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10/2022, 4:43:50 PM
“殷墟甲骨文的重大發現在中華文明乃至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甲骨文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係統,是漢字的源頭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值得倍加珍視、更好傳承發展。” 總書記2019年在緻信祝賀甲骨文發現和研究120周年時強調。
▲殷墟,靜靜地躺在洹河之濱,等待人們去閱讀、去聆聽。唐際根供圖
殷墟,證實商王朝的存在,催生現代考古學在中國的發展。殷墟甲骨文為我們保留3000年前的文字,從中可透視3000年前殷商社會生活景緻;殷墟齣土的銅器、玉器、建築基址及豐富的祭祀遺存,展示瞭中國曆史上青銅時代鼎盛時期的物質成就和精神麵貌。
迴望中國考古學百年曆程,殷墟是中華文明溯源的基石。如今,作為世界文化遺産的殷墟,其考古、研究和保護受到全世界的關注,不僅成為展示中華文明的重要窗口,也在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文明進程中閃耀著璀璨的光芒。
一
“一片甲骨驚天下” 從甲骨文到殷墟的發現
據《史記》所載,中國曆史上最早的王朝是夏,隨後是商。商王朝的創立者稱為“湯”,立國後傳承17代31位王,自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曆550餘載。
商王朝控製的地域大緻以今天的河南省為中心,兼及周鄰地區。商王朝曾數度徙都。大約公元前1290年,商王盤庚將都邑遷至今河南安陽小屯附近。此後沿襲270餘年再未遷徙。這座都邑今天被稱為殷墟,當年的商朝人則稱之為“大邑商”或“天邑商”。
殷墟的發現,離不開那則流傳已久的故事:1899年,國子監“祭酒”王懿榮差人抓藥,檢視藥材時偶然發現刻寫著文字的龜甲碎片。甲骨碎片上的文字便是後來的甲骨文。
1903年,以《老殘遊記》名世的劉鶚(字鐵雲),將其收藏的甲骨以拓片形式刊齣,推齣他人生中重要的著作《鐵雲藏龜》。1904年,國學傢孫詒讓基於《鐵雲藏龜》,撰寫《契文舉例》,首次對十餘個甲骨文字加以考釋。劉鶚和孫詒讓的開創之功為甲骨學的誕生鋪平瞭道路。
真正奠定甲骨學基礎的是古文字學傢羅振玉與國學大師王國維。1910年,羅振玉刊行《殷商貞蔔文字考》,明確指齣甲骨文係商王室文字。1917年,王國維寫成《殷蔔辭所見先公先王考》和《殷蔔辭所見先公先王續考》兩文,根據甲骨蔔辭中的稱謂,輯齣商王世係錶,並發現這份世係與《史記・殷本紀》記載的商王世係基本一緻。甲骨文與商王朝的關係,由此得以確認。
▲蔔甲。唐際根供圖
遺憾的是,在甲骨文發現長達10年的時間裏,人們竟不知蔔辭齣自何地。直至1908年,學術界方知安陽是甲骨文故鄉,洹水之濱的小屯是殷商舊邑,也就是《史記・項羽本紀》所說的“殷墟”。殷墟齣土的甲骨文與甲骨學研究,證明瞭商王朝的存在和商王朝的王位傳承序列。
殷墟的發掘,又等瞭20年。1928年-1937年間,中國第一代考古學傢董作賓、李濟、梁思永等,在殷墟進行瞭15次發掘,隨後因日軍侵華而暫時中止。1950年,剛剛成立的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恢復瞭殷墟發掘並延續至今。屈指算來,殷墟是中國考古史上發掘時間最長的遺址。
二
揭示厚重燦爛的商代都邑文明
持續90餘年的田野工作,揭示瞭“大邑商”的規模與內涵:商朝王族遷入時,先在洹河南岸建起宮殿和宗廟。與王族一道遷來的其他族人在外圍各自建點,迅速形成“大邑商”的聚落框架。居民點持續增長,道路、水網逐漸修築起來,各種手工業作坊星布其間。“大邑商”逐漸發展成以王族聚集地為核心,逐漸嚮外展開的“星團狀”邑聚。路網、水網、聚落、作坊相互交織,形成“族邑為本、內密外稀”的無城都邑,總麵積達數十平方公裏。
殷墟腹地的主要路網呈“兩縱三橫”分布,乾道路寬約30米,其中兩條南北嚮乾道平行通嚮宮殿宗廟區;三條橫嚮乾道由西北嚮東南展開,在宮殿宗廟區南部與南北嚮乾道相交。水渠也有乾渠、支渠之分,乾渠從洹河上遊分水後沿地勢從西北嚮東南流淌,在“大邑商”腹地嚮東南方嚮分齣多條支流。
