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3/2022, 1:08:49 PM
中國古代後宮製度發展始於周朝,完備於秦,各朝體製多有增損,但不離周製。
“古者天子後立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禦妻……”
由此可見,皇後在後宮中地位如同“天子”,三夫人等同於“三公”,九嬪如同“九卿”,世婦等同於“大夫”,禦妻如同“士”。
皇後與三夫人率天下禮儀,製定婦禮,後妃們的舉止須按照嚴格之禮儀規定,不得自由行動或舉止輕率。
皇後作為天子配偶,她在君主決策時也占有一席之地,其職務是聽天下之內治,與天子之外治互相配閤。
至於夫人,她與皇後之關係,猶如三公之於君王,坐而論婦禮,並無具體之官職;而嬪、世婦、禦妻等人則各有其職,她們共同協助管理內廷,完成各種儀式。
王莽劇照
王莽新政以恢復夏周禮,其後宮製度完全采納瞭《禮記》與《周禮》的說法。其他各朝也是以此為基礎而各有增減。
後宮製度之淵源
中國古代政治施行中央集權,“皇權”是至高無上且不可分割的。以皇上為中心的傢族,有眾多後宮妃嬪相伴,規模可謂浩大,少則數韆,多則數萬。
可以推想,為瞭管理和控製這麼龐大的群體,後宮製度顯然是相當重要的。
秦始皇統一中國,他誌得意滿,自認為功過三皇、德過五帝,因此將三皇五帝之詞結閤成為“皇帝”一詞,自稱皇帝,以顯示自己崇高之地位。
其妻稱為“皇後”,其母稱為“皇太後”,其祖母稱為“太皇太後”,所以“皇後”一詞,是在秦始皇時代齣現的。
秦始皇劇照
中國古代後宮製度發源於周代,形成於西漢。在每個朝代,後宮妃嬪之間的地位都
界限分明
,她們在皇室所擁有的權力也因此不同。
如周代之規定:天子有後,有夫人,有世婦,有嬪,有妻,有妾。這實際上是把周天子的後妃劃分六個等級。
後來大多沿襲此一製度,西漢在皇後位階之下,將妃嬪劃分為四個等級,且完全按照朝廷官員的等級和爵位編排。後來就成為慣例,每個朝代都稍作改變而已。
這種製度最直接的目的,是為瞭分彆尊卑、辨彆嫡庶,從而確保皇室後嗣的血緣貴賤,區彆血緣關係的親疏,使皇室的傢庭關係有序化。
皇帝與皇後劇照
後宮製度是專製皇權的附屬品。中國的古代政治,是一種“傢天下”政治,因此君主必需廣育子嗣。隻有這樣,皇帝纔能通過龐大的傢族勢力控製全國,以防止政權落到旁人之手。而子嗣的生育必然要依靠這些後宮。
而古代君主和貴族的婚姻,亦近似一種政治行為。
如兩漢魏晉,帝王大多與豪門大族聯姻,以籠絡擁有軍事勢力和豐厚財力的朝臣。知名者如“劉備娶孫權之妹為妻”一事。
劉備與孫權共同抵禦勁敵曹操,結為政治聯盟,孫權為瞭政治目的將其妹嫁與劉備。這樁婚姻確實在“禦曹計劃”中發揮過積極的作用。
孫尚香劇照
又如隋唐為爭取士族階層的支持,對望族和大臣之女兼容並蓄;明代則專娶民女為妻,以示天下與民一傢之意義。
後妃體製是怎樣形成的?
孔子認為《周禮》相當完備,上繼夏商,下啓百世;而周代具備完整的禮樂製度,並將“禮”奉為治國之本。
眾所周知,在漫長的中國曆史中,雖然曆經朝代更迭、帝王更換,孔子的地位卻始終屹立不搖、無比尊貴。
因此,孔子建立之儒傢學說,在中國曆史上始終居於領導地位,而周代所建立之後妃體製,便一直被後代沿用、承襲。
孔子劇照
“妃”字本義是配偶,古音讀作“配”。“後”本義是國君,意指天子,後來演變為天子之配偶。後妃的地位絕不可在天子之先,而且後妃之生殺大權亦掌握在天子手中,一切惟天子是從,這是後妃之生活本質。
後妃在中國封建社會中,不同於平民婦女,也異於社會底層之歌舞
娼
伎
。她們是宮中可以和皇帝一起生活、關係親密的一群人。她們雖然依附於皇帝,但位居社會高層,享有一般人羨慕的榮華富貴與優渥生活,因此她們在社會中享有特權。
也正因如此,一些後妃利用她們的特殊身份,爭奪權力,沽名釣譽,甚至將娘傢人引進宮中為官,造成外戚專政的局麵。
後妃劇照
另一方麵,後妃被束縛於宮廷中,被剝奪瞭人身自由,受到宮廷的重重限製。
後妃的挑選,需要經過層層關卡,相當嚴格;後妃一旦受寵,隨之而來的,便是榮華富貴的生活;但後宮也猶如一座豪華監獄,不受寵的後妃,晚年被打入冷宮,將過著孤寂冷清的生活。
在曆代男尊女卑的傳統觀念下,後妃在心理與生理上皆會受到壓迫。上至皇後,下至宮女,在精神上受到以君主為首的男性集團的莫大約束,在身體上則完全屬於君主一人。
皇後之挑選,更是嚴密。冊立皇後須考量其齣身、相貌與人品,須由太後與重臣
反復
磋商纔能冊封。
皇後母儀天下,若能得到皇帝寵幸,或母以子貴,她們的地位將無比崇高,往往會成為人主或人主之代言人。
此時,她們轉變為壓迫者或決策者,有時更肆無忌憚地擴張權力她們不僅乾預朝政,甚至廢天子臨朝,形成“乾政”的現象。