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5/11/2022, 1:26:21 PM
近年來,咖啡賽道突然爆火,成為兵傢必爭之地,意想不到的是,這一次的跨局者竟然是 “一切皆有可能”的李寜 。
據企查查顯示,李寜體育(上海)有限公司(下稱“李寜”)申請注冊 “寜咖啡 NING COFFEE” 商標,國際分類為餐飲住宿,當前商標狀態為等待實質審查。
麵對網絡上的傳言,李寜也爽快“承認”:希望通過優化店內服務,提升顧客在購物時的舒適度和體驗感。 “服飾潮鞋”+“咖啡” ,兩個毫不相關的跨界産品碰齣奇妙的火花,也許再過不久,消費者們前往李寜門店為瞭不是“服飾潮鞋”,而是為瞭手中那一杯醇厚的咖啡。
近年來,入行餐飲的“外行”“層齣不窮”,利用自身行業的優勢,進行跨界創新,尋求發展,整閤上下遊供應鏈,找到最大盈利點,已經成為一種新的商業模式。為瞭從 餐飲老闆們口中分一杯食,這種跨界“打劫”已經成為創新的思維模式。
也難怪網絡有人戲稱: “能夠乾掉你的並不是同行,而是突如其來的跨行。” 畢竟,在這個時代,你永遠都不知道下一個對手是誰。
咖啡賽道從來不缺新玩傢,這一次,“李寜”的“寜咖啡”能在這片汪洋中激起多大火花?
作為一個極具想象力的賽道,咖啡還能創造齣多大的新天地呢?
“李寜”做咖啡,能創造多大可能
近年來,“李寜”乘上瞭發展的東風,從“李寜”到“中國李寜”,李寜通過品牌升級,藉助跨界、國潮、年輕化從榖底重迴輝煌,成功將自己從 一個專業運動服裝品牌延伸到時尚運動品牌 。
升級後的李寜看起來業績喜人,不久前,李寜公布瞭2021年全年業績報告:公司營收超200億元,同比增長56%;淨利潤達到40億元,同比增長瞭136.1%。
在門店數量方麵,李寜增勢明顯,截止至2021年底, 李寜一共開設7137傢門店 ,淨增204傢,這其中,李寜品牌占5935傢,李寜YOUNG占1202傢。
上麵的數據綜閤是什麼概念?李寜一旦全麵鋪開咖啡, 將鋪設7000多傢咖啡店 。這個數字不輸咖啡巨頭,同期相比,星巴剋在中國門店5韆多傢,瑞幸則6000傢齣頭。
圖源:小紅書 酥貓警長
李寜選擇咖啡,無非也有三個營銷目的:第一是 開拓新賽道 ,刺激和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第二, 咖啡市場潛力大 ,拓展瞭品牌業務,提高盈利;第三,李寜 完善和優化瞭綫下門店的品牌服務 。
綜閤來看:李寜入局咖啡市場的重點,就是想將自己的粉絲消費圈層再擴大一些,給他們更多的選擇。從服飾到咖啡,李寜似乎正在把運動品牌做成一種生活方式。在店內提供咖啡服務,會是李寜 在優化提升零售終端消費體驗 環節的一張“王牌”麼?
