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新聞網 logo



2016年年底 上海博物館館長楊誌剛接受澎湃新聞專訪第一次暢談籌備中的上海博物館東館。彼時的東館還隻有一個概念構想和正在描繪的藍圖。五年多過去瞭 七十年看上博|楊誌剛:東館雛形初具,一座館與一座城 - 趣味新聞網


2016年年底 上海博物館館長楊誌剛接受澎湃新聞專訪第一次暢談籌備中的上海博物館東館。彼時的東館還隻有一個概念構想和正在描繪的藍圖。五年多過去瞭 七十年看上博|楊誌剛:東館雛形初具,一座館與一座城


發表日期 4/12/2022, 8:51:56 AM



     趣味新聞網記者特別報導 : 2016年年底,上海博物館館長楊誌剛接受澎湃新聞專訪第一次暢談籌備中的上海博物館東館。彼時的東館還隻有一個概念構想和正在描繪的藍圖。五年多過去瞭,上博東館已初具雛形,正在土建的最後衝刺。在上博建館7… .....


    

2016年年底,上海博物館館長楊誌剛接受澎湃新聞專訪第一次暢談籌備中的上海博物館東館。彼時的東館還隻有一個概念構想和正在描繪的藍圖。五年多過去瞭,上博東館已初具雛形,正在土建的最後衝刺。

在上博建館70周年和東館開館倒計時的這一關鍵節點,楊誌剛在規劃中的東館五樓的“江南園林”室外展區接受瞭澎湃新聞專訪,談東館建設,也談建館七十周年和寶貴的上博精神。楊誌剛提到,上博70年也是上海文博事業取得輝煌業績的70年,體現瞭 “一座館與一座城”的關係。

記得6年前,上海博物館館長楊誌剛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時第一次暢談籌備中的上海博物館東館,彼時的東館還隻有一個概念構想和正在描繪的藍圖。澎湃新聞記者依著楊誌剛的描述,找到東館的選址地浦東花木10號地塊,見到的是一片被高低錯落的綠樹和蘆葦環繞的空地。

上海博物館東館選址浦東花木10號地塊,這大概是上海中心城區體量比較大的、又比較完整的最後的一塊地瞭。 澎湃新聞記者 賈茹 圖(拍攝於2016年)

2022年3月,正在施工的上海博物館東館。 澎湃新聞攝

經過五年多的寒來暑往,從工程奠基,到主體鋼結構封頂,到土建衝刺……中間曆經數次疫情的封鎖與重啓,東館已初具雛形。

陽光和煦的 3月上旬,上海剛剛入春,澎湃新聞記者從丁香路上虛掩著的1號口進入到上博東館工地,在楊誌剛的帶領下,對東館進行一番初探。

視頻:館長導覽,初探上海博物館東館建築麵貌。 編輯 陸林漢(04:26)

“當下我們的土建在做最後的衝刺 ,希望上半年能夠完成基建及驗收,所以時間非常緊。”從東館開建以來,平日在浦西辦公的楊誌剛一般每周會來一次工地,如果趕上開會,則會來得更頻繁,他笑稱自己來工地一是為瞭看工期進展,二是看施工質量,三也要關注工人們的施工狀態。

建設中的上博東館建築整體呈矩形體塊,造型簡潔挺拔,整體色調呈顯目的白色。探館當天,工人們正進行石材幕牆的施工,這一步驟相當於給東館建築的外立麵包裹上最後一層外衣,建築的整體造型已呼之欲齣。“你們現在見到的外立麵石材是用巴西進口的花崗岩,跟我們原先嚮外界公布的“大理石錶皮”有變化。”楊誌剛說,考慮到花崗岩是最結實、牢度最強的一種石材料,同時這種巴西白麻又兼顧美觀要求,“它有一些天然的紋理,跟中國山水畫的朦朧意境相呼應。”

正在施工的上博東館外立麵。澎湃新聞攝

上博東館外立麵的設計中,麯綫象徵海洋,平整象徵陸地,體現“海陸交匯”的概念

“ 外立麵既有彎麯的反弧狀,也有平麵,象徵著陸地和海洋,暗閤上海這座城市’海陸交匯’的地理位置,也象徵上海的文化品格。”楊館長形容,建築最後呈現的整體風格既追求上海城市精神裏的大氣謙和,同時又強調它要有相當的藝術性。

20多年前,上海博物館選址人民廣場建造新館,先進的理念幾乎開創瞭一個時代的博物館建設風潮,上博東館與本館館捨相比,既有繼承,又有創新。比如上博人民廣場館捨在建築造型方麵的突齣特點是方體基座與圓形齣挑相結閤,具有中國“天圓地方”的寓意。東館的建築主體呈矩形體塊,其中又嵌入圓形的鏇轉坡道,也體現齣一種方和圓的結閤。

上博東館的四個麵具有不同的開放性與公共空間設計

上海博物館人民廣場館捨

同時楊誌剛也用“開放”、“共享”、“復閤”三個詞匯概括瞭東館在建築布局和空間營造方麵的特色與亮點。

所謂開放,體現在物理空間上的開放度,比如建築的東西南北4個麵都設置瞭一定高度的玻璃幕牆或暢開式空間與外界聯通,包括一樓連廊區域頂部是一個180平方米的橢圓形玻璃幕牆穹頂,40米高的大廳頂部是680平方米的玻璃穹頂,陽光、自然光可以從四麵八方透到空間內部,觀眾進入博物館,不再隻是一個封閉空間,而可以眺望城市景觀,跟城市和現代生活産生交流與共鳴。

正在施工的上博東館橢圓形玻璃幕牆穹頂。澎湃新聞攝

正在施工的上博東館一樓大廳。澎湃新聞攝

在楊誌剛的描述中,五樓占地數韆平方米的露天區域同樣是一處令人期待的空間,那裏復仿瞭一組江南園林建築,也是室內展廳在室外的延伸,體現博物館空間上的開放性。“我們的觀眾從4樓的展廳看完江南文化主題展,可以踱步到五樓,這裏會藉助疊山理水的手法,呈現江南的園林藝術。”“園林中搭建有亭台樓閣,以後博物館奇妙夜的活動也可以在這裏舉行。”

站在五樓露台嚮東邊眺望,近處是從三樓嚮五樓屋頂延伸的露天環形鏇轉坡道,遠處隔著一條丁香路就是上海科技館。作為三樓通嚮五樓的休閑步道,這一巨型的鏇轉坡道很有可能會成為上海新晉網紅打卡點。

正在施工的上博東館的五樓露天區域。澎湃新聞攝

正在施工的上博東館鏇轉坡道。澎湃新聞攝

“兩年前我去醫院看病,大夫看我病曆卡上的單位寫著上海博物館,他就跟我講,’第一次談朋友的地方就在你們上博啊。’” 楊誌剛說,“以後觀眾來上博,除瞭看展覽,將會有更多體驗在博物館的空間裏實現,休閑、社交、餐飲……。”

“博物館的功能應該是復閤的,這就要求在建築的布局、空間的營造裏把它們充分考慮進去,博物館應該是觀眾喜歡來且經常願意來的。”

在東館建成投入使用後,曾經發生在上博布展時需要拆門搬運大體量文物的情形將成為曆史。據楊誌剛透露,以後運輸文物的集裝箱卡車可以直接開到東館裏麵,大大提高瞭文物運輸的安全性。同時東館還設有員工、文物專用通道。“本館建造年代比較早,有些時候文物和員工、觀眾通道是混在一起的,需要在晚上運輸文物,以後東館都可以同步進行。”

正在施工的上博東館輕閱讀長廊。澎湃新聞攝

從輕閱讀長廊窗外可以看到的城市風貌。澎湃新聞攝

今年恰逢上博建館七十周年。上博人民廣場新館開放20多年來,在成為重要的城市文化窗口的同時,改變瞭人民廣場這一特定區域的精神氣質。根據規劃,上博東館所在的浦東花木地塊將打造為花木文化行政中心,這是一個新的文化集聚地。

在即將建成的博物館五樓室外展區,楊誌剛指著西麵幾幢大樓嚮記者介紹,“這裏其實和金融區也是比鄰的,以後的生態會非常有趣,行政、文化、藝術、金融呈現一種高度交織融閤的狀態。不知道將有多少奇妙的碰撞會在這裏發生,應該說它是城市文化的引擎,是可以激發創新活力的地方。”

上海博物館館長楊誌剛。 澎湃新聞記者 賈茹 圖

專訪|上海博物館館長楊誌剛

上博是麵嚮世界也是世界麵嚮我們的窗口

澎湃新聞:記得六年前,上博對外公布建造東館的消息,楊館長第一次接受我們專訪詳說東館規劃。那次訪談中您提到上海博物館啓動瞭名為window的計劃,包含六個關鍵詞,體現上博東館規劃中的一些理念與價值取嚮,比如說要打造智慧博物館、注重互動性、要拓新、多樣、開放和麵嚮世界。隨著博物館具體建設工作的推進,原先的構想有沒有發生調整或改變?具體這些構想是如何在東館落地的?

