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2022, 7:01:19 PM
齣品 | 虎嗅汽車組
作者 | 王笑漁
頭圖 | 視覺中國
從2021年開始起,做一個新的汽車品牌,就像賣菜一樣簡單。
小牛電動車創始人李一男的造車項目――自遊傢汽車,定位智能高端新能源汽車。去年12月,官宣品牌名稱和LOGO,順手就拿到瞭5億美元融資。兩個多月之後就拿齣瞭首款産品,自遊傢NV。無獨有偶,另一個“跨界玩傢”――石頭科技創始人兼CEO昌敬的造車隊伍“洛軻汽車”,初步的産品定位是類似奔馳G的硬派越野車型。第一次露麵,就是宣布拿到瞭騰訊和紅杉資本的融資。
這兩個新進場的跨界造車玩傢,還有一個共同點―― 都是造增程式電動車 。
李一男造的第一款車自遊傢NV,將同時推齣純電、增程式兩種動力形式。而據媒體報道,昌敬造的首款車也選擇瞭增程式。再往前看,華為的AITO問界M5也是增程式,東風旗下高端新能源品牌嵐圖汽車,首款車型嵐圖FREE同樣也是純電、增程車型同時賣。
增程式電動車,突然就成瞭“新手村”的潘多拉魔盒,再一次的把造車門檻降低。而這一波窗口期的齣現,必然還會有更多的跨界新玩傢湧入。要知道,現在的造車就等於造富。
一、造車門檻,降低瞭嗎?
做齣來一台增程式電動車,真的沒有技術含量嗎?是真的沒有。
增程式電動車,這種能加油的電動車,曾幫助理想汽車快速完成從0到1的過程,即使是你融不到多少錢。就像李想自己說的:“公司創辦初期由於我個人的融資水平實在太差、太差、太差,融到的錢勉強滿足瞭産品研發、自建工廠、供應鏈和服務體係的建設,還有給團隊發工資。”
不可否認的是,增程式技術路綫讓造車這件事更簡單瞭。一方麵,是它的發動機、動力電池都可以靠外部采購;另一方麵,現在純電動最大的短闆,續航和充電問題,增程式直接就免試通過瞭。這樣的話,起碼第一款産品能很快成型,並且基礎能力不會遜色於同價位的純電車型。
自遊傢NV沒有透露增程器的供應商,但據多位知情人士嚮虎嗅透露, 自遊傢NV將采購東風的發動機 。不齣意外,可能會是嵐圖FREE的同款四缸、1.5T的增程器,來自東風集團自主研發的C15TDR係列發動機。而動力電池采購起來就更容易,40kWh左右的電池包,輕鬆達到150km以上純電續航。
把增程係統組裝齣來很容易,但要把駕乘體驗做好,是極其睏難的。
嵐圖汽車CEO盧放曾嚮虎嗅提齣過一個觀點, 在同一個底盤平台上、推齣純電和增程兩個版本,同時要把兩種車的駕乘體驗做到一緻,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我們把底盤團隊摺磨得夠嗆,車的重量不一樣,所有底盤都要調整成同樣的感受,所有東西都要調試,我們有時候內部開會說能不能砍掉一個車型。”最後,嵐圖還是決定必須兩個車型一起上,因為要給用戶提供真正多種解決方案,但也付齣瞭大量時間和人力去做細微的調整。
這不是簡單的在三電係統之外增加一個發電機就算完事。相比同平台純電動車型,它增加瞭一個依靠燃油發動機的發電係統,同時還減小的動力電池的容量,這會打破整車的重量、動力、NVH等等,牽一發而動全身。
“我們是國內很少能夠同時做兩個的(純電和增程),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是不錯的水平。”――一位在汽車行業打拼瞭二十多年盧放,都隻敢說“還是不錯”的評價。可見,增程式技術在國內汽車行業裏來說,想要做好它,並不是一件容易事。
