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12/2022, 10:53:07 AM
文|隨心
“街頭藝人”指的是在街頭、路邊或市場上,靠錶演各種類型的演齣技藝而謀生者,即人們所說的“賣藝者”,他們所錶演的技藝被統稱為“街頭藝術”。解放前,德州城的各類街頭藝人常年活動在市場、街頭和路邊,為瞭謀生他們憑藉著自己的說唱演藝之技能,而走街串巷、胼手胝足、櫛風沐雨、露宿風餐,賺取點生活費用。民間的街頭藝人,他們的通俗、簡單、精湛(有些是低俗的)的錶演技藝和技能,既豐富瞭城鄉的民間文化生活,又給人們休閑增添樂趣。
在德州城鄉的街頭巷尾上常見的有:演小戲的、變戲法的、打把勢賣藝的、玩猴的、拉洋片的、數來寶的、賣唱的、二人摔跤的、拉破頭(快闆書)的等十幾種。在舊生會雖然他們給人們送來瞭快樂,但他們卻屬於下賤之流,為瞭不忘記過去的這段曆史,我將其整理匯編記錄下來,並在這裏發錶齣來,以啓迪大傢懷舊之眷戀:
一、玩小戲:實際是民間木偶戲的一種,德州城人稱“玩小戲的”“耍小人的”等。它簡單易行,隻要有塊幾平米的空閑地就行,故大街小巷都可做它演齣的場地。他的全部傢當:一個特製的挑子,前麵是一米多見方的框架式小戲台,四周圍著的藍布約有兩米長,好似方形的大布袋。後麵是個木箱子,裏麵裝有鑼鼓、木偶及各種小道具。
演齣時,小戲台的前部用扁擔作支柱後麵靠在牆上。藝人鑽入布袋中,把木箱子打開放麵前,鑼鼓等樂器掛在特製的木架子上,演唱伴奏都由一人承擔。
錶演的戲目有《豬八戒背媳婦》《武鬆打虎》《小禿子賣豆腐》《秦香蓮告狀》等。一個個喜聞樂見、不足一尺高的小木偶,使整台演齣的生動活潑,詼諧有趣,逗人喜笑,故它老少皆宜,特彆是藝人滿口的地方口音的說唱詞讓人感到親切,加之與木偶動作相一緻的故事情節更是引人入勝。可美中不足的是每當演到精彩之處,演齣便突然中止,藝人便鑽齣布圍子嚮觀眾斂錢,觀眾們想往下看便紛紛掏錢,他一次最多可收兩三角錢。
二、變戲法的:即魔術,德州城稱“變戲法的”。這種街頭的魔術與舞台上所謂的魔術師可不一樣。他們在街頭錶演沒有任何遮蔽,在眾目睽睽之下前後左右都是觀眾,故全憑藝人的技藝巧妙、手疾眼快,乾淨利落、不露破綻而贏得觀眾鼓掌喝彩,以收斂幾個辛苦錢而度日。如:他們把三隻茶碗倒扣在土地上,每隻碗內扣一紅球,它們會跑到一隻碗內,藝人吹口氣,三球各又分開,再吹口氣,紅球不翼而飛,這叫“仙人摘豆”。有時他讓觀眾猜小布球在那個碗裏,保你每次都猜不對,會讓你看的目瞪口呆。而且變戲法的藝人能說善唱口纔超群。今天到桑園的江湖城還可看到這種街頭藝人。
比如:上世紀五十年初,常在南門西、北小市一帶變戲法的王大辮子,他就是不僅戲法變的嫻熟精巧,而且說唱口藝高超。他撂場子之前先敲鑼引人,並隨著鑼點開始念唱:大年初一頭一天,過瞭初二過初三,正月十五半拉月,春到寒食六十天。五月單五吃粽子,六月三十整半年。七月十五孟堂會,八月十五月餅甜,九九重陽賞菊花,十月下元燒紙錢。鼕至數九天最冷,大寒小寒又一年。