楊誌剛: 我們對於博物館的價值理念肯定是一如既往的,比如說“智慧博物館”,上海市已經把數字化轉型提高到一個發展戰略的高度,現在又興起對“元宇宙”的探索,我們的“智慧博物館”建設也就得到瞭前所未有的支撐,現在的具體目標是:建立相關標準,大力推動藏品資源數字化采集和加工,打造功能更加先進完善的藏品管理平台,實現數據在文物保護、研究、展示、傳播、教育中的應用支撐;以打造世界頂級的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為目標,形成適閤於上海博物館的館藏數字資源開放機製,建立麵嚮公眾的數字資源庫,利用官方網站、官方微博、微信等數字信息及展示平台,供公眾分享利用;充分利用虛擬現實、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和移動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努力打造智慧服務型博物館,將數字技術充分運用於票務管理、觀眾數據采集與分析、移動導覽服務、網上虛擬博物館、數字文創等業務中;進一步提升數字化管理水平,建設集綜閤辦公、文物管理、課題研究等在內的一站式博物館管理平台。

楊誌剛在上博東館施工現場

楊誌剛在上博東館施工現場

澎湃新聞:建立麵嚮公眾的數字資源庫,這是當前公眾非常關注的話題,國內外已經有許多博物都在推進藏品數字化,陸續嚮公眾開放館藏數位資源,比如美國的史密森尼學會、法國巴黎市博物館聯盟,還有故宮博物院和台北故宮博物院等,上博會在這方麵做哪些嘗試和探索麼?

楊誌剛: 上海博物館已經藉助互聯網,嚮公眾開放瞭一批相當可觀的數字資源,也結閤展覽進行瞭“數字人文”的有益探索,如“董其昌數字人文”項目,深獲好評,在業內處於領先地位。現在正在著手進一步的研發。確實人民群眾對這方麵的需求在增長,新的觀點、新的技術手段也層齣不窮,我們還需要不斷努力、持續奮鬥。包括將會挑選一些代錶性的、與上海博物館形象與氣質相契閤的館藏資源,盡快把它們轉化成一種更具社會影響力、形態新穎的數字公共産品。

澎湃新聞:像其他幾個關鍵詞,比如“互動”、“拓新”、“多樣”、“開放”、“麵嚮世界”具體如何體現?

楊誌剛: 具體到互動,我們可以介紹幾個案例,一個是針對少年兒童的探索宮,這個展廳的特色和我們其他文物展廳不一樣,它設在靠近鏇轉坡道區域,那個區域的開放度更加高一點。在探索宮裏,我們會有一些跟探索的理念,跟人文、藝術、文明這些內容結閤在一起的項目,依托上海博物館的藏品優勢與展陳特色,幫助少年兒童學習知識、拓展眼界,豐富體驗,更重要的是從小學會探究性思維和能力。

另外我們有一個文物修復展示區,因為觀眾對我們博物館的一些後台工作很感興趣,老是牽掛著,在文物修復展示區就可以看到我們的文物修復師、非遺傳承人具體是如何修復文物的。通過這種開放展示,觀眾能夠近距離瞭解博物館青銅類、陶瓷類、書畫類文物的保護和修復。此外還有數字館,我們正在做進一步的創意設計,希望更好地體現博物館的互動性。

上博東館概念圖,環形坡道通往屋頂花園

上博東館的餐飲區域與露台

開放性與辦館的理念與方式有關,也體現在物理空間的開放度,比如文物展廳需要全封閉的就做到全封閉,全部采用人工光,但是我們在符閤文物保護要求的前提下,也希望能有一些自然光透進來,這樣觀眾在博物館裏參觀,會有比較多樣性的感受,東館有完全開放的戶外空間,有用落地玻璃分隔內外的空間,觀眾可以眺望城市景觀,這樣即便在博物館裏仍跟現代城市保持著一種交流,會帶來一些彆樣的感受。

博物館我覺得它不單單隻是一個記錄,一個遺産的投影,它還是新文化、新思想、新觀念的發生地,這就跟這個空間,跟裏麵展示的內容所帶給人的那種影響與震撼是分不開的。

澎湃新聞:還有一個關鍵詞是“麵嚮世界”,您對此如何闡釋?

楊誌剛: 所謂麵嚮世界,我覺得有這麼兩點,一是我們的博物館及其建築要和現代世界博物館的發展潮流相契閤,而不是相背離的,這就需要我們研判世界博物館的發展趨勢。

上博東館從建造之初到後續整個建設過程中,我們都在不停地學習國內外一些最新的博物館建設經驗,包括世界上一些頂級博物館的優點和長處,我們一直很注重這方麵的學習。

其次,我認為博物館有點像容器,美國一位城市研究學者劉易斯・芒福德曾提齣城市是一個文化的容器,其實現在的博物館也越來越像一個容器,那麼怎麼來打造這個容器,這個容器究竟要産生齣什麼?我覺得這個也是要有世界眼光的,我們要和世界一流的博物館去閤作,讓世界進入到上海博物館,也讓上海博物館融入世界。

世界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維度,尤其是在上海建造上海博物館的東館,缺少世界這一維度是不行的。

所以我們最早提齣Window計劃,window就是窗口,既是我們看世界的窗口,也是世界通過這個窗口來看上博,看中國,這就是window的一個重要蘊意。

劉易斯棋子,海象牙,約公元1150―1175年,發現於劉易斯島,可能製於挪威,在上海博物館引進的大英博物館百物展中展齣

科拉雕像,在上海博物館引進的希臘文物展中展齣

澎湃新聞:您希望透過上博這一窗口嚮世界呈現什麼?

楊誌剛: 燦爛的中華文明。我們希望嚮世界呈現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以及今天我們通過互學互鑒創造新文明的姿態;嚮外界展示我們的博物館管理水平,以及如何與公眾之間産生互動,體現我們為人民服務的人民立場;還有我們對於藝術的理解,對於現代審美的追求,我想這些都是可以在我們的博物館中看到的。

過去有人說過從圖書館既可以看到一個民族的過去,又能夠看到現在,我覺得今天看博物館也是這樣,甚至你可以看到它是怎麼來展望未來的,可以聽到它邁嚮未來的那些腳步。

托馬斯・吉爾丁 《切爾西的白色小屋》 1800年 紙本水彩,在上海博物館引進的英國泰特不列顛美術館館藏展中展齣

澎湃新聞:怎麼理解您所說的“人民立場”?

楊誌剛: 東館的建築體現瞭開放、共享、復閤幾個特點。觀眾在這個博物館空間裏應該很自在也很享受,可以融入其中,甚至能感受到這個空間就是為他們去營造的,比如精心設置瞭一係列的共享空間。這就體現齣一種人民立場;再比如上海博物館建館70年來一共舉辦瞭33場捐贈展,在迎接上海博物館70周年館慶的最近一年裏,就連續舉辦瞭“鼎盛韆鞦”、“高山景行”、“盛世芳華”三個捐贈展,舉辦這類捐贈展,一方麵是錶達我們對捐贈人義舉的敬意與紀念,另一方麵也是為瞭彰顯這是人民的博物館,博物館來自人民,服務人民是我們不變的初心。

今後在東館和完成大修的人民廣場館,各類捐贈的展陳仍將繼續。這裏可以提前劇透一下,上博東館有幾個開幕特展,其中就有捐贈展,屆時上博館藏的國寶級文物,也是大傢翹首以待的南宋硃剋柔緙絲《蓮塘乳鴨圖》將和觀眾見麵。

東館展常設展,本館重主題展

澎湃新聞:您之前也談到上博東館展陳設計構想是圍繞一條主綫(中國古代藝術)和兩條輔綫(一帶一路和上海及江南文化)展開,隨著開館日期的推進,在展陳設計上有沒有更詳實的計劃。另外據我們所知,東館規劃也經過一些調整,本館與東館的定位和分工最後是怎麼設定的?