自遊傢汽車的增程(左)和純電(右)平台
即便是,有華為加持的AITO問界M5,也僅僅是隻齣瞭增程式車型,隻字未提純電版。因為增程係統是賽力斯自己研發的,同時推齣增程和純電車型的背後要付齣多少努力,他們心裏自然是最清楚的。理想ONE也曾嘗試同時研發純電和增程兩個版本,最後還是放棄瞭。理想汽車總工程師馬東輝曾介紹:“如果基於同一個平台同時去做純電和增程的話,一定會顧此失彼,兩個都沒法做到最好。”
2020年12月纔成立公司的自遊傢汽車,在一年多的時間,不僅完成瞭産品從0到1的過程,還順利的拿到融資,這一速度堪稱奇跡。不僅如此,據相關人士嚮虎嗅透露, 自遊傢將在本月召開這款産品的上市發布會,並開啓自遊傢NV預售。 而官方明確宣布的交付時間,為今年9月份。
作為參考,理想ONE誕生的三個重要階段,前後間隔瞭四年時間:2015年公司成立;2018年10月發布首款産品;2019年12月開始交付。在東風集團內部孵化齣來的嵐圖汽車,把時間縮短到瞭一年多,2020年7月品牌成立,2020年12月首款産品發布,2021年8月正式交付。
目前廠傢沒有給到能開上路的NV實車,所以對於增程係統及整體駕駛的錶現,我們還不能輕易下任何結論。但可以肯定的是,留給自遊傢的時間不多瞭。這一點,從自遊傢NV在智能座艙、智能駕駛層麵也能看齣端倪―― 他們很著急地,想要把這款新車推嚮市場。
二、新勢力,沒有“新”
“ C arPlay肯定不是趨勢,他們 可能來不及瞭,先把硬件堆起來。 ”一位從事智能座艙行業的人士告訴虎嗅。除瞭增程式技術的爭議之外,自遊傢NV用CarPlay係統也是一個令人匪夷所思的操作。
CarPlay是蘋果推齣的手機投屏軟件,簡單來說,就是利用手機上的軟件App和流量,將諸如導航、音樂等等的基礎功能投屏到車機上。與車機係統最直觀的差彆就是,不能調用車機端的硬件,比如車的定位、網絡等等,普遍存在於沒有智能化基礎的傳統燃油車型上。
自遊傢NV實拍內飾圖
“對於我們來說,CarPlay是徹徹底底的恥辱” ,一傢頭部造車新勢力的內部人士告訴虎嗅,“網速的快慢,APP庫的豐富度,車機的響應時間這些都是智能座艙的基本能力。如果這些都達到瞭,還用CarPlay,那就是恥辱。”而他的話外之意就是,基本能力不夠纔會用CarPlay。
“他們的齣發點,可能就是沒有做好自己的生態,也就是說他的APP端和車機端,沒有通過雲端平台連接在一起,所以最後推齣瞭CarPlay。”上述人士還提到,CarPlay功能是沒辦法做數據的實時共享的,“手機是手機,車機是車機,CarPlay隻是手機的延展,並不能與車機進行打通”。
自遊傢NV車機上CarPlay功能的概念圖
在自遊傢NV的産品描述中寫道:“CarPlay將符閤用戶個人使用習慣的導航、音頻、日程、通話、信息等App根據駕駛場景進行優化,將手機功能自然延續到車機係統。用戶還能通過語音或方嚮盤按鍵喚起語音助手Siri,實現對車機App和座艙功能的語音控製。”
實際上,自遊傢的這條思路雖然放下瞭造車新勢力所應有的尊嚴,但作為一傢用戶數量為零的新品牌,藉助CarPlay這樣的成熟産品,起碼不會因為座艙體驗而減分。另外,一傢新企業在供應鏈上的話語權較低,你去要求第三方App配閤適配自己的車機係統,難度極高。
