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7/2022, 3:20:20 PM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作者:楊寶光 王燁捷
戴上VR設備,拿起操作手柄,學生瞬間穿越到幾十年前的中央蘇區街頭。這發生在江西理工大學的“VR+紅色教育”教學研究基地,它通過實景建模,真實還原瞭發生在蘇區的曆史事件,幫助青少年更真切地感受和理解黨的革命曆史。
自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類似的特色活動還有很多。為繼續深化拓展青少年“四史”教育,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共青團中央提交瞭《關於推進青少年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的提案》(以下簡稱《提案》)。
超七成青年學黨史後萌生入黨願望
浙江嘉興南湖的紅船已穿越瞭101年;江西南昌城的槍聲已過去95年;天安門城樓上“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瞭”的莊嚴宣告距今也已73年……要為00後、10後講好間隔瞭幾代人的曆史並不容易。
自2021年以來,為拉近青少年與黨史的距離,共青團、少先隊運用各種形式讓黨史內容既入眼入耳,又入腦入心。共青團中央開展的一項覆蓋273萬青少年的調研顯示,超七成青年參加黨史學習教育後萌生瞭入黨願望,其中近一半遞交瞭入黨申請書。全國在冊的5000餘處革命烈士紀念設施,都有共青團員、少先隊員去參觀、瞻仰、祭掃,實現瞭全覆蓋。
要推進青少年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發展,《提案》指齣,當下還有不少需要注意的情況。
共青團中央提齣, “當代青少年與父輩、祖輩相比,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感性認同與理性認同在他們身上復雜交織,對黨的政治認同還麵臨著多方因素的衝擊和消解”。
對此,北京林業大學馬剋思主義學院90後副教授楊哲深有感觸。她每年要為全校師生上20餘次黨課,“如今,青少年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價值觀越來越多元,傳播方式越來越多樣,很多錯誤、歪麯的曆史觀點或思潮,被包裝粉飾後滲透進青少年的生活,這讓黨史學習教育顯得更加必要”。
中國人民大學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研究員張智就曾麵對過很多學生的追問。他認為, 不迴避學生的問題,不繞開學生的質疑,以曆史史實來迴應睏惑,著力解釋清楚黨的百年曆史背後的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纔能讓青少年真正相信黨、追隨黨,從黨史中汲取智慧。
《提案》還關注到青少年黨史學習教育多集中在學校課堂的現狀。 “黨史學習教育在學校、傢庭、社會未能實現緊密銜接,麵臨傢庭教育缺位、嚴重依賴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不完善的現實挑戰”。
中央團校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教研部教師齊亞靜曾對青少年黨史學習教育做過深入研究。她搜集整理瞭200多個中小學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案例,發現:針對青少年尤其是低齡段孩子開展的黨史學習教育,多為單次活動,缺乏係列化活動;傢庭教育、社會教育缺失成為黨史學習教育的短闆。 “傢庭教育更有信服力,很多曆史細節、生活感受是課堂上做不到的。” 她以親身經曆舉例,自己的奶奶曾是地下黨員,從小就給她講述黨史故事,這讓她對黨的曆史有瞭更生動具體的認識。
采訪中,記者發現多位思政教師都不約而同地提到照本宣科式的理論灌輸對青少年難以形成吸引力。
“思政教育的本質是要以理服人。”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青年發展研究院院長廉思曾分析,理論灌輸包含一個隱藏的邏輯:我的理要比你的理更具解釋力,或者反嚮說,我比你更高明。“這種居高臨下的思想工作,會不自覺地讓對方心生警惕”。
因此,《提案》也指齣, “教育的時代性、親和力、感染力,網絡立體傳播、話語體係創新、文藝産品創造等方麵還任重道遠。”
常態長效成青少年黨史學習教育新要求
2021年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發生在校園內的教育活動顯現齣巨大活力。煙台大學組織學生 收集整理紅色資料,宣講紅色故事; 湖南師範大學開展《畫說黨史》, 藉助漫畫方式,傳播黨史知識; 四川大學馬剋思主義學院教授馮兵還建議 運用革命歌麯提升黨史學習教育對青少年的吸引力等。
因此,《提案》建議, 推進青少年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要發揮好學校主渠道作用。 應繼續推動黨史學習教育 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 製定教學大綱,貫穿學校教育各個階段,構建係統完善的校內青少年黨史學習教育體係。
齊亞靜補充說,調研發現,很多少先隊輔導員反映急需一套適閤低齡少年兒童的教學大綱。“很多針對中小學的黨史學習教育具有隨機性,黨史內容也缺乏針對性、係統化理念和標準化安排”。
學校教學時間有限,常態化開展青少年黨史學習教育需要將其融入專業課程。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副書記鄭水泉曾撰文提到,過去一段時間內,專業課的思政教育功能有所缺位,思政教育與專業教學之間常常有脫節現象。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沒有貫穿到教育教學全過程,思政育人的責任也沒有覆蓋全體教師。
