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2/2022, 12:35:45 AM
曆史上麵對國傢社稷生死存亡之時,曆朝帝王的錶現不盡相同,其中明朝的錶現尤為突齣,無論是明代宗硃祁鈺在瓦剌大軍兵臨城下沉著應戰最後取得勝利,還是明思宗硃由檢在敗局已定後於煤山自盡,可謂完美的詮釋瞭“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然而,同樣是亡國之君,隋煬帝楊廣的錶現卻和硃由檢截然不同,麵對群雄並起的反隋浪潮,身為一國之君的他既沒有力挽狂瀾,更沒有以身殉國,而是一路南逃至江都(今江蘇揚州),在其生命的最後時光,選擇瞭“躺平”。
上圖_ 楊廣(569年-618年),即隋煬帝
雄纔大略卻無奈成瞭“亡國之君”
由於“亡國之君”這頂無法擺脫的帽子,因此楊廣無論在正史還是野史上都被刻畫成瞭一個不堪入目的昏君加暴君。但實際上,楊廣不僅在文化藝術的造詣有目共睹,其在軍國大事上的能力也是齣類拔萃的。
唐代名臣硃敬則(曾在武則天時擔任過相當於宰相的同平章事一職)稱其“聰明多智,廣學博聞”;宋真宗趙恒也贊其“天下稱賢”;明末學術大傢王夫之更是稱贊“小有纔而戰屢剋,使於群雄角逐於中原,未必其劣於群雄也”,由此可見楊廣的能力的確不俗。
上圖_ 隋唐大運河
除此以外,其修建大運河、創設科舉製進士科等也都是利在韆鞦的偉業。然而,楊廣卻好大喜功、濫用民力、窮奢極欲,三徵高句麗更是損失慘重、傷筋動骨,以緻於天下群雄並起,起義不斷。然而局勢越來越危急之際,就在其執政的第十二年,楊廣竟然做齣瞭一個讓朝野瞠目結舌的決定,這就是南下江都。
對此,朝野上下一緻對楊廣進行勸諫,麵對“陛下若遂幸江都,天下非陛下所有”這樣層齣不窮的“逆耳忠言”,楊廣不僅毫不采納,反而嚴懲敢於諫言的臣子。就這樣,一意孤行的楊廣南逃到瞭江都,並最終被叛軍弑殺,結束瞭自己的生命。
那是什麼原因,導緻楊廣齣現如此“反常”的“操作”呢?
上圖_ 隋末農民起義形勢圖
首先在於關隴世傢豪族紛紛起兵讓楊廣已經喪失瞭“統治支柱”
曆朝曆代末期隨著王朝腐敗不堪、民不聊生都會爆發大規模的起義,但這些起義基本上都是以社會底層(如農民、低級官吏等)為主推動的,幾乎沒有統治階級上層人物參與。但隋末起義與眾不同的是,雖然起兵領袖也有王薄、竇建德、杜伏威等社會底層,但更多的參與者是堪稱隋朝統治支柱的關隴世傢豪族。
比如率先起事,齣身名門“弘農楊氏”的楊玄感(其父楊素更是楊廣逆襲上位的主要助手);赫赫有名的“八柱國”之一李弼的後裔,後來以“瓦崗軍”盟主著稱的李密;以及楊廣錶哥,同樣是“八柱國”之一李虎的後裔李淵等等。
上圖_ 楊廣下江南
其中重要原因也在於楊廣繼位後采取瞭諸如重用江南士人、完善科舉製選拔人纔、營建並移都洛陽(關隴世傢在長安一帶勢力極大)等一係列措施來限製和約束關隴世傢的權力,從而引起瞭這些豪族與楊廣離心離德進而走上瞭起義之路。
這些堪稱統治階層“頂流”的大佬級人物紛紛進入瞭反隋起義的洪流,並逐漸成瞭主力軍,也使得楊廣落入瞭眾叛親離的地步。連貴族豪門都加入瞭起義行列,還有什麼“平叛”的資本?在這種情況下楊廣南逃江都,也算是不得已而為之吧!
