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9/2022, 8:54:35 AM
智聖飄然降人間
文/石賢聖
在德州市陵城區人民政府駐地中心位置,政府街以西,有一處被譽為“陵城第一會客廳”的公園,這便是以紀念曆史文化名人東方朔為主題的東方朔公園。公園占地200餘畝,以塑像、長廊、銘石、拱柱等具象符號和聲光電等現代科技錶達方式為手段,同時遍布大麵積花草樹木,再現曆史,立足現代,展望未來,是一處蘊涵地方曆史文化特色並體現時代精神及和諧愉悅氛圍的休閑娛樂教育場所。
近年來,東方朔公園榮獲“全國婦女健身示範點”“國傢AA級旅遊景區”“山東省科普教育基地”“全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稱號。
東方朔公園的點睛之筆當是位於公園正中、被譽為“陵城新地標”的東方朔塑像。
快來看啊――
智聖飄然降人間
晴空萬裏,陽光普照。東方朔巍然屹立,左手托舉書簡,右手緊握寶劍,凝神注視遠方,身體微微前傾,欲起步前行,美須衣袂隨風飄舞。瀟灑自如、文韜武略、縱觀古今、雄節邁倫、足智多謀的“智聖”東方朔跨越時空、降臨人間,與全區人民共享和諧盛世。
東方朔塑像 石賢聖 攝影
東方朔塑像運用寫意的造型手法、傳神的雕刻技藝,強化東方朔“智聖”特點,石雕材質使其更加雄渾有力。塑像屹立於高1.6米,長、寬各5米的紫紅色大理石基座之上。紫紅色古樸端莊且兼容現代喜慶氣氛,陽麵“東方朔”金色顔體大字格外醒目、熠熠生輝。塑像高9米、最寬處6米,堪稱全省同類石材雕塑之最。“9”是天下最大的數字,隱含瞭曆代尊崇“東方朔天下第一”之意。其他幾個數字則象徵“一帆風順”“五福臨門”,盡情抒發全區人民對幸福生活的贊譽及美好未來的憧憬。
東方朔(前161―前93),字曼倩,平原厭次(今陵城區神頭鎮)人。他由一介平民上書自薦,官至太中大夫,加官給事中,以詼諧幽默名世,以智辯多能著稱,被尊奉為“智聖”以及中國相聲、笑話、謎語、占蔔、俗文學的鼻祖。2007年1月,《東方朔民間傳說》被列入山東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東方朔少失父母,靠兄嫂扶養長大。13歲纔讀書,刻苦攻讀,3個鼕天讀的文史書籍已夠用瞭。15歲學擊劍。16歲學《詩》《書》,讀瞭22萬字。19歲學孫吳兵法和戰陣擺布,懂得各種兵器用法及作戰時士兵進退的鉦鼓,此類書也讀瞭22萬字。總共44萬字。
建元元年(前140),武帝即位初年,徵召天下賢良方正和有文學纔能之人。22歲的東方朔給漢武帝上書,共用三韆竹簡,漢武帝兩個月纔讀完。自薦書中,東方朔陳述瞭自己的人生簡曆、相貌特徵和主要特長等,證實已具備擔當輔佐漢武帝大臣的條件。漢武帝讀後很贊賞,令他待詔公車署,但俸祿不多,也得不到漢武帝召見。
一段時間後,東方朔不滿意當時處境,便機智靈活地以恐嚇侏儒的方式得幸,待詔金馬門。在一次射覆戲中,他辯駁郭捨人,得幸為常侍郎。
建元三年(前138),東方朔24歲。漢武帝欲把阿房宮以南大片土地圈起來建上林苑。東方朔持反對意見並上《諫起上林苑疏》,後漢武帝封東方朔為太中大夫,加官給事中。
東方朔為郎官時,朝廷多事,文人大都奉使四方,隻有他及枚皋、郭捨人在漢武帝左右詼諧娛人,時人稱其為滑稽傢。東方朔的滑稽言行尤為世人公認推崇,在漢廷中處於準俳優地位,是漢武帝之“弄臣”。但東方朔性格滑稽,絕非毫無目的地為詼諧而詼諧。縱觀其一生,其滑稽詼諧目的,前期在於取寵求仕,後期在於在尊貴者麵前維護自己尊嚴。他所希求的並非是讓漢武帝喜歡其滑稽詼諧,而是使其看中和支持其言論主張、采納其諫言。
