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4/2022, 11:29:06 AM
―01―
長久以來,我們都有這樣一個共識:
公元前210年,祖龍趙政於巡行途中突然駕崩,麵對虛懸的皇帝之位,李斯、趙高等人為瞭一己私利,悄然銷毀瞭始皇帝欲立長子扶蘇為帝的傳位詔書;一番權謀操作,將那個易於擺布且昏庸不堪的鬍亥扶上帝位。
最終,由於秦二世的鬍作非為,大秦的萬年江山,轟然崩塌・・・・・・
毫無疑問,在所有的“秦粉”心裏,都有這樣一個假設:如果趙高與李斯當年沒有策劃“沙丘之變”,如果長子扶蘇能夠順利繼位,或許大秦江山,就不會那麼短命瞭吧?
說實話,青史君也算是“秦粉”一枚,曾幾何時,在我的腦海裏,也曾經想象過扶蘇繼位之後的盛景。
然而,曆史最終沒有假設。
扶蘇繼位之位到底能不能挽救秦王朝這一宏大命題,終究不過是好事者的“意淫”;作為一名唯物主義的曆史愛好者,現在,青史君更關心的是:當年,始皇帝真的是要傳位於長子扶蘇嗎?
有沒有這樣一種可能:或許,鬍亥真的是始皇帝所選中的繼位人?
―02―
2009年,清華大學尋迴一批流失海外的西漢竹簡,經過史學傢的解讀,這批珍貴竹簡的第三捲被命名為《趙政書》。
趙政,也就是我們的祖龍秦始皇同誌。顧名思義,《趙政書》基本可以理解為,西漢版本的秦始皇傳記。
《趙政書》的內容,大多數都與《史記》記載一緻,但卻有個彆關鍵之處相去甚遠;其中,最為有名的一個地方,就是始皇帝傳位之謎。
關於這一段曆史,《趙政書》是這樣記載的:
公元前210年,當病入膏肓的始皇帝,走到沙丘附近時,自知時日無多的他,曾與李斯等人這樣商議到:
趙正流涕而謂斯曰:"吾忠臣也,其議所立。"
丞相臣斯、禦史臣去疾昧死頓首言曰:"今道遠而詔期群臣,恐大臣之有謀,請立子鬍亥為代後。"王曰:"可。"
(原文非常淺顯,青史君就不再翻譯瞭)。
當然,僅憑《趙政書》裏的這一段孤立的話語,去推翻《史記》中,關於始皇帝傳位的記載,顯然是不客觀的。
但是,如果我們帶著《趙政書》裏的這種觀點,再去細讀《史記》中,那些曾經相互矛盾的記載,卻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比如,在《史記・濛恬列傳》裏,有這麼一段記載,青史君當年就百讀不得其解:
當扶蘇自殺之後,已經繼位為帝的秦二世鬍亥,本來是不想對濛氏傢族趕盡殺絕的。
可是,趙高卻對鬍亥說道:當年你爹(始皇帝)有好幾次都想立你為太子,可是,濛毅那個傢夥卻一再阻撓,這樣的人不殺留著過年啊?
於是,秦二世就派遣自己的使者,前來責問濛毅。
濛毅麵對使者的質問是這麼迴答的(意譯):
我從小就跟著先帝,如果我不能順從先帝的心意,怎麼可能一直受到信任?即使我不甚瞭解太子(鬍亥)的纔能,但是,唯獨太子能夠一直跟著先帝巡遊天下,這樣的寓意我又有什麼可懷疑的呢?
注意!重點來瞭:先帝中意太子(鬍亥),是數年以來,經過深思熟慮纔決定的,我還有什麼話敢進諫、還有什麼計策敢謀劃呢!
(二世)遣禦史麯宮乘傳之代,令濛毅曰:“先主欲立太子而卿難之。今丞相以卿為不忠,罪及其宗。朕不忍,乃賜卿死,亦甚幸矣。卿其圖之!”毅對曰:“以臣不能得先主之意,則臣少宦,順幸沒世。可謂知意矣。以臣不知太子之能,則太子獨從,周鏇天下,去諸公子絕遠,臣無所疑矣。夫先主之舉用太子,數年之積也,臣乃何言之敢諫,何慮之敢謀・・・・・
―03―
當年,青史君在第一次讀《史記》中,濛毅的這段說辭時,內心之中一度充滿瞭憤慨與不屑――這個濛毅的人品著實有點太次,為瞭自己活命,竟然麯意逢迎、顛倒黑白。
可是,轉念一想,又覺得不對。
在極力自證清白的情況下,濛毅肯定不會空穴來風地說一句“夫先主之舉用太子,數年之積也,臣乃何言之敢諫,何慮之敢謀”,讓自己陷入巨大的邏輯漏洞之中。
(如果濛毅的話語存在邏輯漏洞,那麼鬍亥必然不會相信,濛毅沒有詆毀過自己這一事實)
也就是說,濛毅說始皇帝早就冊立鬍亥為太子這句話,非常有可能是真的。
那麼,在始皇帝立儲之謎這件事上,雖然《史記》和《趙政書》的記載大相徑庭,但是,從另一個方麵說,似乎又有《史記》佐證《趙政書》之現象。
當然,能夠證明始皇帝確實中意與鬍亥的證據遠遠不止這一處;就算是我們按照《史記》的記載,去思考這個問題,也會發現諸多疑點。
比如,如果始皇帝真的想要傳位於扶蘇,那麼,在自己病危之際,他為什麼會讓一直伺候左右的、最為支持扶蘇的濛毅離開權力中心呢?
再比如,始皇帝的子嗣有二十餘人,為什麼在最後幾年,嬴政每次巡遊,都會帶著鬍亥呢?
唯一能將這些問題,串聯起來的閤理答案隻有一個:始皇帝早有立鬍亥為太子之意,在病危之際,他支走瞭濛毅,其實為瞭切斷長子扶蘇的信息渠道。
那麼,等到鬍亥繼位之後,扶蘇與濛恬的30萬大軍,也就沒有任何理由“勤王救駕”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