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9/2022, 9:20:20 AM
3月26日,作為2022年中日文化藝術交流季的重要活動――“江戶綺想麯:浮世繪大展”在北京中華世紀壇呈現,展覽展齣浮世繪從草創初期到衰退式微的三百餘年曆史上不同時期的作品,並以此講述日本民族特有的自然觀以及江戶時代的市民生活場景、娛樂消遣和審美時尚。
展覽現場
展覽舉辦之時,也是櫻花盛開之季。展覽舉辦地中華世紀壇與北京賞櫻勝地――玉淵潭公園一街之隔,櫻花元素也體現在展覽作品和展陳設計上。據悉,此次展覽通過“花未眠”“江城”“百美圖”“和之境”四個章節呈現140組浮世繪作品,其中包括瞭《富嶽三十六景》和《東海道五十三次》。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教授潘力、日本東京藝術大學教授荒井經擔任學術顧問,為增加沉浸式的體驗,觀展者可以在門口領取燈籠,挑燈看浮世繪。
展覽現場,配閤著喜多川歌�O婀娜的美人,展廳中走廊兩旁以投影勾勒女性舞蹈的姿態。
葛飾北齋《富嶽三十六景》領銜
展覽從布置在落英繽紛中的《富嶽三十六景》開始,這組作品是日本浮世繪最重要的作品係列,葛飾北齋以富士山為中心,從不同角度描繪周邊生活、生産狀況。此作初版時繪製36景,因而得名。因為推齣後大受好評,葛飾北齋又追加瞭10景,不過仍沿用原來的標題。是以名為“富嶽三十六景”,實際上共有46幅作品。
其中,《凱風快晴》與《山下白雨》以富士山占據畫麵齣名。《凱風快晴》因為畫麵中紅色的富士山形象,也常被稱為“赤富士”。關於這幅畫描繪的時間和地點,有一種觀點認為,從畫麵中鱗片狀的雲彩和清爽的天空,以及山腳下大片的植被判斷,這是在夏鞦季節的清晨,從河口湖附近看到的富士山。黎明破曉前,山頂仍處於黑暗之中,但山坡卻被晨曦染紅,夜色在輕柔的微風中逐漸明朗。這稍縱即逝的時光,卻在北齋的畫筆下定格成瞭永恒。
葛飾北齋,《富嶽三十六景之凱風快晴》(赤富士)
和《凱風快晴》被稱為“赤富士”相對,《山下白雨》又名“黑富士”。夏季的烏雲將富士山的山腳層層包裹,閃電在地麵上躍動,這是大自然的活力。和“赤富士”的靜態相比,“黑富士”則充滿瞭動能。標題中的“白雨”即夏天的雷陣雨,畫麵上山頂晴空萬裏,還能看到藍天,和山腳下烏雲密布的雷雨形成強烈對比,描繪齣超越氣象的富士山。
葛飾北齋,《富嶽三十六景之山下白雨》(黑富士)
《富嶽三十六景》是葛飾北齋晚年的作品之一,這些作品的創作也與“普魯士藍”的引進有關。普魯士藍英文稱為“Prussian blue”,是18世紀時德國一名顔料工人無意中發明的,因為能錶現齣以往使用的植物性藍色中所沒有的深色,所以大受人們喜愛。“普魯士藍”十分厚重,適閤呈現天空及水色,葛飾北齋敏銳地察覺到這種外國顔料的巨大潛力,開始將“普魯士藍”應用在浮世繪風景畫上,新的顔料創造齣瞭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
在《富嶽三十六景》的各種細節中,可以看到普魯士藍精彩的錶現。
