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3/2022, 12:42:58 PM
3月4日至18日,由廣東省美術傢協會、廣東美術館主辦,廣東省寫意油畫協會協辦,汕頭油畫院承辦的畫展“抱樸初心――方聲濤油畫展”在廣東美術館舉行,展齣方聲濤1978年至今數十年間創作的油畫精品約100幅。
方聲濤,1958年生於廣東,當代廣東油畫傢,現為中國美術傢協會會員、廣東省美術傢協會策劃委員會委員、廣東省寫意油畫學會副主席、汕頭油畫院院長。作為長期紮根粵東的藝術傢,方聲濤的創作呈現齣鮮明的現實主義風格,樸實之風營造的油畫意境帶給人們非同尋常的感受。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方聲濤就憑藉寬廣的藝術視野、融匯中西的繪畫功底,以及對油畫本體語言天生敏銳的感悟力,成為油畫同行中的佼佼者。其作品多次入選全國、廣東省各種美術作品展覽,20多件畫作被多傢公立美術館、博物館收藏。
點擊視頻觀看展覽現場:
先色奪人,雖誇張卻又齣奇自然
方聲濤的畫作,有讓人過目不忘的本事。踏入展廳,目光就迅速被牆上斑斕新鮮的自然色彩所吸引。“在當今流行裝飾性的單純的油畫色彩定格中,顯示瞭活潑、清新的視覺效果”,廣州美術學院教授曾鬆齡如是評價道。
色彩,在方聲濤的畫作中占據非常重要的位置,這在他早期的畫作中就得到瞭淋灕盡緻的體現,並延續至今。1981年,方聲濤去廈門寫生。這是他第一次離開粵東,到外地寫生,廈門連綿層疊的紅屋頂洋樓,給他留下瞭相當深刻的印象。《廈門組畫》的十幅作品,色彩豐富細膩,紅色的屋頂與遠處湛藍的寬闊海麵,使人如處南國暖風之中。讓方聲濤同樣倍加珍惜的是1983年《客傢山寨組畫》十二幅。在寫生的過程中,獨特的客傢建築與當地淳樸的風土人情被他精準捕捉,成為畫布上永恒的經典。“思來想去,這兩個係列還是自己收藏吧,其中任何一幅的缺失,都會破壞它的完整性。”方聲濤注視著這些畫作說道。
《拆舊船的工廠》(2008)
方聲濤在接受南都記者采訪時錶示,能“入畫”的風物都要“先色奪人”。他說:“色彩是油畫形式語言的靈魂,是最具生動錶現力和視覺衝擊力的形式。”在他自如嫻熟的畫筆下,不論是紫色暗影和淺黃白牆、磚紅屋頂與翡翠樹叢,抑或是靛藍海水和亮橙礁石,各種冷暖對比強烈的色彩極為誇張卻又齣奇地自然。該展覽策展人、廣東美術館館長王紹強認為,方聲濤的油畫色彩天賦,與中國南方沿海一帶一年四季五彩繽紛的花草樹木、清新潤澤的空氣,以及燦爛而充沛的陽光不無關係。
堅持寫生,用畫筆為潮汕風物作注
20世紀80年代初,熟練掌握西方印象派寫生色彩要訣的方聲濤筆下就齣現瞭明快、熱烈的南方風物,這在當時的中國油畫傢中是比較罕見的。他將生活圖景和人生感悟有機地融進瞭印象派、現代派的繪畫技巧中,使作品既有西方油畫的風骨,又有本土和傳統文化的血肉,獲得瞭業界和社會的高度認可。
《小庭院裏》(1987)曾入選廣東省綠化廣東美術作品展。圖中的小模特是方聲濤的外甥女。
在多年的現實主義油畫寫生創作中,方聲濤將自己對故土初心不變的深厚情感,融入小島、海濱、漁港等各種南方景緻中,並與大自然進行心靈的交流,真誠而質樸的物我相融,使平凡的景物升華成和諧悅目而又感人至深的意象。
《魚檔》(2004)入選廣東美術作品展,被視為方聲濤迴歸畫壇之作。圖中的模特是方聲濤的妻子。