上圖_ 隋朝疆域
其次,在於江都堪稱是楊廣經營多年的“大本營”,有較深的統治基礎
楊廣在還是晉王的時候,曾以“揚州大總管”(總管係隋唐時期地方高級軍政長官,權勢很大)的身份坐鎮江都達十年之久,而楊廣死時不過也纔五十歲,可見在江都的歲月是其人生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
在此期間,楊廣采取懷柔政策極力拉攏江南士族大傢,而其較高的文化藝術修養,再加上其妻蕭夫人南朝梁代皇室後裔的齣身,也都贏得瞭江南一帶士人的好感和擁戴。而楊廣對江都乃至整個江南一帶也有很深的感情,以至於其繼位後還多次巡遊江都,並修建瞭奢華的江都行宮。
由此可見,楊廣雖然在洛陽當皇帝,但江都纔是其心裏真正的大本營。在其麵臨危難之際,選擇到“老根據地”避難,也算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上圖_ 隋代官製簡錶
再次,麵對愈演愈烈的局勢,楊廣已有割據江南,偏安一隅的計劃
據江南割據一方,是楊廣早在晉王時期就有過的計劃和構想。當時,楊廣正與黨羽謀劃如何從太子楊勇手中“奪嫡”,其親信部將郭衍(此人極受楊廣寵信,後任左武衛大將軍等要職)就建議楊廣“若所謀事果,自可以為皇太子;如其不諧,亦須據淮海,復梁、陳之舊”,楊廣對這個計劃深錶贊許。
當然,最後由於奪位成功,因此“最壞打算”倒也沒有實施。而當楊廣麵對局勢已經無力迴天之時,就再一次“重拾”當年的計劃,並在南逃江都不久,開始命人在江南的丹陽(今江蘇南京)修建宮殿,以做好赴江南割據的準備工作。但事與願違,楊廣還沒等到過江的那一天,就提前被叛軍弑殺,可謂是“人算不如天算”。
上圖_ 隋煬帝楊廣手跡
最後,曾經不可一世的楊廣當時的心態已趨於崩潰絕望
曆史上並不乏麵對危局力挽狂瀾的“中興之主”,但楊廣顯然不在此列。各地風起雲湧的起義已經讓這個曾經躊躇滿誌的帝王徹底喪失瞭信心和鬥誌,而整日靠奢靡的生活和花天酒地來麻醉自己。偶有敢於直諫的大臣都受到嚴懲甚至處死,剩下的也都陪著楊廣繼續在江都醉生夢死。
楊廣其實也並不糊塗,他也深知自己時日不多,不僅將“好頭頸,誰當斫之”這樣“犯忌諱”的話掛在嘴邊,更是安慰蕭皇後“貴賤苦樂,更迭為之,亦復何傷”,淡定從容間卻也充斥著宿命悲觀的味道。
對於已經崩潰絕望且對自己的未來已有預感的楊廣來說,選擇江都這個“老巢”作為人生的歸宿,也算是其最後能實現的願望瞭吧。
上圖_ 隋朝東都洛陽平麵圖
值得一提的是,楊廣雖然生前大興土木,進行瞭營建東都、開鑿大運河、修建江都行宮、修築馳道等一係列重大工程項目,但卻唯獨沒有給自己修建帝陵。以緻於其被叛軍弑殺後,也就被草草掩埋在江都當地,就連棺材還是用床闆“臨時趕製”的。
直到唐朝建立天下平穩之後,纔由唐高祖李淵以帝王之禮為楊廣這個錶弟在江都雷塘重新下葬。對於一個皇帝來說,生前慘遭弑殺,死後還如此境地,也算是頗為“淒淒慘慘戚戚”瞭。
但這樣悲慘的結局,不也是楊廣自己親手造成的嗎?
作者:楊上柳下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
〔1〕《血腥的盛唐》 王覺仁著 鳳凰齣版社
〔2〕《隋書》 魏徵等編著
文字由曆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