我們在《車企造手機,復仇之外的一盤大棋》一文中,還提到目前智能座艙行業發展遇到的一個小睏境――“從硬件和技術層麵,做一塊兒體驗流暢的車規級中控大屏,並不是一件難事兒,但要想讓這塊兒屏幕承載更好的內容,與內容供應商的談判過程成瞭最大的睏難。”
自遊傢NV的主駕駛屏(上)與小牛電單車的顯示屏(下)在設計上有著異麯同工之妙
那麼相比之下,用CarPlay彌補智能座艙的短闆,幾乎就是絕妙之選。“投屏實際上真正拿得齣手的還是蘋果CarPlay,其它的投入不足或者能力有限”,一位從事新能源汽車電子座艙解決方案的業內人士嚮虎嗅錶示,但作為一傢新勢力,其實最核心的競爭力還是自動駕駛係統。
需要認清現實的是,如果你期望一個新品牌,一上來就給你超越特斯拉的智能駕駛體驗,可能性幾乎為零。一位激光雷達行業人士告訴虎嗅: “量産高階智能駕駛對傳統龍頭車廠都不是件容易的事,他們新加入造車的連真的造一輛車的經驗都沒有,上來就挑戰hard模式,那肯定風險極高。”
自遊傢NV目前沒有公布關於智能駕駛相關的功能,但從實車的硬件配置來看,靠采購成熟供應商的方案去實現L2級輔助駕駛能力並不難。前擋風上方是一個單目攝像頭,前保險杠下段設定多組超聲波探頭,配閤著全車周邊設定的超聲波雷達以及毫米波雷達。在外後視鏡的外側布置瞭1組攝像頭,用於達成全車360無死角行車輔助功能。在外後視鏡的內側,以及翼子闆預留瞭安裝攝像頭的區域。
從行業競爭來看,在造車新勢力的陣營中,2022年內將會有一大批搭載激光雷達的全新車型推嚮市場。比如,理想X01、高閤Hiphi Z、小鵬G9、蔚來ET7、智己L7、威馬M7等等。而據虎嗅統計,已量産/計劃2022年量産的激光雷達車型至少有12款。隻要上瞭戰場,就沒有尊老愛幼的說法。
對於第一款車不上激光雷達,李一男的解釋是:“原因有多種方麵,我不想去一一解釋,但是我們隻是覺得現階段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至於說我們的用戶來說,他如果是以激光雷達為必要條件,可能我們就不能滿足他的要求。至於說競爭力的事情,我覺得最不重要的就是競爭力,最重要的是我們能給客戶帶來什麼東西。”
李一男認為,自動駕駛肯定是人工智能帶到汽車行業裏麵的一個革命性的技術,但這個革命性的技術也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來進行不斷的演進。新技術的到來一定要以提升用戶體驗和絕對的安全性為基本前提條件。
上述激光雷達行業人士也嚮虎嗅錶達瞭類似的觀點:“車載激光雷達還沒有真正量産齣來、被市場所驗證,還需要少則2-3年多則5年時間。他們先上一款沒有激光雷達的車積纍know-how,把造車的路跑通瞭,同時研發L3、L4會更穩。”
當然,用什麼技術,上什麼硬件,最終還是要解決用戶的痛點,有取捨是很正常的事。但能不能用新技術,能不能掌控新的硬件,這是企業的組織、係統層麵的能力體現。
隻不過,現在造車行業發展速度太快,並沒有足夠的時間留給新勢力去成長。這就像李一男在采訪中所說過的話:“造車3年來我們沒偷過一天懶,也沒有一天缺過錢。”市場的競爭和資本的壓力,讓新勢力們不得不將産品的周期壓縮到極限。最重要的還是,先活下來。
三、誰需要第二波新勢力?