葛飾北齋,《富嶽三十六景之五百羅漢寺》(局部)
葛飾北齋,《富嶽三十六景之礫川雪旦》(局部)
《富嶽三十六景》涵蓋瞭各個季節的風景,其中,《青山圓座鬆》描繪的是江戶的著名景點,位於青山龍岩寺中的一棵笠鬆――圓座鬆。在笠鬆的後麵,雖然畫著與實際大小不同的富士山,但通過山腰間的霞雲,使之具有視覺上的距離。另外,尖尖的富士山和圓圓的笠鬆的對比,非常符閤北齋風格的錶現。仔細觀察還可以在支撐笠鬆的支柱中發現打掃鬆葉的人,而鬆下閑坐飲酒者,恬淡自由,頗有生機,是有很多看點的作品。
葛飾北齋,《富嶽三十六景之青山圓座鬆》細節
《相州七裏濱》是從相模灣也就是現在的鐮倉稻村崎看到的富士山。前景是鐮倉山,中景是七裏浜的村落,後景是白雪皚皚的富士山,並巧妙地構成鐮倉山和富士山類似的形狀。與眾不同的是這幅畫是沒有人物的純風景,這在北齋的作品中很少見。後景中紋樣化的積雨雲讓安靜的畫麵有瞭動感,畫麵基本是隻用藍色的濃淡描繪的藍拓作品。
葛飾北齋,《相州七裏濱》(局部),其中可見藍色豐富錶現。
這一部分,也展齣一件《上野遊園櫻花盛之圖》,《上野遊園櫻花盛之圖》錶現的上野公園今天依然是櫻花勝地。作者楊洲周延(1838―1912)是江戶末期至明治時代的浮世繪畫師,作畫期長達約45年,以美人畫見長,擅長三聯風俗畫。從這幅畫麵上還可以看到明治時代浮世繪的典型特徵――使用一種進口的紅色化學染料,鮮艷而不易褪色,被稱為“明治紅”。
楊洲周延,《上野遊園櫻花盛之圖》
從百美圖看江戶的審美時尚
美人畫是浮世繪的最大題材,也最受廣大江戶市民的歡迎。美人畫的主角大多是色情區的花魁。17世紀初幕府在江戶建政後,為瞭整肅泛濫的色情業,在江戶東北部的吉原開設集中管理的紅燈區。花魁不僅容貌姣好,還具備較高的文化修養,可謂纔色兼備的明星。由於花魁身價高昂,普通民眾難得一睹芳容,為浮世繪提供瞭巨大商機。有些齣版商就將自己的作坊設在吉原周邊,簽約畫師乾脆就住在吉原,專事美人畫的製作。畫中的花魁都是真名實姓,以滿足大眾的好奇心。
花魁和花魁道中的盛大場麵(圖片來自於網絡)
18世紀末是浮世繪的黃金時代。套色精美的浮世繪風靡江戶。幕府政權推行的重視商業政策,促進瞭江戶的城市經濟和市民文化的空前繁榮,使浮世繪的美人樣式進一步理想化。在這種風格的影響下,喜多川歌�O(生年不詳―1806)是浮世繪美人畫成就最高的大傢,由他開創的美人半身像在極力渲染女性魅力的同時,通過服飾、道具和細微的形象差異來錶現不同的人物形態,達到瞭浮世繪美人畫的最高境界。
喜多川歌�O,《當世踴子�B 鷺娘》
下麵係列描繪的是普通人傢少女的一天生活,日語漢字“娘”意為“少女”。沿用瞭以“時刻”的推移來錶現的手法,原應為十二幅一組係列,目前隻有從辰時(上午8時左右)到申時(下午4時左右)每隔一個時辰(約2小時)五幅。這組係列的最大特點在於采用瞭雙人半身像,尤其引人注目的是略去瞭臉部和口唇的墨色輪廓綫,依賴滿幅的背景襯托齣人物形象。利用紙麵的微妙色差與黃色背景形成對比,簡約而生動地錶現瞭女性的滋潤肌膚。這幅作品描繪的是巳時(上午10點)的情景。畫麵描寫瞭一位年輕女子和一位年長的盤發師。年輕女子邊照著鏡子,邊在聽盤發師說著什麼。這份再日常不過的場景,在歌�O的畫筆下細膩地呈現瞭齣來。值得注意的是,人物的口鼻綫條突齣,有學者認為是受到中國的��版拱花技術的影響。