楊誌剛: 上博東館展陳的總體設想沒有大變,具體的定位和方案較最初公布的作瞭一些調整。原先上博東館的定位是做主題展,現在定下來這邊是以常設展為主。我們將沿著“中國古代藝術”這條主綫打造一個全球唯一的中國古代藝術通史係列,分為青銅、雕塑、陶瓷、書法、繪畫、印章、玉器、錢幣8個專題;另外這些年我們加強瞭對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研究,特彆是最近幾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對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挖掘,我們也得到瞭新的有力支撐。

大剋鼎 上海博物館藏

上海博物館雖然是一個麵嚮全球的博物館,但是它既然紮根本土、位於上海,我們理應發掘呈現上海的文化。

未來在上博東館我們會舉辦考古上海常設展,海派書畫、江南文化常設展,但是這類展覽不是按照文物材質來展示,它們會按照主題來演繹,主題是常設的,而具體的展品及內容、角度會定期有所調整。這也是上博為上海打造江南文化和海派文化的品牌做貢獻,同時也會成為上海博物館展陳方麵的一大特色。

“一帶一路”的內容色彩不像原先那麼濃重,但是我們會有一個反映海上絲綢之路貿易瓷的展覽來迴應這樣一個比較宏大的主題。

本館以後的重點是在主題展,還有大量的臨展,我們希望人民廣場館捨以後會有比較多的臨展空間,能夠把全球的優質資源引入到上海。因為上海的城市定位是一座全球化的城市,上海博物館也擔負著要調動全球優質資源的重任。正如我剛纔所說,通過上海看世界,讓世界看上海,這方麵以後會成為我們重要的努力方嚮。

唐 孫位《高逸圖捲》(局部),上海博物館藏

澎湃新聞:上博東館在建築和空間營造方麵有哪些特色和亮點?

楊誌剛: 我剛纔提到三點:開放、共享、復閤。開放、共享前邊已經講到,什麼叫復閤?今天的觀眾來博物館其實不單單是來看展覽、看文物,它還有很多體驗是可以放到博物館空間來實現的。我是這樣概括上海博物館的,它首先應該是一個藝術殿堂,在這樣的前提下我們還要讓博物館成為觀眾喜歡的課堂,可以是觀眾交流思想,碰撞齣思想火花的會堂,還可以是市民休閑、約會的客堂,這四個“堂”大緻體現瞭博物館功能的復閤性。

澎湃新聞:您從2014年底走馬上任,多年來馬不停蹄主持東館籌建,在博物館建設方麵有沒有留下一些值得藉鑒的經驗?期間已持續數年的疫情是東館建設過程中的“突發事件”,這一影響全球的公共事件對博物館建設,包括博物館未來走嚮有沒有産生一些影響?包括展覽方麵,你們此前摸索前行,也積纍瞭很多疫情下辦展經驗,當下國內外形勢復雜,疫情、戰爭都會對國際間的文化交流帶來阻礙,你們將如何應對?

楊誌剛: 在東館的建設方麵我希望現在的外部環境可以更加有利於博物館的建設和發展,外部環境包括現有的很多程序對我們很苛刻,這些程序當然也有它的閤理性,但是從我們事業發展的角度來講,尤其是像我們必須要按照一定的時間節點來推進,還是希望能夠得到一些政策上、體製機製上的關照和傾斜,當然是在確保依規閤法的前提條件下,盡可能在一些環節上麵提供一些便捷。

談到疫情等突發事件對我們的影響,這就要增強應對不確定性的能力,我覺得這是疫情爆發以後非常重要的一項能力。我們在疫情期間做一個計劃,肯定要有各種預案,尤其是做國際文化交流沒幾個預案是不行的。比如前年我們舉辦“黑石號沉船文物展”,去年舉辦“中歐陶瓷交流展”,都是有相應可調整的預案的,然後在這個過程中不停地去適應、平衡,最後朝著一個可能實現的目標最大化的方嚮去努力。

中歐陶瓷與文化交流特展

這是做國際交流展我的感受,另一方麵在疫情期間我們也做瞭一些新的努力,更加注重對自身藏品的挖掘、整理、展示。當今形勢下如果要靠外部的文物辦展受製約因素太多,疫情下想要能夠辦成功展覽,必須要有很強的“內循環”能力,比如“萬年長春:上海曆代書畫藝術特展”、“絲理丹青――明清緙綉書畫特展”、上博受贈文物展等都屬於在有原有研究基礎上在最後一年經過衝刺研究開辦齣的展覽,也取得瞭很好的社會反響。所以這兩年多我們加強瞭“內循環”,外循環做得也不錯,內外循環形成良性結閤與互動。

上博七十年留下的寶貴的上博精神

澎湃新聞:上博今年將迎來建館七十周年,年底新館也將試運行,屆時會有哪些具體的舉措、紀念活動或展覽迎接這一特殊時刻?

楊誌剛: 本來比較理想的規劃是從今年1月1日到12月31日,整整一年都會是我們的館慶年,原計劃想在去年12月31日最後一次博物館奇妙夜上宣布年度館慶拉開序幕,但是去年底碰到新一波疫情,這個計劃就擱置瞭,但是我們的活動內容都在推進。今年我們將推齣5+2展覽體係。

5是指五個係列的館內展覽,即“何以中國”考古藝術展,“燦爛中華”曆史文化展,“全球異彩”世界藝術文明展,“文明互鑒”中外交流對比展,“館藏菁華”主題展。

2是“中國文化走齣去”國際閤作展和赴市內國內閤作展兩大係列館外展。

“盛世芳華”上博受贈文物展展覽現場,南宋張即之《楷書待漏院記捲》(局部)

2022年在人民廣場館捨推齣的展覽有:聯手日本九州國立博物館舉辦的虎年迎春展(1月);“盛世芳華”上博受贈文物展(3月);與河南閤作的河南夏商周考古展; 與希臘閤作的以海洋文明為主題的希臘油畫展。

其中,希臘油畫展定檔今年6月份開幕,這個展覽也是一波多摺,從原計劃的2020年推到瞭2021年,又從2021年推到2022年,現在經過反復磋商,檔期定在今年6月份,這裏麵臨展品無人押運和點交,所以睏難比較大。我們也做瞭一些適當的方案調整,比如嘗試把展品的規模和規格都降低一點,讓閤作方放心,以促成展覽的順利進行。

境外展主要包括:赴列支敦士登國傢博物館主辦“上博藏竹刻藝術展”;赴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參展“漆器之美:再看亞洲的漆工藝”特展。

澎湃新聞:下半年東館開館會有哪些開館大展?

楊誌剛: 開館會有一個係列,正在加緊籌備。這裏可以先透露的就是我剛纔提到的我們會在東館第三臨展廳的密寶室中,展齣南宋的緙絲《蓮塘乳鴨圖》,它曾經和大剋鼎、商鞅方升一起亮相央視《國傢寶藏》,但是實物還沒拿齣來展過,因為它是有機質文物,保存相當不易,一直藏在我們庫房,我們準備在開館時讓它隆重亮相,與對此期盼已久的觀眾見麵。

南宋硃剋柔緙絲《蓮塘乳鴨圖》

南宋硃剋柔緙絲《蓮塘乳鴨圖》局部

澎湃新聞:其他常設展會隨著東館同步開放麼?

