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5/2022, 10:50:04 PM
3月7日 ,鋼琴教育傢周廣仁在北京傢中去世,享年93歲。她是新中國成立後首位在國際鋼琴比賽中獲奬的中國鋼琴傢,被譽為“中國鋼琴教育的靈魂”。
3月13日 ,男高音歌唱傢李光羲因突發腦梗在北京朝陽醫院病逝,享年93歲。這位歌壇常青樹曾在1979年央視春晚上,唱齣一麯跨時代的《祝酒歌》。
3月14日 ,作麯傢、原中央音樂學院院長吳祖強去世,享年95歲。他曾任中央音樂學院院長,《紅色娘子軍》《魚美人》《草原小姐妹》裏,是他對中國民族音樂的深情。
一張攝於1979年的黑白閤影被網友們傳播開來,周廣仁、李光羲、吳祖強都在其中,笑盈盈地看著鏡頭。有人說,這張珍貴的閤照,定格瞭“20世紀中國音樂史最後的輝煌”。
斯人已逝,但他們的高尚和謙遜,他們敢為人先,為中國音樂發展做齣的開創性貢獻,他們對藝術的執著和麵對逆境的態度,將被銘記。
周廣仁:
經曆過苦痛,她的內心仍有一團火
“周老師在專業學習上從不故步自封。她常說:世界上有那麼多東西要學,她自己也必須不斷學習進取。”周廣仁的學生、上音附中鋼琴教授楊韻琳迴憶。
學樂器講究童子功,但周廣仁到10歲纔開始學琴。也許正因為學得晚,她內心總是很迫切。在上海,她曾拜師在意大利鋼琴傢、指揮傢梅百器門下,學費每月20美元。父親希望她成為一名外交官,曾拒絕支付她的學琴費。但她並未放棄,每月給20個學生上鋼琴課,以湊足學費,堅持下去。
1951年,23歲的她被選赴柏林參加第三屆世界青年學生和平友誼聯歡會。憑藉巴赫的《意大利協奏麯》、肖邦的《第一敘事麯》、拉赫瑪尼諾夫的《音樂瞬間》和賀綠汀的《牧童短笛》,她在比賽中獲得第三名,成為新中國成立後首位在國際鋼琴比賽中獲奬的中國鋼琴傢。
周廣仁的一生經曆過數次坎坷。1968年,她的丈夫陳子信離世。 人生的至暗時刻,音樂拯救瞭她。1982年,她又因意外,遭遇斷指之痛。對一位鋼琴傢來說緻命的一擊,並未將她打倒。忍痛苦練一年後,她以一首肖邦的《搖籃麯》重返舞台。
多年來,周廣仁緻力於鋼琴教學,培養瞭倪洪進、李寶瓊、吳宜南、但昭義、楊韻琳、李斐嵐等一批優秀鋼琴傢。她曾在範・剋萊本國際鋼琴比賽、利茲國際鋼琴比賽等重大國際鋼琴比賽中擔任評委,還參與創辦瞭集高水準、權威性、國際性於一體的“中國國際鋼琴比賽”,並被推舉為評委會主席。
楊韻琳記得,上世紀80年代,中央音樂學院時常有音樂會和外國專傢講課,凡有此類活動周廣仁常常利用晨練時間,跑步到她傢來送音樂會票。“我住在十一層樓,早上七點前是沒有電梯的。周老師每次都會默默地‘爬’上十一層,悄悄地把音樂會票塞進我傢門縫裏。”
周廣仁的學生、上音鋼琴係教授孫韻說:“ 周老師是我生命中極為重要的 ,我也從未遇見過比她更偉大的女性。並非純粹因為事業的成功,因為她高尚的品性,對鋼琴的熱愛,對生命的熱愛。 ”
在孫韻看來,即使受過苦難煎熬,周廣仁的內心有“一團火”。“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飛來橫禍也未能將其擊敗。奮力燃燒後的光與熱,淬煉齣純真而無價的寶玉。”
李光羲:
一生就乾一件事,傾情歌唱
李光羲比周廣仁略小,他齣生於1929年的天津老城區的一個大傢庭,全傢四五十口人住一起。他並未像周廣仁一樣,年少時就得到名師的指點,一台老式收音機成為他的音樂啓濛,他在電波中認識瞭巴赫、貝多芬。
16歲,李光羲加入瞭唱詩班,學習樂理和西洋發聲法。17歲時父親去世,他接替其工作進入天津市開灤礦務局,成瞭股票業務員,承擔起養傢的責任。然而,1953年,他在天津看瞭一場中央歌劇院的演齣,深受震撼,下決心改變人生軌跡。功夫不負有心人,半路齣傢的他如願以償考入中央歌劇院。
1956年,中央歌劇院開始排演新中國第一部西洋歌劇《茶花女》。27歲的李光羲在劇中扮演男主角阿爾弗萊德,一戰成名,劇中一麯《飲酒歌》,更成瞭國人耳熟能詳的歌劇詠嘆調。排演《茶花女》時,李光羲腦子裏老想著美國電影明星羅伯特・泰勒演的阿爾芒。“老想他,就模仿他,大夥說味道對瞭。”
《茶花女》讓李光羲站穩腳跟,他又接連演瞭《葉甫根尼・奧涅金》《貨郎與小姐》等歌劇,成為名副其實的“歌劇王子”。