人物的口鼻使用瞭��版拱花技術
喜多川歌�O描繪平民少女的浮世繪,是當時除瞭花魁之外貼近江戶平民的日常生活,大傢爭相一睹芳容的對象。《高島屋阿久》(約1777―卒年不詳)江戶後期廣為人知的美女,經營茶館。她在1793年17歲時作為喜多川歌�O的美人畫模特兒而齣名。畫麵左側是贊美高島屋阿久的狂體和歌,大意是“少女和清茶一樣含苞待放,高島屋如新年的吉祥初夢”,作者署名唐花忠紋。當時,和高島屋阿久齊名的美少女還有幾位,喜多川歌�O據此製作瞭數十種浮世繪,這幅堪稱其中的上品。
喜多川歌�O《高島屋阿久》(局部)
浮世繪美人畫的特徵之一是形象趨於模式化,幾乎韆人一麵。喜多川歌�O細緻描繪臉部特徵,並題寫不同人物的名字。將以往浮世繪側重於女性的風俗介紹和姿態與服裝的描寫轉嚮對女性自身美的理想化錶現,突齣微妙的心理與錶情差異,錶現齣人物不同的性格和氣質類型。麵目全新的“歌�O美人”一經推齣就獲得空前成功,確立瞭喜多川歌�O在浮世繪界的領先地位。
江城:市民生活圖景
歌川廣重(1797―1858)是幕末時期的浮世繪風景畫大傢。
歌川派是19世紀中期席捲幕末江戶浮世繪界的最大流派,直係畫師多達一百五十餘人,幾乎涵蓋瞭浮世繪的所有題材。歌川豐重有著沉穩的性格和細膩的畫風,擅長用詩化的意境渲染平凡的生活,,喚起人們濃鬱的鄉愁和對傳統的懷念,由此歌川廣重被人稱為“鄉愁廣重”。
歌川廣重於1832年(天保三年)8月隨幕府官員上京,嚮皇室進貢駿馬和戰刀,對於幕府來說是僅次於正月新年的重要儀式,歌川廣重受命隨同往返作畫紀錄。往返東海道隻是夏鞦兩季,為瞭錶現一年四季的景色,他參考瞭當時齣版的許多帶插圖的旅遊資料,並藉鑒西方繪畫的錶現手法,創作性地錶現瞭沿途景緻和季節、氣候變化。這就是歌川廣重在1833年(天保四年)發錶的《東海道五十三次》係列,是他的成名作。
歌川廣重是第一個在畫麵中強調季節感的浮世繪畫師,一如日本人對自然與季節的敏感,他十分善於在風景畫中錶達對四季變化的主觀感受,使作品洋溢著濃重的抒情品味和文人意趣。不僅生動錶現瞭日本的陰晴雨雪和山川風物,更多的是可以看到對自然的依戀情懷。
歌川廣重,《蒲原 夜之雪》
《蒲原 夜之雪》是歌川廣重所有雪景作品中最精彩的一幅,畫麵描繪的是大雪的寒村之夜,有三個沉默的行人,四周一片寂靜,似乎隻有踏雪的腳步聲在耳邊沙沙作響。東海道地處太平洋西岸,氣候溫暖。蒲原位於現在的靜岡縣靜岡市清水區,現實中並見不到這樣的大雪。因此,這幅作品是他齣於對整個係列畫麵變化的虛構之作。事實上,歌川廣重在任何一幅作品中都沒有完全的寫實,畫的都是自己的心象風景,雨雪月色星鬥下的寜靜夜景是他的拿手好戲,能領略到典型的日本風情和純粹的鄉土感覺。
歌川廣重,《莊野 白雨》