楊誌剛: 這應該會有一個過程,從試開放到全麵建成開放,中間會有一段間隔。博物館的展陳是一項很細緻的工作,我們從東館這一項目啓動就著手打造我們的展陳瞭,現在還處在概念設計的細化階段。

如果能夠剋服各種睏難,希望東館能在今年的12月21日試開放,因為上海博物館就是在1952年12月21日成立的,這是我們的館慶日。這其中還有一個細節,當初東館在編寫門牌號時,我們提瞭一個要求,希望上博東館的門牌號是世紀大道1952號,就有這麼個寓意在其中。

50年代初的上海博物館

九十年代,竣工中的上海博物館人民廣場館捨

這也體現瞭我們對上海博物館館史的重視。上海博物館建館70年來形成瞭寶貴的上博精神和優良傳統,希望通過館慶活動,一方麵揭開一個新的篇章,另一方麵把那些成功的經驗和優良的傳統繼續發揚光大。

這70年也是上海文博事業取得輝煌業績的70年,體現在我們的館慶思路上是“一座館與一座城”,即通過迴顧上海博物館70年的曆史,來看上海這座城市文博事業輝煌的發展曆程,看上海的未來發展。上博以後的發展要跟上海這座城市的未來發展去對接,我一直強調說上海的發展高度就是我們要去攀登的目標。

澎湃新聞:您認為上海博物館七十年留下的最寶貴的上博精神和優良傳統是什麼?

楊誌剛: 很多年前,曾經對上博精神有過一個很好的提煉,概括齣“敬業、創新、一流、閤作、務實”十個字。從我作為館長角度講,我必須把隊伍帶好,那麼在隊伍建設裏也包涵瞭很多含義,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要練好內功,夯實我們的基礎業務。

陳毅市長為上海博物館齣版物題寫的書名

上海博物館為什麼在國內外都有很高的聲譽,這跟我們基礎紮實,業務能力強是分不開的。例如即便是疫情發生以來,上海博物館的國際交流也沒停止過,我們的文物到海外好幾個博物館去展齣,海外的博物館也有不少文物藉展到上海博物館,我們的引進展和齣境展都沒按下暫停鍵,這是不多見的。

我們積纍瞭很多疫情下辦展的成功經驗,其中有些是在沒有文物押運員,沒有專傢到現場點交文物並參加布撤展的情況下辦成的展覽,這充分說明瞭對方對我們的業務能力很信任,放心把各種材質的文物交到我們的專傢和策展團隊手裏。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達成的,而是70年來積纍下來的過硬的本領,贏得彆人的信賴。每一次的展覽其實都是我們紮實的基本功外化的呈現。當然任何一個好的展覽都是從一個好的創意開始的,然後通過一個好的團隊閤作和全館上下的共同努力,讓這一展覽計劃得到實現。

這一過程最後會帶來一種可以叫作“突現”或“湧現”(Emergence)的現象,這是係統科學裏常用的一個概念,是指各種各樣的多樣性集中在一起,形成一個生態係統,恰到好處的時候它的能量就會爆發齣來,就會有突破。我覺得像我們辦展覽就是一次次的“突現”,最後創造呈現的內容會令各方麵覺得驚訝,這一過程尤其離不開一個專業團隊默契配閤,大傢都把力量發揮齣來。我覺得上海博物館在這個方麵有很多成功的經驗,這是建館70年裏麵我感受最深的。

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成員1949年

1974年青浦崧澤遺址發掘現場

所以一定要講上海博物館有什麼好的精神和傳統傳承下來,我覺得應該有一個叫“事業鏈”。上海博物館的“事業鏈”在中國博物館界裏麵是比較完整的,包括我們有自己的考古隊,可以做田野發掘,然後把田野發掘齣來的文物一步步轉換成我們的展品。

我特彆強調上海博物館有四大支柱學科,第一是文物學與藝術史,第二是考古學,第三是文物保護與修復,第四是博物館學。我們要打造好這四大支柱學科,這樣基礎纔能紮實,纔能麵嚮未來。

博物館的力量是由內而外自然發散齣來的,就像花朵從花蕾綻放開來一樣。上海博物館的“內功”涉及方方麵麵,包括學科建設。很多人把學術立館理解為做一些課題,做一些項目。不是這樣的,上海博物館必須要去做的是成為一個學術重鎮,這就要有學科建設,隻有這樣你纔能站在彆人沒有的高度,不斷實現突破與創新。

1986年上海青浦福泉山遺址發掘現場(左起馬承源、汪慶正、黃宣佩)

澎湃新聞:最後還想請您談一下,上博今年迎來70周年館慶,這既是一個階段性的總結,也是麵嚮未來的一個嶄新開始,有哪些新的挑戰,以及您對未來工作的展望。

楊誌剛: 談到挑戰,我認為既要守正,又要創新。這個創新不是拍腦袋拍齣來的,需要有大量的研判為基礎,然後要結閤自身的能力。從目前來看,令我比較欣慰的是,8年前我剛進到上博時的那批中青年學者館員在不斷成長,都已有所成就和建樹。當然歲月也很無情,我眼看著他們的頭發從烏黑到現在也開始變白,發量也越來越少瞭。然而我想,還是要給他們壓擔子,搭平台,讓其進一步施展纔華。近五六年招聘進來的年輕館員就需要加緊專業方麵的培訓,快速地成長起來。博物館是一個需要終身學習的地方,如果不學習空喊守正創新是不可能的。

我們還是要著眼於整體發展,除瞭操練內功,夯實基礎業務,還必須把各種公共産品打造齣來,奉獻給觀眾。再一個是要做好教育傳播,比如我們和媒體有非常良好的互動和交流,在媒體的共同努力和支持下,上海博物館的形象確實得到瞭很好的傳播。比如我們拍的一些片子,既講文物,又推介瞭我們的專傢,這叫“內外雙修”,都是需要的。

上海博物館的形象需要展示,形象展示齣來以後你纔會擁有話語權,纔有可能進一步跟國際交流,實現全球資源的調配,這是一個完整的邏輯鏈。

上海博物館建館60周年留念

分享鏈接



看最新新聞就到趣味新聞網
quweinews.com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tag

相关新聞

何以中國?何以華夏?——“考古看見中國”!

何以中國?何以華夏?——“考古看見中國”!

    古人類如何徵服青藏高原? 漢文帝霸陵的準確位置在哪裏? 古蜀文明與中原文明的關係是什麼? …… 我們從哪裏來? 何以中國?何以華夏? 考古以實證解決瞭我們的疑問。 近日,由中國文物報社、中國考古學會主辦的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以網絡會議形式在京舉行。經項目匯報、綜閤評議,評委投票選齣―― 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考古見初心! 從文明古國邁嚮文化強國 “文化是一個國傢、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


中國文字博物館 一撇一捺 皆是曆史

中國文字博物館 一撇一捺 皆是曆史

    4月6日,在中國文字博物館大門前的甲骨碑林,遊客從銅製甲骨片上尋找“鼎喵喵”的甲骨文原型。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 楊之甜 攝 □本報記者 謝建曉 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 楊之甜 穿越數韆年而來,它曾是炫目的殷商繁星,也曾是浩渺的漢宮鞦月;它曾是一脈相承的篆隸楷草,也曾是仙風道骨的刻畫符號……漢字,一撇一捺皆是曆史。 4月10日,記者走進位於甲骨文發源地安陽的中國文字博物館,感受“一日閱盡韆年”,聆聽曆史迴響。 殷墟以東8公裏處,一處靜靜矗立的金色“後現代”風格建築,就是我國第一個以文字為主題的國傢.......


九連墩齣土一種工具,可是後來專傢卻說,它可能是一種失傳的樂器

九連墩齣土一種工具,可是後來專傢卻說,它可能是一種失傳的樂器

    在考古發現過程,專傢們總能齣土一些稀奇古怪的東西,甚至有時候還會齣現錯誤的判斷,不過這可怨不得考古專傢,隻能說我們古代先民太智慧瞭。比如,在湖北九連墩戰國古墓群中,專傢們發現瞭一件奇怪的長杆子和方盒子,研究後推測竟然是一種失傳的樂器……究竟是什麼樂器呢?下麵小編就來給您揭秘吧。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係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研究文物不同於研究科學,因為科學具有確定性,答案都是唯一的,而文物卻不一樣,所以不同的文物在不同的時期,.......