當被他吸引的人多瞭起來時,他抬手一抱拳便說:各位老少爺們、鄉裏鄉親們,我王大辮子學藝不精,為瞭讓大傢圖個樂嗬來此獻醜,給各位變個小戲法,變好瞭諸位一笑,變砸瞭請多多包涵;並請在位的高手、老師不要見笑,並高抬貴手給徒弟留點麵子,徒弟獻醜瞭。
還有些藝人除瞭變戲法外,還錶演吞寶劍、吞鉛球、磚碰頭、腰斷鐵絲等氣功錶演。還有些嘴裏韌針、小蛇鑽鼻孔、鑽小圈等軟硬功夫的錶演。這種藝人能夠在市場上撂場子的,一般是演齣技藝和社會地位較高者,否則在這裏站不住腳,會被人砸瞭場子。
另外還有些背著木箱子走街串巷的此類藝人,他們演完一場僅能斂上幾分錢,甚至觀眾者給塊餅子、窩窩頭,他都演齣的藝人。
三、打把勢賣藝的:就是進行武術錶演者,即用自身練就的武術技藝來掙錢度日者。德城人稱其“打把勢賣藝的”或“摔跤的”“練武的”。這種藝人常在北小市和南門西的空場子上錶演。他們一般由三到五人組成,場地上擺有單刀、花槍、寶劍、三節棍、七節鞭等練武術的道具。
他們開始時,先擺放道具,敲鑼高喊以召集觀眾圍觀,這叫“撂場子”。觀眾多瞭圍起場子後,領頭的首先圍著人群的邊沿打一趟拳腳,這叫“打場子”。打拳腳的過程中見場地可用瞭,便收住拳腳立在場子中間抱拳拜四方,這叫“拜場子”。
然後說:各位父老鄉親、各位高人、同行的師傅們,今天幾個弟子藉貴方寶地混碗飯吃。望各位師傅高抬貴手,徒弟這廂有禮瞭,再捧拳四拜。然後纔言歸正傳,對大傢說:弟子不纔,今來到這京都門戶,魯北重鎮,大邦之地獻醜,俗話說:在傢靠父母,齣門靠朋友,今天弟子給大傢獻幾套武技,給諸位解解悶開開心,練好瞭求大傢鼓鼓掌賞個飯錢。練砸瞭大傢多多飽涵。
說完纔開始練,什麼刀槍劍戟樣樣都練、樣樣都不算精,每練完一套後就斂錢。斂錢時嘴裏還滔滔不絕:“有錢的幫個錢場,沒錢的幫個人場,不要一斂錢就走人,這不夠朋友,有錢沒錢盡管看,徒弟們照樣認真練……。”他嘴裏說的好聽,可如果斂不到錢或走的人多瞭,他就會口吐汙言瞭。可他的話很有分寸,絕不傷害地方和行當之內的人,因一句話說不好就會引來砸場子的禍端。解放後,“建強武術館”在北小市的那場爭鬥,就是因一句話而引起的。
這類藝人雖然嘴皮子巧說的多練的少,可他們與賣狗皮膏藥大力丸的卻不是一個行當。賣藥者雖然也在場子裏擺上刀槍劍戟,而開場時並不賣藥而是練把式,當圍觀的人越來越多時,便停止練武開始賣藥瞭。就是說練武是引人的手段,賣藥纔是他的真正目的。故這個行當不算街頭藝人而算商人,俗語說“天橋把式,光說不練”就是說的他們。
四、說相聲的:這個行業在德州城人們稱其為“逗笑話的”。“相聲”這行大傢都清楚,就是用嘴皮子來賺錢的行當。舊社會他們在德州很難做,起碼打場子就很難打,他們多是占一個小場子,十幾個人聽。因他們每說完一段斂錢時人走瞭一半,這時他們會口齣不遜,說的過瞭頭,再趕上有故意挑事者時,就會引來被趕走或被打的麻煩。說的輕瞭人們會照樣走,下一場就無法演瞭。
但如果遇到外地來的(如濟南、天津的),說的真好時也會吸引人,但德州城較齣名的相聲演員還真少之又少,故在德州城,這類演藝的生意最差,據說後來都轉瞭業,有好幾個相聲演員都去說大鼓書瞭。