東方朔是有纔學、有理想、富正義感之士。他不甘居俳優地位和“弄臣”處境,故滑稽詼諧的同時,敢於直言極諫。諫汰奢擾民、諫淫亂非禮、諫徇情廢法是他諫諍的重要內容。他臨終前,還勸漢武帝“遠奸佞,退讒言”等。其直言極諫品格曆來受到稱贊。在《史記・滑稽列傳》中,褚少孫藉漢武帝之口說:“顧東方朔多善言。”明代康丕揚在《東方先生文集》中贊譽:“愚嘗讀班孟堅《漢書》而深有感於東方先生,諷諫直諫各歸於正,超齣漢廷之上,大有益於人主。”
東方朔是多産知名作傢,他善於用多種藝術形式進行創作。張溥編輯的《東方大中集》中,除《十洲記序》存疑外,有8種文體、14篇作品,即:騷(《七諫》,包括《初放》《瀋江》《怨世》《怨思》《自悲》《哀命》《謬諫》);疏(《諫起上林苑疏》《應詔上書》);書(《與公孫弘書》《從公孫弘藉車馬書》《與友人書》);論(《非有先生論》);設難(《答客難》《答驃騎難》);頌(《旱頌》);銘(《寶甕銘》);詩(《據地歌》《誡子詩》《嗟伯夷》)。其中《答客難》和《非有先生論》是其重要代錶作品,是他諫諍道路失敗之後的晚年所作。
東方朔是諳曆史、識時務之人。他意識到自己的抱負、理想、纔能難以發揮,便産生瞭退而求隱的思想,並從無數曆史事件中總結瞭這樣一條結論:“為士者用則為虎,不用則為鼠。”他是極聰明之人,沒有發牢騷講怪話、詆毀皇帝、中傷同僚,而是通過巧妙設想,抒發自己的苦惱。
東方朔是笑話、相聲的鼻祖。相聲屬於語言藝術。中國古代,人們非常重視語言藝術。因此,齣現瞭很多語言大師。宋代以後語言藝術登上舞台,雜劇裏齣現瞭不少“滑稽含玩諷”作品。明代後被稱為“象聲”的隔壁戲和說笑話得到普遍發展,內容也由模擬形態和聲音逐步過渡到現代“說、學、逗、唱”兼備的藝術形式。相聲的形成時代雖難以確考,但據史料記載,應不晚於18世紀中葉(乾隆時期),主要流行於京津地區。自張三祿、硃紹文開始,相聲正式形成一種行業。他們供奉的祖師爺就是東方朔。
說東方朔是相聲創始人是有一定道理的,首先,他是曆代公認的能言善辯、詼諧幽默的語言大師,這正是相聲所需要的基本功。中國著名相聲錶演藝術大師馬三立演齣時,背後常設一大扇麵背景,上書“漢宮東方朔,是中國笑話、相聲的祖師爺”。中國麯協主席薑昆在北京建有中國相聲館,顯著位置有3幅畫像,其中2幅為東方朔。薑昆曾來陵城區參加相關文化活動,並特意前來拜謁東方朔塑像。其次,早在宋代東方朔就被封為“智辯侯”,其政治身份也被提到王侯將相地位,因而具備瞭“祖師爺”的政治資本。
東方朔是謎語的鼻祖。《中國風俗史謎語之起源》載:“謎,隱語也,演繁露,古無謎字,若其意製。東方朔謂之隱者是也。”晉 劉勰之《文心雕龍・諧隱篇》載:“漢書隱書十有八篇,歆、固編文,錄之歌末。昔楚莊、齊威,性好隱語。至東方曼倩,尤巧辭述。”
東方朔是占蔔的鼻祖。東方朔在漢宮與漢武帝常以“射覆”為戲。《史記・滑稽列傳》載:“建章宮後閣重櫟有物齣焉,其壯似糜。以聞,武帝往臨視之。問左右群臣習經術者,莫能知,詔東方朔視之。”東方朔兩次討封後,纔告訴漢武帝:“騶牙者也。遠方當來歸義,而騶牙先見......”後來,匈奴渾邪王果然率十萬將士降漢。因此漢武帝又重賞瞭東方朔一次。
東方朔是俗文化的鼻祖。文學評論界的開山鼻祖劉勰,評價東方朔的文章說:不僅有誌氣磐桓、各含珠采可與司馬遷的名著《報任少卿書》相媲美的高雅文章,他還著有大量通俗易懂的文章。漢辭賦由韻變散是東方朔首開先河,其文章通俗易懂、詼諧有趣、雅俗共賞,“喜為庸人誦說”。《漢書・東方朔傳》載:“劉嚮言少時數問長老賢人,通於事及朔時者,皆曰朔口諧倡辯,喜為庸人誦說,故令後世多傳聞者。”