紀大煙袋遇到瞭李大缺德

紀大煙袋遇到瞭李大缺德

    紀大煙袋遇到瞭李大缺德 肖泰 在朋友圈裏讀到瞭炳瑩兄的“《閱微草堂筆記》批注後記”,忍俊不禁,撲哧一聲笑瞭:果然因緣際會,紀曉嵐遇到瞭李炳瑩,滄州文化曆史,終於有瞭銜接。 讀瞭文章開頭幾句:“庚子年末――2020年12月10日,學生梁振剛來找我,頗似正經地和我說,上級文化部門要齣一套‘文化名人批當地名著’叢書,滄州的名著,非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莫屬。批注者呢?幾經篩選,我不幸躺槍中彩。”心想 ,知師莫如徒,振剛弟找對人瞭。 在我的眼前,齣現瞭這樣一幅畫麵:長袍大褂的紀曉嵐與西裝革履的李.......


“壬寅-兿承百年”中國藝術代錶人物——楊紅

“壬寅-兿承百年”中國藝術代錶人物——楊紅

    國際當代藝術傢楊紅,1959年齣生,中國美術傢協會會員,國傢一級美術師。現任中國女子書畫院副院長,廣東省美術傢協會會員,北京油畫學會會員,惠州市美術傢協會理事,亞洲美術傢聯盟理事,香港美術傢協會會員,中國中外名人文化藝術委員會高級研究員,中國嶺南麗民俗油畫創始人。斯裏蘭卡社會主議民主共和國國際交流協會中國首席代錶。 1973年在安徽省廣德縣花鼓戲劇團任戲劇演員。1979年―1982在安徽省藝術學校(安徽藝術職業學院)學習。1982年-1989年在安徽省歌舞團任歌唱演員。2000年跟隨曾.......


銀行變圖書館,武漢86年曆史的“摩登”建築,請你賜名

銀行變圖書館,武漢86年曆史的“摩登”建築,請你賜名

    極目新聞記者 徐穎蕭顥 武漢圖書館新開的 一處城市書房 即將免費開放 今起 邀請網友給它起個名字 視頻剪輯:蕭顥 改建後的城市書房總麵積843平方米,設計藏量20000冊。 在設計理念上,運用低碳環保理念打造,是融閤瞭新技術、新科技的人文復閤功能型的新型閱讀空間。 在色彩運用上,以藍、橙雙亮色為主色調,充滿瞭典型的藝術裝飾主義情調,在繁華中山大道上顯得摩登且閃耀。 書房正門 86年曆史的“摩登”建築,重獲新生 在漢口繁華的中山大道與南京路交會的路口,有一處有86年曆史的“摩登”建築――漢.......


桃江兩名高中生在NEAR青少年繪畫作品徵集活動中獲奬

桃江兩名高中生在NEAR青少年繪畫作品徵集活動中獲奬

    王海翔同學的作品《不同的國傢,共同的理想》。 王海翔同學獲入圍奬。 莫攸同學的作品及獲奬證書。 紅網時刻益陽4月11日訊(通訊員 陳綴綴 夏貴明)近日,桃江一中美術組從桃江縣教育局收到兩封獲奬證書。在東北亞地區地方政府聯閤會(NEAR)組織的第九屆NEAR青少年繪畫作品徵集活動中,桃江一中學生王海翔和莫攸以紮實的繪畫功底、鮮明的繪畫立意,憑藉作品《不同的國傢,共同的理想》和《讓我們共享一個健康的世界》分彆榮獲入圍奬和紀念奬。這是桃江一中學生參與國際藝術賽事獲得的最佳成績。 東北亞地.......


美國人看梅蘭芳:“他既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他就是個精靈”

美國人看梅蘭芳:“他既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他就是個精靈”

    微信公眾號推送規則變更 請將“探照燈好書”設為星標 不錯過每一期好書推送 《梅蘭芳與20世紀國際舞颱:中國戲劇的定位與置換》是海內外第一本研究梅蘭芳在20世紀國際舞颱上影響的專著。作者聚焦於梅蘭芳的訪日、訪美和訪蘇,在20世紀跨國政治、意識形態、文化和戲劇大背景下,考察瞭梅蘭芳和中國戲劇在國際舞颱上的存在與定位。本書仔細探討瞭布萊希特、梅耶荷德、愛森斯坦、塔伊洛夫、巴爾巴等重要人物對於梅蘭芳的藝術和中國戲劇的互文化解釋和挪用,同時也更深入地闡釋瞭20世紀國際戲劇的互文化形成與建構。此外.......


今日分享|他被稱譽為“發現周莊第一人”

今日分享|他被稱譽為“發現周莊第一人”

    今日分享 楊明義,1943年生於江蘇蘇州。擅版畫、水墨畫,多以江南水鄉風光入畫。畢業於蘇州工藝美專。中國美術傢協會會員,文化部國韻文華書畫院副院長,海華歸畫院副院長。在亞、美、歐各地舉辦個人畫展近40次,齣版各類畫冊、文集40餘種。 他首創新一代風格的水墨水鄉中國畫,創造性地錶現江南水鄉的濃鬱韻味,形成瞭鮮明、獨特的個人畫風,深得國內外藝術界的高度評價和廣泛贊譽,影響巨大。1978年因創作《水鄉的節日》一畫在寫生中發現周莊,被稱譽為“發現周莊第一人”。 藝術要比自然.......


馮祉艾:浸潤的命運——讀瀋念新作《大湖消息》

馮祉艾:浸潤的命運——讀瀋念新作《大湖消息》

    文 / 馮祉艾 《大湖消息》是作傢瀋念二十多年在洞庭湖行走的經曆寫下的文字,既是一部紀實作品,也是一部頗具藝術美感的散文集。瀋念以洞庭湖為依托,記錄瞭包括麋鹿、江豚、水鳥、黑楊等生物和人類共同生存的大湖故事。他對於人與自然的生態環境思考是多樣的,即以對鳥的態度來說,既有對護鳥人的描寫,也有故事講述打鳥人,甚至是兩者之間的身份轉變。對自然的再思考和人類命運的關照,以及洞庭湖個中因素復雜的碰撞、時代的變遷,共同給予作傢靈感,譜寫瞭《大湖消息》這樣一部靈動的作品。 《大湖消息》全書不長,分為上下兩篇.......


萬份數字藏品“首屆洛陽牡丹花會會徽”剛一上綫即告罄

萬份數字藏品“首屆洛陽牡丹花會會徽”剛一上綫即告罄

    館藏文物、非遺藝術、書法繪畫……這些中國傳統文化遺産和技藝結晶,消費者如今隻需要通過手機就可以把它們作為數字藏品永久留藏下來。去年以來,以數字藏品為代錶的數字文創新業態逐漸火瞭起來。數字藏品緣何受市場熱捧?作為一種全新的文創業態,數字藏品為傳統文創産業發展帶來瞭怎樣的改變?記者近日對此進行瞭采訪。 上綫即告罄 數字藏品火起來 10日中午,1萬份數字藏品“首屆洛陽牡丹花會會徽”在支付寶旗下數字藏品平颱發售,剛一上綫即告罄。 負責該數字藏品發售的是我市一傢文化企業。該企業相關負責人錶示,數字藏.......


在匈牙利,曆史始終與現實同在

在匈牙利,曆史始終與現實同在

    在一個夏季和一個鼕季,劉子超分彆用搭火車和自駕的方式,來到他去過許多次的中歐。他說,除瞭這一地區本身的魅力,中歐對他的吸引力還在於它始終生長在帝國和強權的夾縫中,執拗地保持著自己的獨特性。它的強烈的撕扯和遊移感,使這位旅行寫作者感受到瞭某種心靈上的契閤。在《午夜降臨前抵達》一書中,劉子超記錄瞭這兩次漫遊。就這次寫作,澎湃新聞私傢地理與他做瞭快問快答。 澎湃新聞:你在寫作中引用瞭許多文學作品,在旅行中,文學的中歐和現實的中歐,有交相疊映的時刻嗎? 劉子超:在古老的城市經常會有這樣的時刻。比如在布.......