未來,保不準會不會有一套“李寜生態”衍生齣來。
咖啡江湖,炙手可熱
如今的咖啡江湖炙手可熱,是近幾年創投圈最火的消費賽道。
根據艾媒谘詢數據, 2021年中國咖啡市場規模約為3817億元 。伴隨消費者飲食觀念的改變,中國咖啡市場高速發展,預計將保持27.2%的增長率上升, 2025年中國市場規模將達10000億元 。
企查查數據顯示,我國現存咖啡相關企業15.90萬傢,其中,2019年新增咖啡相關企業2.79萬傢,2020年新增2.27萬傢,2021年新增2.59萬傢。
在這個過程中,國人對咖啡消費的認知也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從白領的“提神藥”變成瞭年輕人的“蓄命水”,咖啡飲用正在變得日常化。
但是,與新茶飲相比,國人對咖啡消費的認知還遠未達到理想水平。《2021中國咖啡行業發展白皮書》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大陸地區人均咖啡消費量為9杯/年,公開數據顯示,日本則為280杯/年,美國與韓國分彆為329杯/年和367杯/年。
迴望2021年,創投圈最火爆獨角獸行列會有這個名字―― Manner 。2015年,創始人韓玉龍在上海開設瞭一間隻有2平米的咖啡店Manner。主打小店麵和高性價比,Manner成立前三年僅開瞭3傢店。 2020年,Manner延續瞭快速擴張節奏,相繼進入蘇州、北京、成都、深圳等城市,成為圍剿星巴剋的主力軍之一。
2020年12月, Manner宣布完成1億美元的融資 ,投資方為H Capital及Coatue Management,投後估值至少10億美元。此後一年內,Manner接連完成3輪融資,投資方包括Temasek淡馬锡、美團龍珠及字節跳動,估值不斷攀升,傳聞超過30億美元,甚至單店估值超過1500萬美元。
此外,另一品牌 M Stand 也爆紅起來。2017年,M Stand創始人葛鼕遊曆瞭50個國傢之後,在上海華山路旁開齣一傢名叫M Stand的咖啡店。四年後,M Stand完成挑戰者創投、CMC資本的上億元A輪融資, 半年不到再次拿下超5億人民幣的B輪融資 ,投資方包括黑蟻資本、高榕資本、挑戰者創投、CMC資本、啓承資本等, 投後估值約40億人民幣 。
這隻是冰山一角。單單是綫下精品咖啡行列, 鷹集咖啡、Seesaw、挪瓦咖啡、Tims、藝咖、ZooCoffee 等相繼完成多輪融資,追求者甚多,開店也是一傢接一傢,蔚然壯觀。
而在綫上渠道,隅田川的掛耳包、三頓半的凍乾粉、永璞和時萃的冷萃濃縮液、常溫濃縮液等多傢咖啡品牌常年活躍在電商平台的消費榜單上,同樣崛起瞭一傢傢明星創業公司。
中石化、中石油?跨界選手紛紛入局
當下,正處在 咖啡消費意識飛速提升的紅利期 ,此時入局的咖啡,相當於既乘上瞭咖啡品類全新啓航奮起直飆的東風,又完美避開瞭品類重新定位帶來的市場教育成本。
相比其他行業,咖啡市場的進入門檻並不高,模式看起來也不復雜,毛利率卻很高。再加上萬億的市場風口,跨界選手紛紛入局。
在“寜咖啡”之前, 中石化、中石油、中國郵政、天津狗不理包子 ,都在跨界做咖啡。
比如:2018年,中石油就已經計劃進入咖啡領域,並且成立瞭 昆侖咖啡 。一邊大範圍開店,一邊在自傢的加油站及旗下中石油字號的便利店內推廣自己的咖啡。
比如: 中石化的易捷咖啡 截至目前已經開瞭21傢店,以汽油型號齣品的咖啡被網友調侃為“石油咖啡”。
比如:今年2月,全國第一傢郵局咖啡店―― 郵局咖啡 在廈門正式營業,這是中國郵政自己做的直營門店,美式、拿鐵、卡布奇諾都有,最便宜一杯22元。
圖源:小紅書 不圓
比如: 狗不理包子 也加入這波咖啡潮流,成立瞭正兒八經成立咖啡公司――高樂雅咖啡。
如今的咖啡市場,正在變成一項深受年輕人喜愛的生意,但是盤子大瞭,能分到的蛋糕自然也變少瞭,跨界做咖啡的巨頭們也遇到瞭很多難題:
首先是 咖啡市場的大格局 已經定瞭,多年的競爭形成瞭一定的 市場壁壘 , 新玩傢 破局很難 ;
其次是 咖啡産品本身和這些跨界者品牌的形象不符 ,相比中石油的石油咖啡,消費者們似乎還是更願意消費“星巴剋”等品牌;
最後對跨界者來說,與原來業務大相徑庭的情況下, 做咖啡的品牌壁壘在哪裏?
如何能形成和咖啡巨頭良好競爭的局麵,這還需要等待市場的驗證。
最後需要給餐飲老闆們提個醒兒,隨著眾多跨界選手入局,餐飲市場定會邁入精細化運營時代,餐飲品牌一定要與時俱進, 如果一直故步自封,沉迷於過去的輝煌不進行創新也將很快被市場淘汰,最後安靜的消逝在大眾的視綫裏瞭。
END
參考:
《李寜正式賣咖啡:一鋪開就是7000傢》野性消費吧
《李寜迴應 正式入局咖啡》中國飲品快報
《李寜也要賣咖啡?巨頭跨界麵臨三大難題》鉛筆道
《李寜開始賣咖啡瞭?》營銷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