關於東方朔,既有正史的客觀記載,又有民間的傳說演繹,還有當代的嶄新評價,具有很高的曆史地位。其主要特徵為:愛國憂民、正言直諫、博學睿智、詼諧幽默。
據不完全統計,自東方朔逝世至清末,撰文贊頌他的文人學士及朝廷官員有近百人。西漢史學傢褚少孫在《史記 滑稽列傳》中為東方朔作傳。東漢時的班固以較大篇幅在《漢書》中為東方朔作瞭詳盡著述。西晉文學傢夏侯湛為東方朔祠留下瞭膾炙人口的畫贊。南朝史學傢、文學傢瀋約在其《和謝宣城詩》中,對東方朔大加贊賞。到瞭唐朝,除政治傢、軍事傢、書法傢顔真卿書寫瞭著名的畫贊碑外,著名詩人李白在其《玉壺吟》《贈嵩山焦煉師》等詩作中對東方朔的人品作瞭極高評價。詩聖杜甫在《射日兩篇》以及白居易在《詠興五首・解印齣公府》、柳宗元在《摘櫻桃贈元居士・時在望仙亭南樓與硃道士同處》、文學傢韓愈在《讀東方朔雜事》、韋應物在《送諸校書歸舊山歌》中,詩人吳筠、王維、李元、張健封等,都在自己的文章中對東方朔的為人處世、思想品行作瞭極高評價。到瞭宋代,著名政治傢、文學傢王安石,文學傢吳曾、鄭樵、黃震等,也都給予東方朔極高評價。元朝文學傢方迴在《續古今考》中,將東方朔和司馬相如相比,而其情操卻高於司馬相如甚多。元代著名政治傢閆復更是在《元重修漢太中大夫東方公廟碑》一文中稱贊東方朔:“生為名卿,歿為名神,揮斥八極,旦暮韆載。”並由元代大書法傢、翰林學士承旨劉庚親自書寫。到瞭明代,對東方朔的推崇禮遇更是達到極緻。呂兆禧、張溥、康丕揚、張燮、硃維陛等文學傢、政治傢,對東方朔文集重新收集整理編纂齣版,先後有5種版本,這在中國文學史上是罕見的。尤其是硃維陛的《類語》,是收入比較全的一本。明朝大儒方孝儒、謝天瑞、李載贄、馮夢龍、葛守禮、賀良俊、徐孝遠等,都撰文高度評價東方朔。而在民間,由於劉伯溫對東方先生《靈棋經》推崇備至,掀起瞭人們對東方先生頂禮膜拜的高潮,人們自發地重修廟宇,再塑全身。到瞭清朝,康熙大帝以及文學傢王世貞、顧祖禹、李汝珍,清末文學傢劉聲木等,也都撰文給予東方朔極高評價。
古代贊頌東方朔的文章共180多篇(種),涉及碑文、贊頌、論述、詩歌、小說等多種文體。可見其曆史地位之高。
新中國成立前後,有50多位作傢對東方朔給予極高評價,其中有偉大的文學傢魯迅,當代著名學者鞠德源、東方龍吟、王立群、傅璿琮、傅春明、楊用成、李曉麗、黃震雲、王京平以及台灣作傢龔弘等。
在美術界,從唐朝大畫傢吳道子、宋元時代的無名緙織、明朝的唐伯虎、清朝的任伯年,到現代大畫傢齊白石,對東方朔均有畫贊,不過大多將其畫成瞭盜桃仙人。
許多文獻把東方朔神化瞭。早在西漢時,就已把東方朔傳為歲星下凡。據史書記載,東方朔逝世後,漢武帝問大王公:“諸星具在否?”大王公曰:“諸星具,獨不見歲星十八年,今復見耳。”漢武帝仰天嘆曰:“東方朔生在朕傍十八年,而不知是歲星哉!”慘然不樂。中國第一部神仙譜《列仙傳》共收錄瞭71位神仙,東方朔列第43位。
這尊塑像係中央美院著名美術專傢曆時兩年,綜閤曆代畫傢所作東方朔畫像,並廣泛徵求各界知名人士的意見建議反復修改後定稿,摒棄瞭以往滑稽乃至醜化有餘而端莊智慧不足的盜桃仙人形象;由著名石材雕刻之鄉河北麯陽的知名雕刻師以優質花崗岩雕刻而成。花崗岩得天獨厚的物理特性加之美麗的花紋使其成為建築的上好材料,素享“岩石之王”的美譽。它不易風化,顔色美觀,硬度高,耐磨損,是露天雕刻的首選材料。選此材質精雕細琢,足以錶達全區人民對東方朔的敬仰之情以及擦亮“智聖”品牌的決心。
前來拜謁者,肅然佇立,仰望塑像,不禁油然而生緬懷先賢、銘記曆史、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豪邁氣概!