硃虹 曹雯芹:生命史詩蘇東坡(八)

硃虹 曹雯芹:生命史詩蘇東坡(八)

    惠州之隱:日啖荔枝三百顆 不辭長作嶺南人 在古代中國,人事便是時局。人事如棋時時新,時局也隨之變幻莫測。 元�v八年(1093年),蘇東坡57歲,他遭遇瞭政治和生活的雙重打擊,兩個在他生命中十分重要的女人相繼離世,一個是欣賞他、信任他、啓用他,並親賜他金腰帶的宣仁高太後,另一個則是跟隨他、陪伴他、照顧他的妻子王閏之。 宣仁高太後去世,輕率魯莽而脾氣暴躁的年輕皇帝宋哲宗親政,他啓用新臣,開逐舊臣,作為高太後最信任的臣子蘇東坡必然要遭到清洗。朝堂之上,一時間變瞭顔色,黑與白、忠與奸,全.......


【詩】春天雷雨

【詩】春天雷雨

    春天雷雨 文/蘇壽華 春雷震雲天, 電閃光燦燦。 夜間風驟起, 細雨連綿綿。 春芽茁壯生, 潤澤萬頃田。 期盼風雨順, 寅虎兆豐年! 作者簡介:蘇壽華,男,山東省寜津縣人,1980年畢業於德州農校。畜牧局退休乾部,黨員,高級畜牧師。德州市作傢協會會員。酷愛詩歌寫作,曾在國傢及省級刊物發錶多篇學術論文及文學作品。 壹點號 火熱的�柩� .......


你一句春不晚,我就到瞭真江南

你一句春不晚,我就到瞭真江南

    你一句春不晚, 我就到瞭真江南。 江南的春天, 是杜牧筆下的: “韆裏鶯啼綠映紅, 水村山郭酒旗風。” 是東坡的: “半壕春水一城花。 煙雨暗韆傢。” 是墨染山水,煙雨人間, 是白牆灰瓦,流水涓涓, 是園林如畫,輕舟古道 …… 一韆個人眼裏心裏, 有一韆個江南模樣。 而這韆種江南, 由國色暈染,由詩意拼湊, 江南有瞭詩情畫意, 纔是迷醉瞭韆年的江南。 01 隻此青綠,一夢江南春 春天和江南, 理應是青綠色的。 那柳色青青,春水蕩漾, 那天青煙雨,霧色山嵐, 處處溫婉多情, 讓人一見.......


散文Ⅰ庭院深深:鄰居

散文Ⅰ庭院深深:鄰居

    文/張福獻 圖片/來自網絡 “楊老師,你要不要花兒呀?”隔壁的劉姐又在喊妻子瞭。花兒呀,草兒呀,可以培養人的閑情雅緻,我喜歡花草。 等我從屋子裏齣來時,妻子已經擎著一株綠色的植物,興衝衝地從隔壁迴來瞭。那是一株奔龍,翠綠的莖葉,玫紅的花蕾,張牙舞爪地嚮四周伸展著身體,如一條蒼虯一般。妻子把它小心翼翼地培植在花盆裏,過幾天,花兒就要開瞭。 隔壁的硃哥和劉姐人忒好,我還記得他們剛剛搬過來那會兒,硃哥單位上的幾位老師來給他溫鍋,因為我們是緊鄰,他就鄭重其事地邀請我去陪客人吃飯。那時候,我們還.......


文化石傢莊|追求藝術之心至死不渝 訪梅花大奬得主、著名錶演藝術傢裴艷玲

文化石傢莊|追求藝術之心至死不渝 訪梅花大奬得主、著名錶演藝術傢裴艷玲

    在彆人眼中,她是梨園中首屈一指、當之無愧的大師。她說:“彆叫我什麼大師、大傢,我知道自己什麼水平,我離許多前輩都還差太遠。”有人說她傲氣,她說:“我根本不傲氣,你們想象不到我在喜歡的藝術作品麵前有多謙卑。我隻是反對那些對待藝術不真誠,假充內行,糊弄觀眾的人。” 她是裴艷玲,中國戲劇梅花奬曆史上第四位獲得梅花大奬的人,被譽為河北梨園的驕傲,是我省一張靚麗的文化名片。為人,她灑脫,有個性又真性情;對戲,她虔誠,執著,永遠在探索。源於正在排練的京梆兩下鍋《響九霄》,4月8日,記者在石傢莊市河北梆.......


青未瞭|麵朝大海 喂馬劈柴

青未瞭|麵朝大海 喂馬劈柴

    文/博華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最後一個春天,一位纔華橫溢的年輕詩人海子獨自一人走嚮山海關,在一個即將春暖花開的季節,卻在冰冷的火車道上,結束瞭自己屬於詩歌的年輕生命。他留下“麵朝大海,春暖花開”的芬芳詩句,至今溫暖著我們的心靈。在詩中他希望“喂馬,劈柴,周遊世界”,他想要“從明天開始,做一個幸福的人”。他真誠地努力過,最後他卻選擇瞭放棄,決絕的離開瞭這個他曾經生活和贊美的世界。有人說,他的離去標誌著那個純真年代的終結。也有人說,他死於孤獨、抑鬱、甚或他已經江郎纔盡。不管詩人的死因如何,他留下的.......


醉美的雨中花

醉美的雨中花

    泉城煙雨醉朦朧, 雨中看花伴嬌容。 雨露滋潤含淚笑, 春降喜雨花更嬌。 壹點號 楊剋汶善思學水 .......


青未瞭|中國十大名花名錄(三)寒鞦之魂——菊花

青未瞭|中國十大名花名錄(三)寒鞦之魂——菊花

    中國十大名花名錄(三) 薑寶兵 寒鞦之魂――菊花 菊花,清雅淡泊,不畏霜寒,獨自怒放於鞦風落葉之後,與梅、蘭、竹一起閤稱花中四君子。曾以其高尚的情操和超凡脫俗的高雅氣質而倍受世人青睞;因不閤時宜的開放受到瞭高雅之士的贊賞,晉朝的陶淵明可以說是堪稱寫菊花的鼻祖,他的“采菊東籬,悠然見南山”以其悠然自得的恬淡心境而被隱逸者視為知音,也因此而贏得瞭清高誌士的推崇。 菊花這不屑與百花爭春的花中君子,曾以其不妖不媚的風姿和清雅素潔的花韻及其花品成為中國墨客畫士筆下常常獲取的素材,也曾為墨客畫士留下不.......


青未瞭|中國十大名花名錄(四)水中芙蓉——荷花

青未瞭|中國十大名花名錄(四)水中芙蓉——荷花

    中國十大名花名錄(四) 薑寶兵 水中芙蓉――荷花 我喜歡牡丹花的雍容華貴,喜歡蘭花的空榖幽蘭,我更喜歡荷花那“齣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的高潔品性。 荷花又名蓮花,自古便是清高的象徵。周敦頤曾經寫下《愛蓮說》,雲“予獨愛蓮之齣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即使處於泥濘仍能生的乾淨灑脫,盈盈欲滴,默默為大自然奉獻一抹淡紅,給人類奉獻齣蓮子種子,為人們增添一股淡雅的清香。“齣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北宋理學傢周敦頤,應該說是它的知己.......


青未瞭|散文|煙台景趣——長島漁歌

青未瞭|散文|煙台景趣——長島漁歌

    煙颱景趣――長島漁歌 文:周政 (長島漁歌) 長島的漁歌是用�G悍和粗獷的音符串起來的。 長島的漁歌是用悠遠和豪放的鏇律編織成的。 長島的漁歌是用勤勞和追求的心聲喊齣來的。 長島的漁歌永遠厚重而豐實。 清晨,天空幽藍成碧玉,綠風,把大海晨麯的前奏吹響。 嗨――一聲長吼喊天,甩齣一片五彩的遼闊,劃成一片無邊的高遠。 嗨――一聲長調叫海,撒下朵朵流動的浪花,掀起動人的潮聲。 魚群!船老大一聲驚喊,飛鏇的渦漿亮起瞭漁漢子驚天動海的漁歌。 忽然,電腦裏響起噠噠的呼聲,五彩的光綫在銀屏上流動。 船老大驚.......


古人說“言寡者貴,性柔者富,德厚者旺”,你知道其中的含義嗎?

古人說“言寡者貴,性柔者富,德厚者旺”,你知道其中的含義嗎?

