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8/2022, 9:59:18 PM
最近我都快患上22號綫PTSD瞭。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22號綫成為各大博主的流量密碼。
無論官方發點什麼,都能拿起放大鏡一陣解讀,最後得齣一個結論:
22號綫很快要開通瞭!
然後就能引起人們的狂歡。
先給大傢潑盆冷水,我問過地鐵內部人員,對方的錶現比我還要驚愕:
22號綫那麼快就要開瞭嗎?什麼時候的事?
末瞭不忘提醒我一句: 一切以地鐵官方公布的信息為準。
但是,就衝著市場對22號綫的關注度,今天我也想說點什麼。
於是就有瞭今天的標題――
為什麼人們那麼關注22號綫?當我們關注22號綫時,我們又在期待些什麼?
為什麼人們那麼關注22號綫?
咱們既然是房産公眾號,就先說說對沿綫樓市的影響。
受22號綫影響最大的區域有兩個,一個是祈福闆塊,一個是南沙。
先說說祈福闆塊,22號綫首通段的關注度高,離不開一個站點:
市廣路站。
在這個站點周邊,環布著幾個大型小區如祈福新村、金山榖、富豪山莊等等。
而在22號綫通車之前,離片區最近的地鐵站是近5公裏外的市橋站。
簡單來說,22號綫的開通,打破瞭這個成熟闆塊最後的一塊短闆,不僅方便瞭片區居民的齣行,也對整個片區的房價有著拉動作用。
當然,市廣路站的設置隻是其一。 22號綫更廣為人知的身份是:灣區地鐵綫。
根據《東莞市濱海灣新區城市總體規劃(2018-2035)草案》顯示,22號綫東延段未來將從南沙跨海而過,連接東莞,經東莞濱海灣站繼續東延並延伸至深圳沙井站。
而22號綫作為“灣區地鐵綫”,一個重要的“支點”,就是南沙。
根據十四五規劃,南沙將作為廣深雙城聯動的橋頭堡,強化與東莞、深圳等灣區東岸城市的聯係。
22號綫的設計時速,跟18號綫一樣,都是160公裏/小時。而18號綫開通後,經過實測,從萬頃沙到天河冼村的地鐵用時在半小時左右。
咱們對比一下,南沙跟廣、深、莞的通勤距離。
簡單推算一下,待到22號綫開通之後,南沙跟東莞、深圳的通勤時長,大概率會縮短到半小時左右;而廣州市中心與東莞、深圳的地鐵通勤時長,則會縮短到1小時左右。
22號綫一旦開通,無疑是提振南沙樓市的一支“強心針”。
畢竟,當年多少深圳人“漂洋過海”買南沙。據樂有傢數據統計,2020年的南沙,深圳客占比最高達到66.9%!意味著去南沙買房的,一半以上都是深圳人。
我們之前也分析過,深圳人對南沙的“偏愛”,得益於南沙的定位。
和前海相似,南沙位處珠江入海口,又是國傢欽點的自貿區,還自帶廣州城市唯一副中心的光環,湧入南沙市場的深圳投資客,或許是在彌補當年沒有抄底深圳前海的缺憾。
雖然隨著南沙政策的收緊和市場的降溫,深圳投資客暫緩瞭買入南沙的腳步。
而地鐵22號綫一旦開通,湧入南沙的將不再是深圳投資客,而是深圳剛需客。
畢竟,根據鏈傢數據,深圳沙井站的二手房參考價已經去到5-6萬/平左右,相比之下,南沙灣的新盤價格不過3萬/平齣頭,便宜瞭近一半。
因此,網上有一個段子,我覺得很有意思:22號綫一旦開通,南沙的低價與天量供應,可能倒逼深圳新盤降價。
雖說這隻是個段子,但也不難從側麵看齣,南沙樓市對在深圳西部上班的剛需客群的吸引力。
22號綫會給灣區帶來什麼?
說完瞭我們能切身感受到的變化,我們再聊點宏觀的東西。
那就是地鐵22號綫開通後,對廣州乃至整個灣區的影響。
規劃界的一位專傢曾點齣22號綫的兩個關鍵性價值:
一是樞紐連接,二是邊界縫閤。
咱們先說樞紐連接。
22號綫一路串聯起瞭多個重要的大型交通樞紐,包括 白雲機場、白雲火車站、廣州南站、慶盛站、東莞濱海灣高鐵站 ,在接入深圳後,還可 換乘深圳18號綫抵達光明站 。
廣州地鐵22號綫廣州南站
三座城市,6個大型交通樞紐,都被22號綫連接起來。
放在粵港澳大灣區共同發展的背景下,22號綫,不僅是廣州的交通動脈,更是整個灣區的交通動脈,且推動瞭灣區空鐵聯運的布局成型。
近些年,空鐵聯運的價值一直被反復提及。灣區為什麼要重視空鐵聯運?因為 未來灣區的主力發展産業,是高精尖的科技創新性産業 。
這類産業對於運輸的安全性與速度有著很高的要求,因此,空運就成為瞭它們的首選。而白雲國際機場作為國內三大航空樞紐之一,自然是粵港澳大灣區高精尖産業空運的首選。
但是在廣東,分布著多個科創高地,廣州有琶洲、科學城、知識城;深圳有南山;東莞有東山湖。如何將這些高精尖的新材料、新産品快速運到這些科創高地進行下一步研發,其實決定瞭灣區高精尖産業的發展效率與速度。
而隨著22號綫的整體連通,整個灣區的空鐵聯運邁齣瞭第一步。不僅如此,22號綫連接瞭灣區各城市的重大交通樞紐後,還可以通過城市內其他綫路的換乘,完成整個灣區地鐵路網的聯閤。
這對於整個灣區的協同發展與城市之間的交流,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
給大傢講個故事,以前去日本旅遊的時候,非常震撼於他們交通路網的打造。日本的不少上班族,都是通過新乾綫,像坐地鐵一樣,實現跨市通勤。
日本的新乾綫
雖說國內有高鐵,但是高鐵需要買票、檢票,無法實現隨到隨走,用作日常工作通勤其實不太現實。
相比之下,灣區的城際地鐵彌補瞭高鐵的不足,用更快速便捷的方式,打通瞭城市間連接的“最後一公裏”。
從這個角度看, 22號綫的開通,其實是廣州作為省會城市的一次先行探索。
接下來,咱們說說邊界縫閤這個事。
22號綫的綫路走嚮,是一次縫閤,通過廣州-東莞-深圳的連接,促成瞭廣深兩大通勤圈的牽手。
22號綫的綫路主體位置設置,又是一次縫閤。從地圖上看,22號綫中段大部分站點,其實設在廣佛交界。
有規劃專傢分析,這樣的設置,未來會成為交界閤作地區客流疏導的磁力軸心。
眾所周知,粵港澳大灣區中,存在兩大超級城市群,一是廣佛,二是莞深。
而 22號綫的存在,直接讓這兩大超級城市群完成“牽手” 。
寫到這裏,不得不感嘆一下。
當初粵港澳大灣區規劃齣爐時,坊間都在熱議廣州與深圳的龍頭大哥之爭。
我們不否認深圳的科技實力與GDP水平已經超過廣州,但是,率先甩齣一條22號綫,邁齣“軌道上大灣區”嘗試性一步的是廣州;通過大城市的連通,形成大都市圈輻射,給佛山、東莞、珠海、惠州製造更多發展機會的,也是廣州。
在我看來,22號綫不僅是一條地鐵那麼簡單,它更體現瞭廣州作為省會城市的包容與格局。
這纔是22號綫最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