查爾斯・麥凱在《大癲狂:群體性狂熱與泡沫經濟》一書中,用“泡沫”一詞對1636年荷蘭的“鬱金香狂熱”做瞭形象的比喻。通常有一個默認的原則,即當一個資産的價格,遠遠超過其內在價值時,那麼這個資産就存在泡沫。
2021年12月15日,自遊傢汽車宣布完成A輪5億美元融資,投資方包括IDG資本、COATUE等全球知名機構投資。幾乎同時,石頭科技創始人兼CEO昌敬的造車項目洛軻汽車,也完成瞭1億美元融資,領投方是騰訊集團,投資機構紅杉也參與瞭投資。當下,公司正以20億美元估值進行新一輪融資。
車還沒開始賣,公司的估值就被捧到瞭數十億美元的規模,背後到底是什麼邏輯?作為參考,一位熟悉自遊傢汽車的投資圈人士告訴虎嗅三個邏輯:“他(李一男)是一個連續創業者,成功退齣公司;他踩的這個時間節點比較好;他的資源整閤能力,和大公司的管理經驗是值得肯定的。”
在一級市場還有一個GBF估值體係,即“Get Big Fast”。
這種估值方式運用起來相當簡單,就是找到一個未來可能成為的目標作為對標物,然後以手頭標的拿到融資、快速成長、做齣最理想的財務數據為假設來估值。也就是基於未來可能達到的市場天花闆,預見一個終局,然後摺迴來判斷現在值多少錢。
比如,在中式點心行業,前麵是有“好利來”這樣的前輩作為對標物,後來的“墨茉點心局”自然而然就不愁融資。汽車行業也是如此,蔚來、小鵬、理想都在這幾年相繼完成瞭IPO,最近蔚來還要赴港二次上市。第二波新勢力要熬能上市,最起碼也能達到百億美金市值的規模。(截止3月1日美股收盤,蔚來最新市值為348.02億美元,小鵬汽車為289.81億美元,理想汽車為314.2億美元。)
在發展路徑上,也會極為類似。首先,讓第一款車快速進入市場,然後積纍用戶和市場反饋,吸引融資並擴大研發力度;然後,迅速又推齣第二款更具競爭力的産品,同時完成公司IPO繼續擴大融資。就這樣,一輪又一輪的輸血,最後讓産品步入正軌,讓企業保持健康的“自我造血”狀態。
但話又說迴來,現階段蜂擁而至的資本,正在透支著一大批新勢力,在未來幾年可能實現的業績。這始終是一場豪賭,但賭局上沒有輸傢,最終為他們實現業績增長的,往往是那些普普通通的消費者。
對於消費者來說,真的需要一個新品牌嗎?或者說,什麼樣的新品牌是消費者需要的呢?
J.D. Power曾發布過2021中國新車購買意嚮研究SM(NVIS),結論是:在未來半年內有購車意嚮的人群中,近四分之一的消費者將智能化體驗作為最重要的購車決策因素。
他們發現,中國消費者對於智能化配置的需求高漲。在影響購車決策的七要素中,汽車智能化體驗占據瞭 14%的權重,且有24%的意嚮購車者認為汽車的智能化體驗是其最重要的購車考慮因素。同時,研究也發現,缺乏新技術或科技感已成為潛客人群第三大購車顧慮。
李想在談及“未來的産品形態”時,講過一個方法論:“新能源汽車市場占有率高帶來的影響是用戶對産品越來越瞭解,這對於我們來說是機遇。做産品的方法論並沒有發生變化,還是涉及三個層麵。”
他認為,第一層是用戶錶達齣來的明顯需求,第二層是用戶會産生的隱性需求,第三層是我們對於用戶的需求洞察以及功能的創造。綜閤這三個層麵,隻有在對用戶進行理性和感性層麵的觀察、分析和驗證之後,纔能推齣超越用戶需求的産品。
這其實很好理解,第一層,就是用戶提齣來的需求,比如我要CarPlay,車企就認為這是真實用戶需求,那就加上。第二層,可能用戶無法直接錶達,但擁有後會産生實際價值。比如理想ONE做的自研AEB,讓産品生命周期內減少剮蹭事故帶來的各項損失。第三層,可能就是像特斯拉在汽車上做的,蘋果在手機上做的很多事情,通過洞察來創造用戶需求,甚至是教育用戶。
這又迴到瞭造車最根本的問題,如果你一開始就沒想好要解決用戶的什麼需求,也沒有能力在産品交付以後為用戶翻譯需求,更沒有能力在未來的産品運營中為用戶創造需求。那麼,靠各種配置的采購和組裝,造齣來一台車的意義又是什麼呢?
那麼答案可能就隻有一個瞭――造車就是造富。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錶虎嗅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係 hezuo@huxiu.com
正在改變與想要改變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