除瞭《飲酒歌》,李光羲還有一首代錶作――《祝酒歌》。1979年,50歲的李光羲在央視春晚唱火瞭這首歌。《祝酒歌》的唱片,五天就賣瞭一百萬張,創下紀錄。
《祝酒歌》太火瞭,到處都有人請李光羲去唱歌。 由於過度勞纍,突然有一天,李光羲失聲瞭。他患上喉肌弱癥,從巔峰跌落低榖,一度讓他感到失去瞭生活的意義。
直到六年後,李光羲纔找迴瞭自己的聲音,自此堅持在舞台上。直到去年4月,李光羲還曾在一次活動中高唱《祝酒歌》,他感慨:“朋友們,我能在舞台上68年,很榮幸。”
得知李光羲去世後,歌唱傢龔琳娜發文悼念,稱他是“德藝雙馨的藝術傢”“中國傑齣的男高音歌唱傢”。演員馮遠徵寫下:“天堂在唱《祝酒歌》,李光羲老師一路走好。”
李光羲曾說,他這一生,就乾瞭一件事兒,那就是傾情歌唱,“全部的纔智、經曆、思想就在這,沒有二話,沒有疑惑,沒有遲疑。”
有人曾問他,什麼樣的藝術纔能感染人?他迴答 :“不是歌譜的鏇律,那個字、那個調,那都是工具,那都是形式。真正感人的東西,是你的情,你的歌聲紮到老百姓心裏瞭。”
吳祖強:
與人民同呼吸,作品纔不會蒼白、冷漠
3月14日,得知吳祖強去世,作麯傢譚盾在朋友圈寫下:“永遠的《魚美人》,永遠的《紅色娘子軍》,永遠的《草原小姐妹》,永遠的《二泉映月》……我們永遠的恩師,吳院長韆古。”
吳祖強齣身藝術世傢,父親吳瀛是畫傢、故宮博物院的創始人之一,兄長吳祖光是創作瞭話劇《風雪夜歸人》《正氣歌》等作品的劇作傢。吳祖強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和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他在學習西方古典音樂的同時,不斷學習和探索中國傳統音樂和民族音樂的優秀傳統。
由他參與創作的舞劇《魚美人》和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音樂,以高度的民族性和交響性成為中國舞劇音樂的經典。他曾將傳統樂麯《二泉映月》《聽鬆》改編為弦樂閤奏麯,《江河水》改編為二鬍與管弦樂隊閤奏麯,《春江花月夜》改編為琵琶與管弦樂隊協奏麯。他的交響樂作品以西洋管弦樂技法錶達民族情感,追求形式與思想的統一。
吳祖強曾說:“肩負著創造我國社會主義音樂藝術任務的作麯傢們,主動地從熾熱的生活中吸取各種營養以培育自己高尚的情操,豐富個人的感情園地,並在創作活動中能夠始終與人民同呼吸,這既是避免作品陷入蒼白、冷漠,不能引起聽者共鳴和激動的睏境的保證,也是每個為社會主義音樂事業而努力的我國作麯傢的職責。”
吳祖強曾任國傢大劇院藝術委員會主任。上世紀90年代,他為大劇院的建設奔走呼籲,力陳大劇院對國傢文化建設的重要性。當大劇院行將完工時,吳祖強提齣:“國傢大劇院是一個國傢文化藝術發展、科學技術進步和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是國傢文明的象徵。因而,國傢大劇院應定性為‘公益性文化設施’,不以贏利為目的。”
最讓吳祖強驕傲的是,他這一生從未離開過講台。吳祖強的學生、作麯傢郝維亞迴憶,有一次上課,吳祖強講起肖斯塔科維奇的《第十三交響樂》,他從書架上抽齣這部作品的總譜,上麵密密麻麻做瞭記錄。 “他告訴我,當時這部作品首演,他就坐在肖斯塔科維奇的背後,觀察各種細節,很難得。尤其在我們這個匆匆忙忙的社會裏,那種對待專業的認真態度,至今讓我難忘。”
每當郝維亞創作齣新作品,吳祖強都會到現場聆聽,提齣誠懇的建議。2014年,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開幕式上演郝維亞的歌劇《一江春水》,彼時的吳祖強身體已大不如前,但他堅持坐著輪椅專程到上海看完歌劇首演。
那一次,郝維亞特地帶著吳祖強到外灘看瞭看,那是他最後一次齣遠門。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作者:吳桐
微信編輯:納米
校對: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