而對於潮汕文化的記錄與傳承方麵,方聲濤很早就意識到瞭這一點。他齣生於海濱汕頭,對大海有著特殊情感。湛藍的天堂、遼闊的大海、陽光明艷的海灘、辛勤勞作的漁民,成為他作品中反復齣現的題材。作品《汛》講述的是一群婦女坐在海邊的空竹簍上,等待丈夫們的漁船歸來的故事。她們身穿當時海陸豐地區的經典服飾,而這種衣服如今已經很少能夠看到瞭。
《汛》(1987)曾入選1989年廣東省美術作品展,海陸豐經典的服飾讓人難忘。
《晨喂》獲首屆國際中國書畫節(佛羅倫薩.2015)銅奬。
方聲濤是社會變遷的見證者,他的作品中鎸刻著時代的印記。從20世紀80年代《齊心協力》《晨喂》《老哥倆》等對群眾勞動生活的刻畫,到2004年重新迴歸創作之後的《拆舊船的工地》《造船廠》等,工業色彩與工業題材在他的作品中占有瞭重要的一席之地。從采風、寫生,捉住什麼畫什麼,到自覺地展現時代風貌,他的藝術境界在升騰。
《齊心協力》(1988),體現瞭方聲濤對背麵世界的揣度與凝視。
南都記者注意到,在2021年創作的《舊貌新顔》中,汕頭標誌性建築――小公園裏,一隊英歌舞在錶演,這是方聲濤有意為之。“我非常願意把潮汕地區的‘非遺’項目入畫。最近,我在創作以國傢級非遺潮劇的代錶性傳承人――姚璿鞦老師為主角的油畫作品,內容是姚老師從藝幾十年來在舞台上塑造的不同年齡、不同身份的婦女形象,譬如潮汕民間女子蘇六娘、民族女英雄陳璧娘、女革命者江姐等,接下來還會再創作以潮劇史為主題的大型油畫作品。”方聲濤說,“我有責任為這些優秀的民間藝術留下記錄。”
《舊貌新顔》中,汕頭標誌性建築――小公園裏齣現瞭一隊英歌舞。
在方聲濤的畫作中還有一些不一樣的東西,譬如記錄城市建設中日漸消失的一些事物和場景,如《廣澳炮台》《小�C石》係列等。這些畫作隨著歲月流逝,隻會越發珍貴,甚至具有史料價值,當得起“史”畫的稱號。
《小�C石》係列,畫中的地方已經被拆遷瞭。
擇善固執,創作技法融匯中西精華
經曆瞭四十餘年的打磨與錘煉,“擇善固執”一詞可謂是對方聲濤藝術創作的精準總結。精通多個藝術門類及多畫種的他,其油畫技法材料的嘗試與水墨寫生的相互轉換,構成瞭方氏特有的麵貌。他認為,油畫中的樹乾和樹枝不如國畫中的好看,他便用國畫技法來彌補這種不足。中國美術傢協會副主席、廣東省美術傢協會主席李勁�抑賦�,其實早在1983年時方聲濤就開始瞭這種嘗試,在《客傢山寨組圖》中,綫條悄悄藏在古老房屋的外牆窗戶中,色塊的概括則令人想到塞尚和莫奈的光綫跳動,當年這些大師曾為如何使用東方綫條苦苦琢磨,作為熟悉綫條的方聲濤運用起來,特彆得心應手。
《客傢山寨組圖》中,“東方綫條”悄悄藏在古老房屋的外牆窗戶中。
方聲濤在創作上的精益求精,還體現在對畫作的多次修改上。《紅網》於2009年創作,是方聲濤所有作品中耗時最久的一幅。在這次參展前,他又在右上角增添瞭紅白藍相間的塑料圍擋,使得整體結構更加緊湊,色彩搭配更加平衡。
《紅網》始畫於2009年,是方聲濤所有作品中尺寸最大、耗時最久、修改最多的一幅,裏麵的補網婦女神態各異,引人駐足。
抱樸守初,方見赤誠。正如廣州美術學院教授曾鬆齡所指齣的,多年來,不管方聲濤的審美取嚮有瞭多少的轉移和改變,但他一直感受著客觀生活,錶達著自己直接、真實的精神感受,這一點始終沒有改變;他堅持通過寫生直接捕捉大自然豐富的色彩變化,這種敏感沒有改變。
采寫:南都記者周佩文 實習生周正瑩
攝影:N視頻記者 馬強
視頻:N視頻記者 李琳 張富強 實習生 梁俊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