    李白的浪漫是讓人羨慕的,那“仰天大笑齣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狂放,那“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韆金裘,呼兒將齣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的隨性,這樣浪漫的詩人,一生除瞭官場不得意,在生活上一直都是肆意灑脫的,用現在人的話來說,就是財富自由性天真,這一切都是源於他花不完的錢,可是古人說的“貴,富,旺”,你知道區彆在哪嗎? 言寡者貴 李隆基曾經對長安城的首富說“朕天下之貴,元寶天下最富”,可見在古人的眼裏,“貴”是一種身份的象徵,身份尊貴的人,就是大傢所說的貴族,不知道背後怎麼樣,.......


為你讀詩|天使白 桃花粉為你讀詩|天使白 桃花粉

為你讀詩|天使白 桃花粉為你讀詩|天使白 桃花粉

    天使白 桃花粉 點擊播放音頻 四月的晨光熹微 檢測點的藍色帳篷邊 紅馬甲已經忙碌起來 從儲藏點到檢測點 右手左手滿滿的檢測物資 桌椅――到位 轉運箱――到位 輕軟的靠墊――到位 這是為你貼心準備的 警戒綫拉起來 從四月起 男女老少習慣瞭 一米間隔有序前行 誌願者是早已熟識的 物業保潔和水電工 此刻他們測溫、消毒、維護秩序 像自傢的兄弟姐妹 這幾天的氣溫如過山車 昨天清晨的風像調皮的孩童 涼意掠過單薄的防護服 多想,為你抵擋料峭春寒 今天太陽又早早發威 汗水慢慢浸透.......


請齣場,鎮館之寶丨小口尖底瓶:6000多歲“芭蕾舞者”用途仍是謎

請齣場,鎮館之寶丨小口尖底瓶:6000多歲“芭蕾舞者”用途仍是謎

    大河報・豫視頻記者 閭斌 通訊員 趙婷 1921年,在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瑞典人安特生發掘瞭震驚中外的新石器時代仰韶村文化遺址。撥開塵封的泥土,絢爛的史前陶器也因此得以再現。2011年,澠池縣仰韶文化博物館拔地而起。館內,一件件仰韶彩陶記錄著時代的風貌,暗含著追根溯源的“密碼”。其中,仰韶文化最具代錶性的典型陶製容器――小口尖底瓶,也成為該博物館最珍貴的“鎮館之寶”。4月初,大河報・豫視頻記者再次走進澠池,瞭解這件“鎮館之寶”背後的故事。 6000多年前的小口尖底瓶“優雅”亮相 澠池仰韶.......


新書架|延續瞭茅盾《子夜》敘事傳統 《大裁縫》用文學書寫手工業故事

新書架|延續瞭茅盾《子夜》敘事傳統 《大裁縫》用文學書寫手工業故事

    封麵新聞記者 張傑 瞭解一座城市的曆史肌理,文藝作品可能會提供鮮活的細節。由上海作傢禹風創作的長篇小說《大裁縫》,就用藝術化的手法講述瞭一個寜波奉化裁縫傢族於1860至1943年在上海的起落浮沉故事。作者通過國內西服業、寜波商幫近百年在滬發展的脈絡,聚焦上海乃至整個中國與世界激烈碰撞的時刻,探索一種獨有的城市曆史命運,具有廣闊的曆史視野和深沉的人文關懷。這部小說2022年3月由浙江文藝齣版社推齣後,在圖書網購站點成為熱銷作品。 4月7日上午,王春林、徐晨亮、石一楓、陸梅等文學界人士,通過網.......


人間四月天,唯春光與你不可辜負|新甘肅一周“海”選第77期

人間四月天,唯春光與你不可辜負|新甘肅一周“海”選第77期

    融媒錶達,匯聚精彩!@老鐵們,新甘肅客戶端《一周“海”選》又來赴約瞭~本期都有哪些大事小情呢?一起來看~ 北京鼕奧會、鼕殘奧會 總結錶彰大會 2022年4月8日上午 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 習近平總書記齣席大會並發錶重要講話 戳圖看金句 設計:宋修城 黨代會召開在即 你想錶達什麼樣的期許? 新甘肅客戶端 從親民角度齣發 為大眾傳播聲音 設置調查問捲 一起來為黨代會建言 你的期待由你開啓 設計:王春培 田野裏、山林間 風變得更暖瞭,花開得更艷瞭 跟隨新甘肅雲遊隴原 感受暖暖春意 必不負這最.......


王俊凱《萬裏走單騎》故宮探秘,中華瑰寶,傳承古今,意義深遠

王俊凱《萬裏走單騎》故宮探秘,中華瑰寶,傳承古今,意義深遠

    大傢期待已久的《萬裏走單騎》第二季第12期已經在浙江衛視、騰訊視頻平颱同步上綫啦! 在《萬裏走單騎-第二季》的最後一站,王俊凱跟隨萬裏少年團來到北京中軸綫的中心―故宮,一起探索曆史文化遺産的當代魅力。讓我們跟隨著小凱的腳步走近紫禁城,來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 隱藏在故宮裏的特殊“醫院”,圈圈鍾錶輪轉凝載著手藝人的代代相傳,檀木、塵灰裏隱秘著時間密碼。 古往今來,故宮那些不起眼的角落裏不斷的故事在上演。完全修繕一座文物鍾錶需要多久?收集文物錶麵的灰塵的原因是什麼?單院走遍故宮穿壞20雙鞋的.......


推醒黃浦江(詩歌)

推醒黃浦江(詩歌)

    方域左鄰 黃浦江太纍瞭, 從衝刷十裏洋場的酒色 蕩起驚濤駭浪; 從開拓海上絲綢之路, 淘盡泥沙萬裏遠洋; 從國際大都市的倒影, 閃爍迷人的夢想; 從長江三角洲的閤奏樂章。 黃浦江啊, 驕傲的黃浦江, 昏昏沉沉,醉入夢鄉! 忘記瞭多少條江河, 日日夜夜流淌; 忘記瞭韆萬條清溪, 穿過山崗; 從小到大,從弱到強; 沒有眾多的活水, 哪來韆年的豪放; 沒有百川的匯入, 哪有歲月的浩蕩! 黃浦江真的想入睡, 可不能迷茫! 快推醒黃浦江, 推醒黃浦江, 在病毒作妖的時候, 不能猶豫,不能平躺! .......


奔小康,巨野工筆畫幫大忙-騰訊新聞

奔小康,巨野工筆畫幫大忙-騰訊新聞

    全國手繪工筆牡丹畫八成來自巨野,年産值近6億元。起稿、勾綫、上色……在巨野縣書畫院的工筆牡丹畫創作室內,46歲的程月菊與十餘名畫師開始瞭一天的畫作。 “這色筆和水筆各有功用,前者上色,後者潤色,兩支筆輪換交替,作齣的畫纔富有層次感。”入行多年的程月菊說起工筆畫作畫技巧頭頭是道。交談間,隻見兩支畫筆在她手中如行雲流水般勾勒、延伸。很快,一朵風姿綽約的牡丹躍然紙上,栩栩如生。 程月菊是一名下崗女工,10年前來到巨野縣書畫院學習工筆畫,零基礎的她經過兩個月的培訓,就可獨自完成一幅作品。“如今熟練瞭,.......


美在菏澤|如果牡丹有形象……

美在菏澤|如果牡丹有形象……

    “競誇天下無雙艷,獨立人間第一香。”對牡丹的贊美,從古至今數不勝數,菏澤作為“牡丹之都”更是囊括瞭牡丹中的各種色係和花型,一朵牡丹有一朵牡丹的嬌艷,一朵牡丹有一朵牡丹的風格,若用人物角色來錶現他們,有無雙俠客、也有江湖美人,有大傢閨秀、也有溫潤公子,有春風得意馬蹄疾的狀元郎、也有葉上初生並蒂蓮的姊妹花……畫軸展開,水墨牡丹與古風人物躍然眼前。 大眾網菏澤 齣品 策劃/設計/文案:張軼菲 .......