宮殿宗廟區位於洹河南岸,東、北兩麵有河首環繞,臨河處有一片水域與洹河相通,係王室池苑所在。池苑東側是王室的宮殿與宗廟,以四閤院為主。宮殿宗廟區外圍散布著大小不一的居民點,建築同樣以四閤院為主,輔助設施有水井、陂塘,還有內部道路。因係“聚族而居”,房屋“三五成群”,多個居民點也會相對集中。從本質上說,商朝都城是社會“宗族結構”的反映。
作坊類型包括鑄銅、製骨、製陶、製玉等,布局呈現強烈的“集群式”分布特點。當前發現的規模最大的作坊群是苗圃北地作坊群,它包括苗圃北地鑄銅作坊、鐵三路製骨作坊、同樂花園製陶作坊三大手工門類,齣土有製模、製範、澆鑄用的場地或房捨,熔爐遺跡及各式陶範。新發現的辛店作坊群遠離殷墟腹地,臨近漳河。
王陵區位於洹河北岸,與宮殿宗廟區隔河相望,東西長500餘米,南北寬約300米,分為東、西兩片,均有圍牆圍隔。王陵區發現有四墓道大墓、雙墓道大墓以及單墓道大墓。四墓道大墓應為王陵,雙墓道大墓和單墓道大墓則可能是商王配偶的墓葬。所有大墓都曾經被盜掘,但劫餘之物精美華貴。
殷墟齣土的可移動文物包括大量青銅器、玉器、骨器、陶器、牙器、蚌器、竹木器、漆器、皮革製品、紡織品。青銅器中,司母戊方鼎、司母辛鼎、婦好三聯�[、�^尊,以及雙馬驅動的馬車配件尤其引人關注。玉器包括各種禮器、飾品、工具以及玩賞品,種類繁多,色澤豐富。陶器除普通粘土陶外,還齣土白陶、硬陶及釉陶(原始瓷)。
▲司母辛鼎。唐際根供圖
殷墟甲骨文迄今共有3次重大發現,分彆是1936年的H127甲骨貯藏坑、1973年的小屯南地甲骨和1991年的花園莊東地甲骨。殷墟還齣土有相當數量的青銅器銘文和陶文,後岡祭祀圓坑齣土的“戍嗣子鼎”銘文長達30字。
關於文明的定義有很多爭論,考古學者大多認可作為文明的古代遺存,應該有城址、冶金術、發達的禮製和文字四大要素。這些要素在殷墟遺址中都有體現。殷墟整體的布局反映瞭城址的存在,齣土的大量青銅器足以證明當時冶金術的發達程度,各類功能明確、製作精美的玉器說明商王朝有完整的禮製,甲骨文證明瞭書寫文字的存在。因此,殷墟遺址是商王朝都邑文明的體現。
三
探源中華文明的重要基石
2001年,殷墟在“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評選活動中名列第一;2006年,殷墟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2021年,中國現代考古學百年之際,在“百年百大考古發現”評選中,殷墟再次毫無爭議地被列入其中。這一切,均緣於殷墟獨特的價值與影響力,殷墟無疑是探源中華文明的重要基石。
中國曆史從史前時期發展而來。大約1萬多年前,人們走齣洞穴,來到河邊台地,開始農業定居生活,逐漸形成最早的村落。賈湖遺址發現的墓地,見證瞭約8000年前黃河流域的社會麵貌。西安半坡、臨潼薑寨、鞏義雙槐樹等遺址,則是對仰韶文化時期黃河流域人類社會發展水平的生動總結。距今5000年-4000年間,社會加速發展,長江流域迎來良渚文化崛起,中國社會進入考古學傢稱之為“邦國”或“古國”的新階段。良渚古城、寶墩古城、平糧台古城等已經發現的百餘座史前古城記錄瞭這個時代。“古國”之後,“王國”崛起。這一階段的重大考古發現以河南登封王城崗古城、偃師二裏頭遺址、鄭州商城、安陽殷墟等為代錶,其所對應的時期便是司馬遷《史記》中記載的夏商周。
通觀夏商周時期的古遺址,二裏頭遺址作為夏王朝最後一都,鄭州商城作為商王朝奠基之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殷墟之所以受到全球考古學傢和曆史學傢的重視,則在於它集中反映瞭“王國”時代中國社會的全部要素。
殷墟西北岡王陵區是我國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的國王陵區。王陵大墓、宮殿宗廟建築以及甲骨文中的國王蔔辭“三位一體”,確認瞭3000年前的中國處在“王國”時代的盛期。
▲婦好墓齣土的“‘好’連體銅�[”內壁上的銘文。新華社記者 李安攝
“王國”階段的中國又被稱為中國青銅時代,殷墟毫無爭議地代錶青銅時代的鼎盛時期。婦好墓以100餘平方米的空間,隨葬瞭重達1.6噸的青銅器。若非被盜,殷墟國王王陵又該隨葬多少青銅器呢?重達800餘韆剋的司母戊鼎,已讓當代人嘆為觀止。然而,殷墟齣土的銅盆(或銅鼎)內範,直徑達1.52米,器型之大,超過司母戊鼎。
銅器的重要性不僅在其大小,更在其如何使用。殷墟青銅器的種類與使用方法,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之上,蘊含著豐富的內容。商王朝早期階段已經大量鑄鼎、尊、�小⒇�、爵,經過商中期的發展,到殷墟時期,以青銅容器為核心的禮製體係得以完備,突齣錶現在觚、爵作為酒器配對登場。殷墟發現的墓葬,死者等級越高,觚、爵套數越多,形成以觚、爵為核心,加以食器、樂器、禮器的組閤,到西周纔演變為以鼎、簋等食器為重心的組閤。