五、玩猴的:耍猴在我國曆史悠久,據傳它發源於今河南省新野縣。在唐朝已有耍猴的記錄,古人把猴子視為馬的守護神,故猴子有“馬留”之彆稱。後來宗教信仰變淡,逐步過度成純娛樂性質。
該街頭藝人牽著猴子、小狗或綿羊,在大街小巷進行簡單的馴獸錶演,德州城稱其為“玩猴的”。玩猴者多數背著一個箱子,手裏拿著鞭子,牽著猴子和小叭狗等小動物,箱子裏是各種道具和行頭。他對錶演場地要求不高,幾平米的場子就行。觀眾也不論多少,隻要有人看、給點錢他就演。找好錶演場地先將猴子拴起來,再將箱子放在一旁就行瞭。他錶演的的節目多是:猴子攀杠子、翻跟鬥、戴假麵具、戴烏紗帽、爬杆等,端著盤子嚮觀眾要錢也是它的任務。小叭狗蹦跳、坐立,鑽圈、跳圈等。有時猴子斂錢時它跟著作揖、拜謝。有羊的藝人多是猴子騎羊、牽羊等。
藝人訓練的猴子和小叭狗,非常聽話叫它們乾啥、它就乾啥。可猴子有時就不聽話,如藝人叫它當縣官,可它非戴狀元的帽子,反復三次纔戴對,“孫猴的帽子,戴不壞糟踐壞瞭”就來源於此。故錶演時藝人一手敲鑼,一手拿著小鞭子就是給猴子準備的。
較大點的錶演者還有讓小狗鑽火圈、猴子扒高杆、狗、羊猴子聯閤演齣等。就是說藝人利用猴子小狗的簡單錶演,連說帶唱在觀眾的笑聲中換取幾個零錢度日。
六、拉洋片的:這是一種新鮮的玩意,在德州城解放前後纔有的。五十年代初期,他們經常在城隍廟、南門外等地演齣。因它在演齣過程中有點洋味道,故德州城也稱其為“玩西洋景的”。
這是一種新興的街頭文藝可謂幻燈片的前身。它産生於清末民初,當時以賽猴王鄭順昌、大金牙焦金池等人為代錶,創作瞭《武鬆殺嫂》《豬八戒背媳婦》《貓捉老鼠》《綉花鞋》《小寡婦上墳》等節目。抗戰時期還編瞭《盧溝橋》《八國聯軍進北京》等愛國作品。
何為“拉洋片”,就是把多張彩印的圖片、鑲在大鏡框裏,然後吊置在封閉的木箱子裏,用繩拉動起落而逐張顯示。木箱子用四條腿支撐,箱子側麵裝有自動敲鑼鼓和小鑔的架子,藝人站在木箱一側手拉動彩綢,鑼鼓即可打擊。箱子正麵有三至四個小孔,每個小孔隻能一人觀看。木箱前放一長條闆凳,觀眾坐著通過凸透鏡片看被放大的畫片。洋片一般有8到10張,一場大約五分鍾左右,每場三分到五分錢。
小窗口內吊有布簾,用電池的小燈泡照射,有聲電一體的效果。演齣時藝人站在箱子一邊,他一手拉換片的繩子,一手拉係樂器的彩綢。隨著藝人滑稽詼諧的唱腔和伴奏,小窗裏的布簾開啓,藝人用說唱的形式介紹圖片的內容:“往裏瞧來往裏看,歐洲大戰在眼前,飛機大炮坦剋車,樓倒人死一大片;往裏瞧來又一篇,康梁變法在裏麵,張勛復闢辮子兵,還有那小二姐在後花園裏邊打鞦韆。”登不愣登、登不冷登強。
他的鑼鼓打擊與解說詞巧妙配閤,不僅讓觀者明白瞭圖中含義,而且還能招引觀眾。就是大人也前來觀看,他們的生意還不錯。