東方朔塑像位於公園南北中軸綫之曆史廣場和中國結廣場交界處,再往南,文化長廊綿延懷古,泰山巨石喜迎旭日,護城河水涓涓流淌;北首則是具有典型漢代建築風格的文化藝術中心。
山水清秀迎旭日
車水馬龍的陵州路北側,是東方朔公園的南主入口。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東西並列橫臥於景觀河兩岸的3座漢白玉拱型景觀橋,猶如3條潔白的綢帶飄舞於潺潺碧波之上。橋下碧波蕩漾、魚翔淺底,兩岸綠柳搖曳、花繁葉茂,令人心曠神怡。景觀橋石材優良、工藝精湛,兩側護欄上雕刻的梅蘭竹菊四季花卉和龍鳳呈祥、二龍戲珠等圖案,喜慶吉祥,生機勃勃,彰顯在區委、區政府的領導帶領下,全區經濟迅速發展、社會和諧穩定、人民安居樂業。橋下的景觀河是按原有岸綫整砌一新的唐平原郡太守顔真卿開挖的護城河。
東方朔公園隔一路(陵州路)一河(新鬲津河)與顔真卿公園相呼應,漢風唐韻溢滿陵城。
東方朔公園銘石 石賢聖 攝影
移步橋下,矗立在我們麵前的是來自泰山山麓、長10.6米、高2.8米、寬1.8米、重140餘噸的巨大景觀石。平原地區突兀巨石一尊,使人為之震撼!巨石陽麵鎸刻著“東方朔公園”紅色顔體大字,之所以采用顔體,是為瞭紀念曾任平原郡(治所安德縣,即今陵城區)太守的唐朝政治傢、軍事傢、書法傢顔真卿;公園以“東方朔”命名,係取紀念東方朔之意。兩位曆史文化名人齊聚一石,使人倍感欣慰。
這尊呈東西方嚮安放的青色巨石,從不同角度觀看呈不同的動物形象。它似一頭巨象。象是我國人民自古尊崇的一種瑞獸,傳說中其壽命可達200餘歲,即使現實中其壽命也達七八十歲,可以和人類的壽命相媲美。我國自古就有“喜象升平”“太平有象”“太平景象”以及“象馱寶瓶”等吉祥用語和吉祥圖案,象徵太平盛世、吉祥如意。有的吉祥圖案繪寶瓶中插3隻戟,取“戟”諧音“級”,則寓意“平升三級”。又像一條鯨魚,寓意“太平安康,連年有餘”。
走下景觀橋,迎麵遇到如此巨石,遊覽路綫可就要轉著走瞭,這不由使人想起那句“時(石)來運轉”的成語,祝願來者進園見石、好運連連!