《莊野 白雨》是與《蒲原》齊名的傑作,也是歌川廣重最重要的代錶作。“白雨”即陣雨。斜雨如梭中的路人低頭疾步,雖然沒有對人物形象的具體刻畫,但背景上層層疊疊的竹林幻化成灰暗的陰影,透露齣一股淡淡的感傷情懷。無數條斜穿畫麵的細綫,細膩地錶現齣雨的方嚮和氣勢。斜坡、冷雨和竹林相互構成瞭不穩定的三角形,摺射齣陣雨中人們不安的心理狀態。下坡的兩人為瞭不被逆風吹走,收起雨傘,朝著驛站跑去。傘上寫著“五十三次”和“竹のうち”,五十三次即本係列的標題,“竹のうち”的漢字為“竹內”,是江戶後期的齣版商保永堂的老闆竹內眉山(1781―1854),他也是浮世繪畫師,以齣版《東海道五十三次》係列廣為人知。
歌舞伎與江戶時代
歌舞伎是江戶時代城市生活中最主要的娛樂之一,歌舞伎町是江戶市民消遣的主要去處。隨著劇目的人氣高漲,促進瞭相關版畫種類的發展。一方麵是演齣海報、日程錶、附有解說文的節目單,另一方麵是描繪演員形象的版畫也大受歡迎,逐漸形成歌舞伎畫的主要形式。
展覽學術顧問由上海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潘力介紹,鳥居派是主要從事歌舞伎畫的浮世繪流派,創始人鳥居清信(1664―1729)在元祿年間後期(十七、十八世紀之交)首創以單幅版畫錶現歌舞伎演員像。他還依據歌舞伎演員全為男性的特點,獨創瞭“瓢簟足”和“蚯蚓描”的個性化畫法。即以粗壯有力的造型配以變化多端的墨綫勾勒,成為鳥居派歌舞伎畫的樣式。《中村源太郎之舞女》這幅作品雖然沒有落款,但勾勒運筆由粗細變化有緻的墨綫交織而成,是鳥居清信的典型樣式。從服飾的圖紋來看,是描寫中村源太郎(生卒年不詳)扮演的舞女。中村源太郎江戶時代前期的歌舞伎演員。鳥居清信以他為模特畫過多幅作品。
鳥居清信《中村源太郎之舞女》
豐原國周(1835―1900)是江戶末年到明治初期的浮世繪畫師,主要從事歌舞伎畫。
他首創在大版聯畫上錶現演員半身像,構圖飽滿,視覺效果強烈。當明治初年潮水般湧來的新文明對傳統浮世繪産生極大衝擊之際,他筆下的江戶末期浮世繪樣式卻堅持到瞭最後。《勸進帳》是江戶歌舞伎的人氣劇目之一,劇情是平安末期取得政權的源賴朝欲誅殺立下赫赫戰功的同父異母弟弟源義經,源義經與傢臣們喬裝成勸募重建燒毀的東大寺的苦行僧逃到加賀國的安宅關。源義經一行被獲悉情報的守將富�僮笪爛潘�懷疑,他要求檢查源義經的勸進帳(募款帳冊)。隨行傢臣武藏坊弁慶(生年不詳―約1189)膽大心細,瞞過瞭富�僮笪爛擰5�疑心重重的富�僮笪爛挪歡舷蜊頹旆⒛雅濤剩�雙方鬥智鬥勇,最終源義經在弁慶的掩護下順利脫身。該劇情節高潮迭起,膾炙人口。
豐原國周,《勸進帳》
豐原國周作品
下麵這件浮世繪畫麵取材於歌舞伎《有職鐮倉山》,兩個人物分彆是市川左團次飾演的�W勇助和阪東誌調飾演的源左衛門妻子玉�G。
《有職鐮倉山》
據悉,“江戶綺想麯――浮世繪大展”由中華世紀壇藝術館,北京文澤時代文化藝術有限公司主辦,北京歌華文化中心有限公司承辦,獲日本國駐華大使館支持。展覽將持續至6月5日,展覽同期,“江戶物語――日式創意市集”也在中華世紀壇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