七、數來寶的:中國傳統麯藝的一種。流行於我國北方地區,原係乞丐沿街要錢的一種手段。他們用竹闆或係以銅鈴的牛髀骨伴奏。藝人常以六字句和七字句,兩句�p四句或六句後均可換韻。他們見景生情即興編詞沿街說唱,也演唱民間傳說和曆史故事,故逐漸演變為流行的麯藝種類。2014年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四批國傢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數來寶”的德州城人稱其為:“叫街的、敲敲牛排的”。他們貌似以乞討為生,但他們有豐富的民俗知識,憑藉靈牙利齒和即興說唱的本領贏得施捨,故不算乞丐而屬街頭藝人之列。
他們破衣亂衫、肩背裝錢的布褡子,雙手拿著兩把行稱謂“閤扇”的牛胯骨,上扇拴紅絨球稱龍頭,下扇係彩絲稱龍尾,拴十三個小銅鈴鐺或十三個響銅環稱十三太保。藝人多在繁華街道旁的商店門口演齣。演齣時兩扇牛排敲打齣獨特的花點,他們邊打邊唱,沿街嚮各店鋪討賞錢。唱詞通俗易懂即編即演、閤仄壓韻、詼諧有趣。如:骨闆一敲先作揖,諸位老闆聽仔細。德州城在運河旁,朝陽門外茶葉莊。廣興閤大茶莊,光緒年間開的張,百步外、就能聞到茗茶香。什麼茶這麼香,傻子給你說端詳,西湖龍井茶,黃山雲霧茶,雲南普洱茶,安徽祁紅茶,湖南竹間茶,江蘇水月花,福建武夷茶,明前毛峰茶,雨前香片茶,馬上鮮,壽星眉,蓮子心,碧螺春,最後還有鐵觀音。
再如:“骨闆打往前看,這裏就是長和店。長和店的字號老,六十餘年不算少。老掌櫃的人緣好,怎麼好?傻子說上幾個好,貨真價實質量好,童叟無欺品行好,物美價廉包裝好。大傢看,京津客戶慕名來,要大豆,要綠豆,要棒子(玉米),還要高糧花生米。“長和店”你發大財,請賞給傻子一塊錢。”這時店老闆就得趕快拿錢,否則,後麵的詞就不好聽瞭,大有賴皮、敗壞名聲之語言。有時還會鬧的你下不瞭台,甚至鬧的你的生意無法進行。但他們這行當,比較講仁義,不會連續光顧一個店鋪。在舊社會這種下層人為瞭生存隻好如此。
八、拉破頭的(說快闆書的):實際是以說快闆書為形式的要飯(乞丐)者,人們都稱他們為惹不起的“賴皮”,實際,他們是一種最無能的乞丐。
拉破頭的多為單獨活動。他破衣亂杉、滿頭蓬亂的垢發,左手裏拿著一個破舊的容器(多為柳條編的小簸籮),此人在右手的手指頭間加著一個颳臉用的刀片,刀片頭露齣手指縫隙微小的一點(據說僅能拉破一層肉皮),是用來拉頭皮的。
每到一傢店鋪時,先是道喜祝賀該店鋪發財,緊接著開始用閤轍押韻的快闆書,吹捧該店鋪生意興旺等,這時老闆就得盡快拿點錢放在他的小簸籮裏。他看到錢後如果滿意,就會錶示感謝然後立即離開。如果不滿意就會廢話連篇,先是贊美老闆大方,然後在言語中露齣瞭不滿之意。這時店鋪老闆就應盡快的,再稍微給他加點錢,讓他其趕快的離開店鋪門,好做是生意。
他在要錢的過程中,如遇到店鋪老闆不給錢,或他嫌少時店鋪老闆不給加的情況時,他會先舉起右手,如果再見不到迴應時,他會將手在額頭上輕輕的一摸,頭上立即會流齣血來,並立即躺在地下呼喊救命。這樣,就會引來好多看熱鬧的將你的店鋪門給堵死瞭,這個店鋪你就不能營業瞭,甚至會驚動巡邏的巡警等,這樣該店鋪老闆還得給他去包紮、治病,這樣花的錢更多。故他每到一處都會順利的要到錢。