清晨,山水清秀,旭日東升,美不勝收,令人陶醉。美好的一天由此開始。
長廊綿延懷古今
東方朔公園銘石以北,是兩側對稱呈弧形建設的各68米長的文化長廊,顔色古樸,造型逼真,酷似當年的唐城牆,與剛纔跨過的護城河相呼應,使我們仿佛又迴到瞭1200餘年前抗擊“安史之亂”的壯觀景象。
文化長廊 石賢聖 攝影
文化長廊的40根立柱上鑲嵌著40塊黑色大理石展闆,曆數陵城區的曆史名人、文物古跡、重大事件、民間傳說和曆代詩詠,彰顯陵城區的悠久曆史和燦爛文化:廉頗、東方朔、顔真卿、宋性、康丕揚、王鳳岐、吳匡五等曆代名人似群星璀璨熠熠生輝;“三奇”美譽《畫贊碑》、神秘連綿漢墓群、雄偉壯觀唐城牆、古樸端莊欞星門等眾多文物古跡引八方遊客流連忘返;顔真卿平原抗叛、陵縣農民暴動、大宗傢戰鬥風起雲湧,彰顯百摺不撓之民族氣節;《桃仙子的傳說》《仙人橋的傳說》等韆古傳誦令人神往;《山賓貨牛的傳說》則錶現瞭陵城人民自古就有以誠待人的可貴品格;唐・吳筠《詠東方朔》、宋・文天祥《贊顔魯公》等膾炙人口代代相傳。
巨石沉臥話變遷
再往北走,這裏是曆史廣場。正前方和道路兩側呈“n”型排列的是1塊白色和8塊黑色大理石銘石,記述瞭陵城區自夏商周時期至今的建置沿革錶和疆域變化圖。
陵城區曆史悠久,文化燦爛,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夏商周時即封鬲氏國,春鞦屬齊西偏地,秦置厭次縣,漢置安德縣,北齊至明初一直是平原郡、德州之治所。明洪武年間,陵德互易,始稱陵縣。2014年12月,撤縣設區,為德州市陵城區。分布在銘石兩側的則是鬆柏掩映下鋪設彆緻的鵝卵石。清晨傍晚,工作之餘,男女老少徜徉其間,或欣賞銘石迴顧曆史,或踩踏鵝卵放鬆鍛煉,穿越時空數韆年,油然而生“訪古問今承傳統,加檔提速譜新篇”之感慨!
鬥拱高聳頌和諧
東方朔塑像以北,是造型與鋪裝喜慶、端莊、和諧的中國結廣場。廣場占地9600平方米,象徵祖國960萬平方公裏的國土永遠裝在陵城區人民心中。
中國結廣場上的鬥拱柱 石賢聖 攝影
這裏可容納萬人以上集會開展各種重大活動。各級領導和廣大城鄉居民同歡共樂、分享幸福成果。平時則是市民開展各種文體活動的理想場地。
廣場兩側矗立著造型古樸的10根各10米高的漢白玉鬥拱柱,潔白無瑕,晶瑩剔透。鬥拱柱又稱漢柱,顧名思義,即具備漢代特色的柱子,取材於漢代建築元素,是漢代建築風格的顯著標誌,以符號的形式展現陵城悠久的曆史。漢代竪立高大的鬥拱柱,一是和主建築相匹配,顯示其威嚴宏大,另外還有一種功能,即皇上在上麵隨時記載有功的郎官名字,以備提拔重用,所以“題漢柱”成為一個典故,比喻郎官即將得到皇帝的賞識。公園中竪立10根高大的漢柱,一是襯托主體建築文化藝術中心,二是引發人們對先賢東方朔的思念。
綜藝薈萃融中心
東方朔公園北首,是主體建築文化藝術中心,它體現瞭典型的漢代建築風格。
漢朝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集權製穩定王朝,其建築風格也體現齣大一統的豪邁氣派,這錶現在東方朔公園的建築上,首先是“天圓地方”“天人閤一”的理念。我們可以看到,文化藝術中心主樓基礎及其主體為方型,中間的劇場自一樓直上樓頂且突齣半層樓高為圓柱型,寓意“天圓地方”,取自東方朔“行圓智方”的理念,同時也體現瞭漢代“天人閤一”的主導思想、“天不變,道也不變”和“君權神授”的統治思想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處世思想,這是漢代建築風格能“古為今用”的重要原因。彆具匠心的設計,反映齣陵城區的悠久曆史和燦爛文化。這一設計理念也同時錶現在休閑林地、舞蹈廣場、戲麯廣場等多個功能區。其次是“明堂闢雍”的格局,“明堂”是古代帝王辦公的場所,“闢雍”即水環繞的意思,二者閤起來的思想是“王道教化,像水一樣周流不息,無所不至”。東方朔公園的“明堂”顯然就是文化藝術中心主樓,坐北朝南,雍容華貴;“闢雍”當是南端河水,蜿蜒麯摺,流淌不息。還有一點就是高台建築,為錶示君臨一切的氣概,漢代建築多采取高台基建築,有威懾四方的含義,更顯齣高大氣派。文化藝術中心主樓也是高台基建築,夯土築成,四周砌以條石,充分體現齣漢代建築風格。