《提案》建議, 建立思政課與其他課程間的聯動機製,從理想信念、道德觀、文化曆史觀、價值觀等要素搭建全麵配套的知識體係,形成教育閤力。
在天津大學,幾乎每一名思政課教師都“身兼數職”,學校通過思政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結對共建的方式,實現價值觀塑造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的深度融閤。天津大學馬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徐斌說:“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互補互融,課堂也更生動瞭。”
此外,《提案》還提齣建議, “進一步用好建好紅色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用好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用技術手段和時代語言增強曆史教育的場景體驗,探索開發更多具象化、可視化的教育載體,讓紅色資源火起來、英雄人物亮起來。”
在上海市黃浦區,上述突齣浸潤式實踐教育的建議正在實現。復興中路上,有麵嚮公眾開放的“復興・風雅頌”三棟洋樓。其中,“復興頌”是全國首個紅色文化數字體驗空間。
在這座擁有百年曆史的石庫門建築中,采用密室遊戲方式,讓紅色文化以時下流行的娛樂形式呈現在大眾麵前。在AR、VR、雷達感應等智能設備的輔助下,讓參觀人員通過虛實結閤的場景設置、角色扮演的互動形式,體驗從建立到新中國成立的紅色革命劇本。
每一位參觀者都能成為紅色曆史中的一員,扮演那個時代的工人、歌唱傢、黨的地下工作者、解放軍戰士等角色,強烈的代入感讓黨史學習教育更為直觀、更具感染力。
《提案》提到要 “開發融教育性、知識性、文化性、體驗性、娛樂性於一體的紅色旅遊産品,開展紅色主題研學和實踐教育活動,強化儀式教育,引導青少年以寓學於遊的方式堅定曆史自信、築牢曆史記憶”。
中央團校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教研部副教授楊巧認為,“ 增強儀式教育,是加強青少年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途徑, 這可以讓青少年在規定的儀式中,接受精神洗禮,提升精神境界”。
“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的過程是一個引導青少年不斷深化對黨的認知,追求明理、增信、崇德、力行的過程。”湖南師範大學馬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陳紅桂認為,黨史學習教育過程中,要 “大中小學循序漸進、螺鏇上升”, 同時,在各個階段充分利用豐富的黨史資源,纔不會導緻重復學習。
張智補充說:“小學階段可重在啓濛道德情感,初中階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礎,高中階段重在提升政治素養,大學階段重在增強使命擔當。”
張智還建議要“中央規定動作和各地自選動作相結閤”“專題史和編年史相結閤”, 按照黨的不懈奮鬥史、不怕犧牲史、理論探索史、為民造福史和自身建設史組織深化學習黨的曆史。
陳紅桂建議, 從 民族復興的曆史主題和主綫中提煉、設計專題,把百年奮鬥史與青少年的成長、成人、成纔結閤起來,教育、引導青少年賡續共産黨人的紅色血脈與精神譜係。
增強“青年化”理論闡釋
2021年6月,北京郵電大學推齣“百年徵程路”特色黨史學習答題闖關、黨史學習跳一跳兩款小遊戲。遊戲一經推齣就受到學生的追捧。遊戲以不同時期的典型事例、曆史人物、精彩故事為主乾進行篇章劃分,玩傢可沉浸式迴顧黨的偉大曆程和輝煌成就。
“我們就想以這樣的方式增強黨史學習的友好感,有效杜絕抵觸情緒, 真正實現全校青年好學、勤學、主動學、持續學。” 北京郵電大學團委書記李瑾梁說。
在楊哲看來,想讓青少年真正喜歡學習黨史,必須加強對理論的青年化闡釋。“我們的黨史理論,不應該是高高在上的, 應該是說青年的話、解青年的惑、指青年的路”。
在《提案》中,共青團中央也建議, “有關部門應加大統籌指導,針對不同年齡階段青少年的認知特點和接受習慣,通過成就教育、形勢政策教育等多種形式,有效解疑釋惑、迴應現實關切,推動綫下深入宣講與綫上生動闡釋有機結閤”。
張智認為,實現青年化理論闡釋,需要突齣青年在黨的曆史上的作用。 “要讓青年在黨史中對標自己,看到曆史上的青年擔當,看到他們的使命”。
他還指齣,青年化理論闡釋要與青年實際結閤起來,以維護青年的切身利益訴求為切口做思想教育工作,纔能最大限度地贏得青年的認同與支持。
在清華大學,馬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馮務中開設的思政課在校內人氣很高,經常“一座難求”。在授課過程中,他為學生推薦瞭大量“紅色劇單”。馮務中曾舉例說,去年一部《覺醒年代》“覺醒”瞭新時代的青年。“這就是紅色文藝作品的魅力和威力,可以起到教師講授所難以起到的作用”。
《提案》提到, 加強媒體宣傳,加大對相關題材文學創作、影視創作、音樂創作、公益廣告等的支持和展播力度,發揮先進典型和先進事跡的引領作用,使相關宣傳報道接地氣、有生氣,有情感、有深度、有溫度。
此外,針對當前便捷的互聯網學習載體,《提案》也做瞭專門建議, 要“進一步打造‘清朗空間’、營造傳播氛圍,推動‘微黨課’‘思政微課’等短而精、寓論於事的學習課程在網絡中廣泛傳播,突齣議題引領、立體傳播、柔性推介,通過豐富優質的融媒體産品和可視化、互動式體驗,潛移默化地傳遞黨的精神譜係,在網絡上打造精準傳播、有效覆蓋的教育新空間”。
製圖:河南科技大學 張新凱
編 輯丨駱丞承
校 對丨韓焱琳
校 審丨孫小韆
值班編委丨劉 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