丫頭不願嫁人,王熙鳳親自下場開撕,背後真相讓人難以啓齒

丫頭不願嫁人,王熙鳳親自下場開撕,背後真相讓人難以啓齒

    古代的婚姻,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過對於富貴人傢的丫頭們來說,她們的婚姻,有時候連自己的父母也不能做主,而是由她們的主子來安排。 《紅樓夢》中的賈府就是如此。當賈府中的丫頭到瞭一定年齡,就會由主子指配給傢裏的小廝,開始承擔為主人繁育下一代奴僕的使命。這種“婚配”,帶有一定的“隨機性”,就像晴雯的錶嫂多姑娘,雖然年輕美貌,卻被許配給瞭不解風、隻知道喝酒情的多渾蟲,從此開始瞭最不甘心的婚姻生活。多姑娘所謂的在寜榮二府“延攬英雄,廣納纔俊”,其實就是對這種婚姻模式的一種抗爭。 不過,大多.......


國之重器,司母戊鼎,我國殷商時期的貴重青銅文物

國之重器,司母戊鼎,我國殷商時期的貴重青銅文物

    重器鴻寶,鑄文明之厚重,粗獷豪邁的青銅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記載瞭社會各領域的背景和特徵,展示瞭遠古人民的文明與智慧。 經曆瞭幾韆年的歲月跌宕,青銅的氣息依然厚重威嚴,嚮世人宣示著它們所處時代的特有魅力。 司母戊鼎(後母戊鼎),通高133厘米,寬79厘米,長110厘米,口、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整個鼎重832.84公斤,這是我國迄今為止所齣土的鼎中最大最重的,也是世界上罕見的貴重青銅文物。 司母戊鼎是中國商代後期,大約公元前16世紀到公元前11世紀,王室祭祀用的青銅方鼎,鼎腹長方形,下部微.......


博山爐旺品沉香

博山爐旺品沉香

    香農講解沉香品質區彆。張鵬飛 攝 香農陳林漢查看奇楠樹結香情況。張鵬飛 攝 博山爐。陳越東 攝 ●廖 君 ■編者按 電白究竟是什麼模樣?是依山傍海的南域城鎮,還是“唯用一好心”的親善之城?冼夫人、王占鰲、建築之鄉、沉香之鄉、韆年商港……電白的名片很多,但哪一個更重要? “十四五”期間,電白緻力打造成為“非珠”地區經濟第一強區、建設宜居宜業宜遊的山海好心之城。媒體報道已經繁多,但或許,我們可以從文學、藝術、通訊等多種角度,描繪齣電白的文旅畫像,記錄下電白的發展足跡,呈現一個不一樣的視.......


田曉菲|杜甫紀行詩的佛教解讀

田曉菲|杜甫紀行詩的佛教解讀

    覺悟敘事 一 “佛教文學”可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重在宗教,可以包括經書、佛經義疏以及一切教義宣傳的文字。狹義重在美文性質:涉及與佛教有關的題材和意象的美文作品。佛教徒的作品當然可以屬於佛教文學,但是不應該以此為限,一是因為佛教徒的作品可以完全沒有宗教性質,很多僧侶詩歌是社會性或社交性的;二是因為很多非佛教徒的作品反而非常具有宗教精神。所以,對立足點在文學的研究者來說,“佛教與文學”是最好的錶達方式:在這一語匯裏,宗教與文學的關係可以是多元的,有各種各樣不同形態的互動和組閤。 探討“佛教與.......


4月12日《西安日報》速覽

4月12日《西安日報》速覽

    在“一眼韆年”中看長安萬象 西安博物院基本陳列大規模提升改造完成 新增百餘件(組)藏品 4月11日,曆經5個月提升改造的西安博物院基本陳列“古都西安”二、三展廳喜迎開放,1100餘件(組)西安博物院館藏文物精品在1300平方米的展廳全新亮相,西安博物院基本陳列正式以“新顔”迎賓。記者在當日探班采訪中瞭解到,此次改造提升後,有100餘件(組)藏品將首次在該館基本陳列中與市民遊客見麵,帶眾人在“一眼韆年”中看長安萬象,更加全麵、更加豐富地展現古都西安的曆史文化精髓。(西安報業全媒體首席記者 李.......


走絲綢古道、看西夏王陵,去塞上江南,找尋神秘的大白高國

走絲綢古道、看西夏王陵,去塞上江南,找尋神秘的大白高國

    巍巍賀蘭山,在廣袤沙海中綿亙逶迤,阻攔南下的寒流;奔騰黃河水,在蒼茫戈壁間迂迴蜿蜒,灌溉沿岸的土地。正因為這樣的“嗬護”與“關愛”,西北大地上造就齣一方“塞上江南”。 賀蘭山 圖源/賀蘭山國傢森林公園 這便是寜夏,中國最“迷你”的省區之一,它看上去似乎沒有什麼“存在感”,卻是一個極為寶藏的地方。 遠古先民在這裏繁衍生息,以山石為紙筆記錄下生活的點滴;絲綢之路由此經過,留下一個個文明交融的印記;神秘王朝在此崛起,卻又很快湮沒在曆史長河…… 寜夏段黃河航拍 圖源/攝圖網 那是一個充滿傳奇卻.......


溫州古塔不簡單!57年前因傾斜被拆後重建,1000多件文物去哪瞭?

溫州古塔不簡單!57年前因傾斜被拆後重建,1000多件文物去哪瞭?

    在很多的印象中,溫州都是關於商人或者繁華的印象,但其實它還是一座底蘊深厚的國傢級文化名城。當你旅行到溫州市區的時候,會邂逅到不少古代遺存,比如溫瑞塘河畔的白象塔,就是見證著溫州古城輝煌歲月的重要遺存。 遺憾的是如今我們看到的這座古塔為1999年按照原樣在遺址上重建後的規模,重建後的白象塔為高40.5米的樓閣式六麵七層磚木結構古塔,每層簷角掛著風鈴,每逢微風過風鈴叮咚傳入遊客耳中,也讓我們的思緒開始暢想古塔曾經的輝煌。 翻開白象塔的歲月,我們可以瞭解到它始建於北宋崇寜三年,在北宋鹹平年間.......


青年舞蹈傢鬍瀋員國內首創獨舞舞劇 堅守初心再掀舞蹈風暴

青年舞蹈傢鬍瀋員國內首創獨舞舞劇 堅守初心再掀舞蹈風暴

    青年舞蹈傢鬍瀋員全新力作《忒修斯之船》全球首演即將登陸深圳光明文化藝術中心,作品采用現當代舞蹈語匯,聚焦對“身份與認知、初心與信念”的探尋,構造瞭當代青年在時代語境中砥誌研思、篤行緻遠的故事。該項目在中共深圳市光明區委宣傳部的指導下,由鬍瀋員工作室與深圳華僑城文化集團有限公司、深圳華僑城文體産業管理有限公司聯閤齣品,是光明文化藝術中心場製閤一發展模式的又一創新實踐。 鬍瀋員七重身份匯集一身 多種元素融閤傳遞人生哲思 “忒修斯之船”是西方哲學中最古老的思想實驗之一,它提齣瞭這樣一個問題:如果.......


新增百餘藏品!西安博物院開館十五年來首次提升改造完成~

新增百餘藏品!西安博物院開館十五年來首次提升改造完成~

    4月11日,曆經5個月提升改造的西安博物院基本陳列“古都西安”二、三展廳喜迎開放,1100餘件(組)西安博物院館藏文物精品在1300平方米的展廳全新亮相,西安博物院基本陳列正式以“新顔”迎賓。記者在當日探班采訪中瞭解到,此次改造提升後,有100餘件(組)藏品將首次在該館基本陳列中與市民遊客見麵,帶眾人在“一眼韆年”中看長安萬象,更加全麵、更加豐富地展現古都西安的曆史文化精髓。 遊客在展廳參觀展齣的陶俑。 新展陳兼具“顔值”與“內涵” 走進煥然一新的“古都西安”二、三展廳,展櫃、展颱、展托以.......




“希望每次展覽都有專傢導覽”這樣的建議,為啥竟有人反對?

又一著名場館將暫彆!上海博物館人民廣場館捨將迎建館後首次閉館大修

海上絲路正發燒 上海博物館赴斯裏蘭卡考古

《航運股》守護海洋,陽明締結北海三博姐妹館


前一篇新聞
比斷供還悲催,百姓遠離樓市的5個理由,這幾類房子盡量不買
后一篇新聞
人生何必太清醒





© 2025 - quwei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 - quweinews.com. 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