另外,這一建築及周圍功能區還反映瞭德州一帶廣為流傳的民間傳說《羿射九日》。相傳,古代天上有10個太陽,連年乾旱,民不聊生。後來,後羿射落瞭其中的9個太陽,從此,風調雨順,五榖豐登。體現在東方朔公園上,射落的9個太陽就是分布其上的9個不同的功能區,保留的1個太陽便是文化藝術中心正前方的這一徽誌,取材於漢代文物紋樣,係一金黃色的“太陽”,外部是一金黃圓圈,內鑲一隻展翅欲飛的“金烏”,標誌著陵城區猶如東方旭日噴薄欲齣。
中國結廣場南端正中碩大的中國結尾部4條幾十米長的紅色穗頭嚮北飄舞,與文化藝術中心正中的“金烏”徽誌以及廣場兩側10根高大的漢柱相呼應,古代建築風格與現代建築藝術相結閤,文化氛圍猶為濃厚,寓意吉祥、和諧、富裕、圓滿。
文化藝術中心建築麵積1.3萬平方米,總投資9000餘萬元。東方朔公園和文化藝術中心均由青島理工大學著名設計專傢徐飛鵬教授設計。來到一樓大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幅巨大的漢白玉雕刻圖――《漢韻風俗圖》。漢白玉雕刻起源於西漢,盛行於東漢,以其獨有的藝術特點彰顯不朽魅力。其上,《狩獵圖》《觀魚圖》《拴馬圖》等13幅圖案錯落有緻鎸刻其上,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齣,把我們帶到2000年前,體會瞭一把漢代風韻習俗。
陵城區文化藝術中心 石賢聖 攝影
《漢韻風俗圖》後麵,即是文化藝術中心的中央劇場,建築麵積1000平方米,擁有近韆個豪華坐席,係“亞洲十大室內設計師”之一、曾參與過人民大會堂與奧運場館設計、中央美院博士生導師張綺曼教授與中國廣電研究院的聲光電專傢聯袂設計。穹頂呈祥雲圖案的巨大圓形吊燈與四周牆壁上棗紅色木雕吉祥花卉及舞台上下的紫紅色幕布和座椅相呼應,洋溢著歡樂祥和的喜慶氣氛。這裏安裝有先進的衛星接收設備、JBL音響係統、杜比環繞音響係統以及168盞形態各異、功能不同的投光燈、電腦燈和普通燈。一流的設計、一流的設施,為全區人民打造瞭美輪美奐的藝術殿堂。
2014我的故事 我的夢“東方朔杯”首屆山東省小品新作大賽曾在此舉辦,總政話劇團團長王宏,國傢一級演員郭達,全國著名麯藝作傢、錶演藝術傢趙連甲,前衛文工團著名演員唐愛國,山東省麯協主席孫立生前來助興,擔任大賽評委。
2018年12月,陵城區被山東省文聯、麯協授予“山東麯藝之鄉”稱號。
舞姿翩躚贊盛世
中國結廣場西側是舞蹈廣場。優雅美麗的環境,平整潔淨的場地,為廣大舞蹈愛好者提供瞭大顯身手的舞台。激情奔放的現代舞、古典優雅的傳統舞等等,均使人得以美好的精神享受。
陵城區人民自古就有愛好舞蹈的習慣。蹦鼓舞是陵城區獨有的一種由宮廷舞蹈演變為民間舞蹈的獨特舞蹈形式,主要盛行於糜鎮、宋傢、滋鎮等鄉鎮的200餘個村莊。幾百年的錘煉,使其形成瞭濃鬱的地域文化特色和獨特的文化藝術風格,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是中華民族民間舞蹈的重要組成部分。1978年全縣開展民間舞蹈挖掘工作時,發現瞭蹦鼓舞這一獨特的舞蹈形式,便組織舞蹈、音樂、美術、攝影等方麵專業人員開展瞭係統的挖掘整理工作。1985年省文化和旅遊部門進行瞭原始舞錄像。1998年蹦鼓舞入編《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2007年以來,蹦鼓舞先後被列入德州市首批、山東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梨園逢春聚票友
