主,隻有第一個固安公主是離婚可以迴到大唐,其他公主應該都是客死他鄉。
最後兩位,宜芬公主和靜樂公主是被她們叛唐的丈夫殺瞭祭旗的,“
奚、契丹各殺公主以叛。
”(《資治通鑒》)
契丹和奚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正好位於濛古高原、中原、東北大三角區域的中心,中原王朝嚮這兩個方嚮擴張,或者防禦這兩個方嚮敵人的入侵,都需要藉助契丹和奚的力量。唐亡後,契丹崛起,以這個區域為中心占領瞭中國北方的廣大領土,是曆史上最強盛的少數民族政權之一。
之前武則天時期的營州之亂,讓契丹和奚對中原政權存在深深的戒備之心,內部分化也很嚴重,親唐派和親後突厥派爭鬥不斷,李隆基的和親政策完全沒有取得實際效果。
尤其是天寶初期開始,李隆基在河北堆積瞭越來越多的軍力,節度使製度也給安祿山等邊疆守將更大的權力,一邊在安撫契丹和奚,另一邊邊將們還不斷討伐。
和剛纔所說的金城公主在吐蕃的情況一樣,要麼就集中力量徹底滅瞭契丹和奚,要麼大傢就統一行動,這樣有的拉、有的打,加劇瞭契丹、奚內部親唐勢力和叛唐勢力的矛盾,這些公主夾在中間,其悲劇命運早已注定。
李隆基還是缺乏一種寜可打破壇壇罐罐也要解決問題的狠勁兒,總想著以夷治夷,想爭取契丹和奚成為消滅後突厥的主要力量。盛唐時期國力是強大瞭,但軍事方麵的力量反而遠遠不如李世民時期。
這就叫虛胖。
(唐玄宗李隆基)
【李隆基與西域突騎施等國的和親】
開元初期,李隆基和親上癮瞭,除瞭契丹和奚之外,還把西突厥王族阿史那傢族的女兒封為
交河公主
嫁給瞭西域的突騎施新任可汗。
突騎施前任可汗是被後突厥殺死的,李隆基安撫突騎施,一是為瞭讓突騎施在中亞對抗大食東進,二是在西方給後突厥找個敵人。同時,突騎施也需要唐王朝的支持,這樣纔能在西突厥十姓部落當中保持統治地位。
“
西頭事委你,即須發兵除卻大食
。”(《全唐文》)
應該說,突騎施總體上實現瞭李隆基的戰略設想,抵擋大食東進二十餘年,為守護絲綢之路,為大唐西域的穩定做齣瞭積極的貢獻。
但這和和親關係仍然不大,安西軍是當時的天下強軍,有這個鞭子在,突騎施必須聽話。
(新疆交河故城安西都護府遺址)
天寶三載,李隆基把宗室女
和義公主
嫁給瞭中亞寜遠國國王。寜遠國就是原來的拔汗那國,因協助唐王朝平定吐火仙之亂有功,李隆基改其國名為寜遠,並把自己母族的竇姓賜給瞭國王,同時嫁過去一位宗室貴女。
這和嫁到突騎施的阿史那傢的女兒不一樣,是漢族的貴女,算是對有功之臣的奬賞,雖然同樣沒有什麼實質性作用。
安史之亂後,寜遠國齣兵助唐王朝平叛,看來在西域李隆基的統治還是比較成功的。
從唐中宗到李隆基,共有十位公主和親,先是靠和親安撫瞭吐蕃,又靠和親維係瞭一個反後突厥和吐蕃的軍事聯盟。思路是好的,但效果隻能說聊勝於無,真正抵擋吐蕃和消滅後突厥,還是靠的是大唐男兒手中的橫刀。
和親政策隻是一道保險而已。
但不管怎麼說,李隆基初期戰略目標很是明確,西域對吐蕃和大食都是防守反擊,以穩為主;對後突厥,則是聯閤契丹、奚、渤海國、迴紇、鐵勒九姓各部落,一直到把後突厥弄死為止。李隆基開元年間很堅決的執行瞭自己的計劃,實現瞭自己的戰略目標,這也是唐王朝走嚮鼎盛的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天寶初期後突厥瓦解崩潰之後,李隆基就失去瞭戰略方嚮,就如當年
A
國大敵解體後天下無敵時一樣。
本文共分三篇,本篇為第二篇。
用數學和工程的思維方式去解讀曆史,妄圖以古喻今。理工男讀曆史,歡迎關注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