婦好墓是迄今發現的保存最好的貴族墓。婦好是國王武丁的配偶,其人其事在甲骨文中有200多條記錄。她的墓葬以及記錄她事跡的甲骨文字,使得她成為迄今為止中國考古學傢通過考古發掘“認識”的年代最早的、有名有姓的真實人物。1990年-1991年,考古學傢在小屯東北地發現一座四閤院式建築。建築的正殿台基前,齣土瞭1件鑄有“武父乙”銘文的青銅�B,以及若乾件殷墟早期的陶器。這座四閤院極有可能是當年婦好與商王武丁住過的房屋遺跡。這種建立在“四方之極”基礎上的居住模式,一直影響到今天。
殷墟考古的重要性尤其體現在大量甲骨文的發現。迄今為止,齣自殷墟,刻寫有文字的獸骨和龜甲總數約有16萬片,包括數百片完整的蔔甲或蔔骨。甲骨文字的內容涉及祖先廟號、祭祀活動、狩獵徵伐、天文曆法、氣象月相、農事百工、生老病死等。殷墟甲骨文雖然碎片居多,但從考古的角度,這些刻辭甲骨其實是當年商朝人有意識地整坑埋藏下來的。這也錶明它們是當時的檔案,其文字內容是地道的“成文文獻”。
中華五韆年文明進程中,如何強調以甲骨文字為代錶的漢字係統的重要性都不為過。甲骨文為代錶的漢字是中華文明傳承的載體,雖然字體有所變化,但始終一脈相承,是目前十幾億中華兒女仍在使用的“活文字”,成為中華兒女血脈相連、生生不息的基因和紐帶。
四
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生動例證
迴顧中國史前史,萬年以來中原大地曾經曆過3次大轉型:從狩獵采集到農業定居;從邦國並存到王國崛起;從發明文字到成文文獻的齣現。殷墟重現瞭3次重大轉型的曆史成果,以實物資料證實中國社會已經全麵結束“史前時代”,發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峰。然而殷墟的意義不僅僅在於其集曆史之大成,更在於它所錶現齣來的中原文明對周邊其它地區文明的影響,錶現在它對同期文明的輻射力。
江西新乾縣大洋洲商代大墓和三星堆八大祭祀坑,是當代中國考古學的重要發現。二者代錶瞭基於長江中遊和長江上遊本土文化成長起來的發達地域文明,並且年代與殷墟大緻相當。研究兩者的青銅文化,可以清晰觀察到來自中原商文明的強大影響。
新乾商墓齣土的鼎、�[、簋、豆、��等,本是中原禮器係統的代錶性器類。該墓齣土的1件銅��,其外形、紋飾、鑄法,皆可追溯到中原商文明。三星堆祭祀坑中最能反映商文化影響的是1號、2號、3號、8號祭祀坑,均發現有青銅尊。銅尊頸部的三道弦紋,是明確的中原文化記憶。新乾商墓和三星堆祭祀坑青銅器所使用的鑄造技術,包括塊範法、鑄焊工藝等,均承襲於商。三星堆大、小青銅人物服飾上的雷紋和流雲紋,同樣讓人感受到中原文化的強烈影響。這種現象還反映在玉璋等其它禮器上。
▲獸麵紋鹿耳四足青銅�[。唐際根供圖
文化的影響從來都是雙嚮的。甲骨文中70餘次與蜀國相關的占蔔,殷墟發掘品中來自長江中遊的硬陶瓿、來自長江下遊的原始瓷,以及與草原文化有著密切關聯的羊首刀、管銎斧、弓形器等,都體現齣商王朝吸納周邊文化的博大胸懷。商文化嚮外輻射的背後,是社會製度、禮製思想以及生産技術的輸齣。與此同時,商文明也在吸收周邊文化中提升自己。中原與周邊地區在相互學習中融閤,開啓瞭新的文化發展階段。這便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形成的生動例證。
“大邑商”繁榮於東亞之地,其時,非洲北部處於埃及新王國時期,兩河流域則進入到後巴比倫時代,幾大文明在三韆年前的地球上交相輝映。我們從殷墟讀取到的信息是:商王朝成功鞏固瞭王國社會的成果,完善瞭國傢管理體係,發展瞭以青銅禮器為核心的禮製,構建瞭以甲骨文為特色的東方文字體係。這一切,為商王朝所代錶的東亞文明注入瞭強大活力。當埃及文明、兩河流域文明在曆史的長河中斷之後,以甲骨文為核心的商文明卻將生命延續至今。
殷墟,齣土瞭最早的成文文獻,見證瞭步入“王國”階段的中國社會,記錄瞭鼎盛時期的青銅文化,詮釋瞭三韆年前人類文明的新高度。至今,殷墟保護區內的考古發掘活動仍在繼續,那些埋藏在曆史中的文化基因密碼,仍待後來者去挖掘和探索。
(作者係南方科技大學講席教授,原殷墟考古隊隊長、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首席研究員。)
來源:中國民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