中國結廣場東側是戲麯廣場。這裏環境幽雅,唱念做打,抑揚頓挫,戲迷票友得以大顯身手。
我國的民族戲麯曆史悠久,劇種繁多,可謂洋洋大觀,享譽世界民族藝術寶庫。據統計,我國共有劇種317個。現存最早的戲劇劇本是南宋(1127―1279)劇本《張協狀元》。目前最有影響的劇種當數京劇。
京劇又稱“京戲”“國劇”,是中國傳統名劇,已有200多年曆史。清乾隆55年(1790),四大徽班陸續進京演齣,於嘉慶、道光年間同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閤作,相互影響,接受瞭昆麯、秦腔的部分劇目、麯調和錶演方法,並吸收瞭一些民間麯調。道光以後,三大班的班主兼主要演員程長庚以唱徽音、二黃著稱,隨著湖北漢調演員餘三勝等進京搭入徽班,又帶來被稱為“楚調”的湖北西皮調,促成由徽調與漢調閤流的“皮黃”唱腔的形成。京劇廣泛流行於全國各地。
我國習慣上將戲麯班社稱為“梨園”。相傳梨園原是唐代都城長安的一個地名,遍植梨樹。“梨園”的來曆在清乾隆時的進士孫星衍於嘉慶九年(1804)所撰寫的《吳郡老郎廟之記》中載:“……餘往來京師,見有老郎廟(指玄宗)之神。相傳唐玄宗時,庚令公之子名光者,雅善(霓裳羽衣舞),賜姓李氏,恩養宮中教其子弟。光性嗜梨,故遍植梨樹,因名曰梨園。後代奉以為樂之祖師……”現代人李尤白撰寫的《梨園考論》中,考證瞭梨園的來曆。
唐玄宗李隆基幼年即喜愛歌舞。6歲時,他的祖母武則天在宮院裏大擺盛筵歡宴群臣,他即席錶演瞭歌舞節目《長命女》,精湛的錶演,博得在座的皇親國戚及群臣們贊賞。李隆基繼位後,選定瞭宮庭的一片梨園作為排練歌舞的場所,這就是“梨園”的來曆。 因此,後世的戲麯班社常以“梨園”為其代稱,戲麯藝人稱“梨園弟子”。尤其白居易在《長恨歌》中寫道“梨園子弟白發新,椒房阿監青娥老。”更加奠定瞭這一稱謂。
陵城區很多群眾自古喜歡欣賞和演唱京劇、評劇、河北梆子等戲麯,幾十個戲麯愛好者自發組成的戲麯演齣團體,活躍在城鄉文藝舞台,豐富瞭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義渡口鎮果園村梆子劇團2006年被評為“全省優秀莊戶劇團”。
半圓形看台相擁的戲麯廣場中央,或唱或喊,均能享受大型劇場或山榖中的迴音效果,堪稱一絕。
此外,還有旱冰場、小遊園、武術廣場、休閑林地等活動區,功能分明,喬木高聳,芳草如茵,奇石點綴,鮮花盛開。城鄉居民各得其所,其樂融融,足以告慰智聖東方朔。
作者簡介
石賢聖,男,漢族,1963年5月齣生,德州市陵城區神頭鎮人,黨員,農學學士,陵城區委統戰部四級調研員。山東省作傢協會會員,山東省麯藝傢協會會員,德州東方朔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陵城區作傢協會常務副主席,齣版有《心麯》《陵城戰“疫”》《追夢先鋒》3部專著,百餘篇文章在省市級報刊發錶。政協第十三屆德州市委員會委員,德州市陵城區第一次代錶大會代錶。德州市首屆文化之星,陵城區首批“百人計劃”人纔智庫專傢。曾獲“山東省基層宣傳文化工作先進個人並記三等功”“德州市優秀宣傳乾部”等數十項榮譽稱號。
2022年3月29日
壹點號石賢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