但他們不會接連到一個街上去要飯的,據說每次都相隔月餘,甚至時間更長些。
九、唱麯的:也叫賣唱的。這種藝人多是一老一少,老者為男性或是肓人,小者為姑娘。老人肩頭背一布褡子,手拿一把鬍琴或者三弦,他彈奏的技藝嫻熟、音調悅耳。小姑娘嗓音圓潤而帶有稚氣,不僅唱的認真而且錶情風韻。
這類藝人原本到較大的飯鋪、茶館裏去演唱。可舊時德州城這樣的場閤太少瞭,維持不瞭他們的生活,故他們有時就到商號店鋪的門前去演唱,祈求店鋪老闆賞給一、二角錢。但如遇店鋪老闆不高興不給他們時,他們就會無奈的離開,再到下一傢去演唱,這種演藝者不耍賴皮。
有時他們還在寬敞街頭撂場子,圍觀的人多瞭就唱一段,斂幾個錢度日。如遇大戶傢為瞭消夏、祝壽、生兒育女或婚嫁娶親等喜事時,為瞭助興也會被叫到傢裏去演唱,一次可賞一元二元的。
他們唱的麯子可分:傳統歌麯如:《杜十娘》《亂點鴛鴦譜》《棒打薄情郎》等。京劇段子如:《蘇三起解》《貴妃醉酒》《紅娘》等。流行歌麯如:《四季歌》《漁光麯》以及一些詼諧的麯子等。德州民歌是他們的拿手好戲,如《十美圖放風箏》、《十二連城》、《小寡婦上墳》等。
這種藝人會的歌麯較多,客人可隨意點,他們盡可能的滿足觀眾的要求。但如遇到客人不滿足時,也會齣現砸場子現象。
十、二人摔跤:這是一種技藝簡單僅靠體力賺飯吃的藝人。他的道具為:一對麵對麵、兩臂相互搭連,呈摔跤狀的上半身假人。外罩肥大的棉布大褂,內有套褲及布靴子。
錶演時,藝人將假人木架用皮條係在背後,鑽入大褂內,俯身雙手插入假人的靴子裏,彎腰後外貌似二人摔跤的模樣。錶演時,藝人兩腳來迴跳躍,互相使絆翻滾躍起,動作乾淨利落不露破綻,錶演到精彩時,藝人便從大褂衣襟下鑽齣,背著一對假人上身嚮觀眾斂錢。有時他還演“豬八戒背媳婦”與其相似也是靠體力的節目。
因這種技藝全靠齣賣體力,一場演下來筋疲力盡、腰酸腿疼、大汗淋灕。在人們的印象中還不如乞丐,故多數觀眾因可憐而紛紛掏錢相助。運氣好瞭也能收個塊兒八角的。
在舊社會,這十些街頭藝人屬於“下九流”,他們生活在社會最低層,被稱為“販夫走卒”。而他們以自己的勞動和智慧,豐富活躍瞭人們的生活,給人們送來瞭樂趣。
解放後,這些街頭藝人一步登天登上瞭大雅之堂。而忘記瞭過去高高在上瞭。為瞭不忘過去,筆者將看到的、聽到的進行整理成文供大傢參考,但願大傢不要忘記過去。
(2017年2月25日)
隨心,本名馬惠彬,男,1944年生於德州市德城區橋口街,大學文化,企業退休員工。由於我生在運河邊,長在德州城,對運河、對德州曆史有著特殊的感情。故2005年退休後,便介入瞭對德州地域曆史及德州運河文化的研究,先後寫齣瞭有關德州曆史和運河文化的文章350餘篇200萬餘字。先後在各種報刊雜誌和書籍上發錶瞭260餘篇。寫齣瞭各種類型的詩詞歌賦等近300餘首,在各種報刊雜誌和書籍裏發錶瞭百餘首。已齣版《德州史話》 一、二集,《北廠誌》《橋口街誌》《水獸旱船》等書籍。
壹點號玉河微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